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36年前余光中创作的著名诗歌《乡愁》被一遍遍传诵,其中蕴藏的游子的忧伤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晁岱健已经五十多岁,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少时就知道余光中的《乡愁》,可真正受到震撼的是余光中本人在申奥成功时的朗诵。“当余光中念出‘我在这头’时,台下突然出现了万人合诵的场面:‘母亲在那头’的声音如此洪亮,如此震撼人心,我立刻觉得热血沸腾。”就在那一瞬间,他突发灵感哼出了《乡愁》的调子。 从朋友处了解到,并不是没有人为《乡愁》谱过曲。多年前,80岁的“老歌王”王洛宾从新疆跑去台湾,亲自在余老面前边唱边舞他创作的《乡愁》;1983年,被称为台湾“民歌之父”的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专门演唱了创作的《乡愁》,还邀请余老前去聆听……可每一次的谱写,都没有得到余老的赞赏,在每次接受采访问到数个歌曲版《乡愁》的时候,余老都对歌曲本身闭口不谈。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歌曲版的《乡愁》传唱开来。让歌曲《乡愁》像诗歌《乡愁》一样广泛流传,这个心愿坚定了晁岱健谱曲的决心。以后3年多的时间里,他无论睡觉、走路、吃饭,都在想为《乡愁》谱曲的事儿,终于在去年圣诞前制作出了第一个小样,并把它寄给了在台湾的余光中老先生。那时,余老已经78岁了。 让晁岱健没有想到的是,余光中给他来了电话,这位有修养的知识型老人,在电话中向他表示了歉意,称听过了他寄来的小样后,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倍增,再加上年岁大了,患了感冒,生了一段时间病,这才迟迟没有致电表示谢意。 兹后,余老还发来了他的亲笔传真,传真中赞扬了《乡愁》,并对整首歌曲的修改提出了意见。全文如下:多谢寄赠《乡愁》一诗谱曲与演唱CD,前后听过两遍,歌声乐韵,悠扬动听,诠释得颇为尽情。不过拙作此诗本是小品短制,似不宜放得太长。前后三大段有点重复,中间的过门器乐部分,不妨加以浓缩,当更为精致。所言仅供参考,并预祝演奏成功。后注上落款、日期。根据余老的意见,晁岱健又对第一遍小样做了修改,请来了旅法男高音歌唱家刘新庚和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的硕士周飞这两位优秀的专业人士演唱小样,江苏省音协秘书长何山等所有听过的专家都认为,旋律忧伤而又不失美感大气,非常动听。乐曲真是原诗的绝配,二者是珠联碧合,相映生辉,可以成为21世纪的梁祝。 歌曲辛苦制作出来了,晁岱健最希望这首歌能够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