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 感恩教育是基础 进入新世纪,学校德育已摆脱了政治化教育模式,开始关注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教育,常常停留于人的认识,知识面和行为的简单训练。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弱化了德育。众所周知,道德的存在根源于生活,道德已随生活的发展变化而改革,道德有唯系社会关系的作用,更有促进群体发展的向善向美,体现个性的一面,从这一角度出发,德育应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性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实施感恩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 1、开展系列活动 晓之以理 积土成堆,德始足下。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系列化教育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在职高一年级感恩教育的重点是: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展开主题系列活动。如:“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我为父母洗次脚”。“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在学生中确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职高二年级则围绕知恩报恩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向上、向美的快乐生活态度;知恩报恩,多为社会作奉献,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阶级的系列活动主题是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引导,行为训练及纠正,旨在使学生完成由学校人向合格公民的角色转变。 2、利用主题教育 动之以情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行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更有利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 3、分段模拟训练 持之以恒 德育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这是因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这里的“反复抓”要理解为职高各年级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环环相扣,一环不松。如职高一年级的孝心教育系列,职高二年级的知恩知报系列,职高三年级的爱心奉献社会、奉献家庭系列,三个阶段各有重点,层层递进,不断强化。“抓反复”主要落实在反复训练上,职高一,二年级以模拟训练为主,所谓模拟训练,就是对生活、学习中一些真实活动通过模拟,突破时空制约,使学生更好参与,从而获得较深的体验。如孝心系列活动中的模拟“亲情作业”、“换位思考”;爱心奉献社会系列中模拟招聘活动;知恩报恩系列中的小品表演等等。 4、参与实践活动 导之以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感恩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倒如在实习、见习环节,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穿插以“爱岗敬师”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生同台,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亲情卡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一。 让德育渗透感恩,让感恩教育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人们情将更浓,社会将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