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及2006年工作安排贵州省中小企业局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四、意见和建议(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贵州省加快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第一个阶段即前五年打好基础的重点任务即将完成。现根据统计资料,从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的角度,对四年来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展状况进行概述和初步评价。 一、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年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逐年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总量连年提升,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总体协调发展 2000至2003年,我省生产总值(GDP)总量连续突破900亿元、1000亿元、1100亿元和1300亿元,2003年达到1344.31亿元,是1999年的1.4倍和1979年的7.8倍。经济总量增加之多、综合实力提高之快,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2000至2003年,全省GDP比上年分别增长8.7%、8.8%、9.1%和10.1%,呈逐年加快之势,并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增长幅度;四年年均增长9.2%,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0.5个百分点,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 GDP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年平均增长 贵州GDP增速 8.3 8.7 8.8 9.1 10.1 9.2 全国GDP增速 8.0 8.3 7.3 8.0 9.1 8.1 产业结构逐渐合理。2003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9:42.5:35.6,与1999年的29.4:38.2:32.4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3和3.2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单位:%)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生产总值结构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第一产业 29.4 27.4 25.2 23.7 21.9 第二产业 38.2 39.1 38.7 40.1 42.5 工业 31.2 31.7 30.9 31.3 33.5 第三产业 32.4 33.5 36.1 36.2 35.6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由1999年的133.7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6.64亿元,年均增长15.3%,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1999年的0.6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1.96亿元,增长了48.2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99年的4915元/人提高到2003年的6267元/人,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1999年的4.23吨标准煤降至2003年的3.26吨标准煤。表明我省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了转变。 (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扩大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对西部大开发投入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以及“西电东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2000至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登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台阶,2003年达到754.13亿元,年均增长23.4%,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6.2个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36%提高到2003年的5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单位:亿元)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3.90 402.50 533.74 632.44 754.13 #基建投资 134.90 151.89 238.81 312.62 384.81 更新改造 65.93 93.57 118.55 120.79 140.54 房地产投资 31.40 46.58 67.01 83.01 104.95 #国有 210.80 259.95 357.69 423.88 457.10 集体 22.19 28.45 22.45 18.86 39.26 其他 100.91 114.10 153.60 189.70 257.77 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强企业参与我省西部大开发,日本京瓷、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华联、兖矿等国内大型企业进驻贵州,省外资金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1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243.76亿元。 招商引资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 年合计 引进国内省外项目(个) 808 865 910 1082 1861 5718 引进国内省外资金(亿元) 28.64 33.93 48.53 57.3 104 243.76 省外资金占投资总额比重(%) 8.6 8.4 9.1 9.1 13.8 引进外资企业(个) 33 45 57 54 63 219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9532 19545 14010 9383 13191 56129 内外贸易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313.7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58.76亿元,年均增长10%,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至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8%。 国内外贸易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年 平均增长速度(%)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313.79 343.67 378.01 416.16 458.76 10.0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4763 66002 64978 69141 98477 15.8 #出口(万美元) 35780 42060 42170 44181 58834 13.2 外贸依存度(%) 5.0 5.5 5.0 4.8 6.1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西部大开发一大批项目的建设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4934元增加到2003年的6569元,年均增长7.1%,比1979至1999年平均增长幅度高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363元增加到2003年的1565元,年均增长4.2%。到200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12.84亿元,是1999年的1.9倍和1978年的496倍。 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四年来,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8%和56.9%,比1999年降低2.4和10.6个百分点。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56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11.77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比重为75.1%,比1999年提高9.8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分别达到121台和72台,比1999年增加12台和10台。 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了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2000至2003年,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1.9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以种养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项目,加强了交通、水利、电力、基本农田、沼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委九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精神,坚持分类指导,对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给予倾斜扶持。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2%,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全省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315.19万人下降到289.8万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小康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03年全省小康生活实现程度为76%,比1999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89%,比1999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59%,比1999年提高9.5个百分点。 (四)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四年来,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比重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由1999年27.3亿元增至2003年的60.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由9.52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8%和16.1%。与四年前相比,我省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全省专利申请由1999年的789件上升至2003年的1245件;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婴儿死亡率由1999年的44.2‰下降到2003年的33.4‰,孕产妇死亡率由1999年的144.79/10万下降至2003年的114.44/10万,卫生机构的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由1999年的3.73万人、5.86万张增加到2003年的3.87万人和5.93万张;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99年的70.5%、81.1%上升到2003年的80%和89.1%;人均报纸和杂志出版量由1999年的6.8份上升至2003年的9.2份。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三条保障线”制度逐年完善,“两个确保”于2001年实现100%后得到进一步巩固。 社会事业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 3.01 4.18 5.35 6.07 7.90 授权专利(件) 620 710 642 616 719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70.5 76.2 78.3 79.4 8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81.1 85.3 87.2 88.2 89.1 报纸出版总印数(万份) 24078 28887 31677 31589 34198 乡镇卫生院(个) 1085 1457 1456 1451 1451 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 81.0 82.7 83.4 83.4 83.6 我省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全省各族人民看到了发展的前景,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二、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四年来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抢抓历史机遇,突出开发重点,紧紧抓住基础设施、“西电东送”、退耕还林、结构调整、“普九”等战略重点,在打好基础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夯实基础,保证了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四年来,用于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2%。2000至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23.64亿元,是历史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交通。为此加快了“一横一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的建设步伐,贵毕、贵新、镇水、关兴等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除铜仁地区外,实现了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贵阳的高等级公路连接;通过实施油路到县和每年5000公里公路改造等工程,完善了路网结构,提高了公路通达深度,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株六复线、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铜仁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安顺黄果树机场改扩建和兴义、黎平、荔波机场建设进度加快。四年累计新增公路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增加208公里,是1979至1999年的1.81倍,全省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45.5%提高到2003年的71.4%。2003年末,全省公路路网密度达到2572.63公里/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末增加643.44公里/万平方公里;新增铁路852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到170.3公里/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末增加74.62公里/万平方公里。经过四年的努力,我省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相互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电网、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进度也比较快。行政村通电比重由1999年的84.6%提高到2003年的99.2%;电话普及率由1999年的每百人3.7部提高到2003年的17.71部。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455.5万人的饮水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一、公路交通 公路投资(亿元) 32.22 48.2 83.76 103.22 新增公路里程(公里) 585 670 669 9602 公路改造里程(公里) 1722 3033 5189 5207 实际公路里程(公里) 33973 33948 34617 44220 等级公路(公里) 15470 17034 24625 30505 高速公路(公里) 115 258 311 311 通汽车村比重(%) 77.5 79.1 81 81.6 二、铁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59.85 51.42 46.53 27.75 铁路延展里程(公里) 1685 1674 2215 2491 复线(公里) 68 68 551 553 三、航空设施建设 航空建设投资(亿元) 1.32 0.73 0.82 4.33 四、内河航运 完成投资(亿元) 0.46 0.15 0.46 0.44 整修航道(公里) 52 114 136 50 新建码头(吞吐量)(万吨) 0 2 0 62.8 五、通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18.68 22.35 40.79 29.77 新增长途电缆线路长度(公里) 1313 354.6 2248.68 1360.3 交换机总容量(万门) 186.01 260.46 559.85 769.51 电话用户(固定+移动)(万户) 189.47 232.2 396.55 520 新增电话用户(万户) 42.73 90.87 164.35 123.45 百人拥有电话机(部) 3.7 6.2 11.11 13.93 六、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25.13 26.14 41.56 57.71 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万吨/日) 29 21.56 22.8 27.4 新增城市道路(公里) 75 52.68 53.38 98.94 新增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141 158 123.75 168.08 新增城市防洪堤(公里) 6 15.68 43.65 74.9 七、水利建设 水利总投入(亿元) 6.89 11.54 14.41 9.63 新增水库容量(总库容)(亿立方米) 2 4.31 1.19 0.49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965.81 980.06 989.72 1007.3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8.18 19.37 22.17 23.31 指标 2003年 2000-2003年合计 一、公路交通 公路投资(亿元) 100.05 335.23 新增公路里程(公里) 1084 12025 公路改造里程(公里) 5265 18694 实际公路里程(公里) 45304 等级公路(公里) 32352 高速公路(公里) 323 通汽车村比重(%) 82.1 二、铁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16.3 142 铁路延展里程(公里) 2999 复线(公里) 553 三、航空设施建设 航空建设投资(亿元) 2.01 7.89 四、内河航运 完成投资(亿元) 0.9 1.95 整修航道(公里) 81 381 新建码头(吞吐量)(万吨) 20 84.8 五、通讯建设 完成投资(亿元) 32.31 125.22 新增长途电缆线路长度(公里) 1709.3 5672.83 交换机总容量(万门) 990.86 电话用户(固定+移动)(万户) 663.76 新增电话用户(万户) 143.76 522.43 百人拥有电话机(部) 17.71 六、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61.16 186.57 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万吨/日) 45 116.76 新增城市道路(公里) 98.98 303.98 新增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208.86 658.69 新增城市防洪堤(公里) 29.74 163.97 七、水利建设 水利总投入(亿元) 19.82 55.40 新增水库容量(总库容)(亿立方米) 2.15 8.14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024.1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20.82 85.67 注:铁路投资含跨省区项目投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2000至2003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大量的农民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势头强劲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我省举全省之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2000至2003年电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2.14亿元,电力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2.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28.7个百分点,四年累计电力投资比1979至1999年电力投资总额还要多194亿元,投资力度之大、投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四年向外省输送电力212.3亿千瓦时,圆满完成黔电送粤任务。随着第二批“四水六火”电源项目建设的全面启动,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贵州电网装机容量已由1999年的433万千瓦增加到目前的968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535万千瓦。 “西电东送”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四年累计,发电量、原煤产量分别相当于1979至1999年总产量的73.2%和27%。我省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2.7%和3.9%提高到2003年的3.3%和4.7%。电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2.9%提高到2003年的5.1%,已成长为我省支柱产业。 能源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一、电力工业增加值(亿元) 26.23 32.23 42.07 57.35 利税总额(亿元) 12.68 17.1 16.72 19.79 电力投资(亿元) 32.43 64.92 90.46 109.47 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 103 33.74 65.72 42.64 新增输电线路(11万及以上)(公里) 387 493.6 1893.2 1098.4 对外输电(亿千瓦时) 21.2 26.5 34.9 59.4 二、煤炭工业增加值(亿元) 7.14 7.41 7.13 9.42 利税总额(亿元) 1.03 1.93 2.36 3.35 煤炭投资(亿元) 5.94 5.38 4.77 5.01 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万吨) 389 182.7 150 98 煤炭产量(万吨) 4025 3677 3731 5001 指标 2003年 2000-2003 2000-2003年 年合计 平均增长% 一、电力工业增加值(亿元) 69.05 200.7 21.1 利税总额(亿元) 22.34 75.95 15.2 电力投资(亿元) 147.29 412.14 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 269.37 411.47 新增输电线路(11万及以上)(公里) 1149.02 4634.17 对外输电(亿千瓦时) 91.5 212.3 二、煤炭工业增加值(亿元) 13.72 37.68 14.4 利税总额(亿元) 4.84 12.48 47.3 煤炭投资(亿元) 12.72 27.88 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万吨) 379.2 809.9 煤炭产量(万吨) 7816 20225 (三)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四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38.87万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521.74万亩,荒山造林517.13万亩。2000至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资24.59亿元。有近千万农民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兑现中获益,农民得到粮食补助折合17.43亿元、现金补助1.66亿元。实现了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目标,生态环境总体上得到改善。在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防等工程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四年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38.8万口,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又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果。 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2000至2003年,全省环境保护累计投资达到83.56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资金68.29亿元。环保投入的逐年增加,进一步推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表 指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0-2003 年合计 一、生态建设 完成林业投资(亿元) 2.06 4.4 3.55 13.16 17.61 38.72 完成造林面积(万亩) 357.71 440.59 361.04 561.46 567.27 1930.36 完成退耕还林(万亩) 0 27.1 30.84 460.59 520.34 1038.87 完成荒山造林(万亩) 0 7.1 19.47 230.34 260.22 517.13 完成封山育林(万亩) 446.46 453.45 322.05 198.7 120.48 1094.68 森林覆盖率(%) 30.8 30.8 ―― ―― 34.9 新增沼气池(万口) 0.62 2.63 3.61 21.82 10.74 38.8 二、环境保护 环保资金投入(亿元) 8.20 10.98 14.74 27.14 30.7 83.5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29.8 47.4 58.2 56.8 56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49.45 145.01 138.12 134.11 132.29 (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形成了一些亮点。 畜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增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农业内部畜牧业比重上升。2003年,在农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28.8%,比1999年上升4.5个百分点,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32.7%上升到2003年的47.4%。油菜、烟叶、辣椒、药材、脱毒马铃薯、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8.6%提高到2003年的12.6%。 烟、酒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积极调整卷烟产品结构,卷烟单箱利税达到2249元,提前实现了卷烟单箱利税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2003年烟草工业增加值在39个工业行业中仅次于电力居第2位。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名优白酒,随着茅台酒厂万吨扩能工程全面投产,白酒工业的优势更加明显。2003年,白酒工业增加值在39个工业行业中居第6位。白酒产量在全国的排位由1999年的第18位提高到2003年的第6位,在西部地区的排位由1999年的第6位提高到2003年的第2位。 铝、磷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按照建设我国南方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铝及铝加工和磷及磷化工。以贵阳和遵义铝工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铝工业的合理布局。2000至2003年,铝及铝加工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9年3.4%提高到2003年的4.5%;磷及磷化工增加值年均增长25.5%,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9年1.7%提高到2.2%。 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精、新、尖项目,继中国振华集团成功开发并生产CDMA手机后,南方汇通集团1英寸微硬盘正式投产,新型高级教练机试飞成功,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2000至200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9.3%,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 推进旅游
贵州GDP1344亿元,人均仅350O元,只占全国人均CDP的38.7%。除此之外,贵州人口比重大,素质低,科技教育和文化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等,总体发展水平低下,埘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贵州任重而道远。如果按常规的发腱模式,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和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贵州经济唯一可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确定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明确跨越式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以此目标来选择实现的方式。如何确定跨越式经济增长目标呢?可以_先进行一种抽象的理论分析,以目前贵州与全国经济状况作前提,以大数进行推算.全国人均GDP为9OOO元,贵州人均350o元。假设未来全国GDP年平均增长为7% ,贵州要达到全国人均GDP水平,从发展时间上可作三种预测:一是10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GDP年平均增长为17.5% ;二是15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GDP年增长为14.8% ;三是20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贵州GDP年平均增长为12.2%。以上三种预测贵州GDP年平均增长速度要分别高于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O.5、7.8和5、2个百分点。如果认为10年或15年的经济增长要求太高,用20年时间,年平均高于全国增长速度5.2个百分点,达到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这已经是跨越式的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了 当然,时间越长,经济增长的压力越小,如果将时间延长到3O年或5O年达到全国人均水平,其年均增长只 高于全国3.4和2.0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一些,就不能称之为跨越式或超常规发展了
1. 统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分层数据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12期。2. 两类二阶段递归路径分析的通用算法,教育部主办“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论坛)”入选论文。3. 当代中国妇女生育间隔研究——基于分层线性模型HLM的分析(专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4. 参与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口学方法论研究”(05BRK007)(2005—2007年)。5. 贵阳市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入选《贵阳市经济普查资料课题研究》,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74-107页。6. 主持贵州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招标重点研究课题(2005—2006年):“贵州省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研究”。7. 主持 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分层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研究——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例”(06XTJ001),(2006年—2008年)。8. 主持“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分析——以贵州省农村为例”,2006年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06—2007)。9. 参与翻译《分层线性模型:数据与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年。10. 参与由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宋健主持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2007年),作为第12子课题“人口预测模拟”课题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第五作者)。研究成果登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编:《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册)(专著),第1001-1156页,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11月。11. 指导研究生完成(第二作者):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研究,统计与决策(CSSCI/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7期。12. 主持“分层数据的设计、处理与统计分析研究——以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为例”,2006年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2006—2008年。13. 参与“贵州省旅游卫星账户研究(GZTSA)”(2005年—2006年)(第五作者),2006年12月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评审。14. 2008年7月,葛建军荣获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第九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15. 熊杨、葛建军:贵州省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CSSCI/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2期。16.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840002)“家庭代际关系的人口社会学研究”(2005年——2009年)。17. 占健智,连高社,葛建军.X11-ARIMA模型在我国第三产业季度GDP预测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CSSCI/中文核心期刊),2009(17)(总第293期)。——指导研究生作品18. 主持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招标项目“企业科技投入与综合绩效评价”(黔科合体R字[2009]LKC2018号),2009年—2011年。19. 主持贵州省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研究招标课题“贵州省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研究”,2009年—2010年。20. 葛建军、韩龙.我国第三产业利润率的行业差异分析——基于分层线性模型与最小二乘法的比较.贵州财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2期(总第145期)。21. 主持贵阳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研究招标课题“贵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10年—2010年。22. 主持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招标课题“贵州省人口变动预测”,2010年—2010年。23. 主持贵州省第二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研究招标课题“贵州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2012年—2013年。24. 主持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课题“贵阳旅游卫星账户(GYTSA)研究”,2013—2013年。25. 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进党风政风的分层线性模型应用研究(13XTJ001)”
84 浏览 3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2 回答
94 浏览 2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
88 浏览 4 回答
320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2 回答
278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4 回答
17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