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择业观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中,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一是企事业单位展开了多层次的“精简”工作,职位、职数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岗、竞岗、再就业,人力资源调整成为企事业单位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失业人数、待就业人数形成了一定的动态积累;二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富余劳动力走向城市,逐步“非农化”,“争夺”城镇原有就业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创业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虽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扶持的力度还不能满足创业的需要,创业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多;四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比例、布局不太合理的现象,在提高高素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差等等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职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中职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那么,中职生的择业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年代中职生的择业观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说中职生的择业观有偏差的话,又该怎样调整这种偏差?中职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其实中职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中职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中职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职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中职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中职生择业群体,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当代中职生在择业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因此,这就要求当代中职生要继续保持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好习惯、好态度、好学风、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2.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中职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3.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中职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有些中职生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如果中职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择业目标过于集中会加大人才资源分布结构的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而多数中职生只想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长此以往,则会由于人才资源的差别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有些中职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会导致中职生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一些中职生过于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择业观是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这说明当代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做为一个会计行业的中职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我要不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