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建议你去百度搜索下 相信会找到你需要的
《审计功能的管理学基础研究》摘 要:审计的产生源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并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管理是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审计功能的拓展也是以管理实践的发展为基础,并且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突破传统审计功能的范畴,产生了与传统经济责任事后监督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审计理论的发展,产生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审计学科的建设应当顺应大管理需要大审计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审计;审计功能;管理学Research on Management Science of Auditing FunctionAbstract: Auditing originated from the demands of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developed with its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s the bases and start point of auditing. So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auditing expan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too.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auditing came into being.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which supervise after the 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theories has driven the change of auditing theory. New theory and new methods are built based on the modern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subject must follow the trends: great management needs great auditing.Keywords: auditing; function of auditing; management science管理活动作为协调各成员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审计学就是在不断完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学科。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监督,都需要发挥审计的控制与监督功能。不仅如此,随着审计学的发展,审计的管理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即从传统的财务信息收集、事后监督向现代的绩效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拓展。一、审计管理功能拓展的一般趋势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者的责任就是源于受托的责任,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控制与监督。从20世纪初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的一个世纪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财富的堆积,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断推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审计不仅在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审计的功能也经历着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综合审计转变。管理作为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在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都诞生了一批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中国的孔子、孟子和老子等,都提出国家管理的目标和控制手段等治国思想。但是,在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虽然涉及到对管理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查”的思想,但还很难找到专门论述经济监督的内容。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在国家管理事务中,经济管理的地位不够突出,受托管理的主要是军政事务。另一方面是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受托责任笼罩在王权的依附关系之下。虽然监督手段已经出现,但还不能看作是专事财务监察的审计思想的萌芽。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国家的产生使受托责任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从而产生将记录、监督、报告经济信息责任的职能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区分和规范的必要。所谓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行为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性以及控制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而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报表(蔡春,2002)。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监督思想的萌芽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晚期。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经济监督逐渐形成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固定职能。到封建社会晚期,在中国和西欧各国,传统审计功能已经得到确立,成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民主国家的出现为审计步入法制化轨道奠定了政治基础。1866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和审计部法案》,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审计立法模式制度的诞生(张淑林,2004)。而作为现代经济中广乏存在的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产生则无论如何要比国家审计晚得多。社会审计是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所产生的对受托责任独立收集和披露财务信息、准确监督是否合乎企业制度规定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则是因为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需要对有法人地位、能够自主决策的下属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和经济监督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受托责任的性质、内容、管理的方向、重点对审计职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审计的管理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因此,从审计的管理功能来划分,可以将审计分为传统审计和现代审计。传统审计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控制。经济控制是指对经济行为的控制,即委托单位行使对受托单位的经济行为控制权的一种手段。第二,财务监督。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会计都是最古老的经济管理工具之一。随着经济管理从简单走向复杂,会计记载的经济信息必须以报表的形式反映出来。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做到钱、帐分离,但是,受托管理者与财务管理人员有可能通过串通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因此,由上级委派财务监督人员,对财务记录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就成为传统审计的基本职能。自从国家制度建立以来,在中、外政府管理机构设置中,都可以看到具有传统审计查账功能的监察机构。与财务监督功能相联系的是财务信息收集。并进而利用审计监督机构,将分散的各种财务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后,形成全面的财务评价意见,供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参考。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使传统的管理手段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推动现代管理迅速发展。作为传统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监督职能的审计也出现了管理功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扩大的趋势。首先,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审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制。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行方式产生了对委托—代理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的要求,使得作为政府经济监督手段的审计作为独立第三方被引入到对股份公司运行的监控之中,纳入法律管制的范围。其次,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不断拓展催生内部审计。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国经营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增多,企业的风险管理上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使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被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成为预测、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第三,现代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推动审计管理功能的拓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传统的管理手段功能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准备。作为具有传统查帐、监控功能的审计,在形式、种类以及内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投资项目审计、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同时,审计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形式、程度、途径等方面也进一步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的管理功能在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内部控制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如环境评价、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等。二、现代审计管理学的基本框架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体逐渐稳定,依法治国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发展已经从单个资本企业发展到股份公司,再到托拉斯,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管理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对过去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合企业组织的变革,提出新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需要管理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更新,从而也推动了作为重要管理手段的审计管理功能不断拓展并发生质的改变,实现了从传统的事后财务监督审计向事前评价、事后监督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现代综合审计转变。不仅如此,随着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领域,为了适应信息系统智能化管理的要求,传统财务审计的内容、流程和工具也得到丰富与发展,客观上又进一步促进了审计功能的拓展。因此,审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按审计主体分类,现代审计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按审计内容分类,现代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王会金,2002)。审计的功能已经从原有的经济控制与财务监督功能进一步扩大到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和公共绩效审计功能,审计的管理功能进一步拓展既是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1.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成员之间出现了层层委托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如何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避免组织成员的行为偏离组织的需要,泰勒、法约尔等古典管理理论家和梅奥、马斯洛等行为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古典管理理论十分注重效率。泰罗认为,生产率巨大增长是区分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根本标志,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财富的增长,任何提高效率的措施都是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都不能代表科学管理。法约尔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家则注重组织效率,认为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是组织成员的素质和首创精神,而这正是被经典经济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所忽视。行为科学理论家梅奥从“社会人”的前提出发,提出“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出发来思考工人,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雷恩,1977)。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需要对管理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既要发挥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又要对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进行协调和控制,充分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的整体生产效率。古典管理思想家和行为科学家的理论基本前提就是量化管理,没有科学的量化管理就没有实质性激励,也就谈不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也就达不到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因此,古典管理思想家和行为科学家的管理思想为现代审计学界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最初思想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的兴起,集团内部具有法人资格的核心企业成为集团的支柱和发展的原动力,成员企业的业务量骤增,业务活动领域和地理范围日趋扩大,如何发挥核心企业的创新精神,同时又要使集团内成员企业发展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战略,控制系统风险和下属企业的盲目扩张行为给集团带来的非系统风险,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团队权利、义务等经济责任关系必须加以明确和肯定。这就需要对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与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并随着公司管理战略理论的发展而日渐成熟。从法约尔最初提出作为管理重要要素的“控制”到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首次使用“内部控制”术语,再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审计界开发的较为成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并在审计业务中广泛应用,集核对与检查、查错与防弊和风险管理职能为一体的内部控制和作为监督内部控制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谢谢转载引用本文! 转载时如有可能请保留以下链接, 作者将表示感谢!本论文由华人论文网提供: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
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
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
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
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
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
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
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泰罗对于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作为雇主,手上戴着一件小山羊皮的柔软手套,穿过车间时,从不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有时也同工人谈谈话,可是摆出一副假仁假义或赏面子的态度,否则就干脆一言不发。
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弄清工人的思想或感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的思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管理者应当从员工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
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
组织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组织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即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当前,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业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其作用也日益彰显,被誉为促进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和永保生机的“常青树”,因此,很多组织都把建设特色文化作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人力资源的作用也被组织所重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念也被组织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对人力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文化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起到凝聚组织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和协调的运转机制,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组织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大计 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并为组织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组织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组织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组织凝聚力。 2.1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发展规划,让管理层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快的。 2.2优秀的组织文化应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和适应力,为人力资源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文化应倡导创新,提倡挑战,使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组织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改革组织内部环境,培养员工适应改革,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这样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员流动机制;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2.3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优秀的组织文化容易被员工认同和接受,由于大家的认同,员工就会自觉地用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要求自己,由于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制度的交融,所以员工用组织文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就是在自觉遵守组织制度,有利于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3 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是组织文化建设和执行的可靠保障。任何形式的组织文化都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组织先进的理念就会悬在半空,将会难以贯彻实施;即使文化上倡导“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奉献,但是,如果没有制度来保障,那么谁奉献谁吃亏,谁奉献谁倒霉,员工也不是傻瓜,奉献一次吃亏后,工作就不那么卖力了,而且在员工中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没有制度做支撑,组织文化理念也只是会成为一种摆设和“花瓶”。因此,我们就应该与组织管理建设、服务建设、生产管理建设一样,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载体和可靠保障。 3.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管理和配置人力资源。组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在选人上,要建立“赛马机制”,树立“能力表现与实绩重于一切”的观念,讲经验,但不唯经验;讲文凭,但不唯文凭;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放在组织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让有不同专长的人才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激励约束机制。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加快组织的“法制化”进程,规范员工行为,并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依据。组织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很难再依靠某个领导来进行直接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订取决于组织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这些制度就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和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是从口号上鼓励员工为组织奉献,而缺失制度保障和物质激励,这种鼓励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组织应该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的多、对组织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有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组织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组织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3.3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组织文化灌输,增加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及提高业务水平教育。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和提高业务水平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切实把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教育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规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活动载体,例如出外培训、联欢、旅游等,努力使员工培训工作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扎实有效。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组织文化的精髓,认识其重要性,培养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习惯,增加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及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组织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4进一步强化各级管理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各级管理者是组织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文化建设中担当着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很多单位的组织文化,也是在通过公开表彰一批在各个岗位上的优秀人才后逐步形成的。这从另一侧面,强调了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各级管理者在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及行为方式时,不能单纯凭自己作为领导者所拥有的法定权和强制权,主要地靠自身的影响力,靠自己所具备的人格力量、知识专长、经营能力、优良作风和领导艺术以及对新组织文化的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组织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各级管理者的特质、个人魅力、工作风格等均对组织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总之,随着组织改革加强和现代组织制度建立的需要,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组织的竞争力,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和蓬勃发展。
141 浏览 4 回答
269 浏览 2 回答
132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4 回答
203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6 回答
153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4 回答
120 浏览 2 回答
358 浏览 4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123 浏览 6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337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