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8时04分,《2011英语:英语论文:《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1]》由liuxue86.com英语我整理. 生的语言感情色彩和语言心理习惯上的视角差异,特别是英语存在着包括从词汇变化层面,到单个简单句的主谓人称、单复数、时态上,以及复杂句子的各个成分的纵横聚合选择上,都是不同的。这是造成英汉或汉英翻译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二者在选词择句上也是风格各异。例如: Hindley threw it,hitting him on the breast,and down he fell,but staggered up immediately,breathless and white……. 杨苡:辛德雷真的扔了,打在他的脸上,他倒了下去,可他又马上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气也喘不过来,脸也白了。——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8月版 方平:亨德来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到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方平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从这里,我们看到方平的翻译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精彩,好像在读一本武侠小说一样。因为他大量使用了极具动感的词汇,且用短句子表达,节奏非常轻快。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方平将后面的 breathless and white的顺序大胆地加以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习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般是先有视觉上的印象然后才是听觉嗅觉等等。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让我们继续来看。对于white这个词两个翻译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结果。杨苡及其忠实于原文地将其译为“白”,而方平则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从读者所获得的视觉效果的角度将其译为“面无血色”.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两位翻译家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角度。杨苡侧重于意译也就是通过寻找外延意义上的对应的文字来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目的,其实这只是文字或文章的表层形式上的机械对等;但方平则从读者反映的角度对其加以描述性的阐释。直接译出了 white一词的内涵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关于翻译的本质问题,特别是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文学翻译的本质客体在特地高层次和范围内给主体提供了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客观基础,见于其主观表现形式;文学翻译具有艺术创造性,是译者在一定的自由度之内对原作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是出于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同过语符化手段与情景的动态模拟重构并给以特定语言形式的再现(曾利沙,2001a)。 结论:由于两位翻译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理论,而有了两个属于完全不同的译本。对此,我们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翻译批评观,而只是说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具体情况下的谁更合适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方平.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蒋骁华.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创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萧立明.新译学论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