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历史时期。该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门直接关系人类自身、人类生活的新学科— — 生命科学开始发轫,到70年代已成为当代热门学科,使广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不密切关注、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的崛起,豫于生物科学的突飞猛进,然而又不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例如,研究生命运动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揭开了生命的奥秘,特别是生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成分研究的突破,首例无性繁殖“多利 克隆羊的试验成功,以及安乐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论,都和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生命科学不仅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大趋势,而且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现有生存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把握这种规律,认识这种影响,又势必成为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课题。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等新学科,就是由生命的发展所拓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新视野。一、生命哲学: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思考过去的哲学只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这就把人只看成是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投注意人因为有了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科学启示我们,投有自然生命就投有一切,对人来说,第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自然生命,因此人应该认真思考,人怎样括着才符合生命的本性,才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又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自然生命的能量即生命力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从生命科学引发而成的生命哲学,促使现代人辩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既克服消极的悲观主义,又消除盲目的乐观主义;既怀有积极人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不乏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态度;既洋溢对生命限度的超越性,又充满对生命价值的创造性。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从生命科学获得启示,原因盖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态度和质量的忧虑。人们看到现实社会中,固然有不少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甚至为他人生命的存在而奉献自己的生命,体现了最为辉煌的生命价值取向,但也有不少人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理刺激,追求灯红酒绿的官能满足,不 暗浪费生命,甚至为吸毒而摧残自己的生命,为贪财而毁灭他人的生命。人们还看到现代文明固然为现代人带来了福祉,但也带来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使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源于自然生命深层的忧患意识。此外,过于理性的社会和富裕的物质生活,又使不少人缘于自然生命底蕴的欲望和血性之气消弭,失去了个性的鲜亮的原生色泽,递减了生命力的自然形态的强度。因此,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的深切关怀,生命哲学也就以唤醒生命、指导生命、强化生命为己任。生命哲学在获得以上所述生命科学启示的同时,又把这种启示和与生态学相互联系的生态哲学结合起来,研究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生态智慧。哲学不仅是古希腊人所说的极具活力的“爱智慧”的学问,而且哲学关注的智慧本来就是人生命中的能力和对生命的态度。生态智慧发现,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相互作用;还认为人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和珍惜,首先要建立在热爱和珍惜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莱奥波尔德指出,人只是自然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人类除了满足生机的需要外,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历史学家汤因比更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提出警告:“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将遭受这种命运。”⋯生态智慧或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决不是灰色的理论,而是人和自然亲和活动的产物。这在被人誉为世界哲学泰斗的挪威学者奥耐·聂斯的人生和学术经历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对聂斯来说,哲学不仅是一种爱智慧,而且是将智慧之爱付诸行动。他是一个著名的喜马拉雅山攀登者,长期生活在渡罗的海的一个小岛上,经常观察并惊叹海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丰富性。他在一个小木屋里构建他的生态智慧理论,满怀热情地引导人们走出这个充满生态危机的时代。他的“太我实现”观点认为全体生命有着内在联系,人类真正的成熟的心理发展应该是和所有生命合作,和谐相处,在一个“太我”中实现所有生命最大的潜在的价值。可见,由于生态智慧或生态哲学的参与,使具有坚实的科学性的生命哲学,又平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生命佗理学:对生命控制的道德观念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社会模式不仅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而且改变了传统社会价值观,提出了种种道德伦理理论,特别是使原有的生命道德问题空前复杂化尖锐化。为了研究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包括医学中的伦理问题,探讨生命科学控制生命过程和生命质量的伦理原则,生命伦理学这一社会科学新学科应运而生。生命伦理学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1969年和1971年分别于纽约和华盛顿相继成立了生命伦理学研究机构,并分别出版《海斯区斯中心报告》和《医学与哲学杂志》,1978年肯尼迪研究所又编撰了《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从而把这一学科推向各地,形成世界规模。近年来,生命伦理学研究又出现了几个热点,如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研小组。首例无性繁殖绵羊“多利 克隆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激烈反响。因为人们看到此项技术有可能应用于人而产生克隆人,从而造成生育模式的改变,人伦关系的模糊、性别比例的失调、人类基因的损害。又如世界各地许多人赞成安乐死,也有许多人反对,赞成者认为安乐死可以使病人免受疾病长期折磨的痛苦,因而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反对者认为安乐死违反了生命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因而和传统道德规范冲突 由此又产生病人的安乐死自主决断是否应该成为实行主动安乐死道德上的充分理由的不同意见,因为这有可能出现医疗道德滑坡、护理质量降低情况,甚至使某些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的险恶用心得逞。再如,生命科学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但也可能使人类丧失千万年来在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的遗传特性,从而人类基因库就失去生态平衡。而且这一技术在治疗“致病基因”时,又存在对基因遗传病人是否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平等权和隐私权等原则分歧,因而有可能导致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于生命伦理学从人性出发,立足于人权,维护人的生命道德,因此它的研究是以人类生命权益为宗旨的。例如它为了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探讨自然、社会、环境和生命、生命权的关系;它还关怀人的生命结束时期,提出自然死、尊严死等伦理规范。为此,托马斯·比彻姆和詹姆斯·奇尔德雷斯在《生命伦理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自主、不伤害、行善、公正四条基本原则。对生命科学控制生命过程和生命质量的伦理研究是全球性的。在我国,也存在体外受精、试管婴儿、重组DNA、优生术、变性术、性别选择、器官移植、精神病遗传者的婚姻控制、精神病人的行为控制、残缺新生儿的地位和待遇、“植物人”护理,以及动物实验、植物保护、环境卫生等许多和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我国学者邱仁宗在1987年出版了《生命伦理学》专著,说明这一新学科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但近十年来在新条件下的医护患关系、人体实验、康复医学等重大伦理问题在书中尚未涉及,又表明我国的生命伦理学研究还需要提高一个新的层次。 ·三、生命法学:对生命保护的法律意识“多利羊 克隆成功,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影响所及,法学界也闻风谋划因克隆而来的法律对策。其实,自生命科学诞生之时起,为生命立法的问题早就在有识之士的考虑中了。在20世纪7O年代,各国有关生命的立法,已至少涉及20多个方面,如精神卫生立法、生育和人123政策立法、医疗事故预防立法等等。现在,以基因工程、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主旋律,有人预言2l世纪是统一生物学世纪。将“生物一社会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统一到科学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轨道上,是生命法学的形成原因,也是生命科学对生命法学的巨大挑战。从DNA被发现到“人体阿波罗计划”,再到“多利羊”克隆成功,表明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但也会引起很多麻烦。例如,人类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研究或实验活动,如果缺乏严格法律规则约束.有可能因科研人员违规操作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对人类的毁灭;对人类个体基因的检测与公开,有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权;异常基因者的检测和公开,有可能受到社会各方面歧视;发现异常基因胎儿是否都要求孕妇中止妊娠;基因改变是否为新的民族主义创造技术条件;对基因疾病患者治疗是否有法律依据?又如,人体克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可能混乱人与其克隆体的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为了延长或拯救人的生命,截取克隆人部分器官,是否会触犯杀人罪、伤害罪等刑法罪名;为了优化生殖生育功能、改善人类生命质量,通过基因选择、基因识别筛选后复{6j健康、有特定基因的克隆人,有可能改变人类固有的遗传性状.从而打破人类自然进化的运动规律,导致后天免疫力功能性匮乏等致命缺陷的潜伏与发生;人体克隆等复制技术应否设定法律禁区和如何设定?再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防治遗传病的医用研究,有无设定法律限制;生产人体器官替代品或人体有用物质,是否进行安全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测试与论证;研制在人体中植人的“生物芯片 以调节、改善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是否设定符合有关法规的风险防范机{6j和严格操作规程;电子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失控而给人类带来某种伤害和灾难?以上所述.表明“寻求一个满足人类自然生命体未来发展要求的,且为科技发展、社会伦理标准与法律规则共同认可的法律制衡机制,这将成为今后生命法学研究的攻坚课题”。令人欣喜的是,生命法学研究在我国已经登堂人室。1997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召开了上海市生命法学理论研讨会,会上宣布成立我国第一个“生命法学研究中心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门充满生命力的新学科,在我国必然更加发扬光大。四 生命美学:对生命状态的审美观照古今中外哲人智者对生命状态大都重视,黑格尔更认为“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但是,从美学角度对生命状态进行审视,并对生命美异乎寻常的关注,还是生命科学兴起之后的事。当代社会科技相当发达,物质文明程度很高,但生命状态不一定美轮美奂,甚至暴露出许多假恶丑的反审美倾向。自然界生物惨遭涂炭和锐减,已成不争之事实。但人们还是在杀戮野生动物,砍伐原始森林.以满足永无餍足的欲望。殊不知摧残自然界生物的生命.等于摧残人类自己的生命.人类已经无可奈何地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了。更严重的是现在人们生命力的弱化速度越来越快.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今非昔比,恐惧、焦灼等生命萎缩现象屡见不鲜.颓废、自虐等生命堕落现象触目惊心。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欣欣向荣,使美学界人士深切感到社会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反审美倾向再也不能任其泛滥了。他们发出重塑生命、还我生命的呼吁,渴求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辉煌燃烧、生命之水欢畅流动。某些美学界精英人物还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们的美学家在象牙之塔里陶醉于美学的空虚繁荣,没有对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对生命的冷漠、欺和残暴所造成人生的不幸予以正视和关怀,于是美学成了一种于世无补的点缀。再有,我们的美学研究面虽然很广,但恰恰忽略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没有对生命意识、生命体验、生命创造进行美学的阐释。于是,我们的美学体系和教材虽然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难以在其中看到生命的绿色或剖伤,听到生命的呼喊或哭泣,嗅到生命的芬芳或霉味.魁摸到生命的欢跳或窒息。美学这种落后状况,比起生命科学的如火如荼,显得太不协调。于是-~-]以生命科学为参照系的生命美学悄然绽放,成为美学园地鲜艳夺目的奇葩。生命美学虽然和生命科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现象,但是它不是像生命科学那样执着于生命的功利性和科学性,而是着眼于生命审美性和本体性。这也就是说,它对生命的审美现象和本质更感兴趣,在对形形色色生命状态的审美观照过程中,如我国学者所说的那样,。时肘顾念着人的现实历史境遇、顾念着人的生存意义、顾念着有限生命的超越,顾念着生命中无比神圣的东西 ,而且思索生命的终极追问、终极意义、终极价值,通过生命的存在实现生命的超越,因此,生命美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生存方式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以探索生命的存在与超越为旨归的美学”。Ⅱ顺便指出.美育作为一种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审美活动的教育,也是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生命美育也是生命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涉及生命的全过程,研究人类从受孕到死亡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方法,指导人们如何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因而和终身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人的审美素质的形成,审美素质能够把人生的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心的生命体验,使个体生命环境充满诗意,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又和素质教育有内在的联系。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考研的主力军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许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认为自己并未学习到太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不愿急于就业,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校园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延缓择业就业的时间。这也是较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历就是我们在求职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洋对记者说。两年前,刘洋本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了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在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刘洋的研究生同学马倩倩则是一心想走科研路。马倩倩来自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她在本科阶段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也更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意愿更高,达到56%。专业型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选择专业型硕士的原因,首先是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其次是由于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已经工作的他,去年又选择重返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年想要升职,但学历不够用,所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多拿个学历,为以后做准备。”周明对记者说。
眼下,有的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于是在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而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盲目跟从,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西北大学研究生徐红晓对记者表示:“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先着急去盲目地选择考研或工作。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是要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考研这个过程十分枯燥,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与就业也并没有最佳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原本也想通过考研来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就业。”提起考研,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尹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一进校我就想考研究生,也一直坚定信心,一定要考上。但是由于对各个行业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一直没有定下来。”
其实,像尹雨这样只是有着考研的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感觉无从下手的人很多。后来尹雨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自己又有兴趣,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
可这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尹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居然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入职通知。在征求了众多亲戚、师长和朋友的意见,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就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关于最难的“六大考试”中,排名法考和高考之后的考研,尽管总人数远远低于中考和高考,影响力却在逐年递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全社会围绕考研的人数变化、题目难易、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培训、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总会形成多波次关注的热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人,比2018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创历史新高。单从报名人数增长的幅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大新闻。然而,倘若以为这其中“虚火重”“泡沫多”,显然是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变化的因素有人口基数、人均GDP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等。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总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定意义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车、风机、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早已跻身大国之列,综合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0.5%至0.55%之间。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至于说到该不该考研和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薪资待遇?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梦想?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规模较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21.8%。考研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随之一升再升,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芮小河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小河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已经放宽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以此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既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体现出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学习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变,促进了以职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定向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的热度升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小河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平坦广阔,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大学老师应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并根据学生的资历及个性特点,合理指引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劣势,规划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为自己“镀金”。研究生学习阶段更加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是获得了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仍会遭遇就业难题。
芮小河从高等教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考研热度的上升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急需正视与解决。同时,如何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更好贴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应该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理智决定是否走上考研之路,选取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也不能因为考研人数增多,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减招生规模,而应该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解决。
杜波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就业,抑或是选择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才会各有差异。
杜波希望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还是真心觉得自己想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和提升自己的不足?第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通过读研究生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第三,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读文献,喜欢思考问题?当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自然就会清楚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选择就业或是考研都需要与自己未来的长期目标相匹配,而长期目标又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吻合。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普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它已困扰了人类几千年。但是直到本世纪,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原因是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即使到今天,它也依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 远古的时候,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下,认识能力也很低下,人们对世界上千姿万态、活蹦乱跳的生物,特别是对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充满了困惑和神秘感,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而后来,这些神话和传说大都把生命看作是一种超物质的力量,即神或者不可知的上天创造的。 我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相传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上有了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飞食走兽,唯独没有人。天神女娲感到十分孤独,于是掘取地上黄土,掺水揉团,按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一个个小生灵,这就是人。用泥捏人太慢也太累了,于是她取了一根藤子伸进泥潭里,然后猛地向地上一甩,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了人,从此大地上布满了人的踪迹。 古埃及神话说,人是由圣神哈奴姆在陶器作坊中用泥土塑成,然后与女神赫脱一起把生命注入泥人的身体,于是泥人就有了充满活力的生命。 而从古巴比伦废墟中挖掘出的楔形文字,则记载着神在6天之中创造了世界和用粘土塑成第一个人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希伯莱人挪到了《圣经》中,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创造万物"的宗教教义。 生命起源何处 生命起源的RNA学说 为了避免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无休止争论,从根本上探索生命的起源,人们从化学进化和生物学进化的角度,提出了RNA学说。即认为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RNA世界,RNA-蛋白质世界和DNA-RNA-蛋白质世界。认为生命起源于RNA,其主要根据有:1.研究表明,许多病毒只含单链RNA而不含DNA;2.研究发现,一些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3.由于RNA酶的发现,人们提出了从多核苷酸到多肽的学说;4.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发现了断裂基因,即外显子与内含子相间出现基因结构形式;5.RNA各种编辑变换的发现,使人们对RNA功能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认识;6.在一些病毒(如HIV,即AIDS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现象;7.生物分子的功能与其结构(主要是三维结构)密切相关。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催化生命过程的生物化学反应,并且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生命进程中要能够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进化。以上结果正好说明RNA具有体现这些特征的功能。不过,迄今为止,RNA学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RNA催化作用的若干实验的基础上的,而对于作为原初信息载体则尚缺乏更多的实验事实的支持。 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一、物种的进化 地球大约诞生在46亿年前,其早期是个炽热的球体,根本谈不上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步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经过了漫长的元素形成,化学进化过程后,大约在40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出现了,从此,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开始了。原始生命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化,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上瑰丽多姿的生命世界。 地球上现有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生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在地球上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出现过哪些生物?这些生物是灭绝了还是繁衍至今了呢?古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解决了这些疑问。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依据古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太古元、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物学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地层中的动植物化石,并将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得到下面这张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历史表 地质年代和生物发展的历史代纪 距今年代(百万年) 地质现象和自然条件 植物 动物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0.011 冰川广布、黄土形成,气温下降 被子植物繁盛 猿人出现,人类发展,高等哺乳类繁盛 更新世 3 第三纪 上新世 12 气候变冷,有造山运动 被子植物分化出各科、属 哺乳类及鸟类兴盛,灵长类和类人猿出现,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繁盛 中新世 25 渐新世 40 始新世 60 古新世 70 中生代 白垩纪 135 山岳兴起,后期气候变冷 前期裸子植物为主。后期被子植物兴起 有袋类繁盛,有胎盘动物及鸟类兴起,大型爬行类灭亡,昆虫类扩展 侏罗纪 180 大陆升高,气候温暖 被子植物出现 单孔类和恐龙繁盛、昆虫兴起 三迭纪 225 气候温和,地壳平静 裸子植物(银杏、松柏等)繁盛 恐龙兴起,原始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 二迭纪 280 末期造山运动频繁,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 裸子植物兴起,蕨类开始衰落 爬行类开始兴盛,昆虫类初现 石炭纪 345 有造山运动。气候湿润温暖 种子蕨类繁殖。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两栖类繁盛,爬行类出现 泥盆纪 405 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干燥炎热 陆地蕨类成林,裸子植物出现 两栖类(坚头类)初现,鱼类繁盛 志留纪 425 陆地升起,气候变干,海面缩小 陆生植物裸蕨类出现 水生无脊椎动物(珊瑚类)繁盛,原始鱼类出现 奥陶纪 500 浅海广布,气候温暖 海藻繁盛 水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头足类)繁盛 寒武纪 600 地壳静止,浅海广布 藻类兴起 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已出现 元古代 震旦纪 1800 岩层古老地壳变动剧烈 细菌、藻类出现 单细胞动物和低等无脊椎动物二、DNA和蛋白质的进化 生命有着共同的起源。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而核酸的结构也极为相似。所有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它们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也很相似。通过对不同生物体起相同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的化学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亲缘越近其结构越相似,这说明蛋白质和核酸也在不断进化着。 根据对不同蛋白质进化速率的研究表明,生物体中,越是共同的蛋白质,其保守性越强、进化速率越慢;越是趋异性的蛋白质,其保守性越弱,进化速率越快。蛋白质分子的进化只能从表型上证明生物进化发展的历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进化的机理,更直接的方法是分析遗传物质本身--核酸。 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细胞中的DNA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大肠杆菌作为比较进化的原核生物,其DNA的含量为4×106个核苷酸对,能编码4000个基因。而哺乳动物生殖细胞中基因组的DNA含量约为3.2×109个核苷酸对,如果全部用来编码基因,则基因含量为300万个。生物由简单的类型进化到复杂的类型,其DNA含量的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直接证据。 从总的进化趋势来说,愈是高等的生物,其DNA含量愈高。但是DNA的含量不一定总是与生物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因为DNA中有很多是不编码的重复顺序,重复顺序的多少与进化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基因的数量与生物的复杂程度必然是相关的,因为高度发展、结构复杂的生物要维持它的生命活动和繁衍它的种族,就需要有大量的基因。事实上,很多基因只存在于高等的生物中,如血红蛋白质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等。 基因扩增的两种类型 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基因数量的扩增与生物进化的复杂程度是一致的。基因的扩增有两种类型;一是原有基因数量的圹增,即重复基因的产生;二是新基因的扩增,即由于碱基对突变、等位基因的不等位交换等原因产生生理生化功能与原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大论战 1859年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终于出版了。它像一块巨石落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反对者蜂拥而起,但也有许多科学家坚定地支持达尔文,特别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1825-1895)和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他们不仅热情宣传、勇敢捍卫进化论,而且发展了进化论。 赫胥黎首先把进化论用到了人类起源上。他从卵的发育、躯体和四肢的比例、脊椎、头骨、牙齿、手、足一直到脑的结构,把人和猿作了一一比较。证明人科和猿科应排在同一目中,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和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 海克尔根据大量事实,提出了生物重演律,他不仅相信生物的进化,而且提出了动植物系统树,指明了动植物进化的程序。 1860年6月28日到30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发生了科学史上有名的神创论与进化论的大论战。讨论会在第三天达到了高潮,700多名听众把演讲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能言善辩、号称"油滑的山姆"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亲自出马。他指责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本违背《圣经》的教义,挑衅地说:"请问坐在我身旁的赫胥黎教授,究竟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哪一方面猿猴同发生了血缘关系?" 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应战。他简明了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用科学的事实揭露了大主教的愚昧无知,并且用这段著名的话结束了他的发言:"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无尾猿而感到羞耻。如果有人让我在回忆中感到耻辱的话,那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不满足在自己活动范围内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却要插手他并不了解的科学问题,想用花言巧语和宗教偏见把真理掩盖起来。" 赫胥黎的发言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这场辩论以进化论的胜利而告终。经过激烈的斗争,到了19世纪末,达尔文的学说终于赢得了科学界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学思潮之一。 进化论在进化中 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生物学中被神学盘踞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推翻了那种把物种看作是彼此毫无联系的、神造的、不变的观点,给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不足和局限性。他虽然揭示了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但是对于变异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达尔文自己也很坦然地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深深无知的,我们能够说明的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 随着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论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弄清楚了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对基因给生物带来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把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机会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进化论,或称现代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物种进化是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 6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的异军突起,人们对进化的认识也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中性进化学说,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发生了挑战。他提出决定分子进化的主导因素是那些对生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的"中性"基因突变。这此中性突变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可以构成相当大的差异,形成种属的特性。在自然选择对它们并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生物大分子照样可以进化。木村认为,这种长期持续的中性分子突变乃是进化的动力。 100多年来,进化论经受了各种考验,同时也在不断从科学发展中吸取营养,进化论的研究正从原来的个体进化水平向群体进化水平和分子进化水平纵深发展,进化论也在不断地进化中。 生命进化的奥秘--"神创论"与科学的较量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千千万万不同的生物种类?它们从哪里来的?不同的物种之间有联系吗?早在古代,就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古希腊有一个学者叫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他猜测,地球上原来是一片汪洋,后来陆地才渐渐露了出来,生物是由海洋发展到陆地上的。比如人最初是披着鳞甲的鱼,当他们浮出水面来到陆地后甲壳炸裂,于是变成了人。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公元前369-前286),也有"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之说。这里所说的青宁是竹根虫,程是貘或豺。我们现在当然都知道,人不是由马变来的,不过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学说中蕴涵了生物可变的可贵思想:即由虫产生四脚动物,由四脚动物产生人。 这些古代的朴素的进化思想很快就为宗教神学的"神创论"给压抑下去了。我国封建社会有"天命观",主张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而在西方,很长的时间里,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第一章"创世纪",就描述了万能的上帝耶和华是怎样在6天中创造万物的:世界伊始,地上是浩淼无际的水,暗淡无光。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从此有了光明和黑暗、白昼和黑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空气,把水上下分开。空气为天,天上的水是云和雨,地下的水是江河湖海。第三天,上帝创造了海洋和陆地,让大地长满青草、蔬菜、树木。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分管白天黑夜。第五天,上帝创造了水中的游的鱼,空中飞的鸟,让海洋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上帝创造了地上生活的昆虫、野兽,并且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让人来管理这一切。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上帝就休息了,这一天也就叫安息日。 《圣经》中还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比如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物种是按照上帝的意思被创造出来的,从它们被造出来的那一起就是不变的。从中世纪以来,谁要是敢对这种观点表示疑义,就是亵渎圣灵,就是大逆不道。 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地质学、胚胎学、细胞学取得的许多新发现,使得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开始怀疑"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了。 1748年,法国出版了一本名字很长很怪的书《泰利姆:或一个印度哲学家与一个法国传教士关于海洋的缩小陆地形成以及人和动物的起源等问题的谈话》。作者借异教徒泰利姆之口,指出物种是随着海洋的缩小,陆地的增加而增加的,物种随着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可以通过遗传而传递。泰利姆其实就是作者马耶的名字倒着拼写出来的,他由于害怕宗教迫害不改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本书直到作者死了10年之后才出版。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1707-1788)是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从事比较解剖学研究中发现,许多动物具有不完善的没有用处的退化的器官,如果物种是万能的上帝创造的,那么这些不完善的器官怎么会存在呢? 布丰在他的百科全书书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气体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诞生比《圣经》创世纪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龄起码有10万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把自己列为动物的一属,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圣经》没有明白宣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 尽管布丰用的是假设的语气,并用造物主和神灵来掩盖自己的进化论,但是还是遭到了教会的围攻。在压力下,布丰不得不违心地宣布:"我没有任何反对《圣经》的意图,我放弃所有我的著作中关于地球形成的说法,放弃与摩西故事相抵触的说法。"直到18世纪,宗教还在顽固地维持着对科学的统治。
270 浏览 3 回答
243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5 回答
84 浏览 6 回答
120 浏览 4 回答
259 浏览 2 回答
233 浏览 5 回答
182 浏览 2 回答
125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2 回答
89 浏览 2 回答
169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