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从竹林走向朝堂后,他位总鼎司,却当官不任职,遇事推诿,而把全部心思用在为自己谋划上。他遇事处世以自我得失为中心,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准则,而置国家朝廷于不顾。
但王戎少年时代非常聪明。《晋书・王戎传》说他“幼而颖悟,神采秀彻”。裴楷说他“眼烂烂如岩下电”。他幼年时卓然不群,确有惊人之处,史传说他六七岁时,与群童一起到宣武场看戏,关在槛中的猛兽大吼一声,山摇地动,众人闻之无不惊慌失措,四处奔突,唯有王戎神色自若,站立不动。坐在阁上的魏明帝见了,甚为赞赏。他又聪慧过人,善于思考,常有奇思。一次王戎与群小儿戏嬉道旁,见路边李树果实累累,众小儿欢喜异常,争相攀树,独有王戎不去。人问其故,他说:“树在道边,果实无人摘,味必苦。”此人不信咬一口摘来的李子,果如所言。所以《世说新语・赏誉》注引王隐《晋书》曰:“戎少清明晓悟。”
王戎少时卓异,进入官场后虽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以贪鄙吝啬,聚敛获讥于世。史载南郡太守刘肇向王戎贿赂简中古细布五十端,被司隶纠劾,王戎因消息已走漏,便没有接受,故得不追究,为此朝中议论纷纷。皇帝为他开脱,对朝臣说:“戎之为行,人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但皇帝越为他解释,他就越为人鄙视,名声亦由此大受损。
王戎的聚敛、吝啬也是有名的,史传说他: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世说新语・俭啬》说他的侄儿结婚,王戎借给他一件单衣,事后就急着向他要回。王戎家有好李,自己舍不得吃,就卖了,又怕别人得了他家的李子种,就将李子核钻通了才卖。他的女儿嫁给裴顾,结婚时向他借了几万钱。女儿归宁时因没还钱,王戎不给他好脸色,女儿知道他的心思,急忙还钱,他才显得和悦些。王戎吝啬似乎是一种变态心理,而他聚敛的目的又“不自奉养”,亦不援助他人,甚至对至亲也锱铢必较。孙盛《晋阳秋》说: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晋阳秋》是把王戎的聚敛当作韬晦之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