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
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1894年,冯如随舅舅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5年过去了,冯如掌握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正当冯如潜心研究和制造机械的同时,传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次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面对这一切,腐败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冯如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对他的助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冯如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爱国华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仑地区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他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
1908年4月,冯如在奥克兰市的麦园进行试飞,他的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劝他换一个人试飞。冯如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朋友们说:“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冯如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当升至数丈高的时候,一个倾斜,飞机突然坠落在地上。围观的群众呼唤着冯如的名字,向飞机跑去,万万没有料到,冯如若无其事地从残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对走过来的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冯如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零件制作图,精心生产出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经过组装,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9月21日,冯如在哥林达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1英尺=0.3048米)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天才,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孙中山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感叹道:“中国大有人才呀!”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冯如一心想的是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想的是为中国多制造一些飞机,所以他断然回绝了各国的聘请,仍然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当时的清政府也在着手筹建空军,他们托人到美国找到冯如,希望他回国做事。冯如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同意,说:“为祖国贡献出我微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
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2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冯如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今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
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后来由于南北统一,飞行侦察队未能组织起来。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避免了。但是,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拥来。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9岁。
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并立碑纪念,尊其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知识点
多镜面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太大或稍有变形,就无法跟踪在夜空中移动的星星的轨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电子和光学技术,把较小的望远镜成群地组合起来。这就是多镜面天文望远镜。 来自天体的光能被聚集多少,是与镜片面积成正比的。采用多镜面天文望远镜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大了面积,制作费用也少得多,效果也优于其他望远镜。多镜面天文望远镜开辟了使用巨大天文望远镜的新时代。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他的关于使用液体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剂的理论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未来火箭的设想,都是建立在以固体火药作为火箭燃料的理论基础上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液体燃料的可能性,这使火箭研究者们眼前一亮。从此火箭研究走出了单纯使用固体燃料的死胡同。
其实,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现代火箭领域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
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857年生于俄罗斯。幼年时期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并没有受到命运女神的青睐,相反,他在童年就承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在齐奥尔科夫斯基9岁那年,他染上了急性传染病——猩红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好,虽然他侥幸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但却留下了终身不能痊愈的后遗症:双耳近乎于失聪,只能靠助听器生活。然而,也许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困难的环境往往成就了天才。命运并没有使齐奥尔科夫斯基屈服,相反却激发起他与之抗争的雄心。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疾病使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初等教育,于是他就在家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他从小就喜欢观察那无边无际的星空,幻想有一天也能在神秘的宇宙中遨游。于是在16岁那年,他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学的道路,希望能在大学课堂中充实自己。然而,莫斯科的大学同样以他的耳朵不能正常听课为由,拒绝了他的入学申请。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完全凭自学学完了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这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迫于生活的压力,齐奥尔科夫斯基几年后从莫斯科返回家乡,在乡村学校里拿起了教鞭,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在课堂上善于启发大家的思维,并领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航空小实验;而在课下,他也从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妻子和家人在这方面给予他莫大的理解和支持,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供他购买书籍和器材用于研究。
1883年,年仅26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他在航天方面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外层空间》。他提出要想走向宇宙,必须依靠喷气装置的力量,并进而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宇宙飞船的草图。在描述飞船依靠的动力时,他形象地将宇宙飞船比作成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大桶,人们只要拧开这个大桶后部的旋钮,使高压气体不断跑出,那么气体产生的反推力就能推动这个大桶前进。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利用火箭仪器研究宇宙空间》。在这篇重要的文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但明确指出火箭是让人类走出地球进而征服宇宙的得力助手,而且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未来火箭应采用液体燃料的这一划时代的论点,为火箭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固体燃料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反应不容易受到控制,而使用液体燃料可以让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提出了一套使用液体燃料和氧化剂的方法。他认为就像在汽车上安装油门一样,只需在火箭的燃料储藏室安一个阀门和一个泵,通过这个阀门来控制流进燃烧室的燃料的流量,就能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随时中止反应,也可以随时重新点火。此外他还推导出了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人们称之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人们对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点先是大为惊诧,继而感到由衷的敬佩。日后火箭发展的进程证明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个论点的正确性。
除了上述成就以外,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891年设计、制造成功了俄国第一个实验风洞(一种测验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气动力学参数的仪器),并用它做了空气阻力实验。此外,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业余时间还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他曾写过一本名为《在地球之外》的小说,描写了一些人乘坐飞船,在太空里生活的故事。其中一些细节,比如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等,都被后来的实际宇宙飞行所验证。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首先,他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之后,便去征服整个太阳系空间。”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激励人们向宇宙里的未知领域勇敢地迈进。
知识点
液体推进剂
1898年,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推进剂用于航空的理论。1926年,戈达德发射第一个液体火箭,使用液氧和煤油二元推进剂。50年代,前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使用的就是液氧和煤油。
液体推进剂大体可分为单元和二元两类。单元推进剂可以是一种液体物质,也可以是一种互相溶解的多成分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有硝酸酯化合物等。二元推进剂包括液体氧化剂和液体可燃物。常用的氧化剂有硝酸、液氧等;可燃物有偏二甲肼、液氢等。燃烧时将两种液体分别注入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中。
与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的能量高,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廉,性能容易调节,精度高。缺点是设备复杂。因此,世界各国近地轨道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星际探测器和星际飞船等大推力运载火箭,都以使用液体推进剂为主。
王守义是驻马店人,祖籍河南省开封,是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守义(回族)十三香的创始人。驻马店市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兴隆堂调味品厂,在纯天然调味品行业中独占鳌头,产品形成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知名品牌。
兴隆堂历史悠久,始创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专营草药、香料,其创始人原为官宦之家,善烹饪,后辞官在开封开药铺,取名“兴隆堂”。公元一千一百零一年兴隆堂推出一种秘制调料,因其性能独特而名扬京城,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
在70年代,兴隆堂的继承人王守义从祖父的手中继承了这一秘方之后,在原配方基础上,不断挖掘中国传统调味品之理论,并加以实践、研究,根据特定的地理、人文、风俗习惯,容纳中国传统调味和医疗保健为一体的食疗观念,将配方完善改进,并取名“王守义十三香”,延续至今日。实际上“十三香”并非十三种原料构成,而是以花椒、胡椒、丁香、草果、大茴、桂皮、木香等二十多种天然中药材泡制加工而成,实可谓大自然的浓缩,纯天然的精华,健康生活的好伴侣。
扩展资料:
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历史
1959年,祖居河南开封的王守义老人迫于维持生计,根据祖传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始创了十三香调味品。王守义的二儿子,如今已是集团总经理的王银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不胜感慨。他说,当时他们父子几人是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经营的,当时每小包十三香售价仅1角钱。
为了取得信誉,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调味品纸包外面盖上“十三香”印鉴。虽说本小利薄,但由于信誉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非常喜爱这种产品。
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期,王守义老先生申领了营业执照,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从此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不论是寒风严冬还是烈日盛夏,他从不间断出摊。由于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终于慢慢使人们再次接受了他的十三香。于是,王守义父子开始产生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1984年末,王银良毅然停薪留职,开始和父亲与三弟一起经营十三香。随着销量不断增大,1985年初,他们开始设计十三香包装,并正式申报十三香调味品包装注册。
1987年1月获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颁发的注册证。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步发展之路,并由此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长期使用五香粉、八大味等单一调味品的老格局,十三香调味品也在国内开创了调味品的新潮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守义
一、项目背景 感受、描画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学习平抛运动的科学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技能点。由于抛体运动轨迹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真实、精确地呈现物体平抛运动轨迹具有一定的难度。现行教材、学生实验册以及教学实践中大多采用的是描点法演示。使用该方法,平抛运动要重复多次,精确操作的难度大,时间长,描画的也只是近似曲线,误差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采用刚性衬板和均匀铆钉固定下的磁性不变形黑板及最佳球型带磁心的抛体,并利用设有弹力压板的抛体定位架保证了抛体磁芯的精确定位,使演示过程科学、便捷、精确,不需耗材,极大地提高了演示效果。 二、科学原理 磁性黑板的背面附着刚性材料(也要求非导磁)衬板,使磁性黑板的平整度不受外力、温度、时间等变化的影响。 抛球(体)所受的与磁性黑板的垂直于板面的磁力不影响其平行于板面的分运动,此分运动(也即磁性黑板所显示出的运动)仍是平抛运动。 三、创新点 本项目与之前公开或已公告的专利技术比,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处在于磁性黑板加装刚性衬板、球形的带磁性磁芯的抛体和抛球定位架的技术运用。这3个关键技术保证了实验演示中能迅速得到一条科学、准确、较细的线状平抛运动轨迹(见图1、图2、图3)。 四、完善设想 虽然与传统的描点法相比,本案近似一次成像法,效率已经提高至少10倍以上,但是,演示之前需要手动且细心地对演示仪进行垂直度调整,这个环节和传统的方法一样,需要来回调几次基座的支脚高度,不同的学生调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进一步完善的设想是研究出一次调成的办法,以节约更多的操作时间。 评委点评 该项目是针对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而设计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显著。 由于设计是针对教学重点内容,且操作简单直观,效果明显,因此有利于教学中演示重点,突破难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建议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提高实验精确度。
水利与建筑学院节水农业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包括水利与建筑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实验实习基地的节水灌溉试验站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本实验室拥一支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固定人员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3%;黑龙江省节水农业首席专家1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首席专家2人,担任国际及全国性学术刊物的编委3人。实验室总使用面积2033平方米,科研用实验地25亩,温室大棚5栋,科研用仪器设备199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82.7万元,包括光合作用测定仪、TDR水分测定仪、中子仪、人工气候箱、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雪量监测站、人工降雨模拟系统、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该实验室承担着研究生和本科生部分实验课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项目的试验任务,实验室可开展农田水循环规律、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农田水肥调控利用、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季节性冻土水分运移规律、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实验室组建以来,为我院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节水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获各类专利授权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各类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研究方向:方向一:农田水循环与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1)农田水循环规律研究 研究以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为主要形式的农田水大循环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农田水小循环规律。(2)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从土壤水调控和作物生物调节两方面开展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方向二: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1)农田水肥调控研究 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最高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参数组合;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作物根际水肥耦合与调控模型。(2)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方向三: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1)作物需水信息采集研究 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传导过程;作物水分区域分布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 (2)灌溉决策系统研究 研究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灌溉系统;开发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决策支持软件。 (3)冻土水分运动研究 结合区域特点,研究季节性冻土中水热耦合运移规律、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4)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农作物的最优种植比例、农作物间灌溉水量的最优分配、灌溉渠系最优水量分配及地区间灌溉水量最优调配等。 (5)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 研究水文水资源中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等不确定性特征,为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等提供科技支撑。 建材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上世纪由于学校几经搬迁,使实验设备损坏较严重,能开出试验已经很少。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陆续投了些试验设备,但只能完成部分实验教学课程。本着多讲课少作实验原则,实验教学勉强维持多年。这也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而且影响了理论课的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2001年随着水利与建筑学院成立和国内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向水利与建筑学院实验经费也逐年加大,多年开不出实验,也能开出。并增加实验学时,扩充实验项目,购进国内先进实验设备,为社会培养出应用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实验室面积240.02平方米,设备为106台套,合计约 31万人民币。开出的实验验项目为:水泥凝结时间与水泥安定性(检查水泥质量是否合格)水泥胶砂强度与水泥细度(检查水泥强度与水泥质量是否合格) 细骨料分析 (检查砂子级配情况)粗骨料分析(碎石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混凝土强度与和易性)砂浆配合比设计(设计砂浆强度与泌水)砂子表观密度与砂子堆积密度(为混凝土质量服务)水泥、混凝土与砂浆强度确定。 土力学实验室为本学院和外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与园林风景”等五个专业承担实验课,年平均学时为120,约为12个班。开设实验内容有“土的含水量与密度实验、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土的颗粒大小分析、土的击实实验、土的压缩实验、土的抗剪实验”“土的三轴演示”等五个实验。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设备为96台套、合计31万元人民币。目前开设实验课“土的含水量与密度”了解土的疏密与干湿状态,和得到相应参数,“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是通过求出液限和塑限而得到塑性指数和掖性指数,作为粘土类土的分类以及估算地基土承载能力,“土的击实实验”使用锤击使土的密度增加一种办法,土在一定的击实效应下,如果含水量不同,则得到密度也不同。在标准击实方法下测定出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是控制填土地基的密实度的重要指标。“土的压缩实验”测定土样在各级压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值,计算某荷载作用下土样孔隙比,绘制压缩曲线,计算出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等指标。“土的抗剪强度实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计算地基强度和稳定用的基本指标(内摩擦角和凝聚力)。土力学实验为应用型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要求较强,也就是今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得到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水力学与流体力学实验室使用总面积133平方米,可供本院和兄弟院系的基础实验教学的设备,同时进行30左右学生的实验课教学。实验室有近40套台件的实验设备,价值近20万元。实验室进行的常规实验仪器有烟气风洞流线演示仪、沿程水头损失阻力仪、相对平衡试验仪以及模拟地下水运动的水电比拟试验仪。通过这些设备的操作,使学生更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实验室作为水利专业、水电专业及工程水文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实验教学,同时也承担兄弟学院学生的流体力学实验课课程。每年有60多学时的教学学时 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土木工程虚拟实验室总面积约为132.46平方米,现设2间分室,一间可供64名学生同时实验,一间供教师实验时使用。现有计算机64台,总价值30多万元。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虚拟仪器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所谓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VI)就是在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和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其实质是将传统仪器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VCD结合起来,以实现并扩展仪器的功能。本实验室作为土木工程系基础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和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本实验室为半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同时,也可为其他系提供一些方便的实验条件。 水工试验大厅实验室总使用面积780平方米,共分三个实验区: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验区、水泵与泵站实验教学实验区、基础水力学实验教学区,可供 近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试验。现有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近100万元。实验室拥有一批装备良好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如水利工程的大坝模型仿真仪器设备,利用它能够形象的演示出工程的工况,水电站发电、大坝泄洪、船闸通航的全过程都能在仿真模型演示中再现出实际工程在运转中的真实情况,给人一种很大的震撼!还安装了大型的水利枢纽灌区灌溉模型试验设备、水工建筑物模型设备及水泵与泵站各种设施及水力学基础实验设备。本实验室作为水利学院水电专业、农业水利专业以及工程水文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及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水工、水泵与泵站和水力学实验课程,课时数达到100多学时。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室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现有仪器设备57余台(套),总价值约3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5台, 10万元以上设备1台。本实验室拥有一批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设备,包括浮子式水位计、振弦式水位计、雷达水位计、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旋浆式流速仪、旋杯式流速仪、遥测蒸发器、泥沙颗粒分析仪、烘箱等。本实验室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与专业教学实验室,主要承担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测验、水质分析、水质模型与模拟等课程的水位测量、流速测量、蒸发能力测量、水质监测等实验教学任务,总计30学时。本实验室根据本科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同时兼顾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另外,可为教师从事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实验条件,也可为兄弟院校学生、教师、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实验站始建于2006年,现位于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试验站内。整个节水灌溉试验站占地25亩,实验室设备总值50万。
268 浏览 6 回答
296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4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5 回答
141 浏览 4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225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4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2 回答
156 浏览 6 回答
311 浏览 6 回答
170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