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病理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因果决定率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患者的精神症状,并非只是精神功能缺陷的表现,而往往是对于心理挫折或困难所发生的防御作用。临床上的胡言乱语和不同的精神症状,也遵循心理上的因果关系而发生,称为精神因果决定律。精神分析就是据此为出发点来探讨和分析精神病里症状。 ( 二)创伤与挫折反应学说 个体面对强烈的精神应激、压力或挫折时,因其反应强烈,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出现精神病理症状。一般而言,强烈、持久、严重的精神应激,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创伤或心理反应。但有时应急事件的强度客观上并不巨大,但因在某个发展阶段发生,对个体影响较大,或因个性弱点或缺少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对个体构成严重的影响。 影响个体心身健康的因素,往往不单单是短暂而剧烈的挫折或创伤,而是微弱、持久的精神折磨或痛苦;并非单单是外来的过量应激或压力,而是整个家庭、社会环境和气氛;并非单单是不良的刺激或挫折,而是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 个体发育的关键期对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发育极为重要。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在某个年龄阶段对学习和掌握某项内容特别敏感,如果错过了该阶段,以后就不容易再去学习和掌握,从而影响日后的心理发展。 (三)病里心理的形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遭遇到心理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的症状。 在“口欲期”的儿童,假如缺乏拥抱、抚摸和照顾,就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肛门期”的幼儿,如果被过分地约束,日后易与人发生争执,也容易过分约束自己,易形成强迫观念;处于“性蕾期”的孩子,如果与两性父母无法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情感关系,处理不好“亲子三角情结”,日后则会影响其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期”的青少年,不会跟年龄相仿的同性朋友接近,跟自己的同性父母也缺乏亲近和认同,则容易发生自我角色紊乱,影响其正常个性的发展。 (四)各种精神病理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也可看做超我功能下降,本我功能亢进。如果用精神分析的眼光来审视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可以找到以下对应关系:阳性症状中, 1.妄想对应“投射”(如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或“无所不能”(如夸大妄想); 2.思维散漫(或思维破裂、语词杂拌)对应梦中的“初级思维”; 3.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对应“象征”; 4.语词新作对应“凝缩”; 5.本能意向亢进(性、食)对应“本能愿望的满足”; 6.情感倒错对应“反向形成”; 7.幻觉对应“投射的表象”等。 阴性症状中,淡漠、退缩、意志减退对应“退行”;认知功能障碍中抽象思维障碍对“初级思维”等等。 抑郁症是素来缺乏安全感的个体,遇到挫折,心里压抑,采取不对抗、不处理的被动态度,最后退行到抑郁寡欢的境地。另外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个体对自己有过分的要求,受严格“超我”的谴责,从而产生悲观、抑郁心境。 强迫症的个体,是由于自我控制过分,对某些欲望或冲动一时无法接受,采用转移、隔离、反向形成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和性欲望等等,而产生强迫症状。 性变态是儿童期或童年期力比多的投注客体或满足方式滞留在后来生活中的现象,是儿童性欲的直接表现。 癔症患者是应心理发展比较幼稚,当遇到一些无法承受的矛盾或挫折,包括异性间的情感问题,就采用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拒绝面对这些心理困难,从而产生分离症状,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或发生转化症状,使躯体某部分发生功能上的障碍,以应对所面对的挫折。 在此还需注意以下概念: 1.认同,是指经过行动或加工,使思想或行动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像某事或某人。如果认同对象是强有力的叫做攻击者认同; 2.客体,是指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有显著影响的环境中的人或物。原来是指治疗过程中被治疗者用来满足本能欲望的投射对象,即被治疗者的情感欲望所指向的人或事。后来认为客体是表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时的对象; 3.客体的丧失,客体实际的死亡,或客体已死亡的幻想,易导致抑郁; 4.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好朋友去世后,怀疑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疾病。父亲去世后孩子变得更像父亲; 5.自恋:是指力比多指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