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幼儿跆拳道中茶礼仪文化融入的作用探讨论文
摘要:跆拳道作为一项能够强身壮体,并且能提升锻炼者意志品质的搏击术,凭借其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近些年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从现实看,不仅很多成年人在学习跆拳道,很多家长更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练习跆拳道。应该说,这一现象对我国幼儿体质和意志品质的增强固然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跆拳道毕竟属于搏击术,有着很强的对抗性和杀伤力,因此对于幼儿来讲,很容易让其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暴力倾向、脾气暴躁等等。对于此,就不妨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礼仪文化融入其中,从茶礼仪文化中汲取“博爱”“平等”“和谐”“友善”“容忍”等思想理念,从而弥补当前我国幼儿跆拳道学习中一些礼仪文化上的欠缺。
关键词:茶礼仪文化;跆拳道;幼儿;融合途径;
近些年,随着我国广大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很多家长会在孩子的课外时间,选择让其学习既能强身壮体又能保护自己的跆拳道。从实际看,学习跆拳道的孩子呈现出愈加年幼的倾向,很多还没上小学的幼儿就已经开始了跆拳道的学习,一些幼儿跆拳道培训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但是要看到,我国幼儿跆拳道学习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很多家长送孩子学习跆拳道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并让孩子拥有自卫的能力,不受别人欺负。另一方面,很多跆拳道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搏击本身的内容,对跆拳道的礼仪文化不甚重视,甚至是完全忽略。这些不足,对于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容小觑的负面作用。因此,将我国茶礼仪文化融入其中,对于提升幼儿跆拳道的礼仪文化,涵养幼儿正确的搏击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1跆拳道礼仪及我国幼儿跆拳道存在的不足
其实,跆拳道不仅仅是单纯的搏击和身体对抗项目,其还蕴含着较为深厚的礼仪文化。由于跆拳道的发源地xx半岛自古便深受汉文化影响,因此跆拳道这门搏击术从形成伊始,就脱离不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滋养。一方面,跆拳道蕴含着强烈的尚武精神,强调学习者要有坚若磐石的意志品质,能够在学习、训练、对抗以及生活中做到百折不挠。另一方面,跆拳道更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对手的尊重上,更体现在自身的克制、容忍等方面。
具体来讲,跆拳道的礼仪体现在其训练、竞赛等诸多方面,其礼仪文化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礼始、以礼终”。“以礼始”,指的是跆拳道选手在进场后、开始比赛之前,要完成一套礼仪程序。其一,选手要先面向自己国家的国旗鞠躬,然后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朝着自己的教练以及其他在场的长辈毕恭毕敬地致敬,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自己的教师的感恩和尊重。其二,在比赛开始之际,还要面对面向对手进行鞠躬致敬,当然对方也会在第一时间回敬。这表达的是对自己对手的尊敬。在比赛当中,倘若被裁判打断后重新开始,彼此还要重新鞠躬致敬。“以礼终”,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比赛结束后,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无论比赛过程发生了什么,双方选手都要先向对手致敬,然后还要依次朝着裁判、对方的教练以及自己的教练和团队分别致敬。应该讲,“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区别其它搏击术的重要特征。
我国跆拳道教学尤其是幼儿跆拳道教学,一般都会将跆拳道礼仪文化中的“以礼始”和“以礼终”拿过来,融入到教学当中。由于这些礼仪文化每天都会通过训练和比赛来让学习者耳濡目染,因此在长期的反复练习中,的确能够让练习者尤其是幼儿们的行为习惯发生较大的改变,比较显著的就是他们待人接物会更加注重礼仪,更加客气而彬彬有礼。但是也要看到,跆拳道的礼仪文化并不仅仅是这种形式上的礼仪,其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在礼仪,比如说对学武的认知、内心的道德修养等等。但是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往往只是将形式拿过来,对于其内在却不甚重视,再加上跆拳道礼仪文化自身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就使得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首先,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中的不足,体现在其注重形式上的礼仪,而对内心的礼仪不甚注重。前文我们说过,跆拳道在形式上的礼仪文化是比较多的,这的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跆拳道的训练中,教练往往会从形式上进行礼仪文化的教学,一方面其简单易学,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很容易博得幼儿父母的欢心———觉得跆拳道的礼仪是其它体育竞技项目不能比的。诚然,跆拳道在形式上的礼仪的确能够涵养幼儿更好的礼仪,让其更加健康而阳光的成长。但是其毕竟只是形式上的,倘若不对幼儿从思想上进行礼仪文化的培养,那么很难让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无法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因此,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是我国当前幼儿跆拳道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
其次,跆拳道本身就存在重形式而轻内在的不足。从实际来看,很多跆拳道选手即便是在赛前再有礼貌,再彬彬有礼,但是到了比赛中,也会为了胜利而无不用其所能,甚至某些人还会用一些下三滥的招数来攻击对手。我们不能说跆拳道不重视礼仪,但是其现实表现可以证明,跆拳道存在一个天然的弊端———重形式而缺内在。尽管跆拳道在教学中会不耐其烦地教学习者以礼仪上的知识,但是这种礼仪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只是告诉学习者要尊重对手,尊重教练,要学会忍让,要学会谦虚。但是并没有深刻的让学习者了解到,其为什么要做到这些要求。归根结底,跆拳道还是一门搏击术,其重心还是放在身体对抗上,放在如何赢得比赛上,缺乏一套深刻的思想道德体系。因此,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茶礼仪文化融入到幼儿跆拳道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也必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茶礼仪文化的内涵和对幼儿跆拳道的促进作用
茶礼仪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思想和礼仪内涵的具体延伸。茶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与茶文化的精神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在发展历程当中,与我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使得茶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儒家为茶文化注入了“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道家为茶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而佛教则为茶文化注入了“禅茶一味”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内涵并非孤立而单独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言概之,这些思想内涵奠定了我国茶礼仪文化的基本形态,那就是“仁、义、信、恕”。
“仁”,是茶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强调人们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一种道德准则,其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以“仁”相待,要保持亲密友善的关系,同时还要有恻隐之心,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幼儿跆拳道的竞技比赛中,无论是练习者还是教练,往往只注重如何去击败对手,赢得胜利与荣誉,却对对手的感受不甚重视,有的甚至还会报以嘲讽、讥笑等态度。而幼儿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的情况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将茶礼仪文化的“仁”融入到幼儿跆拳道当中,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用仁爱之心对待对手,对待教练,能够更好地去尊重对手。这样,不仅对幼儿的跆拳道学习大有裨益,更是能够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很好的帮助。
“义”,是一种君子之品格,其注重要内外兼修。表现在外在的是礼,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做到低调谦逊,对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茶礼仪文化中的“义”,是其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予以利”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中,因为跆拳道属于搏击术,在对抗当中必然会有一方要失败。因此,一些教练会在教学中向幼儿灌输一种“为了胜利可以用一切手段”的理念,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将“义”融入其中,则能够涵养他们更加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训练当中,都能以君子的品质去面对对手,做到坦坦荡荡、以义为先。
“信”,不仅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儒家五常之一。论语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说明了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礼仪文化要求人们要诚实守信,并将其列为做人、立国与治国的根本要求。将这一精神内涵融入到茶礼仪文化当中,能够更好地教导孩子们做一个守信的人,言出必行,做到以诚待人、以信践诺,这对他们的跆拳道学习以及今后的做人都大有裨益。
“恕”,指的是宽容、谅解。一方面,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将自己的喜好、意志强加于人;另一方面,其要求人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够以更加豁达的心去面对他人。在幼儿跆拳道的比赛及训练当中,难免会因为对抗而出现一些受伤、动作过大、犯规等事情。从现实看,一些孩子在遇到这种事情时,会出现情绪波动、暴躁不安等情况,极易引起彼此关系的恶化甚至是斗殴等情况。而将茶礼仪文化的“恕”融入其中,必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让孩子们以更加平和和友善的心态去面对跆拳道的训练及对抗。
3幼儿跆拳道融入茶礼仪文化的途径
1要在跆拳道的训练中加入茶礼仪文化的教学内容
跆拳道培训机构和教练,不能只教给孩子们跆拳道的搏击方法,也不能只将礼仪文化停留在鞠躬致敬等形式层次上,而是要在跆拳道训练的同时,开设茶礼仪文化的课程。比方说,在每天开始训练之前,可以单独拿出一节课程的时间,结合幼儿跆拳道的实际情况,为孩子们灌输与之相关的茶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或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茶礼仪文化内容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幼儿,让他们入心入脑,更好地了解茶礼仪文化与跆拳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自己跆拳道学习的重要意义。
2要将茶礼仪文化的具体呈现载体作为幼儿跆拳道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茶礼仪文化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范畴,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具体延伸和呈现载体,如茶道演示、茶艺表演等等。这些载体不仅有着很好的观赏性,更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是言之,就不妨在跆拳道训练的间隙,抽出时间来让孩子们一起品茶,或是学习茶艺表演、茶道程序等。这一方面能让幼儿们在激烈枯燥的跆拳道训练中,得到身心上的休憩,让体力和精力得到更好恢复。另一方面,更是可以让幼儿们从茶艺表演、茶道演示中感悟到茶文化和茶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自己对茶礼仪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3要提高幼儿跆拳道教师的茶礼仪文化水平
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讲座、自学等方式,提高现有的跆拳道教师的茶礼仪文化水平,让他们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对茶礼仪文化也有更深的认知,如此才能将茶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儿跆拳道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在引进新的教师时,还要将其在礼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对其道德素养、人品品质进行考察和考核。如此多措并举,定能大大提高我国幼儿跆拳道培训的文化内涵,并能将茶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儿跆拳道学习当中,对于这些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66—68。
[2]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
[3]周勇,王庆国。适龄儿童跆拳道训练方法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15—117。
[4]周钟毓,刘晶菁。幼儿跆拳道启蒙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58—58。
跆拳道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任取一个都可以讲,并且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武术来讲。如果还要挖深层次,那就可以提到“恕”“思至深而行至束(思维深入,但是行为内敛)”这些概念。跆拳道区别于外国其他武道除了它近乎艺术的腿法之外还有它十分贴近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人练起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了。在下跆拳道业余爱好者,因为身材问题,到后面就专门研究这些跆拳道精神和品势了,如果依然有不懂得问题可以接着来找我
对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的思考
从事跆拳道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对人尤其是对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本文浅谈对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的思考,欢迎阅读了解。
摘 要: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早期教育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发挥跆拳道项目的特点与优势,不仅向学生传授技术、战术,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谦虚冷静的精神及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灵活教学,科学引导,提高学生体质与完善其性格。因为在人的性格中有大胆与怯弱之分,在性情上有勤奋与懒惰之分,而无论如何学生都要克服肉体上的疼痛、甚至伤病等痛苦,只有具备勤奋和坚韧的精神,才能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达到新的境界。
关键词: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课堂管理
跆拳道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和实战性,又是一项极重视礼仪道德的竞技运动。通过练习,能够培养中学生坚韧不屈、谦虚冷静的精神及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练就充满朝气、机智灵敏、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并把这种精神观念带到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及独立性。
1 既要“教”也要“育”,培养中学生懂得礼仪,完善性格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段为12~17岁,这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期。教育,就是既要有“教”,更要有“育”,两者不可分离,我们不能只会“教”,而不会“育”,教育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更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认知和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已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学生人生教育中的标杆与向导。
无论是民族的变迁,还是无数次战乱的摧残,跆拳道仍被认为是一种固有的武艺,受到全球人民普遍欢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跆拳道项目讲究“以礼始,以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跆拳道技术理论体系将礼仪定为一级体系,可见其重要性。通过向老师、同学等行鞠躬礼,使学生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作风,宽厚待人和见义勇为的美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广泛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是等值的。跆拳道推崇“礼仪、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屈”的精神,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可塑性强,在教学中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时刻提醒学生在运动智能、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保持一种古朴而无暇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心态来源于跆拳道艰苦的训练所产生的自信、勇气、坚毅、气度和爱国心。
2 结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软骨成分较多,有机比例大于成人,弹性大,容易弯曲但不容易骨折,随着年龄的增大,韧性减小,要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负重练习要慎重,以免影响生长发育。练习跆拳道时,应该发展柔韧性,拉伸、下叉、踢腿等均可以进行,但也要发展关节的牢固性,防止脱位。肌肉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少,容易疲劳,每组练习后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借以恢复体力。肌肉发育不平衡,躯干优于四肢,腰腹肌可以大量练习,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要控制好练习量与强度,同时要以全面发展为主。由于心脏的重量和容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要严格控制。中学生的心脏发育以及神经还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心率较快,心脏收缩能力弱,心输出量少。胸廓狭小,气道狭窄,呼吸力量弱,所以呼吸的深度不如成人,肺活量小。根据氧运输的特点,运动应该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如快速空击、踢靶、短距离折返跑等,不宜采用耐力性、力量性静力性练习,负重踢腿、控腿等练习要适量。女生由于生理上与男生又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内容。
3 不宜过早进行实战或比赛
实战或比赛是跆拳道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对于刚打基础的同学来说,还是要以基本功、基本技术为主,加强对礼仪、礼法、基本步法、基本腿法、品势及常用组合的练习。过早地接触实战或比赛,会使技术变形,如果机体或肌肉适应错误动作的发力顺序,而对于正确动作则会产生相应的抗阻,一旦错误动作定型,再进行改正是相当困难的。在韩国,跆拳道是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但是在起初的几年里,学生只能练习基本技术,不允许练习实战,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战或参加比赛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示出来的技术动作都十分标准,这与长期练习基本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也要吸取韩国的教学经验,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4 品势教学不容忽视
跆拳道品势又称型,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遵循攻守进退的原理,将一定数量的动作编排起来,形成固定模式的.套路。通过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跆拳道的品势有许多种,基本品势有太极、高丽、金刚等。太极共包括八章,是初学者应掌握的基本品势。朝鲜民族对于太极的理解包括五大精神,即和平的象征,豁达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光明的精神,无穷的精神与涵养。太极品势是以宇宙哲学观为根本原理,运用太极阴阳学说而组成的动作套路,演练时的路线遵循八卦图的规律进行。所以,无论进攻与防守,前进与后退,急速与缓慢,刚健与柔软的变化都是运用了太极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品势内容比较丰富,有腿法、步型、手型,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稳定性及身体的控制能力。韩国、伊朗、美国等传统强队,专业运动员也练习品势,可见品势练习对于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5 注重观察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引导
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也要有良好的管理策略。每个学生参加跆拳道练习,都希望能够学到良好的技术与教育方式。教师的师德、教法、策略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学习是身心愉快与枯燥乏味相结合的经历,教学中,学生的对抗和懈怠是常有的,对动作接受能力与掌握程度也各有不同。中学生心理不稳定,波动较大,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教师不可弃之不顾,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否则,选择放弃学生的同时,也选择放弃了自己。跆拳道教学与训练场地本是气氛和谐、令人轻松愉悦之地,僵化和矛盾与跆拳道的文化内涵和传播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较长的相处时间,在这较长的时间里,两者之间由陌生达到相识相知,还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也可以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6 结语
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各种教学原则与教法方法的选择,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及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发挥跆拳道项目的特点与优势,调整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身心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活力,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体育传统,并为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15.
[2] 王开文.朝鲜半岛的武技史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25)2:7-11.
[3] 黄海滨.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2004,(24)4:94-96.
[4]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374- 377.
[5] 张会景.跆拳道教学新思路的探讨与实践[J].青少年体育, 2014, (13)5:90-91.
[6] 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常 规[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30-33.
168 浏览 5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94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4 回答
163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4 回答
337 浏览 4 回答
115 浏览 5 回答
101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2 回答
172 浏览 5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6 回答
127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