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0aa83d537b1498891bb5e8bbc6ff8b2788547ddc.jpg)
京剧教学之我见教育部推广“京剧进课堂”在收到很多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波澜。一些家长反映这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有一些人反映,现在所选入教材的京剧以样板戏居多,不正宗。一些老师反映,自己就不懂京剧,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笔者认为,加大学生负担的提法有失偏颇。现在的课外辅导班屡禁不止,老师、学生、家长都很热衷,京剧课也不是比考科目,和音体美差不多,根本谈不上负担。相反,如果京剧能像小提琴等乐器考级能加分,肯定就不会有家长说是负担了。真想推动京剧的发展,京剧特长生加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关于所选剧目,的确,在所选剧目中,“样板戏”占得比例比较大。八个样板戏在出炉的时候,确实也汇集了当时全国的精英来创作,艺术水准也很高,但是她还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不能完全表现出传统京剧的精髓。虽然说,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京剧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哪个老师会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差,就告诉他乘法口诀只有六六三十六,没有九九八十一呢?调整曲目内容是应该考虑的。说到老师不会,这我们也相信。大多数老师也是在文化断层的年代以后出生的。但这是可以请专业剧团的演员来帮助解决的。老师学生一起学,一起欣赏。能够有人喜欢,传承文化不正是我们京剧进课堂的目的吗。
第一种看法是:制京剧进课堂是个蠢办法。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挽救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小学教学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推崇、推广民族文化,应该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部出台此项政策,其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但是好事能不能做好,还要看有没有有好的办法。如果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教育部这次却应该是出了个好点子、好主意,但是好点子却没有想到好办法。应该说,推广京剧,唯京剧独尊,教育部这种一刀切的办法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蠢办法。推广和传承戏曲等民族文化,在当前来说,可以说是适得其时,很有必要。但是办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刀切的,一刀切在很多情况下其实被证明是荒唐的。如果真要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作为教育主管的最高部门,你只能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在教学中加入戏曲教学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却要尊重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和风情,让各地个民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戏曲教学种类。一花独放不是纯,百花齐放才是春。各个剧种都有发展和延续,整个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才是完整的,丰富的。不唯京剧独尊,让各地自主选择戏曲教学内容,这恐怕才是唯一的也是正确的办法。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先进剧场再说进课堂。京剧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听着很美好。但也觉得有些不怎么靠谱儿。因为一个连进剧场都很难的剧种,寄希望于进校园求生存,怎么想都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教育部规定从今年的三月起,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中开设京剧课,这是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自然应该受到赞赏。但我要说的是,传承的前提是要有生命力,哪里能提高国粹京剧的生命力,哪里才是京剧的再生之地。我觉得这个再生之地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校园。先进剧场,再研究进课堂,这才是正路。可能市场不会接纳京剧,那京剧自己就要想一想,如何尽最大可能地适应市场。京剧怎么改?我不是专家没有发言权,但这样的改革起码要在剧目上,在表演形式上贴近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京剧进了剧场,有了生命才有可能传承。第三种看法是:要从艺术启蒙的角度看待“京剧进课堂”。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起码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在艺术美学上得以提升。因此,此举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教什么”。当然,教唱一些流传较广、相对易学的唱段,也是入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仅限于唱,就无法帮助孩子们窥见京剧的博大精深。所以,还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虚拟化表演、化装、道具、舞美、音乐等的独特之处。二是“怎么教”。如果按照上述“教什么”的设想,师资问题将会突出。如何解决,我觉得可以循着三个思路:一是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一些知识性课程的讲授问题;二是利用电子教学工具,为孩子们播放音像资料;三是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到校“上大课”。三是“为什么教”。在我看来,这门课要建立在“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出发点上,决不能搞成应试教育。所有教与学,都应该围绕“趣”字做文章。第四种看法是:决策不可随意。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好事,它为学生打开了戏曲大门,将来还应该有更多戏曲加入。但教育的决策不应随心所欲,尤其是在事关中小学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有必要事先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广泛听取民意,并将此纳入公共决策机制。
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价值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度艺术综合性和民族特色的戏剧。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担当起的重任,而高校则是传播戏曲文化非常重要的场所。通过青年大学生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高的教育价值,而本文则主要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戏曲文化;高校;传播;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是弘扬戏曲这个中华艺术之瑰宝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要认识到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继承和发扬这门综合艺术,让大学生深入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歌舞,具有“渊源早而形成迟”的特点。汉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具有故事表演性和戏剧性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戏曲文化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北宋的宫廷杂剧《目连救母》等经典戏曲相继出现,直至北宋南渡之际,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出现才标志着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中华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华传统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戏曲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程式化是将各种源于生活的语言和动作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提炼成具有舞台化的、定型化的,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技巧,具体为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程式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化、艺术化,所以,程式化的语言具有观赏性,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更加优美,有内涵,有表现力。戏曲具有相当丰富的程式,而这程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角色行当程式和表演动作程式。传统戏曲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行业等,将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对应不同的程式,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表演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脸谱。脸谱凭借着夸张而靓丽的色彩和线条,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对人物的褒贬等评价,比如红脸代表了忠义宽厚,黑脸代表了正直严肃,黄脸代表了心计很深,绿脸代表了勇猛暴躁,白脸则代表奸诈多疑。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1.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然后再将这些语言、动作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其符合舞台的表演要求。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主要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行业、地位等特点来划分的,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运用构成舞台人物表演的群体,共同演绎纷繁多样的人间故事。中国戏曲文化博采众家之所长,衍变出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各种表现手段。传统戏曲对于演员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但要求演员会唱念,还要求演员能做会打,必须要具有集百艺于一身的高超技艺,才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中国传统戏曲就是靠演员的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使其具有极佳的观赏性。戏曲没有固定的、逼真的环境布置,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灵活,应用完全虚拟的手法来展现。通过虚拟化的、程式化的表演,不仅为演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也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虚拟化和程式化的相互配合下,中国戏曲演绎出了极具文化韵味的形式之美。引导大学生对戏曲进行观赏,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这种形式之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享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美。
2.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使其感受美、鉴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学习也可以带给大学生们美的享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将歌、舞、剧等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大学生们在观赏戏曲时能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赋予了艺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式,这种审美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引起大学生的美感享受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可以影响学生们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优化。
3.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德育渗透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这种艺术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戏曲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活泼生动的唱词、丰富多变的唱腔、鲜活动人的舞台形象,能够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去感受人生,感受真善美,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戏曲作品来增长历史知识,了解更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戏曲有很多都是以著名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曲将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特有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许多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场景有较深刻的把握,从凡俗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力量,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感人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光彩照人,深入人心,表达了百姓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哲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学生们通过欣赏戏曲文化可以提高辨别力,认识真善美。
结语
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传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高校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播戏曲艺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道德情操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琪.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探究[J].知识经济,2017,(14):120,122.
[2]付炜炜.浅析中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J].大舞台,2015,(8):186-187.
[3]蒋培培.戏曲艺术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4]熊伟.谈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57-59.
《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赵桂莲)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算是比较长的,但也不过一万字多一点。其故事也不复杂。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学里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名叫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别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这样的快乐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在众人的怂恿下他甚至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了,不过也仅仅是打算罢了:结婚以后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他给吓住了,尤其让他害怕的是华连卡姐弟两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他们为人师表竟然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简直不成体统,以华连卡这样的活泼性情,说不定以后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于是他来到华连卡弟弟那里,告诉他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不对那不对,最后被这个火暴脾气的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别里科夫就这样极具戏剧性地死去了。学校以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这种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 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头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在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这就是根源所在,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 这样的例子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变色龙》中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的不同而瞬息万变的态度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丧失人格尊严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一个官员之死》中的小官吏仅仅因为在戏院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液喷到前面一个大人物——将军的头上,而因此变得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尽管将军并不在意,他却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那情景简直让人不忍卒读。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这些都堪称契诃夫创作中的经典。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契诃夫也许是俄罗斯第一位认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的作家,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恐惧使得《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契诃夫1892年完成的小说《恐惧》来理解。这部名为《恐惧》的小说,可以说,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绝好诠释,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对什么都怕,而原因呢?照他自己的话说:“我体会到生活状况和教育把我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我的全部生活无非是天天费尽心机欺自己和别人,而且自己并不觉得。……我想像到我一直到死都摆脱不了这种虚伪,就心里害怕。……我们往往不公道,对人造谣中伤,破坏彼此的生活,把我们的全部力量都浪费在我们不需要的而且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聊事情上。……我怕人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我不明白人为了什么缘故要生活下去。”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就像兽医伊万·伊万内奇说的:“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儿纸牌,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找麻烦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种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的确,想方设法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尽量不出头露面,过着与大多数人同样的生活,这确实可以使人相安无事地终其一生,但却残害了多少心灵,甚至扼杀了多少天才啊!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让人烦闷呢?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培养了人的惰性、懒散和无聊。作为深刻洞察俄罗斯人心理特性和民族劣根性的伟大作家,契诃夫除了倾力表现俄国人的奴性及其产生的根源,他还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表现俄国人的无聊和烦闷。这是他创作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应该是契诃夫写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这部小说的最强音,也是他写作同类小说的宗旨。如果说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举出的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算是“小人物”,但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指责却远远多于同情,是批判,批判他们本身的软弱无能,指责他们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所以说契诃夫表现的不是“小人物”,而是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小人物”,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中的医生阿斯特洛夫说过的话代表了作家本人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人身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好的。”如果说契诃夫塑造的奴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如果说契诃夫最终也没有塑造出那样一个“在明媚的早晨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由人”的人物形象,那只能说明时代决定了这一点。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俄罗斯的农奴制度虽然在契诃夫降生的第二年就废除了,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与他的前辈们面临的是一些不同的人物,生活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多关注的是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弱点。当把普通人的这种种弱点放在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大背景上来考察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带有了更高度的概括性。他把这种种的弱点甚至丑陋展示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警醒:你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弱点,你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缩手缩脚、什么都怕的“套中人”,你离美好的理想有多远。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剔透(tī) 过分(fèn) 镂空(lòu) 根深蒂固(dì)b. 堤岸(dī) 星宿(xiù) 强迫(qiǎnɡ) 斤斤计较(jiào)c. 拮据(jū) 着落(zhuó) 翘首(qiáo) 毛遂自荐(suì)d. 自诩(xǔ) 相处(chǔ) 蒙蔽(mēnɡ) 轩然大波(bō)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直到今天,我对母亲的神态表情仍然记忆犹新。b. 要搞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教育,这是不言而谕的。c. 其实,若追本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不落下恶名。d. 这最后的一句,说得声色俱厉,似乎敌人就站在眼前。3.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句子使用了同一个成语或俗语,成语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①老张种的棉花已经连续10年高产丰收,去年大意失荆州,让小虫子钻了空子。②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村村通工程,决不要大意失荆州,影响到农民的切实利益。b. ①磨刀不误砍柴工,及时总结规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奏效的方法。②劳逸结合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休息,会使我们学习时精神百倍。c.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个别人占地盖豪宅,还得陇望蜀,想占地修阴宅。老王已请名画家画了好几幅画,还想请名画家再画几幅,真有些得陇望蜀。d. 你只要每天练半个小时的书法,滴水穿石,一年之后定会有进步。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可浅尝辄止。4.结合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语文用文字把五彩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四季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科学世界令人心驰神往,美好情感让人感动回味。一个疑问的提出,一句妙语的解读,都会带给我们快乐和收获。让我们睁大善于发现的眼睛, , ,我们的心灵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a.去探寻奇妙的语文天地,走进无尽的宝藏b.去探寻无尽的宝藏,走进奇妙的语文天地c.走进奇妙的语文天地,去探寻无尽的宝藏d.走进无尽的宝藏,去探寻奇妙的语文天地二、非选择题(共8分)5.默写(5分)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 ② ,一览众山小。③ 学而不思则罔, 。④今天的人都明白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这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说 , 。6. 文学名著题(3分)①武松是《水浒》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抱。他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 ,醉打 ,大闹 ,血溅 ,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选自《论语 为政》,是 教导 的名言。三、综合性学习题(共8分)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开始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7.近两年来,围绕“京剧进校园”,人们有种种反应,请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提炼出人们对“京剧进校园”的看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材料一京剧又称“皮黄”,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非常盛行,称为“国剧”。人们对在中小学教学中把京剧作为必修内容看法不统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组织了联合调查,统计情况如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调查情况统计接受调查人数赞同作为中小学必修内容不赞同作为中小学必修内容不置可否43380人60.7%24.9%14.4%材料二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受着西方文化和现代多元文化等的多种冲击,对其进行挽救很有必要。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指出,京剧进校园,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京剧演员,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2分)看法一看法二8.围绕“京剧进校园”,学校准备开一个讨论会,主持人写出了一条宣传语的前一句,请你续写出后一句,表明你的看法。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2分)学皮黄传承华夏国粹,9.讨论会上,你将谈自己对“京剧进校园”的看法。请你写出发言稿,并用上“源远流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两个词语。(4分)(150字以内)亲爱的同学们: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0—12小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负者歌于途( ) (2)伛偻提携( )(3)非丝非竹( ) (4)树林阴翳( )(5)觥筹交错( ) (6)太守谓谁(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翻译:12.请写出选段写了哪些人,并概括他们心情的共同点及产生此种心情的原因。(4分)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秦文君的《红书包》,完成第13—15小题。(11分)红书包秦文君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那个年龄的女孩一样,长着一头柔软的黄头发,扎着可笑的小辫子,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好像女孩子的天性已经萌生,有一阵格外要美,挺注意同龄女孩穿些什么,看上后就会迷迷糊糊的,想像自己拥有它们后的模样。看见好朋友打了个淡绿色的蝴蝶结,过不了几天,非要缠着母亲也替我买一副相同的蝴蝶结,结果两个人走在路上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多得都让家人感到习以为常了。有一回,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选自2007年2月26日《新民晚报》,略有改动13.选文以“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红书包”写了的“我”的一个经历,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个4字词语,用来反映这一过程。(3分)非常喜欢→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抢过狂喜→ →珍藏回忆14.选文中画线句子有深刻含义,“模糊”一词用得好,请结合全文品析。(3分)15.选文开头说:“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文中“雕琢”了“我”怎样的秉性和悟性?并谈谈这种感觉对你的启示。(5分)(二)阅读李华东的《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节选),完成第16—18小题。(8分)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李华东等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至最小程度。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③木材是一种质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我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化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④古代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榫卯技术,是抗震的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⑤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它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方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顶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斗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⑥此外,古建筑的台基堪采用整体浮筏式基础,对柱子、柱顶、柱脚采用多种方法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增强整体性,等等。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摘选自科技日报、国家地理、建筑网16.从第③段看,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柔性”特点?(3分)17.“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18.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3分)【链接材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的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希望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都奇迹般地安全撤离。(三)阅读《让生命在无限中延伸》,完成第19—21小题。(8分)让生命在无限中延伸佚名①悠悠岁月,人类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呢?我认为,人类经过了千百年的互相杀戮,冤冤相报,最后得到的真谛就是学会宽容。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可以含笑瞑目,就说明我们终于学会了宽容。终于无憾于一生了。②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答道: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明代学者薛楦曾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能宽容别人是一种喜悦,被别人宽容是一种幸福。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是先哲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③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学会宽容。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④宽容是【甲】。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为什么宽阔无边?就是因为心存宽容。当代以传染快乐著称的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这样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让我们身为带香的紫罗兰吧,不要做长刺的蒺藜。⑤宽容是【乙】。宽容是充满怜情悯意的瞳仁.让人看到了流光溢彩的春野;宽容是冬日里温暖的晴阳.可融化千年冷酷的冰川;宽容也是坚不可摧的盾牌,能挡住暗枪流箭般的谗言蜚语:宽容是一剂化解矛盾疑惑的良药,让人类社会多一些和谐安定。⑥宽容是【丙】。哲学家说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意的结晶,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未来的大门。心理学家说宽容是生活平衡器.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日里以宽待人。而人类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宽容可以让生命在无限中延伸。当然,宽容并不是放纵。对那些恶意的、得寸进尺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因为放纵为非作歹就等于放纵邪恶。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种宽厚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崇高美德的宽容之心。使世界上每个地方都开满和谐的鲜花。(选自网易博客2d09.12.3,有删改)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2分)20.阅读④⑤⑥段,请按照选文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①人类思想遗产的集中体现 ②一种高尚人格的追求 ③一种人格涵养,是一种博爱精神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21.第⑤段的第2句话,从内容上与第⑦段的 、 、 相呼应,整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从论证角度上看,还运用了 的方法。(3分)第ⅱ卷六、作文(60分)在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你有过各种感受:或许有过痛苦,有过忧伤,有过自卑,有过迷惘、有过困惑……,但是经历了,过去了,你的感觉可能更加幸福、更加自信,更加清晰,更加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请以“走出 ,更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顺义区2010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试 卷(答案)第ⅰ卷一、选择题(共8分)答案:1. d 2.b 3.a 4.c评分:共8分,每小题2分。二、非选择题(共8分)5.答案:①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会当凌绝顶 ③ 思而不学则殆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评分:共5分,前3小题各1分,第4小题2分。有错字的小题不给分。6.答案: ① 西门庆 蒋门神 飞云浦 鸳鸯楼 ②孔子 仲由(子路)评分:共3分,每两空1分。三、综合性学习题(共8分)7.答案示例:大多数人赞成京剧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中小学生学京剧是为了挽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评分:共2分,每条信息分。8.答案示例:唱京剧弘扬中华文化评分:共2分。9.答案示例:京剧进校园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把民族的传统剧种传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虽然目前还有许多困难,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学习就会取得成果。评分:4分,符合情境1分,运用了两个词语2分,语言通顺1分。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10.答案:(1)背负 (2)腰背弯曲 (3)弦乐器(4)遮盖 (5)酒杯 (6)为,是评分:3分,每两小题1分。11.答案:(1)山上野味蔬菜,杂七杂八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2)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评分:2分,每小题1分。12.答案:滁人(游人)、太守、众宾; 他们心情的共同点是“乐”;原因:除太守外的“乐”,都是因“从太守游”,太守还因能“与民同乐”。评分:4分,三种人 1分;共同心情1分;原因2分。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11分)13.答案要点:渴望得到 百般欣赏(找到书包) 受到教益(懂得道理)评分:3分,每空1分。14.答案示例:“模糊 ”是不清楚的意思,文中是说“我”此时在怎样对待美好东西这一问题上,还不清楚。因为此时“我”对美丽还在盲目追求,对“美丽”的理解还很迷茫。写出此时“我”思想不成熟。为下文写“我”的成长、懂事奠定了基础。评分:3分,“模糊”解释表层意思1分,分析1分,语句通顺1分。15.答案示例:原来“我”见到美好的东西就追,经历追“红书包”的过程,我认识到欣赏美最重要。启示:人人都应追求美好的东西,但不一定必须得到它,应学会欣赏美。评分:5分,正确理解 2分,“启示”3分。(二)(8分)16.答案要点:主材使用有柔韧性的木材 节点使用榫卯结合 整体使用框架结构体系评分:3分,每项1分。17.答案示例: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比作“建筑版太极拳”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原理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以柔克刚”。评分:2分。18.答案示例:因为,这所希望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很强,在墙倒后框架依然不倒,师生可以逃生,所以创造了奇迹。评分:3分,希望小学建筑特点各1分,点明传统框架结构有柔性抗震能力强1分。(三)(8分)19.答案:学会宽容。(或对人要宽容,符合论点要求即可)评分:2分。20.答案:【甲】 ② 【乙】 ③ 【丙】 ①评分:3分,每空1分。21.答案:宽厚的胸怀 海纳百川的气 和谐的鲜花 排比 比喻论证(喻证)评分:3分,每问1分希望能帮到你
170 浏览 2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4 回答
206 浏览 2 回答
156 浏览 6 回答
110 浏览 8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5 回答
211 浏览 6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2 回答
171 浏览 10 回答
31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