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hydatidosis, hydatid 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狗为终宿主,羊、牛是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
1.形态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中,是带科绦虫中最小的一种。虫体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以下。虫卵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0~40um,内为六钩蚴,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细粒棘球蚴囊或称包虫囊是寄生在中间宿主家畜和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囊壁由两层构成,内层直接包裹着囊液,称为生发层。生发层之外的角质层系由生发层分泌形成,为无细胞的较坚韧的板层状结构。囊液透明,内有原头节,育囊和子囊,子囊壁的结构与母襄同。
2. 生物学特征
(1)发育与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犬的小肠上段(空肠),借顶突钩和吸盘固定在肠粘膜上, 不引起宿主症状。从食入原头节到成虫发育成熟 所需时间6~9周。孕节中的虫卵每7~14d成熟, 每个孕节含有虫卵100~1500个。
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水源等,虫卵被牲畜(羊、牛)或人吞食后,卵内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孵出,钻入肠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人肝、肺等脏器,约经5个月发育成包虫(棘)球蚴。人仅为中间宿主。动物的包囊如被狗吞食,其头节在狗的小肠经3~10周长成成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与中间宿主范围很广,但主要在狗(终宿主)与羊(中间宿主)间循环。[1]
1、分布 本病广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畜牧区。
2. 流行环节
(1)传染源 家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寄生在犬小肠中的成虫每7~14d虫卵成熟、孕节脱落一次。但在感染犬粪中有持续虫卵排出。
(2)中间宿主 寄生在中间宿主体内的细粒棘球蚴是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它以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而且寿命很长,又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是绵羊,绵羊有高度的易感性,在重流行地区绵羊的患病率可达90% 以上。
(3)人类的感染 在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中, 人类是偶然感染的,并不参与寄生虫的生活史。人类的感染及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取决于犬/绵羊循环的传播水平及人类与之接触的密切程度。因而人类包虫病的流行区也就是畜牧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地区。
3. 主要的流行因素
(1)生活习惯:家犬有舔拭肛门的习惯,由此可将虫卵散布于全身表面,当与人接触时随时可将虫卵传染给人。含有虫卵的犬粪可污染水源和土壤, 通过水和土壤污染人的手、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2)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需一定的外环境条件,特别是虫卵排出后需生存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感染中间宿主的机会。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萆原和山地草原适于虫卵在外界的存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