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辣椒酱是海南人民引以自豪的特产之一,从街边餐馆到自家餐厅,几乎无灯笼辣椒酱不成餐。灯笼辣椒酱作为海南特产,几乎具备上文所述的特产的所有特征:认知的低广度、强深度;生产企业众多,品牌不大不小;据守海南市场,大陆市场扩展较小、销量较少……企业若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当然是提高认知广度的一条可行途径,但此举属于苦力,且不一定能够被消费者认同。因此,如何低成本、有效地扩展灯笼辣椒的认知广度,并在此认知广度下达到较高的认知深度和一致的认同度,是灯笼辣椒走向全国需首先解决的问题。 那么,海南灯笼辣椒酱该如何走向全国呢? 1.傍大腕,特产变“普产” 人的大脑,总是习惯接收已经熟悉的信息,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这是大脑认知的客观规律。基于此,如何定义一个新事物的有效且最佳的方式,就是与已经广为认知且深度认知的老事物产生联系。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如人们称杭州是“东方威尼斯”、称横店影视城是“中国的好莱坞”,甚至称三亚的天涯海角为“中国的夏威夷”。 大脑认知的这条客观规律应用到海南灯笼辣椒酱的营销上,就是解决特产的三个认知特性,将特产变成“普产”的行动。那个“已经广为认知且深度认知的老事物”是什么便不言而喻——此“老事物”非全国著名品牌“老干妈”莫属。 傍大腕,傍的就是“老干妈”。对“老干妈”有认知的地方,就对海南灯笼辣椒酱有认知,灯笼辣椒酱这一特产,将快速变为“普产”。 2.树靶子,打造新品类 在认知规律上有一个知名的论断,即“你不是什么,比你是什么更重要”。傍上“老干妈”,目的不在于成为“老干爸”,而是成为一个与“老干妈”不同的新事物、新品类 从广泛意义上讲,辣椒酱是一个大品类,“老干妈”是辣椒酱的一个细分品类,这个细分品类在辣椒酱行业内习惯称之为“油泡辣椒酱”。当然,这是行业内的叫法,与消费者关系不大。在我们消费者的眼中,“老干妈”可以叫牛肉酱、可以叫豆豉酱,总之,无论叫它什么,它给我们的印象都是黑乎乎的一瓶,消费者吃到嘴里的是什么,鬼才知道。 与“老干妈”黑乎乎一瓶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灯笼辣椒酱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消费者对食品类产品的基本诉求之一,也是鲜牛奶、鲜榨果汁等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基础所在。当然,这也是灯笼辣椒酱主打“新鲜”牌必将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基础所在。 如此,傍上“老干妈”,并以其为靶子,打造一个与之不同的“新鲜辣椒酱”的新品类,并给老干妈打上“不新鲜”的负面标签,将在理论上解决灯笼辣椒酱作为特产的认知问题。至于如何更准确地打造这个“新鲜辣椒酱”的新品类,则需要对消费者如何认知“老干妈”、如何认知“新鲜”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精进此定位的打造,此处不再细说。 3.巧命名,占领品类属性 不可否认,现在有几家企业生产的灯笼辣椒酱在海南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南国、春光等。但是,这几家企业的品牌名称与调味品、与辣椒酱、与新鲜等等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因此,若想向全国推广,首先就要重新对品牌进行命名,新的名称能够突出并代表“新鲜辣椒酱”的品类属性,能够使消费者在品牌和品类之间产生直接的联想。 4.4P组合,占领市场 在4P策略(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的选择上,立足源点人群和源点渠道,以“组合拳”的模式开发目标市场。 产品策略:立足“新鲜”,针对性进行外包装设计;根据不同区域消费者的辣椒酱食用量,调整容量大小,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新鲜;生产“新鲜装”(新奇装),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探奇需求…… 价格策略:基于原材料供应的限制和“新鲜”的高档感,终端零售价略高于“老干妈”,根据终端零售价,倒推终端店、二批商、经销商等三级渠道的利润和利润率。一般而言,灯笼辣椒酱进入市场初期,在经销商代理的产品系列中,处于“低销量 高毛利”或者“低销量 高费用支持”之列,因此,企业要注重推力政策的使用,带动经销商对产品的重视度。 渠道策略:根据产品的特色和价位等,明确目标消费群和目标终端店,优先追求加权分销率,数值分销率次之,强调重点店的把控和投入产出比。基于价位和“新鲜”的定位,产品适合走现代渠道,可以调研某些提供辣椒酱进行调味的餐饮店是否可作为一个渠道切入点。 促销策略:注重终端拦截,通过免费试吃、搭赠、产品对比等手段实现初次购买,再利用产品品质和口感,吸引重复购买,从而培养其固定的消费群。具体操作上,明确突出产品的“新鲜”概念,在重点终端投入具有特色的陈列端架;通过“买辣椒酱送灯笼椒”、“买辣椒酱送种子”等消费者促销活动,拉动消费者购买。 当然,基于灯笼辣椒原材料的产地限制,企业也可进行“全产业链”概念的打造,突出“新鲜”、“安全”的形象。此外,政府在引导灯笼辣椒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规范市场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