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极大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缺乏领导力量.中国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正如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跨越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制度,社会主义反映的是社会性质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不具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作为道路,反映的是通过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特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是,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刚刚开始,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有过失误、有过折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一,这条道路不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灵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选择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既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也是发展道路和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既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也使我们在新的道路和体制机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全世界都为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震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二、“四个选择”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选择”中,前“两个选择”是选择领导者和指导思想,后“两个选择”是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整体看,“四个选择”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与其他政党和各种主义的比较鉴别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革命斗争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才能作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先进社会力量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前“两个选择”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选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走,我们党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探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深化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能不能适应从领导武装斗争到领导经济建设的转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选择面前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具体论述,社会主义该怎样建设,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融入中国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不能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无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或者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不成功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选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又一次历史性选择.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对前“三个选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它赋予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经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看到党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心,放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一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点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条条,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什么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曾经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没有成功,也曾经光凭热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结果也受到了挫折.经过对成功和失误的反思,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实在和具体,人们对这一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更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前“三个选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三个选择”. 三、“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选择”贯串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四个选择”的结果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这三次历史性转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选择”是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前提,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四个选择”的结果.三次历史性转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三次历史性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历史和人民在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4](P140-141)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当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创新理论. “四个选择”、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理论成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总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
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
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
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的国家已经确定了下来,在这些国家里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
工人阶级的队伍随之也扩大了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它的内部矛盾已经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经济危机一次接着一次的发生,跟着,工人阶级的工资减少了,失业工人的人数不断的增加,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了。
工人阶级处在这种不堪忍受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就开始组织起来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由于他们没有个人私有的生产资料,并在大生产中养成了团结、互助、有组织、有纪律的习惯。因此他们眼光远大,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
在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坚决和勇敢,为了使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斗争取得胜利,工人阶级就必须对资本主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只有找到了资本主义真正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认清工人阶级取得解放的正确道路,才能找到推翻资本主义的有效方法。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那么工人运动,无论如何高涨,工人阶级的斗争还是只能是盲目的,绝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剥削。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当时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使得工人阶级要求在理论上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好使工人阶级的斗争,得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来推动阶级斗争走向最后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发挥了它巨大的战斗作用;从此工人阶级找到了一盏指引前进的明灯,来照耀阶级斗争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伟大的作用,并不仅是因为它给工人阶级指出社会主义光明的前途,更重要的乃是因为他的结论是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中得出来的,因之它就能指导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的去进行斗争,取得最后的解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总书记“四个选择”展现党的光荣而又伟大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18年的斗争历史,并将其中的经验概括为三个法宝。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其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其中最复杂、最困难,而又对中国革命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两个最有实力的政党,二者之间的关系牵动着革命的全局。1924年至1927年期间,由于两党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基础上实行了合作,第一次结成统一战线,因而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1927年以后十年内战的结果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两党再度合作,第二次结成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广泛的,包括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包括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回顾这段历史,毛泽东高度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重新结成的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成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为了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经验只能来自中国革命的实践。 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加深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有了初步认识。他指出,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既有需要革命、赞成革命的一面,又有怀疑革命的一面。对此我们要时常加以提防。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很快在革命实践中得到证实。 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任务。1935年底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所说的统一战线,其内容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正式起用了“资产阶级”这一概念。这时他所说的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革命的分子。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里明确地把资产阶级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用“资产阶级”取代以往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变化反映着 观事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的发展。 根据新的认识,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的有关部分作了相应修改。1940年他在致肖向荣的信中说明了这一修改,“在去年十二月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二章时,正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头几个月,民族资产阶级与开明绅士的态度是否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有区别,还不能明显地看出来,到今年三月就可以看出来了,请参看三月十一日我的那个《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4]建国初在编辑《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毛泽东还对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作过修改。有研究者指出,其中最大的修改就是对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了明确区分,并且在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规律性认识中增添了对大资产阶级的具体分析,说明了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原因及其固有的反动性。[5] 正是上述对中国资产阶级逐步深入不断完善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与资产阶 级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制定了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整套策略原则。也正是由于对中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为中国共产党应对国民党后来发动的反革命内战筑就了牢固的精神防线。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中国革命的又一特点,也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那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等民众运动上,并没有认真去准备武装斗争和组织军队。其结果,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大革命的失败使全党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学会了开展武装斗争的艺术,而且加深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他总结十年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武装斗争的实质。“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6],因此,在武装斗争中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的斗争形式与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政治斗争,与代表农民经济利益的土地革命斗争,以及与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这种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在长时期内采取游击战争的形式这一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出了关于武装斗争的总概念。 正是基于对中国武装斗争实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开辟了一条紧紧依靠农民,组织和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基于对中国武装斗争形式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和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 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来自度娘-------------------------------------------------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四个选择:
1、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主题: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四个选择:
1、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扩展资料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205 浏览 6 回答
280 浏览 2 回答
92 浏览 6 回答
166 浏览 6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2 回答
353 浏览 6 回答
105 浏览 7 回答
258 浏览 4 回答
292 浏览 4 回答
101 浏览 6 回答
142 浏览 5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