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男子的审美似乎颇为流行“小鲜肉”阴柔之美。 其实这种“小鲜肉”文化,“伪娘”扑街的事也不是啥新鲜事物,古已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过“小鲜肉”文化了。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权变动频繁,小国林立的时代。文化也处在一个变革时期,老的大一统文化被打破,新的文化系统还未建立起来。东晋的大夫士族们偏安于江南,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但是内心却充满对未来的不可知和恐惧。因此产生了自我麻痹、玩乐、寄情山水的心理。整个社会被软化,清谈、尚阴柔美、名士风范盛行。 但这种风尚主要指在南朝,说明以汉和楚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已经阶段性腐朽没落,需要变革,后才有隋唐风气为之一变。 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以貌取人。一个人如果才貌出众,就会受到追捧,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和现在娱乐圈风气何其相似,所以没事多读点历史,毒鸡汤少喝点,可以保重龙体。读史使人明,对于现在出现的任何现象就不会大惊小怪。 其实现在“小鲜肉”和1800年前的“小鲜肉”比起来那简直是弱爆了。现在的小鲜肉们就只有一张皮,而且皮子还没人家的好,里瓤是草。南北朝的“小鲜肉”们那是有里有表,皮靓质优。他们不但长得鲜嫩,还写得一手好文,满腹学问,开一代风气。不过这阴柔颓丧之风,最终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强悍之风所荡涤和中和。所以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风景。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1800年前的“小鲜肉”群体: 首先出场的第一号“小鲜肉”就是潘岳(潘安) 。 他是人所共知的美男子的代名词,典型的高富帅出身,每次他拿着弓坐车出门,洛阳的妇女们都纷纷前来围观,导致交通堵塞,并向车里扔水果,每次出来一次就要拉一车水果回去。就像现在的粉丝狂追“小鲜肉”拼命刷礼物一样,名利双收。这就是成语“掷果盈车”的来历。 那时有个很有才华的丑男叫左思,就是那个写《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的小哥,还有另一个叫张载的大才子为了“见贤思齐”,他们俩人也学潘岳拿着弓坐着车出来游街,结果左思被妇女们乱吐了一身唾沫,张载挨了好多石子,灰溜溜回去了。 这充分说明当时也有种风气是:才华不值钱,长得帅才是硬道理。 但是你别以为他光有美貌,那你就大错了。潘安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是“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陆机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他的书法作品《平复帖》现在收藏在故宫,为镇国之宝。潘安是因为既长得帅又满身才华,才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否则我们现在就没有“貌比潘安”这个成语了。 你说现在的小鲜肉谁敢说自己哪怕是个“作家”?更惶论“文学家”了。 第二号著名的“小鲜肉”,就是堪称男版林黛玉的卫玠。 卫玠人如其名,像玉一样漂亮,肤白如玉,身形羸弱。 据说,少年时代的他曾经坐一辆白羊车在洛阳城里走,结果满街议论纷纷:这是谁家玉璧般的孩子?从此卫玠号为“璧人”。 可惜璧人儿不经看。《晋书卫玠传》记载:“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进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卫玠身体本柔弱,27岁那年到建康时,由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好不容易突破重围回了家,就一病不起,竟不堪其扰一命呜呼,当时的说法叫做“看杀卫玠”,也就是现在网络流行的说法:自己被自己给帅死了。他也是西晋著名的清淡名士和玄学家,文采斐然,官至太子洗(显音)马(这个不是干给马洗澡活,而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正事、文理的官员),光有美貌而没学问,是不可能担任太子的教导老师的。 当时社会以阴柔之美为风尚,好男风,男人女相成为社会流行审美趋向。 而引领这个风尚的重磅型人物就是何晏,他也是我们如今还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我在《曹操的择偶观》里曾提到过,曹操纳了何晏的寡母尹氏,并一并收养了何晏。他少年时即才华出众,深得曹操的宠爱,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话说曹操真是虚怀若谷,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后来程朱理学那么多讲究,对于婚姻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明的。) 女性化的风气大约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前两位美男还停留在“小鲜肉”阶段,而何晏则把这种风气推到了一个极致处,因为至少有三种风尚与他有关,甚至由他开风气之先,这就是谈玄、嗑药、男人女性化。 他原本就长得白白净净,却无论走到哪里都粉白不离手,以便随时随地可以补妆。走路的姿势大约也婀娜多姿,还要一步一回头观看自己的影子。 何晏的生活作风是这样的:涂脂抹粉、走路顾影、服药行散、谈玄论道,完全是魏晋士族派头,士族子弟纷纷仿效。 《世说新语》里说:他的肤白甚至引起了魏明帝曹叡的好奇,以为他脸白是敷粉的原故。于是大热天请何晏吃热汤面,于是何晏一边吃一边擦汗,结果那张脸越擦越白。魏明帝这才相信他天生就是小白脸。 即便如此,何晏仍然要服用五石散,让自己看起来更飘逸。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对于美的追求近乎于一种病态的心理。 鉴于这种”流行趋势”,那时候的男人为了让自己美貌起来,具体有三大爱好: 首先就是去掉男人的标志——剃掉胡须。这样才能显得清秀文雅,不过这样也就去掉了男人的豪气。这是尚阴柔之美的主要体现。现在的“小鲜肉”也是没胡须的,有胡须的估计是“老鲜肉”。肉不鲜,卖相就不好。 第二个爱好就是化妆打扮、敷粉,让皮肤显得更白皙。为了让皮肤白皙,男人们只好采用扑粉的方式。何晏出门是要随时扑粉补妆的,和现在的明星小鲜肉一样。 第三个爱好就是熏香。那时没有古龙香水。男人们就熏香让自己出门香喷喷的,这就从视觉到嗅觉上都“娘”了起来,而导致当时的香业发达,熏香潮流盛行。 《三国志》里说曹丕就酷爱薰香,但有次薰得太狠,连他的马都受不了了,竟咬了他一口,气得曹丕把马给杀了。到了南北朝,有鼻炎和哮喘的人们都不敢上街,更不能接近花样美男们,不然会被香味熏得喷嚏连连。 这就是“小鲜肉”和“伪娘”风气的前生。今世的“小鲜肉”们和他们的祖师爷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历史上会记得有“貌若潘安” “看杀卫玠”“傅粉何郎”,不知到时会有谁还记得今天的“小鲜肉”们。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时移世易,1800年后“小鲜肉”文化又转回来了,这真是个有意思的事。我们也一时无法用价值判断去评判它是好还是坏,只是有时电视里满屏的“雌雄难辨”让人有点尴尬。只不过如果是我弟弟,我肯定先打他个满地找牙,然后再作他的思想工作。 新闻里说广电部要出“限娘令”,也好,也该引导一下,要不满大街“伪娘”辣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