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乐器》一书,共收岸边成雄论文八篇:《唐代乐器的国际性》、《琵琶的渊源》、《欧美人的琵琶西 方起源论及其批判》、《箜篌的渊源》、《从敦煌画中发现的音乐资料》、《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河西音乐》、《五代前蜀始祖王建墓馆座石雕上的二十四乐妓》、《周文矩的唐代宫妓合乐图》;收林谦三先生的论文四篇:《鲍琴考》、《方响杂考》、《显现在佛典中的乐器、音乐、舞蹈》、《唐代铜鼓文献中的两个疑点》等。岸边先生于书中所收《唐代乐器的国际性》一文中认为:唐代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是古代音乐发达的一个高峰,其音乐的性质具有以管弦、舞乐为中心的特征。这个发达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代有着发达盛行的乐器。从种类众多的乐器性能、演奏技巧、合奏技法等与唐代前后时代比较都具有极高的发达水平。与当时欧洲一统天下的单旋律教会声乐相比较,唐代不仅有能够演奏和声性的乐器一一笙,而且,还具有能够演奏丰富和声性的演奏乐队可以想象当时音乐的发达程度。为了证明唐代乐器发达、进步的国际性,岸边成雄先生从唐代乐器的起源、分类、时代变迁以及对日本、朝鲜、周边邻国的影响等诸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证。他在《琵琶渊源》一文中谈到:日本正仓院中的乐器不仅是日本奈良时期的珍贵音乐文物,而且也是研究这些文物渊源地中国,甚至更远的西亚、印度等音乐文化极具价值的实物。正仓院有三种琵琶: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和阮咸。四弦曲颈梨型琵琶源于伊朗,是汉初由西域(新疆)传入中土,流行于唐代的乐器;五弦棒状直颈琵琶源于印度,北魏前后流入中国;阮咸则是由中国固有乐器弦数发展演变而来的乐器(也称秦琵琶)。岸边先生批判了西欧人卡特·萨克斯卡·休勒金卡等人提出的琵琶起源于欧洲的学说。从中国的文献资料来看,箜篌这件乐器,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岸边先生的研究同样佐证了这一事实。在《箜篌的渊源》一文中,岸边先生引用了大量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论述了三种箜篌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播情况。音乐学界关于唢呐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波斯。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发音,显示了它是个外来乐器。其语源出于波斯语。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其所著《伊斯兰音乐》中认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林谦三和岸边成雄的观点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过去学者大多采用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