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位于六盘山以东, 包括庆阳市的全部和平凉市的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县和崆峒区, 总面积3. 46 万km 2, 总人口340. 95 万,分别占全省的7. 61%和3. 08% , 区内黄土深厚疏松,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有利于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是甘肃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由于该区土壤瘠薄,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 农牧业生产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1. 1 土地垦殖指数高, 生态环境脆弱陇东是甘肃农业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也是全省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土地垦殖指数最高的地区,其土地垦殖指数达23. 10% , 比全省平均水平(10. 68% ) 高12. 42 个百分点。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 环县楼房子、刘家岔, 庆城县巨家原, 泾川县南峪沟、桃山嘴等遍布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由于土地开垦早, 分布面广, 加之人口密度大而促使人类超负荷对土地开垦, 加大了土地的承受力, 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1. 2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泾河水系每年平均流失泥沙2. 4 亿t, 水土流失面积达306 万hm2, 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 左右, 占甘肃省流入黄河泥沙量的1ö3 以上, 由于降水集中,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模数达1 000~ 5 000 tö(km2·a) , 引起耕作层土壤大量流失, 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收入处于持续低迷状态。1. 3 水资源短缺, 而且分布不均陇东黄土高原气候温和, 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 年降水量一般在400~ 600 mm , 南部最高达700 mm , 而西北部仅350 mm , 而且降水多集中在7- 9 月份, 年降水变率大, 历年最多降水量为最少降水量的210~ 215 倍。陇东中部和南部由于气候温和湿润, 水土丰实, 灌溉条件较为便利, 但在环县北部、镇原和华池小部分地区却为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该区生态条件恶劣, 干旱少雨, 水资源奇缺, 而且极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苦咸, 矿化度和含氟量高, 难以利用。1. 4 主要林区采育失调, 草场严重退化东部的子午岭和西部的关山及附近山麓虽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中仅有的两个主要林区, 但林区较长时期由于采多育少, 更新与采伐失调, 致使部分林区森林资源已趋枯竭, 加之造林中管理跟不上, 造林的存活率低, 森林后备资源少, 同时还因多年毁林开荒, 已使子午岭东西两侧林线平均后退50 km , 林区面积不断缩小, 不仅子午岭北端现已基本成为荒山秃岭, 而且林区腹地的林木也开始残败。该区虽牧草资源丰富, 但对牧草地利用也不合理, 冬春草场超载放牧, 草地建设缓慢, 草场退化已达3 556 万hm2。这种人为毁林与乱垦及超载放牧, 不仅人为加重了水土流失, 而且使整个陇东地区的气候失调、旱灾频繁, 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