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学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现已形成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凝练成四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一、发展历史1、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省立安徽大学时期,中国文学系就开展了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汪长辉教授、顾祖钊教授等的带领下,逐步建构了文艺学学科基础。2、四次跨越:世纪之交,文艺理论教研室抓住机遇,迅猛发展,8年实现了4次跨越。2001年文艺学学科组建,形成了以方锡球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2002年,文艺学学科被遴选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二、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方锡球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团队负责人,省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省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带头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双研部”部长,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团队主要成员,黄梅戏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方锡球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诗学研究,其中许学夷诗学理论、方以智诗学思想研究和从前七子到叶燮的“诗变论”研究,起点高,成果多,学术水平在国内居领先位置,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方锡球教授现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叶燮”(07BZW041)、 “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07BB19),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本学科组建以来,方锡球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1部;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8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三、科研成果近年来学科组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4项。四、研究方向文艺学重点学科凝练为4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分别是文学基本原理、古代文论、文艺美学、西方文论。 本学科融汇最新理论成果,以有目的、有意义的言语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言语行为与人类历史、社会活动、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主体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言语运用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律,考察探析应用语言学的覆盖领域和理论规律。从教师忌语、行政用语、礼貌语言、戏曲语言等角度和领域入手,提炼多层次汉语言交际原则、话语隐性意图理解规则、骂詈语言构成原则、汉语话语构建的文化模式等语用模式与规则,分析概括戏曲语言的种种特征和一般规律,为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学科带头人江结宝教授现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黄梅戏语言及文化研究”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在《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出版《骂詈语言研究》、《言语交际论稿》等学术专著。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戏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4项。 本学科立足皖江文化语境,借鉴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最新成果,探索修辞学与语用学跨学科发展的途径。运用西方语用学、言语行为学和文化语言学等理论,探索黄梅戏语言的音韵特色与文化意蕴,研究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特点,凸现汉语语用研究的地域性特色。学科组成员还借鉴敦煌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存文献资料,开展徽州契约文书及方俗难词研究,发掘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以个案考察和特定的语用学资源推进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科带头人鲍红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庆方言中的虚词研究”。储小旵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研究”。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3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以古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电子文献便于检索的优长,博古通今,订讹辨误,开展扎实的文献整理与史料学研究以及学术史研究,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语言学文献研究、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刘敬林教授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主持人,近年来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红楼梦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8篇,出版《〈汉语大词典〉释义论稿》、《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等学术专著;其他成员整理出版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马其昶著作三种》等重要文献。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杜荀鹤文集》校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级科研项目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3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接受美学、文学阐释学等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解读方法相结合,考察重要诗歌经典在历代文学批评中的接受情况和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改写与化用情况,注重对选本类文学总集特别是明清时代文学选本的评点进行研究;以中西比较的宏阔视野、扎实的文献考辨和深邃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操作,探讨中国诗学、词学史上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推进中国诗学、词学研究的发展;深入发掘明清以来的皖江地区的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着力彰显学科的地域文化特色。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淀,拥有先秦文学、唐宋诗词与诗学、明清文学与文论、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等四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是安庆师范学院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学科带头人汪祚民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明清卷)”、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诗经》文学阐释史(宋元明清)”;在《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著作二等奖,负责校点的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荣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史》、《文献》、《光明日报》、《东方丛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等科研奖2项。 本学科组成员运用宏观纵览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在近现代文学传承改造、全球化语境中中西文学的影响互动、新时期小说理论的生发与沉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本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学科带头人梅向东教授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主持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朱光潜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美学”等科研项目2项;近年来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王海燕教授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小说发展史论”,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对立与和谐:新时期30年小说的发展论阐释”。王永兵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关系研究”。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丛刊》、《光明日报》、《鲁迅研究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级科研项目8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5项。 本学科组成员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较文学基本方法与中国诗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相结合,对中西重要文学观念进行了双向阐发,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学与文化间的复杂联系,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的基本面貌、重点作家与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学科带头人为方锡球教授。本学科研究方向明确,注重比较视野与具体文学现象的融合,既对中西文学中事实性的联系做出了实证性的考察,也对中西文学间精神性的呼应进行了探求,形成了3个成熟的研究方向:比较诗学、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明清中西比较文化与文学。
先搜集方言,占有基本素材.然后根据材料的蕴含,结合自己的所长,选择有关方言的一个方面来写.如方言溯源、方言演变、方言的分类、方言蕴含的文化、从方言看生活变迁、方言中的精华与糟粕……还可以写农谚与生产、气象谚语与天气等等.
没看过这方面的书籍!!
308 浏览 4 回答
201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4 回答
309 浏览 4 回答
123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283 浏览 4 回答
181 浏览 6 回答
134 浏览 4 回答
324 浏览 7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2 回答
264 浏览 2 回答
225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10 回答
193 浏览 2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