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楼”之争不在“钱”而在过度商业化“清华真是没钱了,教学楼起成这样的名字。”5月23日,清华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争议。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称,该楼除了这个新名字,“第四教学楼”的名称也同时保留。(5月24日《北京青年报》)相对于清华教学楼命名“真维斯”所引发的“搞笑”争议,校方似乎有所预料——“第四教学楼”的名称同时保留,但是,保留之下,争议就能消除吗?此前暨大主教学楼被冠上了著名地产商富力公司的名字——“教学大楼”改为“富力教学大楼”,两者有着相似的逻辑,同样引起了争议,因此,对这种现象进行条分缕析,无论对大学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就笔者的观点,“真维斯楼”之争不在“钱”,所谓“清华真是没钱了,教学楼起成这样的名字”只能是一种调侃,如果仅仅纠葛于金钱来讨论之,很可能造成一种遮蔽。“真维斯楼”惹非议,背后有着民众和社会的深刻忧虑,那就是大学的商业化有没有边界?大学做出决策时是不是可以把师生意见排斥在外?就本则新闻来说,虽然部分同学对于企业为学校捐款一事并不反对,但认为直接以企业品牌命名教学楼,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并不符合清华大学自身的气质。大学要负载价值,守望社会文明,因此它天然地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真维斯楼”的命名却让我们失望。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Bok忧心忡忡地指出,目前大学已从一个知识学术的中心,逐渐转变为牟利为主的机构,这是应该及早警惕及防范的现象。他表示,当代社会对于专业知识、科技发明及终身教育的需要与日俱增,为大学提供了创造财富的商机。无论体育活动、科学研究或推广教育,都成了有价商品。学术与商业的结合固然得以学习企业界的效率和精神,但一旦追求利润超于一切,学术价值随之沦为商业化的祭品,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势必崩解。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真维斯楼”出现的背景以及隐藏其中的民众情绪。大学接受捐赠本无可厚非,但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却有边界的问题。而就“真维斯楼”之争来说,无论是多么美好的借口和无奈的抱怨,都无法掩藏大学趋利性的一面。“真维斯楼”之争不在“钱”而在过度商业化,而与之相伴随的问题是:大学会不会成为商业化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