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下设文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前身是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教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扶持建设的院系之一。云集了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众多名校的老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在学术上独领一方风骚的名师巨匠,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综合的素质能力、一专多能的中小学教师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的专业化人才。现设有四个专业学科教研室,有古代文学教研室,现当代、外国文学教研室,写作与文艺理论教研室,语言文字教研室,承担着学分制建立以来的六十余门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莘莘学子们开设了二十门专业必修课,像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教学法、写作等,二十三门限制性选修课,如美学、马列文论、古代文论、写作技法、比较文学、语言应用学等,二十九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如文艺创作心理学、诗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字与文化、语文教材导论、港台文学研究、钱钟书研究、《论语》导读、张爱玲研究等 。除了以上课程,学校还为同学们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等公共选修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建造了一个稳定、良好的成长平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砥砺进取,经过几代人的厚积努力,在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昔日的中文系业已发展成为拥有一个语言文学研究所,一个校级重点学科,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个新兴专业——新闻专业,七位教授、二十位副教授、近二十位讲师、近二十位硕士生、一千二百余名学生,有着辉煌的发展前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名牌学院。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四十余名,其专业知识结构涵括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所有课程,围绕着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在科学研究、教学管理、育人工程方面有自身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的学院发展总体目标,文学院的教师上下齐心,不懈追求,力争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及就业方面走在学校的前列。新闻学是新生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创新的专业技术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在新闻出版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广告、公关策划与信息管理等新闻传播工作的高级人才。近几年来,新闻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拥有数位专业课任教师、宽敞的实验室和固定实习基地的新兴学科。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新闻系与自治区及包头市各大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及当地学者、专家来讲学交流,这些努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专业必修课21门,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公共关系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等;专业限制性选修课20门,开设广告学、网络传播、报纸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期刊编辑实务、采访技巧等;专业任意选修课20门,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心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社会调查原理、新闻政策与法规等,为同学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语文教育专业(专科,学制三年)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或在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等工作的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论等课程,具备较全面的汉语知识、较高的写作水平、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技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语文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以及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是专门从事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及培养管理人才的高校阵地,是全校首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院。学院设有历史学系、公共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图书馆学系、阴山文化研究所、文物陈列馆及藏书丰富的资料室等机构,学校及我院高度重视文物陈列馆的建设,已使其成为学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院现有教职工42 人 , 其中教授、副教授 17 人,博士、硕士 27 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 黎虎 教授在本院任教。教师学缘广泛,来自北京师大、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通过对外讲学及参加学术会议,我院与国内甚至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关注并促进史学与管理领域的发展。 一、办学历史:1975年成立包头市英语教师培训班;1978年成立包头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招收英语教育专业专科生;2000年成立包头师范学院外语系,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3年成立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后定名为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所。三个教学科研系部。二、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543人,其中本科生390人,专科生153人。还有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学生若干人。三、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行政人员4人,教辅人员2人。分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区内外大学。其中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7人;已获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23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2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平均年龄为33.5岁,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渐趋合理、力量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已有28人次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罗马尼亚、丹麦、波兰、法国等国留学归来,占全院专任教师人数的54%,其中外国语学院自筹资金资助20人出国进修。他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我院的学生学习英语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学院每年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聘请3—6名外籍教师,加强教学力量。 美术学院前身艺术系创建于1987年,1988年开始面向全区招生。经过20年的奋斗与创业,已经成为自治区西部地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市场经济急需艺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为自治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美术艺术设计人才,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学院得到快速发展。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本科和艺术设计专科三个专业,即六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中国画、油画、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全日制在校学生近900人,成人函授生100人,教职工50名,其中专任教师44人,正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2人(包括在读),学院还聘请著名画家妥木斯、评论家贾方舟先生为客座教授。学院领导班子求实进取,团结协作,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现有现代化多功能媒体实验室、多功能高配置电脑设计室、雕塑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和学术作品展厅等教学设施。美术学院全体教职工正以昂扬的斗志,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大胆创新。 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由包头师范学院教育心理系、初等教育系和包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分院干部培训处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覆盖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三个专业,均为师范类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及较强专业技能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设有文理兼招的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生999人,本科生944人,专科生55人,成人在籍学生400多人,是我校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含在读)23人,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81%;高级职称教师34人,其中教授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73%;35岁以下青年教师17人,占教师总数的28.81%,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76.47%。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潜力巨大。学院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综合心理实验室。综合心理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90万,可满足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咨询学等课程教学的实验需要;设图书资料室1个,各种藏书和期刊近2万册,总价值近30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了50年的发展现已颇具规模。设有应用物理学(非师范)、物理学(师范)两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凝聚态物理硕士点,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面向全国21个省(区)招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34人,硕士生导师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1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3人,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人,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2人。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水平;全系教师都能开出两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教师能开出一门以上的专业核心课。教师中,有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一级就业指导教师1名,1人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1人获第四届内蒙古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学校首届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1名。2人入选《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一人入选《11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校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物理学专业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应用物理学专业体现理工结合特色。研究机构有:凝聚态物理研究室和计算物理研究室,从事功能材料的研究和数值模拟计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科研并重,学院部分教师承担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2项、内蒙教科所项目2项、包头市科技局项目2项和学校科研项目等;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多篇,出版高校教材8部。校级优秀课程有《理论力学》和《C语言程序设计》,2门校级网络建设课。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实验室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评估。具有优良的实验条件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设施齐全,现设有普通物理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热学实验室、电磁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原子物理实验室、教学教法实验室、近代物理学实验室(真空镀膜实验室、棱镜色谱实验室、全息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应用物理学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EDA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技术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表面贴装实验室、仿真设计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包括光纤通信)、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DSP实验室、PLC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985 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642万元,能开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全部实验,可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提供良好条件。资料室有专业图书370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19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中心,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多年来在教学与管理上,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学生的实践技能上下功夫,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有在校生606人。我院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了解,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意见,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以及能力结构的需求,适时调整物理系的课程设置等,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物理系保持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良好的就业质量。2005届、2006届和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0.38%、85.23%和82.1%,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学校表彰与奖励。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9月的包头师专地理系。2000年3月21日学校更名为包头师范学院,2005年地理系正式更名为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地方特有的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和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了立足包头,面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辐射全国,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地理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办学特色。为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地理教育及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已形成明确而富有特色的内蒙古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恢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29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 21名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12人。学院设有3教学系,1个实验中心和1个图书资料室。3个教学系分别为: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1个实验中心包括:气象、土壤与环境监测、地球概论、地质、地图与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生物等实验室。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2007年8月组建的;下设计算机系、教育技术系、电子系、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等教学机构;设有信息实验中心、资料室、办公室、团总支(学工办)等教辅、行政机构。全日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本专科学生512人,成人在籍学生近100人。教职工59人,其中教师48人(教授1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3人)。教师中有硕士学位18人;博士1人;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人,攻读硕士学位教师9人。2000年至今,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完成教材、专著10余部;承担省市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学院资料室订有专业期刊40余种;存有图书资料、光盘资料2000多册(片);信息实验中心设有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PLC、EDA、微格、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各类实验室近30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微系统、信息技术教育或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有一定专长,能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国家机关、IT行业等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维护、运营;各种教学媒体和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开发;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与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开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人机交互、J2EE、网络互联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信息保障与安全、WEB系统与技术、大型数据库等课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嵌入式系统、EDA、PLC等课程。 一、机构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设有四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一个研究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当代民族发展研究所;一个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师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为本科任课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位,副教授17位,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4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教师队伍中党员占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院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精神,具有创新、协作精神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近年来,学院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严把准入关,对新教师学历、政治面貌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新任思政课教师原则上应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的毕业生,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并且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宣讲纪律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和自治区下发的有关思政课文件及时传达,进一步保证了教师队伍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业务基础扎实。三、教学情况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新课程方案实施中,我们大力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等,并组织全体教师集体研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新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课前5—10分钟新闻播报法、小品表演法、学生讲授法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教学手段应用上,部分思政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在教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院及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并确定了相应的学时。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下发后,为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每学期开学初,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并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期末进行实践教学总结。学院青年教师曾先后获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有6人次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积极组织推荐参评校级教学成果评选活动,2009年思政课教师闫晓荣关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05方案”)教学实效性的探索”的教研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张春梅获得学院“精彩一课”文科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四、研究生工作学院除承担全校本科学生6门,研究生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外,还拥有“思想政治教育”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研究方向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政治、法律与文化四个方面,既考虑了专业研究方向的全面性,也和学院师资队伍现状、专业设置以及下一步学科建设的重点相关系。目前已招生了5届研究生,有7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5位以教授为主体包括部分副教授骨干教师的任课教师队伍,共有在读研究生15人。学院曾和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合作办工商管理和民商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培养了近200名毕业生。2010年组建了有12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获得包头师范学院的批准和经费支持,三年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进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四、科研情况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学校教研课题、包头市科技局项目、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和科研项目、包头市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200篇,其中有20余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发、摘登;出版专著10多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10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书育人准侧,强化教师的道德修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坚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动摇,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大好机遇,将一如既往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