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49f6a166854a9c11231daa57017e64d24c601b3.jpg)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切都在变大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名称:
一切都在变(大班)
设计思路:
孩子们都知道水有三态,实质上任何物质都有三态。通过幼儿能够感受理解的有趣的活动,把一些物质的溶解和凝固的过程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懂得操作规则,并学会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小实验现象;
2、通过实验使幼儿感知到物质既能溶化又能凝固;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溶解和不能溶解的固体材料;纸杯和小勺每人一套;
2、有关炼钢、制造玻璃制品和火山喷发的录像和图片;
3、酒精灯一盏。
活动一、什么不见了。
1、出示各种固体饮料:奶粉、橘子粉、高乐高、咖啡等,让幼儿看看、闻闻,并谈谈怎样把它们制成可口的饮料?
2、幼儿动手配制饮料:任意选用一种固体饮料,放在纸杯里,用小勺加水配制成饮料后 供大家享用。
3、讨论:为什么刚才的固体饮料都不见了呢?
小结:固体饮料都溶解在水里了。
4、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请幼儿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小结:皂粉、牙膏、药片、方糖等等,都是可以溶解的。
活动二:它们也会变。
1、出示铁块、石块、小玻璃瓶、石蜡等,说说他们能溶解吗?
2、小实验:将这些物品放到水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感受。
小结:它们在水里没有变化。
3、小实验:将上述物品依次放到火上加热,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有何变化?
小结:石蜡融化了,其他的东西都没有变化。
4、看录像和图片:炼钢厂里钢水奔流,工人将它冷却后制成钢锭;玻璃制品厂里工人在用液态的玻璃制作花瓶;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
活动三:变去又变回。
1、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将熔化的石蜡变成不同的形状?
2、小实验:教师往小酒杯中倒入熔化后的石蜡,请幼儿放在水中冷却凝固,将石蜡倒出。
小结:石蜡熔化后冷却又会凝固。
3、小实验:将盛满浓糖水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糖水煮沸后结成小糖粒。
小结:有些东西溶解后加热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效果分析:
看着一个个“奇迹”从自己的手中发生,孩子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悦。“实践出真知”,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已经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活动延伸:
在科学发现区投放更多的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活动中,能感知理解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正确的表达。
2、能将生活中变化的找出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用碱溶液处理过的纸做出的花、酚酞溶液;颜料、玻璃瓶、醋、糖、饮料粉、冰、碗、勺子、水果、榨汁机、剪刀、固体胶、油画棒、温度计、气球、铅笔、卷笔刀。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会变。
1、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会变,我会变,我们都会变)幼儿做一个模仿动作。
2、引导幼儿讲讲自己变的是什么。
3、再玩一次游戏,鼓励幼儿做的动作和原来的不一样。
(二)教师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出示气球:看看我带来了什么?你们想玩吗?(幼儿自由玩气球)
A、提问: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往气球里吹气,气球就变大了,气放掉了,气球就瘪了)
B、小结:这就叫“变”。我们吹气,气球就从小变到大;把气放了,它又从大变到小。
2、教师变魔术:(变色)猜一猜,它怎么会变的呢?原来,红色加一点黄色会变成橘黄色。等会儿,你们也来试一试,看看还会发现什么,好吗?
(三)尝试变化。
1、教师讲解各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改变一些事物,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东西,要让小朋友来变一变,让这些东西和原来不一样,你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东西和材料。要求:你每做一次实验就要记录下来。
2、幼儿分组尝试了解各种变化。
(1)纸的变化:各种纸、剪刀,幼儿通过撕、剪、卷、粘贴等方式让纸发生变化。
(2)水果的变化:幼儿用榨汁机把水果进行加工,看有什么变化。
(3)水的变化:小碗、勺子、冰糖、饮料粉、醋、冰。幼儿尝试加入不同的`东西,让水发生变化。
(4)温度计的变化:装水的碗,温水,冰块,温度计。放入不同的碗中,看有什么变化。
(5)颜色的变化:红黄蓝色的水三杯,玻璃瓶。幼儿尝试用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发生的变化。
(6)气球、铅笔的变化:气球、气筒、铅笔刀,铅笔。尝试让它们发生变化。
3、幼儿交流各自发生的种种变化。师: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说说你使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是用了哪些工具?教师小结::只要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等与原来不一样就是变化,要让东西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外出,在大自然中继续观察。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大班活动,35名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这节活动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操作性很强,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在幼儿的感知、探索过程中,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能感知理解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正确的表达。
2、能将生活中的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动口表达的好习惯。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心理准备:幼儿已初步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颜料、玻璃瓶、醋、糖、饮料粉、冰、碗、勺子、水果、榨汁机、剪刀、胶水、油画棒、温度计、蜡笔、纸,记录各种变化的碟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会变。
1、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会变,我会变,我们都会变)幼儿做一个模仿动作。
2、引导幼儿讲讲自己变的是什么。
3、再玩一次游戏,鼓励幼儿做的动作和原来的不一样。
(二)教师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出示一瓶花提问:
师:小朋友,老师这朵花好看吗?是什么颜色的?老师把白花变成红花,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这朵花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么样变成红色的呢?
教师小结:这朵花本来使用白纸做出来的,然后老师又在给它放在颜料盒里染成红色,所以花就变成了红色。
2、师:小朋友,刚才老师把一朵白花变成了红花,你们能不能开动小脑筋,想办法让一些让东西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呢?
3、幼儿讨论话题(三)尝试变化。
1、教师讲解各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改变一些事物,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东西,要让小朋友来变一变,让这些东西和原来不一样,你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东西和材料。
要求:你每做一次实验就要记录下来。
2、幼儿分组尝试了解各种变化。
(1)纸的变化:各种纸、剪刀,幼儿通过撕、剪、卷、粘贴等方式让纸发生变化。
(2)水果的变化:幼儿用榨汁机把水果进行加工,看有什么变化。
(3)水的变化:小碗、勺子、冰糖、饮料粉、醋、。幼儿尝试加入不同的东西,让水发生变化。
3、幼儿交流各自发生的种种变化。
师: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说说你使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是用了哪些工具?
4、教师小结::
只要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等与原来不一样就是变化,要让东西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四)欣赏变化师:刚才是小朋友自己通过操作使许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下面让我们看看电视里的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组织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部分事物的变化过程。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讲一讲自己看到的变化。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看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的变化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有些变化用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则比较长。
(五)记录变化1、你知道哪些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吗?(幼儿讲述)师:下面请小朋友把你知道的变化时间较长的过程画下来。
(六)、活动延伸带领幼儿外出,在大自然中继续观察。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2、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活动反思: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能感知理解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正确的表达。
2、能将生活中的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动口表达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心理准备:幼儿已初步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物质准备:用碱溶液处理过的纸做出的花、酚酞溶液;颜料、玻璃瓶、醋、糖、饮料粉、冰、碗、勺子、水果、榨汁机、剪刀、固体胶、油画棒、温度计、气球、铅笔、卷笔刀;蜡笔、纸;记录各种变化的碟片。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会变。
1、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会变,我会变,
我们都会变)幼儿做一个模仿动作。
2、引导幼儿讲讲自己变的是什么。
3、再玩一次游戏,鼓励幼儿做的动作和原来的不一样。
(二)教师用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出示一瓶花,提问:小朋友,老师这朵花好看吗?是什么颜色的?老师把白花变成红花,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这朵花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么样变成红色的呢?
教师小结:这朵花本来使用用碱溶液处理过的纸做出来的,然后老师又在上面滴了几滴酚酞溶液,它们发生了化学反映,所以花就变成了红色。
2、师:小朋友,刚才老师把一朵白花变成了红花,你们能不能开动小脑筋,想办法让一些让东西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呢?
(三)尝试变化。
1、教师讲解各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改变一些事物,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东西,要让小朋友来变一变,让这些东西和原来不一样,你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东西和材料。
要求:你每做一次实验就要记录下来。
2、幼儿分组尝试了解各种变化。
(1)纸的变化:各种纸、剪刀,幼儿通过撕、剪、卷、粘贴等方式让纸发生变化。
(2)水果的变化:幼儿用榨汁机把水果进行加工,看有什么变化。
(3)水的变化:小碗、勺子、冰糖、饮料粉、醋、冰。幼儿尝试加入不同的东西,让水发生变化。
(4)温度计的变化:装水的碗,温水,冰块,温度计。放入不同的碗中,看有什么变化。
(5)颜色的变化:红黄蓝色的水三杯,玻璃瓶。幼儿尝试用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发生的变化。
(6)气球、铅笔的变化:气球、气筒、铅笔刀,铅笔。尝试让它们发生变化。
3、幼儿交流各自发生的种种变化。
师: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说说你使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是用了哪些工具?
教师小结::只要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等与原来不一样就是变化,要让东西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一)欣赏变化
师:刚才是小朋友自己通过操作使许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下面让我们看看电视里的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组织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部分事物的变化过程。
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看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的变化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有些变化用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则比较长。
(二)记录变化
1、你知道哪些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吗?(幼儿讲述)
2、引导幼儿将变化时间较长的事物过程记录下来。
师:下面请小朋友把你知道的变化时间较长的过程画下来。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外出,在大自然中继续观察。
苦逼的高三,你还在考成都一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这是一个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悍(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考量经典与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出任何一种文化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那些最丰盛的并(虽)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圾。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离真。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文化是一种美,它是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美。 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来纪念自己初长成的喜悦,祭奠我们终会逝去的,同时我们也学习吟听《》的安宁和《命运》中的悲怆。流行与经典有时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偶尔的交集却不会因此而相互抵触、相互磨灭。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普及而焦虑经典的丧失,文化的概念的更加宽泛,却也是我们现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种气度。 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利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所以成为的一个常见,当言语不再能表达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的确,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其中确实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对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宽容。因为经典与流行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们的时间范畴不同,导致他们的不同,但他们都曾经伴随我们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悲苦。还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希望现在的少一些。有人说的音乐曾经只是被当作那个时代情歌哼唱,那么说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风也可以成为上的绚烂一笔。 丽,经典依然永恒……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一分钟》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随着省级课题《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大班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课题探索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大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又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和生活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
近阶段,我们班围绕主题《一切都在变》与幼儿一起结合其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学习,其中在探索时间的变化这一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存在时间观念差、做事拖拉的现象。于是生成了《我和时钟交朋友》系列活动,《一分钟有多长》是其中的活动之一。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时间的存在,体验时间的长短及时间与我们生活节奏的关系,从而增强大班幼儿的时间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不拖拉,抓紧时间。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2、物质材料准备:教育挂图、大时钟1个、小时钟5个、记录表、笔、橡皮泥、皮球、串珠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生活小故事〈〈一分钟〉〉。
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为什么明明上学会迟到?”
二、引发猜想:一分钟有多长?
请幼儿说说: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三、亲身探究与体验。
1、在时钟的协助下,请全体幼儿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懂得一分钟是秒针绕钟面一圈)引导讨论:一分钟你能做好哪些事情?
2、游戏:“一分钟穿衣服”, 初步感受动作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认识一分钟,体验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事情,感知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2.学习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个时钟、PPT(成人一分钟内做的大事)。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时钟。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2.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来数一数。
(1)使秒针在时钟12的位置,教师和幼儿一起数,当秒针转一圈,数数停止。
(2)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是60个数。
小结:一分钟有60个数,也就是60秒。
3.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老师在后面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拼图,一分钟的时间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完成任务。(教师边计时,边数数,幼儿开始拼图。)
师:时间到,谁完成了?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完成任务?
小结: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时间很短。但是一分钟是多少秒吗?(60秒)对呀,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所以,刚才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如果想完成任务,一定要专注做事情,珍惜每一分钟。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请幼儿动手试试,并交流。
2.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
小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这也启示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分钟。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挑战一分钟。
游戏一:一分钟内不眨眼。
游戏二:夹弹珠。
(1)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2)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3)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4)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得多,有的小朋友却夹得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专注做事情,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师: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小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结束部分:
现在小朋友用一分钟的时间排好队,我们一起去户外看看,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目标:
1、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2、了解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要珍惜每一分钟。
3、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完整的钟面,嘀嗒声,秒针走一分钟课件。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2、幼儿操作材料:花生、碗、筷子;珠子、线;小组记录表、笔等。
3、定时器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想想说说,唤醒已有经验。
1、通过集体、小组或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幼儿说说以下话题:
(1)你在哪里看见过钟?
(2)钟面上有什么?
(3)钟有什么作用呢?
(4)除了钟,还有哪些生活用品也能告诉我们时间?
2、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进行表达。
3、教师用幻灯展示钟面,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引导语:我们在家里、教室里等许多地方都能看见钟。钟面上有数字1—12,它们有规律地排列着。钟面上还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它们指向什么数字,就表示现在是什么时间。手表和钟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统称为钟表。有了钟表,我们才能知道准确的时间。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二、数数听听,感知一秒钟有多长。
1、提问:秒针走一格就表示一秒钟,你们觉得一秒钟是长还是短?
2、鼓励幼儿用声势自由地表达。
3、播放一秒钟的"嘀嗒"声,引导幼儿感知和进一步表达。
4、小结:一秒钟是很短暂的,"嘀嗒"一声就过去了。
三、比比做做,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1、比较一分钟和一秒钟。
(1)交流:一分钟时间长?还是一秒钟时间长?一分钟里有多少个一秒钟?
(2)教师用幻灯演示秒针从数字12开始走一圈,同时引导幼儿数数,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2、提问:你觉得一分钟时间大概能做些什么事?
3、分组操作
(1)介绍材料和活动规则。
引导语: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花生,珠子,小组记录表和笔等操作材料,大家可以随便选择,或是用筷子把花生夹到另一个碗里,或是把珠子串进线里,给大家的操作时间是一分钟,一分钟到了就要停下来,再把刚才的操作结果记录到小组记录表里。
(2)幼儿分组操作(播放计时器定时一分钟的课件,幼儿可边操作边看时间)
(3)交流操作结果
引导语:请各组的小朋友都来报报你们一分钟的操作成果是多少,先请第一组,再请第二组,第三组……
(3)讨论:一分钟时间是长还是短?为什么同样一分钟的时间,有的小朋友做的多,有的小朋友却做的少呢?
(4)小结:因为做的事情不一样,有的难有的简单,所以结果就会不一样。而做同一件事情,如果动作有的快有的慢,它们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只有抓紧时间,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5)再次操作,加快速度。
引导语: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做同样的事情,请你们加快速度,看看这次在一分钟时间里的操作能不能比上次有进步。
(6)分享第二次操作成果并小结:很多小朋友第二次的操作结果比第一次好的多,这说明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四、提升总结,学会珍惜时间。
1.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引导语: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平时的一分一秒呢?
2.小结:一秒钟、一分钟虽然都很短。但是时间就是由一秒一秒钟,一分一分钟组成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钟。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开展各种与时间有关的竞赛活动,如:跑步比赛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时间的长短。
2、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做事不拖拉,学会看时间,珍惜时间。
设计思路
本活动来自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我的数学》。在上学期进行了“认识时钟”的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对时间的整点和半点掌握得比较快,都能够通过操作时钟准确地说出整点和半点。但是新学期里,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有点模糊了,在整理衣物、排队时出现拖拉的现象,时间观念不强。为了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意识,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我选择了“一分钟”这个综合活动,旨意让幼儿感知时间与自身努力的关系。通过“等待一分钟”、“自由一分钟”、“紧张一分钟”、“快乐一分钟”这四个游戏环节,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时间是宝贵的,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事不拖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标
1、感知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学会珍惜时间。
2、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秒表一个,奖牌若干,哨子一个,易拉罐若干,玻璃球、乒乓球若干、乒乓球拍8个,盆子8个,塑料篮子4个,白色托盘16个,黑板一块、记录表一张,自行车、平衡车、羊角球等玩具若干。
2、环境准备:材料操作区3、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通过钟表看时间。
活动重难点
感知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过程
一、等待一分钟,感受时间的漫长
1、游戏“木头人”,游戏规则:定型一分钟。
2、幼儿讨论等待一分钟后的感觉。师:我们刚才玩木头人游戏,定在那里时,你觉得一分钟时间长不长?有什么感觉?师总结:刚才小朋友定型坚持一分钟不动,有的小朋友说很累,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那是因为我们定在那里不动,才会觉得一分钟好长好长,那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分钟自由时间,你们可以自由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再来感受一下,一分钟是不是很长。
二、自由一分钟,感受时间的短促。 请幼儿自由活动一分钟后交流感受。 师提问:小朋友们对刚才自由活动一分钟有什么感受呢?师总结:我们变成木头人定在那里时,觉得一分钟很长;当我们去玩的时候,又觉得一分钟很短。同样的一分钟,我们一起再来体验一下:一分钟游戏比赛,看谁能在一分钟内荣获比赛冠军?接下来我们进行个人项目比赛:
三、紧张一分钟,体验时间的节奏和紧迫感。 个人项目比赛:夹玻璃球
1、师:请小朋友用筷子把玻璃球夹到空篮子里,看谁夹得玻璃球最多,他将荣获冠军,时间是一分钟。
2、请小朋友点数玻璃球,把数目报给老师,我们看看谁是冠军?
3、请冠军说说:你一分钟内,怎么能夹到那么多的玻璃球呢?师总结:原来我们用同样的材料、时间,可是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要我们的方法是对的,学会抓紧时间完成,我们将会获得冠军!
四、快乐一分钟,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比赛:现在老师把小朋友们分为两组,每组八个小朋友,希望你们合作愉快!请给小组起个名字。我们将进行比赛:
1、第一个项目:叠叠乐师:请小朋友把桌面上的四个易拉罐,叠在盆子的托盘上,易拉罐不能往下倒或沉下去,时间是一分钟。过关最多的小组,将获得一朵红花。师:查看结果后,小结:小朋友们别灰心,我们还有第二项比赛------运球比赛,希望你们要想好方法,抓紧时间,把握好机会哦!
2、第二个项目:运球比赛,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乒乓球、乒乓球拍,请问: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最快的把球运到对面的篮子里呢?(幼儿发表意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都很好,现在每组请出四位小朋友参赛,看哪组小朋友运的多呢?运球最多的小组,将获得一朵红花。师:现在我们将进行最后一次决赛,看看最后的结果是哪组荣获比赛冠军呢?师引导幼儿观看记录表,看哪组的红花最多,他们就是冠军。师总结:在这一次小组比赛中,由第 组荣获冠军,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请冠军登台领奖。由第 组荣获亚军,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请亚军登台领奖。
五、总结对时间的感受。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觉得时间过得快吗?师总结:一分钟的时间不长,可是也能做很多种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宝贵的。我们要从小学会珍惜时间,不能拖拖拉拉的,不能浪费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会用好的方法、技巧,抓紧时间,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找班上的孩子比赛吧!
延伸活动
1、亲子活动:请幼儿在家和父母用一分钟时间做事,看看能完成哪些事情,请你记录下来。
2、科学区:把玻璃球、秒表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由操作。
设计意图
时间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一分钟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3、知道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验一分钟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活动难点: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生活经验,简单记录总数量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PPT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时钟1个、电池1个、时钟表图1张、黑板1个、音响、大夹子4个、6种记录表记录表共38张、蓝色水彩笔7支、记号笔7支、剪刀7把、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龙眼、毛巾、面团6份、大红豆、筷子6双、爱心涂色表6份、剪图形6份,盘子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经验交流、
手指游戏《包子和卷子》导入幼儿的时间观念。
导语:刚才的手指游戏你们知道用了多长时间吗?
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小结: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让小朋友感受一分钟吧。
二、生活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导语:时钟可以告诉小朋友,一分钟有多长。老师请出走动时钟,幼儿观察钟面的针走动,体验一分钟。
提问1: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在转动一圈呢?(秒针)
提问2:秒针怎么走能告诉小朋友一分钟到了呢?
现在我们跟着秒针走一圈(60小格),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
小结:秒针走了钟面一圈(60小格),就是一分钟。
导语:(教师出示时钟图)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利用分针来体验一分钟。
提问:分针怎么走表示一分钟到了呢?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一分钟到了。
解析: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60小格),表示一分钟;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
在此感知一分钟音乐游戏(三只小熊),在这一分钟里,充分让小朋友和音乐做游戏,充分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导语: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点钞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跑车大约能跑1200米;
一分钟主持人能说800个字;
一分钟小朋友能跑200米,从幼儿园彩虹跑道起点跑至终点,刚好200米;
一分钟人能包60个饺子;
足球队员抓住最后一分钟进球了,赢得了足球比赛。
3、实践操作:我们小朋友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导语:大人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一分钟,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提问1: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规则:(1)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表格前面写上属于你的图标,表格后面写上你的总数量,配课老师监督幼儿填表。
(2)体验规则的主导体是一分钟MP4。
(3)MP4开始想起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由小组的最后一名完成的小朋友把表格交到老师处交流汇总,坐回自己的位置,教师对记录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A、请看一下剥龙眼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剥多少颗龙眼?
B、请看一下搓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搓多少颗圆子?
C、请看一下整理毛巾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整理多少条毛巾?
D、请看一下夹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夹了多少颗豆子?
E、请看一下剪图形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剪了多少个图形?
F、请看一下爱心涂色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涂了多少颗爱心?
提问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每组的结果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提问2:最多的数量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
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是每组的数量不一样。
解析:同样是一分钟,每组操作的材料不同,数量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数量结果也不同。
4、分享交流。
导语:小朋友请看这张“搓圆子”游戏活动记录表,同一组队员的统计数量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最高的数量和最少的相差这么大呢?(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熟练程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有些时间浪费掉了,所以数量不一样。
解析:重点讨论前后两次不同的游戏结果,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时间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我们小朋友以后做事情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5、课程游戏化、
挑战一分钟游戏:《金鸡独立》
导语:小朋友敢不敢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规则:一个脚站立着,保持一分钟身体平衡。
导语:敢不敢向自己发起挑战一分钟游戏?
鼓励幼儿回家后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三、活动延伸,如何珍惜时间。
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1、警察叔叔就溺水的人,早去一分钟这个人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与时间争分夺秒。
2、医生与护士工作中在奔跑,争取每一分钟抢救病人,早一分钟存活就多一点希望,晚一分钟就会抢救生命无效。
3、地震灾害,救援官兵抢救受灾人们,早去一分钟多一点有生存的希望;如果迟去一分钟,灾情更严重。
4、火灾,早去一分钟,早点灭火,减轻灾难;迟去一分钟,大火会越来越大,财产人身安全更危险。
导语:对于刚才的灾难,一分钟重要吗?
提问:你会怎样珍惜时间?你如何在早晨的时间里珍惜时间?
小结: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学的时间要抓紧,不要拖拉时间,珍惜每一分钟,不浪费每一分钟。相信你们都是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110 浏览 2 回答
211 浏览 2 回答
269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
337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2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2 回答
327 浏览 4 回答
107 浏览 2 回答
102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159 浏览 2 回答
131 浏览 2 回答
25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