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论文主题就是围绕个人成长心理上的变化进行描述,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正文
自从踏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已经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三整年,在这三年里,通过自身的努力钻研,通过前辈的指导和引领,不再是曾经充满学生气息的新老师,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成长。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爱学生、爱自己、爱职业、爱思考、爱创新……其中最根本是爱学生,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来思考问题,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点。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孤立地谈教师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更不会有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去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哪一个优秀教师不是把学生成长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出发点?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其中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基础上的。不爱学生,教师就不可能爱事业;不爱事业,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用心思考、追求创新。
如果一个教师不是用口号,而是能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就会成为教师本人的需求。
扩展资料:
写作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论文关键词]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竞争优势
[论文摘要]创业企业的持续成长既是经济学领域的主题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主题,本文围绕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和规律,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展开综述和梳理。
创业企业的持续成长既是经济学领域的主题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主题。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持续成长是创业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持续成长是创业企业利益相关者谈判的一个均衡解。持续成长已经成为创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且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本文将主要围绕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和规律,对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展开综述和梳理。
1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持续成长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也可以说是企业规模调整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新古典企业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企业,它应用生产函数来描述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关系。企业的有效经营规模由生产成本结构而不是需求决定。企业的成长就在于寻求最优规模,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一个过程。并且,企业是在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化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企业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纳尔逊和温特,1982)。除非有其他因素的变化,否则企业成长一旦达到最优规模后便应该结束,继续扩大规模只会自取其 败。
从企业能力的视角分析,新古典企业理论还隐含地认为:第一,企业能力是无限的。似乎每个企业都可以无视自身能力的限制,按照既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生产,或进入任何有利可图的产业,实施多角化经营。这显然远离了经济现实。第二,企业之间的能力是无差别的,即能力同质。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除了规模不同之外,其余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可能来自企业内部,而只可能来自外部,企业战略管理只能偏重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分析,这是波特的产业定位的逻辑起点。
新古典企业理论既没有说明企业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解释企业组织的经济学意义,它主要研究在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给定资源条件下不同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新古典企业理论只关注投入产出的生产活动,只关注帕累托效率及其实现条件,而完全疏漏了企业内部效率,是“企业黑箱论”。
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S chu mp et e r)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开发新的资源。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或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五种情况鲜明地揭示了创业企业持续成长的五种路径。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创新不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创业正是创立这个生产体系和转化创新成果的过程和活动。可以说创业是创新的实现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离开创新,创业寸步难行。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可以同时是一个资本家或是一个技术专家或是一个技术发明者,但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是利润和企业家精神。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创业者),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 交易费用理论关于持续成长的观点
交易费用理论从制度、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成长,认为产权制度、层级制度等会决定或影响企业的规制结构,进而决定企业的发展和边界。它打破了新古典理论的樊篱,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引入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将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创业者)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市场组织生产靠价格机制,企业内组织生产靠行政管理机制。以价格机制构成的市场中的每一个交易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企业的组织管理也需要费用,当企业组织的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人们就会以企业来替代一部分市场。换言之,创业的空间、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和企业的规模边界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实际上也可以演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之间的对比,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营运效率和外部市场的效率之比,取决于内部的制度健全程度和外部的制度健全完善程度之比。
由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横向边界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同时可以通过扩大纵向边界实行纵向链条的一体化,从而不断地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充分获取规模效益,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具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倾向,一直到由于规模扩大所增加的组织费用等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为止。创业的过程往往也就变成了“首先生存,然后做大”的过程。
交易成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企业成长诸如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跨国经营等问题,但忽略了信任问题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创业企业要面临的问题(D a v i d,2004)。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行为,其基础假设仍然是一个生产技术保持不变的生产函数,因此必然会忽略企业内的生产行为,使投入产出的过程成了黑箱,这就使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企业成长之间的异质性的时候变得无能为力了。
4 资源和能力理论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研究
资源基础理论的根源最早来自于P e n r o s e(1959)《企业成长论》一书,P e n r o s e将其全部的注意力都贯注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的研究,认为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企业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企业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多余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力。We r n e r fe lt(1984)在他的资源基础观的奠基之作中指出了P e n r o s e对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一是Pen ro s e率先将企业定义成为一组资源的集合,二是企业的持续增长包括了企业在开拓现有资源和发展新资源之间的平衡。其后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91)都将独特的资源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来源进行分析,确定了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基调。Prahalad和Hamle(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开创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资源基础观的能力理论也开始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企业知识论又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引申,该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且当前知识存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
资源基础论认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利润的基本源泉。资源基础论对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行业市场结构的说法进行了批判,强调内部资源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同行业的企业间的利润差别远比行业间利润差别要大。因此企业应更多地追求李嘉图租(稀缺性资源产生的租),而非垄断租(市场力量产生的租)。当资源的稀缺性不存在了,如资源变得陈旧、贬值、被替代了,那么这种经济租就消失了,企业也就无法持续成长。
5 演化经济学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研究
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的成长和演化依赖于三个重要机制:一是惯例机制(遗传性),二是搜寻机制(多样性),三是选择机制(自然选择性)。温特提出,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在满意原则的指导下,企业根据惯例行事。惯例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组织的技能的集合”,包括了“一个组织得以构建和在其中得以运营的行事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和技术”(纳尔逊和温特,1997)。当惯例出现问题时,企业就搜寻更好的惯例。但是,由于不确定的存在,事前确定最佳做事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此,竞争的功能是激励试验并选择最佳的反应。搜寻和选择行为是交互进行的,使得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得以在组织中积聚,由此形成由企业拥有的特定知识资产而不仅仅是个人拥有的知识。也正是企业在能力形成、知识积聚以及成长路径上的差异决定了为什么一个企业不同于另外一个企业,而这种不同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
该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差异性,同时亦注重企业资源与环境变化的统一,分别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资源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企业应该如何适应外部竞争环境或者从内部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加企业的知识。较全面地解释了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的演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借鉴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解释企业成长的经济学家还有马歇尔(Marshall),穆勒(Mill)、舒马赫(Schumacher)等学者。如何将以上理论更好地融合,能使企业既具有外部竞争性、适应性,又强调内部的核心能力,对于创业企业的持续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陈乃醒.中小企业成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
这个就相当于写你的生活理想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个人成长报告 文章题目:感恩生活 珍惜一切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个人成长报告摘要: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讲述了本人走向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成长经历和职业行为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和优势,以及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咨询机智,为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生活,珍惜一切. 关键词 :成长经历 职业行为本人今年21岁,由于自身的爱好和以后将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努力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 自我成长分析:(一)成长的故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以时间为载体,以贡献的多少反映其价值,生命的境界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是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或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我生长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四口人,父母和我,还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父母在做人方面的口碑都特别好。父亲在当地是比较有威望的,每当人们有什么矛盾都会请父亲出面调解,有什么红白事也都会找父亲帮忙。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父亲是个幽默、多才多艺、见识广、有责任感的人,是在我童年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母亲是个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女强人,在我的成长中她一直充当着严母的角色,我做错了事大都是母亲批评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上了高中后才渐渐领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愉快,一家人很幸福。家中小妹,聪明活泼、懂事听话为我们家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我从她小时候就一直十分疼爱她,现在总是感觉她就是我的情感寄托,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也特别好,是全家人的骄傲,所以一家人倍加呵护她。由于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童年的我几乎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此也锻炼了我非常独立的能力。姥姥的文化程度较高,很懂得育人之道,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就锻炼我各种生活的技能和本领。当时并不觉的那样做事很有用处,长大以后才慢慢的体味出那其中的道理。在童年的记忆里,姥姥仿佛是一个永远不会累、特别厉害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总是让我特别佩服她,她就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与榜样。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 慢慢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经历幼儿园的洗礼就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小学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再加上姥姥在上学前的教授,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中学时,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深深感受到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很努力,成绩还可以。八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感觉无比光荣和自豪,此后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严格按照先进团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勤奋努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九年级时,面临中考,可是由于自身经验积累的不足,中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比别人多花了一万块钱才进入的河口一中,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让父母的血汗钱白花。高中生活开始了,学习生活中有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每天一起过三点一线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要想顺利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必须要舍得付出。所以,我们一起挤在集体宿舍,冬不畏严寒,夏不怕酷暑,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备战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到了赤峰学院。 (三)、充实的大学生活带着梦想和激情,开启了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一直为自己的幸运而努力。所以,大学里的学习成绩比较不错,入学以来综合测评名次都是班级第一名。各种奖学金也随之而来了,在2010—2011学年度分别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赤峰学院“一等学生奖学金”和“综合测评一等奖”,并在2011—2012学年被评为 “三好学生”和“文明大学生”。这些荣誉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向前的动力。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外向的我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珍惜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努力奋斗着,为未来时刻准备着。二、职业行为分析(一)从业原因分析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足够的储备和磨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秉持一种追求生命成长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能力以超越自己的局限。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我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以后要从事幼师方面的工作,我相信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一定会很好的为小朋友排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心态,让多梦的青春充满阳光和喜悦,让我们未来的花朵放飞希望。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很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这更增强了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热情,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二)自身优势分析1、我性情温和喜欢孩子,尤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2、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优点是善于倾听,能够感同身受,观察细致,有洞察力,有爱心和包容心,热爱学习,追求进步。我喜欢换位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在与别人交流中,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迅速地在旁观者和当事人中间置换,从而更清楚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4、我的性格十分开朗,很容易和孩子融合到一起,这对我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帮助。(三)努力方向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热情无限,但深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今后还要不断努力。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有些问题还不能给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有成效的帮助。2.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足,尤其缺乏比较完备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不能准确界定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性疾病。 3. 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未来的咨询和治疗工作可能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而目前个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生活的阅历都需要今后不断的学习,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4、今后的日子里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生活质量。5、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我理解他们内心的悸动,明白他们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代沟。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还给来求助的人一个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再不受烦恼和忧愁的牵绊!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成长报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滚滚长江东流水,都想流进大海这个快乐老家,水流向大海就有起有伏,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称心就有不称心、有成功有就有失败、有欢乐就有痛苦、有顺利就有挫折,哪一段是不好的呢?哪一段是你能拒绝的呢?快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赏识的观点来面对你的人生,失败了请你不要放弃,那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痛苦时你不要绝望,那是你未来欢乐的基础;遇到挫折请你继续坚持,那是你通向未来的必经路;享受苦难、享受失落、享受烦恼、享受孤独、享受委屈就像享受黑夜是未来的黎明一样,因为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朋友,感恩生活,珍惜一切吧!”
对小学生习作进行全程指导 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最强的,它不单单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而是“生活实践与文字表达的综合”,是“孩子们的已有经验、知识、情感体验与文字表达的综合”,是“孩子们思想认识与文字表达的综合”。 因此,作文教学不单单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技巧,而应该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应该包括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生活实践,包括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包括学生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视野,包括学习、探究如何表达,包括书面表达的实践锻炼,包括通过表达来服务生活,满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包括表达交流以后自我满足的体验。 过程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单从习作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学应该体现出一种过程性。 这个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习作准备、习作指导、习作实践(书写)、习作总结交流与分享 “习作准备”包括材料准备和习作意向准备 材料准备主要指学生要进行学习和生活实践,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材料的准备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进行准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从事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积累。准备的方式包括:观察、实践操作、问题探究、资料查询、研讨、材料的收集与积累等。 小学生进行习作准备,需要教师给与必要的引导和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观察、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研讨、资料的查询、材料的收集与积累等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实践任务或问题探究。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可以是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材料准备工作需要跟各门学科的学习、跟学校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开展,实现习作教学于其他学科、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意向准备指的是要激发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结合学习和活动的开展、情景的创设等,使学生产生“自我表达”或者“与人交流”的需求,需要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过程或者结果写下来,满足“自我表达”或者“与人交流”的需求。 激发学生表达需求的有效方式存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使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从而自发地产生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学习和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等活动本身要对学生具有新异性、吸引力,通过活动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获得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既定利益,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调动全身心来参与。 第二个层面就是“使写作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的一个构成部分”,“写作是活动的一种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活动环节。 一般来讲,如下活动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研究报告交流展示”。——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心得等,用“研究报告”、“研究经历纪录”等形式写出来,召开报告会、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书信往来”——与异地小朋友联谊,用书信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习作,和异地小朋友相互交流、分享,同时,改革习作批改方式,请对方的小朋友给自己的习作写批语、提修改意见。 “办墙报展览”——为办墙报展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后期,对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书面整理,完成习作。然后,把习作配以图画或者实物张贴出来,宣传介绍人物、事物。 “模仿记者发布新闻”——对生活的某一新闻话题进行实际的观察采访、考察等,观察、采访、考察结束,选择自己感觉到“新鲜的内容”,撰写文稿,班内开新闻发布会,每个人发布自己了解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等。 “网上交流评比”——把自己的习作贴到网络论坛里,与各地网友交流、分享、讨论。 “与特定的人沟通”——为实现与特定的人进行关于某一问题的沟通,从而达成相互的理解,习作是就某一问题专门写给特定的某个人的。写完以后,习作给某个特定的人看,并实质性地得到某个特定人的回应,解决某些方面的沟通问题。 “文学编演”——活动的内容本身就是对感兴趣的文学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模仿、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文学活动…… 上面的这些内容如果成为了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在学习、生活实践活问题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始就让学生很清楚,并成为活动的目的之一,学生会自然地产生写作的欲望,并为了写作而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主动地获取和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等。 (待续) 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一般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习作内容、表达方式、材料顺序的组织与安排、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等。 指导学生确定习作内容,主要是从前期的材料准备过程中来择取自己最想跟别人说的内容。开始学习作文阶段,一般是在前期集中力量准备好的某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重点做了某一件事、进行了某一项观察探究等。因此,初学作文阶段,一般不再有“选择”的余地,观察探究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写什么。需要教师指导的是,从自己做某一件事的经历、对某一项事物的了解当中来确定把哪些内容写下来,哪些内容可以不写。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往往要涉及到很多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材料中进行选择,择取自己最想表达的,最有价值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三年级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或蔬菜,前期的观察、探究活动,获得了关于这种水果或蔬菜的资料,习作的时候,就要写这种水果或者蔬菜,教师需要知道学生来分析自己对水果或蔬菜的了解,从中确定出把哪些写进文章。 教师进行指导时,一般针对学生具体的经历或观察的事物,提示学生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想一想,自己的经历或所探究的事物中,你认为最值得介绍的是什么?”“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你所了解的内容中,那些可能是别人所不了解的?”等等。通过思考这些“最”,来确定最终落笔要写的内容。 到了高年级,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之后,需要两轮思考,第一轮是通过思考“最”,从若干材料中选择出其中的一项;第二轮,针对选择出的一项,通过思考“最”,来从这一项内容的各个部分材料中来做出取舍。 指导学生确定习作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符合主题活动重要交流展示的要求——前面讲过,习作是主题活动的一个环节,习作是活动的一种方式。活动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习作内容应该符合这个主题的要求。 例如,高年级教师设计了一个“让笑声在教室里面响起来”,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就是将自己生活中的“笑故事”与大家分享。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的习作内容必须是自己生活中让人发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核心的内容是让人发笑的情节。 习作内容确定下来以后,需要指导学生确定表达方式。《课程标准》提出,根据“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面,适合日常生活需要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书信、记实的方式、说明的方式、研究报告的方式等。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习作内容和交流的需要来确定。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主题实践活动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自己选择的习作内容适合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学生以前并不熟悉,指导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的格式要求。这个格式要求,需要提供特定的范例,学习范例的格式。在具体的表述上,除了书信体需要做人称变化,一般不作具体要求。比如,研究报告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说明文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记实作文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等,只要学生感觉到明白地表达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材料顺序安排的指导 个人认为,在小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材料顺序安排主要是要求学生把自己选择确定下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下来,使文章读起来显得连贯、明白。无论是想象作文、记实作文或者说明性的文章、应用性的文章,都存在一个材料顺序的问题。简单归纳一下,校学生习作过程中虽遇到的顺序问题主要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件的发展顺序以及问题的逻辑顺序。 学生容易感到困难的是“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跳跃”(主要是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时出现跳跃重复、观察顺序不够清楚等现象造成的),因为按照空间顺序观察、探究了若干事物,头脑中留下了若干事物的表象。因为学生观察的问题,没有注意若干事物表象的“空间排列连贯性”,导致表象排列混乱。如果学生习作前不进行重新回忆、构思,容易出现问题。“逻辑顺序”的问题一般在一些说明性、论证性文章练习时出现。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阐述问题的时候搞不清楚“现象——问题——结论探究——结论”等要素之间的顺序关系,表述起来容易混乱;因为概念种属关系不清楚等原因,在同一段话、几段话之间把不属于同一层面概念的内容作为同一种属内容来表述、把本属于同于种属之间概念的内容分为不同种属层次来说明(其实,在我们教师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这种概念种属问题也经常发生),从而导致表述不清楚。 在对学生进行材料顺序安排的指导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一般情况不会出现很典型问题的“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一般采用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说下来、写下来,看其他人是否听得明白,是否觉得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相评议、指点修正即可完成。而容易出现问题的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则需要进行“猎提纲”的练习,即:把要写的材料先罗列下来,然后,先给这些材料排列表达顺序,想清楚这样排列顺序的理由。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看这样的顺序思路是否合理,教室针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指导。 材料顺序安排问题,可以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专门的训练。针对学生在顺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结合具体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教学是最好方法——让学生阅读典型顺序问题(问题是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能够发现的)的文章或者片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起经过“修正练习”来解决问题,从中感悟、总结一般性规律。然后,再按来一组材料,引导学生专门进行安排材料顺序的练习。 除了专项练习,针对学生习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做中指导、做中修改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在后面的习作实践中,我们将重点谈做中指导和修改的问题。“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指导: 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合适语言来表达,一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把想表达的话写得明白、通顺,相关的内容说得清楚。 第二,要把重点部分说的具体、细致。 第三,某一次习作内容具有特性的基本要求。比如,介绍易出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介绍一件事情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出事情的特殊性等等。 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指导,一般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随着学生的表达实践进行,在表达实践中来进行——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实践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就对什么问题进行指导,或集中或个别。 再一种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的专项练习指导。策略同顺序安排的方法是一样的。比如,如何写得具体?比如,学生言语表达实践中关于顺序的典型、共性问题等。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指导,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从“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表达得更好。课程标准是一个下面保底、上不封顶的课程标准,怎么让学生在言语表达上面体现出个性化的发展、不断对自己提出高的要求?怎么样促使学生自己去学习如何表达?这是我们指导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在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形象、生动之类。其实,生动形象,是一个很笼统、很抽象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指导时,教师便要提示学生:使用比喻、拟人……这本来不是需要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的语言学的知识便出现在了教学中,导致了要求过高。同时,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项“被动的要求”——为什么要写得生动形象?这好像于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没什么关系,是老师的要求罢了。 我们读许地山的文章,实在看不出怎么样的“生动形象”,但是能够表达清楚意思,能够让读者读明白他的意思。 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中“表达得更好”呢?我认为,还是应该针对具体的语言实践和所要表达内容的特性,从是否很好地表达清楚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个角度来指导。 习作不再提出“中心明确”的要求,但是,总要有一个自己要表明的意思。比如,我要说明我此时很高兴,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能说清楚你很高兴?是你的行为、你的言语还是你的心情?再比如,学生要写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么,你觉得你那有趣的地方写得很清楚了吗?你读了以后觉得有趣吗?让别人读一读,她们笑了吗? 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书面表达所要达到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表达就是最合适的,是好的。这样的指导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交流表达的目的的,是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的,而不是“从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角度”。 怎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怎样才能让读者满意?除了所选择的内容是符合交流表达目的以外,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就成了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要努力达到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语言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于是,这里便有了仿写的问题——学习别人的文章、别人的语言、别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何运用指导学生仿写的策略,一直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仿写往往容易局限学生的思路,导致作文的雷同。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个性化的习作素材、个性化的表达需求,从而导致学生仿照谋篇习作应对任务。 个人认为,小学生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合适的仿写策略是这样的: 在学生有了合适的材料、产生了表达需求、对材料进行了选择并作了合适的安排之后,便有了一个“表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的问题,比如:怎么样通过我写得童年趣事让读者笑起来,通过读我的文章而开心?这可能是指导课开始前就提出来的问题。好,我们自己找一找别人写的趣事,看他们的文章让自己笑起来了吗?他们的文章中,哪些语言片断让自己读了以后开心地笑了起来?他们是怎样写的?不仅读一篇,可以读很多篇,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范例。 指导课上,提出“如何表达才能让别人感到好笑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一些范例,让他们介绍、分析、研究这些范例。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实践的方法。 因为学生需要表达得更好来实现自己的交流表达目的,因此,这时的分析、归纳过程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即使是一些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主动,接受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了。 当然,阅读、学习、研究并不一定是在指导课上完成的事情,很可能是结合阅读学习完成的,也可能是在课前的“专项写作研究”过程中完成的,但是一定是在这次习作实践中的一项内容,学生在习作前应为自己找到很多适合于自己学习的“范文”。 这里面,针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水平实际,直到学生“学习范文”的活动,可以是老师有组织、有指导的“专项学习活动”,也可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如果学生已经习惯于这样做了,完全会变成一种自发的自主行为)。 有了学习研究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结成小组来研讨如“我们如何把这件事情写得有趣,让别人读了以后笑起来”这样的问题,针对自己的习作内容,来找到自己的范例,仿照“范例”来思考自己习作该如何表达。 指导课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尝试”——或者提前作了尝试,或者在指导课上接受了指导以后的尝试。个人认为,习作指导课应该包括两个指导阶段——下笔尝试前的指导,下笔尝试后的指导。 下笔,本身是一个尝试过程。按照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语言表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要试一试,看是否达到了表达的目的。如果没达到,有问题,在这个时候,针对学生的存在问题,教师进行指导,指导他们修改。在修改中达到目的,提高习作水平。因此一般地说,指导课分为“做前指导”、“做中指导”。 关于做前指导,指导的流程一般为“明确交流表达要道到的目的——研讨如何表达——口头尝试,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再次表达尝试”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研究如何表达”又可以采用“提供、推荐范例——研究范例归纳策略”、“学生自己小组研讨,提出策略”等不同的方式。“做中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小组指导,或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普遍的问题进行集中在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的指导 学生的习作实践,主要指学生下笔进行书写。教师需要在如下方面进行指导: 第一、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气呵成。小学生的习作一般不会很长,因此,要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完成,避免思路中断。特别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完以后马上就写,不要拖到以后的时间。因此,建议在指导课后的课堂时间完成。 第二,写完以后,自己大声朗读。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是是学生自己验证自己习作是否达到了表达交流目的的过程,对于发现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发现了问题以后进行修改,然后再读。 第三,给自己要好的、信任的人来看,让别人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来修改。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初稿进行批阅,给学生指出需要求修改的问题,学生进行修改。 上面已经谈到了下笔尝试后指导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习作过程的总结、习作的分享与交流”的指导 学生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别人分享、交流。如果没有了分享和交流,习作便没有发生意义,不能够与现实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服务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因此,习作完成以后,要安排与他人分享、交流的活动。分享与交流的方式在前面“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做好习作意向准备”部分已经提出来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习作前告诉学生开展的活动,一定要抓好落实,不要“开空头支票”。 有这样的例子。教材上安排了一个口语交际话题“到哪里去玩?”,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要到外面去游玩一次,请大家讨论到哪里去玩最好。学生很热烈,口语交际很成功。但是,教师并没有兑现承诺——并没有带学生到大家倒希望去的地方去玩。 这是一个教学信誉的问题。有老师可能会说,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是,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活动没办法开展,或者,学生希望的分享交流方式,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设管内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我们的现实条件允许我们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开展怎样的合适的活动? 在引导学生进行开展分享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达到了什么目的? 分享交流是习作讲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的讲评课是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完成的。 习作总结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习作意义、习作方法,提升对习作一般规律的认识。 活动内容除了分享交流习作内容,还包括“对习作进行欣赏、评价”。 过去,我们的习作总结一般采用“评语”的方式。但是,因为学生的习作已经完成,而且习作的意义在于交流和分享,所以,学生对一些“空泛、套话”式的评语并不很感兴趣,以至于出现了学生并不去读教师辛辛苦苦地写下的评语的现象。 个人认为,习作完成后的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到习作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产生表达交流后的满足体验,强化对作文一般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学习习作产生兴趣,实现作文学习内驱力从外部到内部的转化。这种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认识,而不是教师给学生盖棺定论,特别不适需要教师用学生并不能读懂的“空泛、套话”式的评语来定论。 我提出习作总结这样的观点,想强调一个意思:要对传统的“评语方式”作出改进。怎么改进?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途径,由交流对象来做评语——文章写给谁看,就由谁看了文章作出评定——是否达到了交流目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楚?哪里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也可以单独写一个条子。如果文章是写给一群人看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或者几位,请他们来写。写评语的人可能是同学、老师、家长、社会上的人。 第二条途径,指导自己来写评语。自己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评价,自己对写好文章的经历、过程、方法作总结。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若干条。 给自己写评语安排在分享交流以后,在别人给自己做了评语以后,其实就是对自己习作的一次总结性反思。 习作交流、分享、总结教学的一般思路是: 分享交流——互相作出评价——自己进行书面总结。结束语: 写这样一个帖子的目的,是想说明:习作指导,应该是综合性的指导而不单单是书面表达的指导;习作指导不仅仅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指导,而应该是全过程的指导;自作指导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写,而应该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来进行“如何写作”方面的探究的过程;习作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习作服务学习生活”,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从而对习作活动能够、对写作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很可能有些观点属于另类,其间难免片面或者谬误,竟请大家参与讨论,严文这里表示感谢。 采我
319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2 回答
139 浏览 6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359 浏览 3 回答
225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2 回答
267 浏览 6 回答
337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2 回答
169 浏览 2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182 浏览 2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