绿色物流成共识,业界呼吁消费者加入多方联动童文红认为,应让政府、商家、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加上消费者“五方联动”,共同参与到推行绿色快递的行列中。“网购下单时,如果告诉你快递包裹绿色可降解,你愿不愿意加5毛钱?”部分网民表示,如果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愿意出一份力。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认为,可在电商平台中综合排序里再推出“绿色排序”,衡量商家是否注重环保,并鼓励消费者进行环保消费,通过商家来倒逼产业绿色化的转型。12日当晚,国内外32家知名物流企业在会上成立绿色联盟,推动物流业向低排放、无污染、可循环发展,并承诺到2020年,替换50%的包装材料,填充物替换为100%可降解绿色包材。同时通过使用新能源车辆、可回收材料等举措,争取达成行业总体碳排放减少362万吨。记者了解到,不少快递企业已经在行动。浙江申通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经理章剑平介绍,申通已经在各网点推广重复使用的编织袋,使用次数可达到50次以上,并且编织袋上装有芯片,实现信息追踪。他认为:“目前在回收废品上,还不能做到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区分,快递业的绿色环保也需要建立一套体系和标准。”杨骏表示,快递绿色包装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上,既涵盖包装物料供应商、快递企业、电商平台与商家等多个从业主体,也关系着成千上万消费者,每一方都应参与到“绿色包装”的行列中来国外怎么处理快递包装让包装循环利用是减少浪费、降低污染的有效方法,但执行起来却并非易事。在一些发达国家,该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显现。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回收包装废弃物行为作了强制性规定。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回收积极性,美国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方责任,有利于废弃物循环体系的运转和追责,德国的做法就十分突出。1991年,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1997年,德国又出台《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装生产商外,从事运输、代理、批发商、零售的企业也必须负责回收包装物。欧盟其他国家也制定过有关包装回收的法律规定和策略。例如,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回收处理。而在荷兰的《包装条约》中,特别要求企业支付一部分费用来支持国家实行环保计划。日本不仅制定并实施《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包装再生利用法》,还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日本鼓励在境内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费者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日本的收运系统将分类完的包装废弃物通过定时回收、集合中转等方式,运输至专门的处理中心进行再循环、再制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