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文化论文:网球文化的内涵、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摘要:运用文化分析法,对我国网球文化要素的内涵和演进、概念、内容、形式、体系、特征、趋势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网球运动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汲取各种有益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以磨砺、融合,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文化。关键词:社会体育学;网球文化;发展趋势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一、网球文化的概念网球文化是人们通过从事网球活动所形成的网球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财富总称。根据文化哲学的区分,网球文化结构区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网球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网球文化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产品,网球的这一面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渐完善、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它日臻完美、功能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在变革中不断提升;它的另一面则是无形的各种价值的总和,这一切最终体现为网球文化。二、网球文化的演进过程网球文化是伴随着网球游戏的创立而产生的,也伴随这项游戏的升华而完善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最初在法国宫廷产生,带有一种宫廷气息的纯娱乐健身性的象形文化。随着现代网球运动的传播、推广、充实、完善,分阶段地逐步形成组合性的现代网球文化的当代体系。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以1912年国际网球联合会创立于巴黎为标志,世界各国网球赛事频繁展开,表现为以竞技性为本体特征的跨国网球文化初步形成,规则与竞赛制度文化建立并走上国际化轨道。随着这种文化性(文化、知识、智慧、科技、人文、修养、素质、道德品位、制度创新)的不断发展、演进,世界性网球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价值观加速提升,使网球文化成为一种艺术化、国际化、产业化、人文化多元素交融下的高水平竞技文化三、现代网球文化的维度特征从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认为文化大致包含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网球文化分析得更细致一些,分为七个维度:器物、规则、技术、风俗(风格)、战术、理念和语言。各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始终处于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四、网球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中国网球运动文化的主体形式是外来传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网球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网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1.网球信息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网球文化形式内容将更丰富多彩,在网球运动面向全球各地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网球运动进一步成为跨国的运动,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中得到提高。2.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西方网球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它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大师级人才辈出的局面,其成功要诀主要得益于稳定而优化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容与规律,制订中国网球文化的法则和法规制度,加快职业化的进程,提高举办网球一级赛事的水平,完善网球俱乐部制度等,让网球运动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普及。3.网球人本文化的发展趋势网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系统文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开放并不断产生对外交流的系统才可能促进自身系统的完善和增长。本土网球文化和通过网球全球化发展而遭遇到的非本土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体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正是在体育文化互动过程中才可能充分表现本土体育自身的文化特性,求得相互认同。4.网球器物文化的发展趋势网球器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运用物质手段调节网球文化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球器物的发展也会呈现多元系列、多样化产品,这样必然会带来网球器物的革新,进而会对网球制度、信息、人本等文化有所影响。总之,网球文化的发展是多维度的,每个维度都需要与世界体育体制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接轨。从器物到人本,从观念到制度,本土网球文化与非本土网球文化的碰撞才会产生出本土网球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球文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参考文献:[1]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2):71-73.[2]朱征宇,陈德志.珠江三角洲地区“网球热”的文化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32-34.[3]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与科学,2006,(12):19-21.[4]梁高亮,刘轶.关于中国网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4-117.[5]李颖川.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726-730.[6]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9-97.
关于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的研究李逢辉 指导教师 杨海平摘 要:网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网球各项基本技术中,正手击球技术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击球方式。掌握好正手击球技术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通过熟悉球性及多球练习的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关键词:正手击球;多球练习;熟悉球性;网球教学前言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14世纪中叶,这种供贵族消遣的室内运动从法国传入英国,16-17世纪是英法宫廷从事网球活动的兴盛时期,平民无缘涉足,网球被称为“贵族运动”。 1873年,英国人M.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1874又进一步确定了场地大小和网的高低。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网球比赛规则。1877年7月由全英板球俱乐部在温布尔顿举办了第一届草地网球赛,后来这个组织把网球场地改为长方形(23.77米*8.23米),每局采用15、30、40等记分法,球网的高度为99厘米。1884年,由英国伦敦玛丽勒本板球俱乐部把球网高度改为91.40厘米。从此网球运动冲出宫廷,走向了社会。1912年3月1日,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2国的网协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伦敦。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该会正式成员。 15分制的由来 用15分为记分法始于15世纪,它是参照天文学中的六分仪而来。六分仪与1/6个圆一样共有60度,每度分为60分。当时网球比赛每局有4分,4个15分为一度,4个15度构成1/6的圆,采用15为基数来计算每一球的得失。至于45改成40是为了报分发音简便的原因。最初每盘为4局,每局4分。到17世纪初改为每盘6局。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从1873年开始,英国人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1858年英国哈利"格姆在伯明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块草地网球场,1872年又创办了莱明顿网球俱乐部。1874年确定了场地和网球的规格,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网球竞赛规则。1877年英国板球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板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首次举办温布尔登男子网球单打比赛。1881年成立全美网球协会。后网球流传世界各地,尤其盛行欧美国家。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网球的男子单打与双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0年女网被列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后来,由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网球联合会在“业余运动员”问题上有分歧,已经进行了连续七届的奥运会网球比赛项目被取消。直到1984年的洛杉矾奥运会上,网球才被列为表演项目。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网球重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同时允许职业选手参赛。1913年3月1日,由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网球协会代表,在巴黎成立了世界网球的最高组织——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协调国际网球活动,安排全年比赛日程表,修订网球规则并监督它的执行。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从1998年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到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再到2005年重返上海的大师杯赛,从2004年初郑洁法网进入16强到2006年李娜温网8强,从2004年李婷/孙甜甜雅典奥运夺冠到2006年郑洁/晏紫澳网和温网两度折桂,一系列的国际网球职业大赛和中国网球选手的优秀表现使得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掀起了一股网球运动热潮,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轴心折射出网球运动在华夏大地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随着学习网球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如何使业余网球爱好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手击球的动作要领。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业余网球爱好者,在网球教学中运用各种球性练习,能使他们尽快入门,从而感受网球运动的乐趣。对现代网球教学内容及功能不断改变与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网球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有创新。抓住网球运动的特点,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掌握网球技术,提高教学质量。1研究对象以肇庆市业余网球爱好者1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分成两组,每组5人,A组5人为实验组,按实验方法进行教学,B组5人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并对两组学员以前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业余爱好者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及运动喜好。表1 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喜爱网球运动 现有基础 选择网球的动机曾接触过网球 未接触过网球 为健身 为追求时尚和社交 为提高运动水平实验组 100% 3% 97% 31% 58% 11%对照组 100% 4% 96% 32% 59% 9%从表1看,实验组、对照组的调查情况基本相同,其共同点是喜爱网球但没有基础,喜爱的原因以浅层次的追求时尚和社交为主,追求身体健康指数高于提高运动水平指数,说明人们追求时尚,追求健康的认识逐渐加强。2 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调查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到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环节并从中检索关于业余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著作期刊。因此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依据。2.2采用比较法,分别按事先拟定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两组进行为期5周(10课时)的教学实验2.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从网球运动概述,到几种握拍法的介绍,准备姿势,移动,正手击球的引拍、击球、随挥等。正手击球练习主要从无球挥拍到两人一组对击球练习,间或对墙击球练习(因没有足够的网球墙)。东方式握拍法:东方式握拍法又称为“握手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垂直,手握拍柄好象与人握手一样。具体说,握拍手的虎口对正拍柄右上侧的棱,手掌根与拍柄右上斜面紧贴,五指紧握拍柄,这种握拍能增大正手击球的力量。大陆式握拍法:又称为握锤式握拍法。具体来说是,虎口对正拍柄上棱面。手掌跟抵住拍柄上部的小平面。这种握拍的优点是,无论正手还是反手都能不变握拍法,但对手腕要求较高,力量不足的选手使用这种方法很难打出快速的击球。西方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平行,手从拍上面抓住拍柄,手掌跟贴着拍柄右下斜面。这种握法打高球很有威力。2.2.2实验组采用一套熟悉球性的练习。 第一次课开始进行,但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握拍法不专门进行介绍,学生喜欢怎么握就怎么握,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提倡尽量多用半西方握拍法。练习一 结合球和球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在没有教授学生握拍方法前就让学生用自然的第一感觉的方式握拍。把球放在排面上,用球拍托住球慢跑球场一圈,在跑的过程中,球不能落地。检查学生握拍法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练习二 熟悉球性练习方法自抛自接球练习。向上抛球自接,向后抛球自接球,一手抛两球练习等。练习三、两人相距3~4米,一人两臂侧举,两手各拿一球,任意放一球,另一人向落下方向的球跑去,当球弹起时将球接住。15个回合后交换。练习四、颠拍球练习。原地拍颠球,正反拍颠球,颠不同高度的球,原地慢拍、快拍、高拍低拍、左右拉拍、慢跑中拍球等。练习五、一人抛球,一人正手击球。间隔4~5米,一人用手将球抛投过来,另一人等球反弹,用球拍轻打给对方。回球要柔和、准确。然后逐渐拉长距离,10个回合后,交换练习。2.3 实验组采用多球练习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送多球的方法进行。教师连续送出包括定点和移动位置的球,学生在底线或者发球线附近进行练习。对五名实验组学生采用多球练习,由教练负责送球,一名学生底线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对正手击球动作要领的理解与动作的记忆定型。从而使学生掌握好击球的时间,及手上的控制,体会击球的部位、击球高度、挥拍方式,打出线路分明的正手击球。2.3.1对照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送多球的一般性教学方法进行练习。三实验结果3.1实验结果比较5周后,对两组进行正手对击球测试。为了减少测试结果的偶然性,对每个学生进行十球对打由教练亲自喂球进行测试,取其平均击球数。表2 正手连续击球次数比较组 平均值实验组 18次对照组 6次均差 12次从表2中看出,经过分组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击球次数比较。实验组正手击球次数明显好于对照组。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应用球性练习及多球练习,能显著提高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次数。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球基本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四分析与讨论4.1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可作为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练习,在其它技术练习的间隙也可以随时练习。另外,必须要求学生课下自觉练习。毕竟呆在网球场的时间非常有限。总之要提高球的利用效率,随时随地多加练习。使学生熟悉球的重量,弹性,旋转及网球运动的特点,从而找到击球的感觉。在选择熟悉球性练习的方法时,要贯彻少而精、由容易到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行之效的练习方法,要坚持经常、反复磨练,逐渐增加练习难度。陪养学生的手感,球感。为了让学生增加球感,熟悉球性,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在做颠、拍、抛接球等方式的熟悉球性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尽量眼睛盯住球,集中精神,让球落在甜点上,最后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4.2 多球练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任何1 项技术动作的学习泛化阶段,都会有肌肉僵硬、不协调、吃力的感觉。在这个阶段,多球练习落点相对固定,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大,而且练习者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能有效提高身体协调性,缓解肌肉的僵硬现象;在动作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是由泛化进入分化,在这个阶段运用多球练习,将球连续不断地送到固定的区域里,使学生在固定的区域里击球,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概念,较快的掌握正确动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果在以上两个阶段都不采用多球练习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不够多,练习密度不够大,练习强度不够大,则对肌肉的刺激相对较小,就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或者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的时间加长,加上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表2 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数据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正确技术动作击打球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很好的说明多球练习的作用。4.3 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初学者在技术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如底线击球时易出现引拍过高、引拍不充分等,在单球练习时很难及时有效的纠正;但在多球练习时老师可一边送球、一边观察,发现问题能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并消除无基础学生产生的错误动作和有基础的学生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送球力量、速度和弧线的变化,使学生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如在多球练习的初期,送球的力量小、速度慢、弧线较高,使学生容易接受;随着课次增加,逐步过渡到有所变化,如力量加大、速度加快、弧线减低,使学生在多球练习时“集中”的体会细微的变化对技术动作产成的影响,能行之有效的改进技术动作。技术动作越改进就越接近正确,越接近正确击球的成功率就会越高。表l 的数据表明了实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印证了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4.4多球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多球练习的优势就在于“时间短,见效快”。它可以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并在练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提示下,体会动作的每1 个环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改正,让技术动作合理化,而技术动作的合理化又是提高击球成功率的前提,击球的成功率提高了,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次数增多,更能有效的缓解或解决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自然又上了1 个台阶。五结论与建议5.1 结论(1)球类运动的球性,主要体现在对球的弹性、旋转、速度、方向、距离等的预判能力上。直接影响击球者的取位、球拍与球接触的准确性。所以,业余网球教学从熟悉球性入手,符合这项运动的规律,值得提倡。(2)多球练习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及改进有明显的提高和帮助作用,是训练手段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3)网球正手击球的教学与其他网球技术的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不能把正手击球的教学当作一个一般技术来学习,而要在教学中全面灌输网球理念,传授网球基本知识,培养网球兴趣,了解网球击球的动作结构、原理,掌握击球的时机和对击球点的判断,体会发力感觉,学会网球步法移动的方法,熟悉网球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网球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2 建议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网球运动是一项专项技术很强的运动项目,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关系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其次,现代训练是综合科学的知识的运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是训练成功的重要因素,教练员学历是显示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加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应当重视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培养,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派本地教练员出去进修学习,多渠道创造交流与学习机会,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赵振平.著.网球入门练习方法,2002.3 :p119-120[2]董学琪.编.网球训练“三步教学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p67-68[3]汪俊.著.网球全程点拨[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p173-175[4]迟旭东.著.网球一周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p54-58[5]王伟明.分析业余网球选手正手抽球动作方式.武汉体育学报2004,11(2)165-168[6]严波涛.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体育科学, 2000 ,5(7)77-81[7] 张学军.著.现代网球运动实用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p45-46[8] 彭承基.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23(2):p181-184[9] 刘卉.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73-180Research about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Li FengHui Instructor Yang HaiPingAbstract: Tennis ball is a fierce one antagonism motion project , that every resembles fundamental technology middle ,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the way wielding the most one kind of batting in tennis ball. Finishing grasping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amateur tennis ball amateur. The contrast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carried out specifically for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 , the teaching method by the fact that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and many ball exercise method combines each other, the data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experiment , come to a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Keywords: Forehand batting; Much ball exercise;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Tennis ball teaching
1 6种情景下,如何集中注意力 网球 2007/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集中注意力的4条妙计 网球俱乐部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集中注意力才能解决问题 纽约市中心的蟋蟀声 中外管理 2007/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集中注意力 华章(教学探索) 2007/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驾车千万要集中注意力 摩托车 2006/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集中注意力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集中注意力 提高记忆力 饮食科学 2006/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对"集中注意力"听枪声起跑的思考 田径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对“集中注意力”听枪声起跑的探讨 辽宁体育科技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对"集中注意力"听枪声起跑的思考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对击剑运动员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的探讨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 山东教育 2005/1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对“集中注意力”听枪声起跑的思考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上课如何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中年级版) 2005/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集中注意力 班主任之友 2005/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中长跑训练中不容忽视的因素:“集中注意力”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体育课教学中集中注意力练习的运用 文教资料 2005/3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集中注意力有办法(14) 第二课堂(初中) 2004/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男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集中注意力有办法 初中生必读 2004/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1 集中注意力于电炉炼钢 工业加热 2003/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集中注意力练习四忌 中国学校体育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体育教学的集中注意力练习之我见 安徽体育科技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湖南教育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及训练 网球天地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6 理论课教学中培养体育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几种方法 九江师专学报 200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7 集中注意力的几种方法 山东教育 2000/3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8 训练集中注意力的技巧 体育科技 2000/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9 体育课集中注意力十六法 中国学校体育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0 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是获得100米快速跑的主要因素 中国学校体育 2000/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现代网球运动一般包括室内网球和室外网球两种形式。网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每人各执一个球拍,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而后过网。因此,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和器具上,还是从进行游戏的方法上,它与现代网球运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网球运动的原初形态。网球的直径在6.541和6.858公分之间。起初的网球,只是两个半球填充草、树叶或头发等制成的,后来随着网球的不断发展,球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到了14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位诗人把这种球类游戏介绍到法国宫廷中,作为皇室贵族男女的消遣。当时玩这种游戏,场地是宫廷内的大厅,没有网也没有球拍,球是用布卷成圆形后用绳子绑成的。场地中间架起一条绳子为界,利用两手作球拍,把球从绳上丢来丢去,法语叫作Tennez,英语叫作“Take it!Play”,意即:“抓住!丢过去”,今天“网球(Tennis)”一语即来源于此。不久,木板的球拍被用来代替两手拍球。16世纪初,这项球类游戏被法国国民发现,出于好奇心开始仿效,很快地传播到各大城市,同时改良了用具。球制造得比较耐用,拍子由木板改为羊皮纸板,拍面面积放大,握把的柄也加长。场地中间的绳子,增加无数短绳子向地面垂下,球从绳子下面经过时,可以明显地发觉。后来被法国国王路易斯下令禁止,并规定这是宫廷中的特权游戏。17世纪初,场地中间不再用绳帘,而改用小方格网子,网比帘的作用更好,拍子改用穿线的网拍,富有弹性而且轻巧方便。在法国宫廷中作这种游戏时,球场旁边放置一只金色容器,每次比赛完毕后,观众将金钱投入盘中,作为胜利者的奖品。这种方法起初的用意很好,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赌博。开始时数目尚小,久而久之越赌越大,甚至有人因此倾家荡产,于是纠纷迭起,法国国王遂下令禁止再作此种游戏,这就是18世纪初期网球衰败的主要原因。 大约 红土网球场[1]在1358年~1360年间,这种球类游戏从法国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此特别感兴趣,下令在宫内建造一处室内球场。从此,网球开始在英国流行,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有“贵族运动”之雅称。这期间流行的主要是室内网球。直到1793年9月29日,在英国的一份《体育运动》杂志上,才有了“场地网球”的叫法。 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所以温菲尔德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此后网球便成为一项室内、户外都能进行的体育项目。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运动俱乐部。1875年又建立了全英网球运动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建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球场地,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后来闻名于世的温布尔登网球赛。网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比赛活动的日益频繁,没有统一的规则当然是不行的。于是在1876年,由一些地区的著名网球运动俱乐部派出代表,一起开会研究和讨论制定一个全英统一的网球规则。经过多次协商,各方代表终于对网球运动的场地、设备、打法和比赛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规则。大约在1878年以后,英国大多数网球俱乐部都逐渐按照新的打法开展活动,进行训练和比赛。 1874年, 网球场地规格[2]在百慕大度假的美国女士玛丽·奥特布里奇在观看了英国军官的网球比赛后,对这项体育活动颇感兴趣,于是将网球规则、网拍和网球带到纽约。在美国,网球运动最初是在东部各学校中开展的,不久就传到中部、西部,进而在全美得到普及。此时网球运动已经由草地上演变到可以在沙土上、水泥地上、柏油地上举行比赛,于是“网球(Tennis)”的名称就慢慢替代了“草地网球(LawnTennis)”的名称,这是我们今天网球(Tennis)名称的由来。 现代网球运动开展的初期,妇女常被排斥在外,其理由是网球运动不适合于妇女。同时认为妇女参加网球运动,有伤风化。因此早期的网球比赛只设有男子单打和双打两项,不设女子网球项目。但是一些女选手不仅敢于冲破社会舆论和家庭的阻挠,而且技术水平有的还超过了男选手。在一些非正规的单打比赛中常常出现一边是男选手、另一边是女选手的情况。这才迫使一些网球俱乐部不得不破除这一禁令,允许妇女参加这一运动。所以从1879年开始诞生了男女混合双打比赛,这是妇女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 1878年,第一次男子双打锦标赛在英格兰举行。1879年,第一次女子单打和混合双打比赛在爱尔兰举行。1884年,温布尔登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1913年又增加了女双和混双锦标赛。 1881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网球协会,即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全国”两字于1920年取消)。该会于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 网球比赛场地[3]用了温布尔登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 美国全国草地网协主席德怀特和美国男单冠军西尔斯,也是最早参加温布尔登锦标赛的海外运动员。 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分别开始于1890年和1892年。 1891年,法国首次举行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参加者限于法国公民,女子单打始于1897年。 1900年,21岁的美国网球运动员戴维斯,为了推动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捐赠了一只黄金村里的纯银大钵,名为戴维斯杯。它后来成为国际网坛声望最高的男子团体锦标赛的永久性的流动奖杯。每年的冠军队和队员的名字刻在杯上,当1920年刻满名字后,戴维斯又捐赠了一只垫盒,以后又增添了两只托盘。 1904年,澳大利亚草地网球协会成立,并于1905年开始主办澳大利亚锦标赛,设男子单打、男子双打两个项目。1922年又增加了女子单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三项。法国网球锦标赛、英国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美国 网球球童[4]网球锦标赛和澳大利亚网球锦标赛合在一起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满贯”网球锦标赛。任何一名选手或一组双打选手能在同一赛季中,赢得这四个锦标赛的冠军时,便获得“大满贯”优胜者的荣誉。 1913年3月1日,由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网球协会代表,在巴黎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协调国际网球活动,安排全年比赛日程表,修订网球规则并监督它的执行。 1919年,抽签采用“种子”制度。1927年,英国首创无缝网球,使球速加快。1945年至60年代,网球趋向职业化。1963年开始举办女子团体赛——联合会杯赛。1968年温布尔登首先实行不区分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参赛制度。1972年,国际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成立。1973年,国际女子网球协会成立。 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网球的男子单打与双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后来,由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网球联合会在“业余运动员”问题上有分歧,已经进行了连续七届的奥运会网球比赛项目被取消。直到1984年的洛杉矾奥运会上,网球才被列为表演项目。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网球重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因为最原始的网球运动是起源于宫廷之中,所以计分方法就地取材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拿可以拨动的时钟来计分,每得一次分就将时钟转动四分之一,也就是15分(a quarter,一刻),同理,得两次分就将时钟拨至30分,当然一切都是以他们的方便为基础。这就是15分、30分的由来。 至于40分,它比较怪异,它不是15的倍数。这是因为在英文中,15分念作“fifteen”,为双音节,而30分念作“thirty”,也是双音节;但是45分,英文念作“forty-five”,变成了三个音节,当时着英国人觉得有点拗口,也不符合“方便”的原则,于是就把它改成同为双音节的40分(forty)。这就是看来不合逻辑的40分的由来。 虽然这样的计分方法看来有些奇怪,但还是依循传统沿用至今,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来自宫廷的计分方法。
116 浏览 7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157 浏览 4 回答
189 浏览 6 回答
348 浏览 1 回答
315 浏览 2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2 回答
352 浏览 5 回答
286 浏览 1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2 回答
163 浏览 8 回答
174 浏览 1 回答
26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