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僵尸企业”为人所熟知的今天,还有一些“僵尸”事业单位在消耗、占用着宝贵的资源,成为改革发展必须割除的“囊肿”。
编制21个、在编2人:部分事业单位成“僵尸”
去年以来,东部沿海大省山东,瞄准改革“僵尸”事业单位,重新唤醒沉睡的编制资源,将其投入到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在新旧动能转化中,下了一步“先手棋”。
中国果菜杂志社,原是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的处级单位。2002年划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序列。2011年后,受新兴媒体冲击等影响,杂志社发展面临困境,入不敷出、濒临倒闭。最初划拨编制指标21个、实际在编仅2人,沦为一家典型的“僵尸”事业单位。
山东省卫计委的内部招待所,1980年成立,仍维持着每层只配备公共盥洗间的格局,2002年停止对外营业,职工工资主要来自办公补贴与房租收入。28个编制,实际在岗9人,已丧失原有职能与开展工作的条件。
这2家事业单位,只是“僵尸”事业单位的冰山一角。
半月谈记者从山东省编制管理机构获悉,经前期核查,山东已摸排出“僵尸”事业单位1456个,其中省一级有87个,市县两级有1369个。
这些“僵尸”事业单位的具体成因多种多样,既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淘汰出局的报刊社、行业技校,也有无法履职尽责的厅局办培训中心、招待所,还有为单一目的设置的临时性机构,如节庆办公室等。
2016年3月,山东决心在事业单位领域来一次大扫除。“山东省准备用1年至2年时间,完成这次清理任务。”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事业机构编制处处长杨红帅告诉半月谈记者。
分门别类精准施策,5000编制被盘活
山东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省一级,54个事业单位被依法依规撤销,收回1996个事业编制;市县两级,已撤销334个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超过3000个。
“撤销与整合,是清理‘僵尸’事业单位的主要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分门别类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杨红帅说。
据介绍,主要职责消失、原承担的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事业单位,将被撤销;已无在职人员或虽有少量在职人员,但已长期不开展工作的“空壳事业单位”将被撤销;批准设立超过1年,却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未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予以撤销;工作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将被调整整合。
《中国果菜》《科技经济导刊》等3家报刊社,成为第一批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其中,《中国果菜》杂志交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主办。
山东省卫计委内部招待所,更换主管单位,人员、资产整体移交省内一家三甲医院。现有职工进入医院后勤系统,填补院方用人缺口。原有楼房等固定资产,缓解了医院实习人员住宿不便的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山东团省委所属山东青年报社与山东青年杂志社,山东省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山东省文联所属山东艺术杂志社与新聊斋杂志社等8家职能、业务雷同的事业单位被整合。
系统清理需有制度设计
由于编制总量基本稳定,通过体制内部挖潜、实现编制有序流动,显得尤为必要。
据统计,为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山东2015年至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1220亿元,新增教学班超过5.53万个,预计新增教职工11.3万余名。
“为支持基层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我们在编制划拨上予以重点倾斜。”杨红帅说,去年为莱芜市划拨了1000个编制用于引进师资。
在采访中,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僵尸”事业单位的清理,尚无固定的制度设计。清理主要依托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削减,有必要建立定期排查清理制度。
杨红帅说,有的单位与机构编制部门谈条件,想撤一个机构再新设一个机构;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任内出现机构裁撤,影响自身政绩与口碑,因而态度消极。
债务问题,也是处置“僵尸”事业单位的一个难点。
作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日常运行与经营活动一旦脱离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极易出现债务纠纷乃至债务黑洞。这就为清理带来诸多问题,甚至出现过因清理了债务主体,被债权人起诉的状况。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人力资源处处长王志勇认为,在时间点的选择上,越早下定决心清理,就越能赢得主动权,赢得干部职工理解与支持,降低改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