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维护城市治安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城市治安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 范文 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惠阳区,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惠阳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惠阳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关键词:流动人口 治安管理 权益 对策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
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 文化 程度较低, 法律知识 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三)结构复杂化
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
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 劳动合同 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一)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
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
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
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 措施 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
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三)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四)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
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参考文献
[1] 徐伟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展望[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魏毅;谈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范文二:目前社会治安的形势及整治工作状况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治安形势的不同,社会治安也相应的出现问题,中央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切实增强做好治安、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和改进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安全事故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和危害,是加快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深入排查隐患,严格治理整顿,确保我国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
中央强调,要坚持严打方针,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对社会治安坚持严管,让群众切实感到安全平安。同时,要搞好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做好今的安全工作,必须抓住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社会治安,治安形势,社会稳定,治理整顿,安全工作
1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如何真实反映社会面治安动态、发案的常量水平及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和揭示相应警情案情数据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数据外延综合因素和原因,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明确分析社会治安管理形势,由此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应对措施打击犯罪、服务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建设环境,这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致富思安、致富思进的强烈愿望,亦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安工作如何与时俱进、立警为民的客观要求。
1.1.1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央 总结 历史 经验 提出的正确方针,它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1.1.2研究的意义
社会治安,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社会治安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的社会治安问题确实增多了,刑事犯罪活动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一些地方治安秩序不好。当然,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生活空前活跃,社会矛盾相应增多,社会治安情况不能简单地与过去比较。
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未改变,并不断炒作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利用各种机会捣乱破坏,利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制造社会对立,对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国际恐怖主义抬头,已对我国构成现实威胁;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活动十分猖獗,恐怖事件频繁发生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本文研究的目的
了解和学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1.3.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2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2.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是研究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和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起点,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1谭永红认为: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指导下,治安管理主体根据评估需要先建立起一个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此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 方法 ,广泛收集治安信息,对社会治安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
2李健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不能直接相加(乘)的统计描绘指标转换成可以直接相加(乘)的统计评价值,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各指标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取得综合评价值得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过程
3王彩元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将社会治安的实际数据和社会治安防控主体的实力投入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共安全的认证而
3中央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3.1从社会发展阶段看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这也是各国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各种矛盾很容易激化,从而诱发各种群体性事件。
3.2从社会心理角度看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容易交织扩散。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影响社会心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民对未来普遍有信心和良好预期,社会心态比较平和,即使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大都能够理性对待;经济形势严峻时,社会心态比较敏感、脆弱,一些人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资产缩水等原因,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遇事容易采取过激行为。
3.3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因素
经济是基础,经济形势与社会形势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危机的时候,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加剧。综观之,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与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与长期积累的问题相互叠加, 国内不稳定因素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交织,这是当前需面对的实际情况和严峻考验。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4.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第2条的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简称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打击”或“打”是依法“惩治”、“惩罚”、“惩处” 的意思,是指司法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妨碍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专门性活动。既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逮捕、起诉、审判犯罪分子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工商行政、新闻出版、海关等国家行政管理对与社会治安有关的违法行为的查禁工作;还包括劳动改造机关对罪犯实施的监禁惩罚,以及对妨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人员进行的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防”或“防范”,是指防止违法犯罪发生的各种手段、措施和活动。其具体内容:一是为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而实施的调解、内保、治安联防及 其它 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为防止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产生而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接茬帮教工作等。三是堵塞违法犯罪时空,减少治安问题的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治安行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以及海关、税务、文化教育、市场、物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治保组织、治安联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法律和法规建设。五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包括对犯人的改造工作和劳动教养部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可以说,这个“防”是广义的防范,包括了除“打击”而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
一般说来,“标”是指事物的现象和结果;“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标”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现象;“本”则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治标指处置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以及消除违法犯罪的外在条件。这既包括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处置,也包括看门护院、技术防范、堵漏建制等消除违法犯罪外在条件的工作。治本则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铲除产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原因。它包括运用综合治理的各种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正。
4.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着力点
首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这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将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与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体系,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纳入政绩考核。
其次,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今后一段时间,形成工作合力的着力点将放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上,切实提高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化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水平。
再有,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方法的整体优势,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关键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4.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就必须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6个方面的工作。
5结语
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治安状况的标尺。通过它可以掌握社会治安的真实情况,从而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2月
[2] 全国人大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3月
[3]许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4] 李斌. 新华网 2009年06月10日11:57
[5]王志勇.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刑事警察,2006,(05).
[6]袁湘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治安综合评估体系[J].公安研究,2007,(01).
[7]陈勇.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研究[J].公安研究,2006,(12).
[8]陈本兰.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06).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老师的循循扇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的启迪。从尊敬的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一些传统的影响乡村治理的治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担负着治安秩序维护、违法犯罪打击、户口信息管理、重点人员管理、情报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等诸多职责,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职能职责,结合匀东派出所工作实际,思考对策如下。 一、当前匀东辖区乡村治安问题主要表现 (一)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引入大量的产业,农村经济实体呈现多元化,大量工业区和产业园区的开发、大量企业的入驻,必然导致各种矛盾增多。土地承包、农村征地拆迁等土地主体权与经营权在利益问题上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农民朋友会在土地权益上表现出强烈的争取欲望,在利益平衡得不到有效的调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矛盾纠纷难以避免。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型农民经济收入也靠就近到农业公司、农业企业打工为主,滋生农民工讨薪问题日益增多,为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另外,在农业安全问题上,侵犯农业财产、农业产品的犯罪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动向。 (二)农村犯罪问题逐步呈现“城市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农民群众也用上了网络、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电信网络犯罪利用农民群众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逐步将侵害对象向农民群众延伸;“黄赌毒”犯罪过去在农村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风气败坏的象征,是农民群众敬而远之的社会道德问题,而现在、赌博、卖淫嫖娼问题却在农村蔓延起来,农民群众也感觉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黑恶势力更加隐蔽,过去的泥腿子无赖“村霸”摇身变成了穿西装的文明“村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更大的利益领域,利益链的诱惑势必引起新的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染指其中。 (三)侵财犯罪日益猖獗。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延伸,不少农村逐渐实现了道路村村通,村道水泥硬地化。从目前农村群众的防范意识看,大多不会防也不愿防,首先是不愿防,存在侥幸心理,其次是不会防,没有行之有效的防范技术和设备。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一般的居民家庭很少安装和使用物防、技防等安全设施,甚至一些有规模的企业单位都没有像样的安保措施,这样就会给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薄弱,为侵财案件上升提供了客观条件。 (四)赌博等违法行为呈现蔓延趋势。赌博问题是研究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须有其发展植根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文化,贫乏的农村社会文化,充裕的农闲时间,为赌博提供了便利条件,赌博风气日盛。赌博范围已由小范围向广范围转变,赌资由小打小闹向“一注千金”发展,参赌人由成年人向青少年蔓延,赌博场所由固定向流动转变,部分村民赌博上瘾,难以自拔,赌债高筑,极易诱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严重扰乱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农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五)交通安全意识差事故隐患多。随着农村路网建设的深入,农村道路四通八达,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造成较大交通压力。尤其是农村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急剧增多,群众缺乏必要的驾驶培训,特别是新公路通行后,一般会连续发生因农民交通意识差、驾驶技术不高造成的交通事故,一方面给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上访事件。 二、基层派出所在乡村治理中的难点 (一)思想认识上有待提高。在实施乡村战略工作,基层派出所要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前提是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二者的重要区别,如指导思想、实施主体、工作机制、方式方法等,实施乡村战略的要求是什么,同以往乡村治安“管理”相比,需要基层派出所乃至党委政府做出什么样的落实措施等,都要搞清楚、弄明白。这也是迄今在乡村治理工作的最大最现实的短板。除此之外,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将乡村治理创新与基层派出所打防控打包部署,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摆位,导致投入力量不足,力度不大。 (二)派出所警力有待提升。一方面是警力数量偏少,尽管匀东派出所近年通过实行驻村(居)警务助理、中心派出所改革等方式千方百计不断对派出所的警力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但也仅能满足接处警民警带队正常的值班备勤和警务助理进行简单的日常工作外,一些警务的落地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是警力能力不足,新时期要求基层派出所以“基础工作信息化、警务工作实战化、执法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正规化”为引领全面推动派出所工作提挡升级,对派出所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民警的综合素质能力远远达不到目前的要求,尤其是青年民警还需要强化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三)派出所功能过于放大。基层派出所的职责覆盖面广,是集“打、防、管、控”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工作职责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公安业务。但客观分析,基层派出所常常面临着“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安基础防控工作中,而且,外部又要充当党委政府的“管家婆”、老百姓的“百事通”和“救命稻草”。特别是匀东辖区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人、财、物大量流动所带来的案件、纠纷高发,民警往往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无法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治安防范工作中,治安问题总是防不胜防、打不胜打。 (四)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夯实。在农村,一些村级组织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对群众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纠纷苗头,不排查、不调处,估计不足,制止不力,任其发展,最终酿成违法案件或群体性事件。有的基层组织一手硬一手软,侧重抓经济,而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致使农民精神食粮匮乏,社会风气恶化,治安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村委治保调解组织、村巡逻队形同虚设,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不工作,治安防范无措施,导致农村安全防范不力,农村社会治安存在严重隐患。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低,遇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时不讲究方法,服务态度差,群众不满意,伤害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严重的还会造成群众上访,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基层派出所护航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把党中央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保持农村警务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高度重视涉农治安问题,把农民朋友身边的矛盾纠纷小事当作大事对待,把侵犯农民人生财产安全的“小案”当作“大案”对待,使基层派出所工作在历史潮流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重心下移,不断延伸农村警务工作触角。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农村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落脚点,农村警务工作延伸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基层派出所警务工作必须按照“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建立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沉入基层、深入千家万户,把警务工作与群众路线有效衔接起来,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农村警务上大做文章,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将警力和精力聚焦在护航“三农”发展问题上。 (三)挖掘潜力,提升农村警务整体素质和能力。基层派出所在目前警力紧张的情况下,在积极争取上级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同时,必须主动采取增强内生动力的措施,提升现有警力的战斗力。要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打牢只有忠诚于公安事业的思想基础,培养主动服从上级政令的意识、立足本职敬业肯干的责任心、求真务实胸怀大局的政治素质。要积极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民警自习、集中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让每位民警熟练掌握应用公安业务知识,提升民警个体能力。要不断完善督导、考核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对工作执行过程的全方位跟踪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决策和任务目标的实现。 (四)把好脉络,严厉整治农村社会突出治安问题。要从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实际出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紧围绕以提升农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目标,坚持以民意为导向,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大力开展治安隐患排查、梳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整治“黄赌毒黑拐”等突出治安问题,大力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对影响“三农”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加大对农村入室盗窃、盗窃“家禽”、电信、传销商品等高发的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形成震慑作用,并大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遵纪守法和防侵害意识,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氛围,让农民群众、农民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 (五)争取资源,着力构筑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积极主导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治安防范资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着力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和空中视频监控网、地面巡逻防控网建设,形成处处设防、及时报警的防控网络,提升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要针对跨区域犯罪和流窜犯罪的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建立村与村之间的区域治安防范协作、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协调一致的治安防范工作机制,加强对易发案部位和地点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减少违法活动的空间,使违法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无藏身之处。
82 浏览 2 回答
104 浏览 2 回答
92 浏览 2 回答
242 浏览 2 回答
181 浏览 2 回答
292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2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89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2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