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详见文后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早在1992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的金圣华女士就撰文"张培基教授",称对张先生所著的《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和《习语汉译英研究》两本书"印象十分深刻"。
被许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的《英汉翻译教程》也是由张先生主编的。该书自80年初版以来已32次印刷,印数达100多万册。另外,《暴风骤雨》、《阿诗玛》、《春蚕集》、《中国人名大词典》、《先师孔子》、《中国画》、《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等对外发行的著作的英文稿都是经过他反复推敲亲自审定的。
总而言之,张培基先生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培基先生一直说:“汉语是智慧的语言”
张培基教授时刻关心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关心周围一切与译事有关的事。他强调指出: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纰漏(包括英语汉语两个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办事不认真、马马虎虎、对付着过的社会痼疾。
同时,也反映了”许多人不重视语言学习,不认识其艰难性,不下苦功,应用时率尔操觚,大胆有余,素养不足。他认为说到底这也是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从总体来看,我们在跨国语言文化交流方面的进步同我们这个大国的发展相比还不能认为已经同步。
社会语言文字方面的毛病很难逃过他那锐利的目光,不过是这位语言大师个人语言功底深厚的一种反映罢了;同时,不难看出他做人做学问一丝不苟及其对人、对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可贵精神。
实际上,他无时不在不断地挑自己的毛病,正是在这种跟“毛病”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才痛感到学好语言的不易。他常感叹:语言似乎越学越难。40几年的译苑生涯中,他一直在无休止地导演着“ 鸟宿池边柳,僧敲月下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