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编我国第一部傣医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共七部);主编我国第一部白族、纳西族、云南藏族医药专著《云南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研究》和《云南藏医药》等;主编《云南彝医药》、《怒江流域民族医药》、《香格里拉民族药图鉴》、《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08》、《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10》、《中老年自我穴位按摩》、《实用中医内科急症》等多部学术著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统编(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本科和硕士)编委、副主编等;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献整理项目和中医四诊操作规程(望诊标准)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等共8项科研课题。2007年在泰国清莱大学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代表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机制,并担任该交流会两届大会主席;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医诊断学与傣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荣获2008年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9年主持的“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论文《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临床辨治》获2009年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0年“香格里拉民族医药研究丛书”荣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同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云南省“十一五”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傣医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2012年主持的“傣医药基础理论的整理及应用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被推举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学术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