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2019.15.034:39.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2018.11.059:70.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2016.15.0254:02.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2019.02.002:190.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Ewildfire5.0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0-54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我的百度空间
巧了,我的毕业课题也是轴类的,复合轴刚刚做好毕业设计可以给你参考一下这上面只能发一点,文件大呢。想要的话加我qq250762561 免费提供我的论文给你参考下面给你看看复合轴数控车工艺分析及程序编制目 录前言………………………………………………………………1第一章 绪论………………………………………………………………21.1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数控编程技术的历史…………………………………………………… 2数控编程中的加工工艺分析及设计……………………………42.1数控加工工艺…………………………………………………………… 42.1.1分析零件图…………………………………………………………… 42.1.2数控加工工艺概念与工艺过程………………………………………… 52.1.3数控车床加工工艺主要内容…………………………………………… 72.2加工方法选择及加工方案确定…………………………………………… 72.2.1数控机床的合理选用………………………………………………… 72.2.2加工方法的选择……………………………………………………… 82.2.3加工方案设计的原则………………………………………………… 82.3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 82.3.1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工序顺序…………………………………………92.3.2按零件装夹定位方式划分工序…………………………………………92.3.3数控车削工序的格工步顺序………………………………………… 102.3.4数控加工工序与普通加工工序的衔接…………………………………112.4走刀路线的设计…………………………………………………………112.5确定零件夹紧的方法和夹具的选择…………………………………… 122.5.1工件定位和夹紧方案的确定………………………………………… 12 2.5.2夹具的选择………………………………………………………… 122.6刀具的选择…………………………………………………………… 132.7切屑用量的确定……………………………………………………… 142.7.1吃刀量的选择……………………………………………………… 142.7.2每齿进给量的选择………………………………………………… 152.7.3主轴转速的确定…………………………………………………… 152.8数控加工工艺文件………………………………………………………16第三章 数控加工工序分析…………………………………………… 143.1分析零件图…………………………………………………………… 143.2数控加工顺序………………………………………………………… 143.3加工用量的选择与确定…………………………………………………14第四章 加工程序编写及主要操作步骤……………………………… 184.1 GSK980TD简介………………………………………………………… 184.2程序编写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184.3编写加工程序单…………………………………………………………19结论………………………………………………………………………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2附录……………………………………………………………………… 23摘 要 :能通过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实践知识,正确的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学会使用图表资料以及手册,掌握与本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能力有限,设计当中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关键词:夹具 走刀路线 加工用量Abstract:Can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machine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theory as well as in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middle school to the practice knowledge, a correct solution components in processing process localization. Clamp as well as craft route arrangement. Questions and so on craft size determination, guarantee components processing quality The academic society uses the graph data as well as the handbook, grasps designs the related each kind of material with the notebook the name, the source, can achieve the skilled utilization. Therefore, it hold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ours university life. To my own opinion, I hoped that can the work which will be engaged to own future carry on an adapt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is curriculum project, will exercise itself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will solve the question ability, will start the work for the present to build a good foundation. Because ability is limited, middle the design will possibly have the deficiency, will request earnestly fellow teachers to give the criticism to point out mistakes.Key Words:Fixture Moving Path Processing amount前言 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设计题目是:数控复合轴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由于设计的需要,我仔细研究了零件图,但在设计过程中,因自己经验不足,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使我体会到了在现场实习调研仅证明可不可以实干,而不能代表能不能干好。所以我积极与设计指导老师、操作指导老师沟通,在各位老师的全力帮助、指导下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同时受到各位老师优良工作品质的影响,培养出了我缓中求稳、虚心求教、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树 立了明确的生产观、经济观和全局观,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毕业设计,我真正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培养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去理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技术工程问题的能力,使我建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了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地吸收和运用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有,它提高了我设计计算、绘图、编写技术文件、编写数控程序、数控机床操作、实际加工零件和正确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的独立工作能力,更培养了我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严谨的学风及工作作风。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缺少设计经验,设计中漏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指正批评,以使我对自己的不足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修改,也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再次出现。在这里,向在这次毕业设计中给予过我鼓励、指导及帮助的每位老师表示我虔诚和衷心的感谢!绪论1.1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数控加工技术概况: 数字控制简称数控,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是用数字化信号对机械设备的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它所控制的一般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也可以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 数控加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加工复杂形状零件的能力、生产准备周期短、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可简要概述为: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时,要是想根据零件的加工图样的要求确定零件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刀具参数,再按规定编写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然后通过手动数据输入方式或计算机通信等方式将数控加工程序送到数控系统,在数控系统控制软件的支持下,经过分析处理与计算后发出相应的指令,通过伺服系统使机床按预定的轨迹运动,从而控制机床进行零件的自动加工。 数控加工原理及加工过程: 零件图→阅读零件图→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数控编程→程序传输→数控机床 数控编程的内容包括:分析零件图,确定工艺过程;数学处理;编写程序单;制作程序戒指并输入程序信息;程序校验。 1.2数控编程技术的历史目前,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兴起,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柔性制造系统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系统的不断成熟,对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数控机床正在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高速度、高精度化。速度和精度是数控机床的两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数控系统采用位数、频率更高的处理器,以提高系统的基本运算速度。同时,采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多微处理器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即提高插补运算的速度和精度,并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机床工作台的直线伺服进给方式,其高速度和动态响应特性相当优越。采用前馈控制技术,使追踪滞后误差大大减小,从而改善拐角切削的加工精度。 为适应超高速加工的要求,数控机床采用主轴电动机与机床主轴合二为一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变频电动机与机床主轴一体化,主轴电机的轴承采用磁浮轴承、液体动静压轴承或陶瓷滚动轴承等形式。目前,陶瓷刀具和金刚石涂层刀具已开始得到应用。 2.多功能化。配有自动换刀机构(刀库容量可达100把以上)的各类加工中心,能在同一台机床上同时实现铣削、镗削、钻削、车削、铰孔、扩孔、攻螺纹等多种工序加工,现代数控机床还采用了多主轴、多面体切削,即同时对一个零件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方式的切削加工。数控系统由于采用了多cpu结构和分级中断控制方式,即可在一台机床上同时进行零件加工和程序编制,实现所谓的“前台加工,后台编辑”。为了适应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系统的要求,数控系统具有远距离串行接口,甚至可以联网,实现数控机床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直接对多台数控机床进行控制。 3.智能化。现代数控机床将引进自适应控制技术,根据切削条件的变化,自动调节工作参数,使加工过程中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从而得到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同时也能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和设备的生产效率。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功能,在整个工作状态中,系统随时对cnc系统本身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设备进行自诊断、检查。一旦出现故障时,立即采用停机等措施,并进行故障报警,提示发生故障的部位、原因等。还可以自动使故障模块脱机,而接通备用模块,以确保无人化工作环境的要求。为实现更高的故障诊断要求,其发展趋势是采用人工智能专家诊断系统。 4.数控编程自动化。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cad/cam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已得到较多的应用,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是利用cad绘制的零件加工图样,再经计算机内的刀具轨迹数据进行计算和后置处理,从而自动生成nc零件加工程序,以实现cad与cam的集成。随着cims技术的发展,当前又出现了cad/capp/cam集成的全自动编程方式,它与cad/cam系统编程的最大区别是其编程所需的加工工艺参数不必由人工参与,直接从系统内的capp数据库获得。 5.可靠性最大化。数控机床的可靠性一直是用户最关心的主要指标。数控系统将采用更高集成度的电路芯片,利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专用及混合式集成电路,以减少元器件的数量,来提高可靠性。通过硬件功能软件化,以适应各种控制功能的要求,同时采用硬件结构机床本体的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及系列化,使得既提高硬件生产批量,又便于组织生产和质量把关。还通过自动运行启动诊断、在线诊断、离线诊断等多种诊断程序,实现对系统内硬件、软件和各种外部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报警。利用报警提示,及时排除故障;利用容错技术,对重要部件采用“冗余”设计,以实现故障自恢复;利用各种测试、监控技术,当生产超程、刀损、干扰、断电等各种意外时,自动进行相应的保护。 6.控制系统小型化。数控系统小型化便于将机、电装置结合为一体。目前主要采用超大规模集成元件、多层印刷电路板,采用三维安装方法,使电子元器件得以高密度安装,较大规模缩小系统的占有空间。而利用新型的彩色液晶薄型显示器替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将使数控操作系统进一步小型化。这样可以方便地将它安装在机床设备上,更便于对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第二章数控编程中的加工工艺分析及设2.1数控加工工艺2.1.1分析零件图1. 零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分析 本次我们要分析的轴类零件是一根复合轴,复合轴为典型的轴类零件,生产规模为小批量加工,零件的轨迹比较复杂,必须保证曲面轴零件的尺寸精度。可以看出这根轴是由M30的螺纹;φ25长为5mm的槽,及1:10的锥度组合而成的外圆结构,在轴的右端还有深30的φ25的内孔。从整体的机构来看轴的轮廓是完整的,而且从尺寸的标准到表面粗糙度的标准都比较完整,而且整体看起来这根轴没有什么结构上的缺陷,精度的要求和粗糙度的要求也比较合理,符合轴和孔之间的配合。 总体看起来轴之间的结构是正确的,每一段螺纹后都加工了退刀槽,圆弧的大小也合适,没有超过车刀的要求;还有就是内孔的大小也比较合理,不过大也不过小。如果是内孔的直径过大那么左端的锥度的外圆柱段的壁厚就显得比较小,这时我们在数控车上加工起来就比较的困难,还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来保证轴的精度,因而我们的夹紧也就成了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没有出现,也就说明作为典型的轴类零件的加工在数控车上加工的正确性,而且这根轴的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也不高,通过精车基本上都能达到,也体现出了数控技术的精度高的特点。2.零件材料的分析 工程材料,特别是钢铁,是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技术等部门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工程材料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应用,不仅由于它的来源广泛,而且还由于它具有优良的性能。钢铁材料,又称黑色金属材料,它是可以用于制造机械构件和工具的铁基合金。可分为刚和铸铁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钢的含碳量低于2.11%,铸铁的含碳量则在2.11%以上。 钢的韧性、塑性较好,强度较高。常以热锻、轧制等方法成形。强度要求较高、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可用铸钢。 由于钢的强度、硬度、塑性、等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制作承受拉、压、弯曲、剪切、扭转等载荷的构件,如钢筋、齿轮轴。3.零件精度的分析 零件的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加工精度就越高。实际加工不可能做得与理想零件完全一致,总会有大小不同的偏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称为加工误差。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只要精心操作,细心调整,并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进行加工,都能使加工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增加加工成本。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简称工艺系统)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产生,这些误差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工作条件下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扩大、或缩小)反映为工件的加工误差。 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主要有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定位误差、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以及原理误差、调整误差、测量误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零件的加工精度。图1-2-1是各种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精度 图1-3-1 如图1-3-2就是我们本次要加工的轴:在这次的数控车削加工中,零件重要的径向加工部位有:φ40圆柱段,φ521圆柱孔,φ50 0圆柱孔,φ35圆柱沟槽。零件其他径向加工部位相对容易加工。零件的轴向加工部位:零件左端φ40圆柱段的轴向长度为25,.零件右端φ25圆柱孔的轴向长度为300mm,由上述尺寸可以确定零件的轴向尺寸应该以零件左端面为基准,这样才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零件其轴向加工部位要求较低。 图1-3-24、表面粗糙度的分析 表面粗糙度反映的是零件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及、即指加工表面所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它不同于宏观几何形状,也不同于表面波度。主要由加工过程中刀具和零件表面的摩擦、切削分离时表面金属层塑性变形及工艺系统变频振动等原因而形成。 表面粗糙度是衡量零件表面质量的重要指标。表面粗糙度越小,表面就越光滑;表面粗糙度越大,表面就越粗糙。 表面粗糙度大小, 对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质的稳定性、抗腐蚀性、密封性、疲劳强度、外观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执行的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有三个: GB/T3505—2000 《表面粗糙度 术语 表面及参数》 GB/T1031—1995 《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 GB/T131—1993 《机械制图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附图(机械制造基础81页) 在这里我参考的是国标GB/T131—1993,由图1-3-2可以知道这根复合轴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不是很高,M30的螺纹的表面粗糙值为Ra2.5;φ36+0.1 -0.1的槽表面、φ500 -0.025长度为5mm的左端面、以及φ52+0.04 -0.01、φ25+0.1 0的内孔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为Ra3.2;这些的粗糙度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可以通过精加工和半精加工得到,R10 ,R20长度为15mm的圆弧段表面、及左端的圆锥的表面粗糙度Ra1.6。Ra.16的精度可以通过精车之后再通过磨削可以得到。其他未注的粗糙度为Ra6.3也是通过半精车可以达到。 2.1.2数控加工工艺概念与工艺过程1.数控加工工艺概念 是采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应用于整个数控加工工艺过程。数控加工工艺是伴随着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它是人们大量数控加工实践的经验总结。2.数控加工工艺过程 是利用切削工具在数控机床上直接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尺寸、表面位置、表面状态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2.1.3数控车床加工工艺的主要内容4 机械加工工艺卡 产品型号 零件图号 4 共1页 产品名称 零件名称 复合轴 第1页 车间 工序号 工序名称 材料牌号 5 车 45 毛坯种类 毛坯外形尺寸 每毛坯可制件数 每台件数 45号钢 1 1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GSK980TD 设备编号 同时加工数 数控车床 GSK980TD 1工步号 工步内容 工艺设备 主轴转速/(r/min) 切削速度/(m/min) 进给量/(mm/r) 背吃刀量/mm 进给次数1 调头、精车零件左端外圆成型 800r/min F=100 2 32 车削M30的螺纹,加工后零件达到图纸的 要求。 800r/min F=100 3 车B=5mm的槽 400r/min F=40 4 倒角 600r/min 设计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汤伟建 日期 2010.3..27 3010.3.27 2010.3.27 2010.3.27 在生产实际中,大部分的零件的数控加工,往往仍然需要以混合工艺的形式来进行工艺编制。本次加工零件的工艺内容如下:1.零件左、右端打B型中心孔B2.5.目的是为数控车削加工工序提供可靠的装夹工艺基准 。2. 用三爪自动定心卡盘装夹零件,采用一夹一顶进行装夹定位,数控粗车加工零件右端外形以及倒角1×45°,加工后的零件各部尺寸留下精加工的余量。3. 零件调头后用三爪自动定心卡盘装夹零件,采用一夹不顶进行装夹定位,先用φ8、φ25的钻头手动加工φ25的孔,然后数控粗车加工零件左端内、外形以及倒角1×45°,加工后的零件各部分尺寸留下精加工的余量。4. 精车、零件右端B型中心孔,为精车加工提供可靠的定位基准。5. 用三爪自动定心卡盘装夹零件,数控精车加工零件内形以及倒角1×45°与内孔空刀槽,加工后的零件各部尺寸达到图纸技术的要求。6. 用双顶尖一鸡心夹装夹零件,数控精车加工零件左端外形以及倒角1×45°与空刀槽,加工后的零件各部尺寸。7. 零件调头后用一夹一顶的方式夹紧定位好零件,数控精车加工零件右端外形,并进行B=5mm的切槽加工,加工后零件各部尺寸达到图纸的要求。2.2加工方法选择及加工方案确定2.2.1数控机床的合理选用 本次加工的零件较为简单,因为在学校期间实习过,所以选择广数GSK980TD数控车床。操作简单易掌握!2.2.2加工方法的选择 一种加工方法能够保证的加工精度有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但如果要求它保证的加工精度过高,需要采取的一些特殊的工艺措施,将使加工成本随之增大。同样理由,作为一种加工方法,有加工经济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每一种加工方法都有一个加工精度的范围,例如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外圆,所能获得尺寸的加工经济精度为:IT8~IT9级,加工经济表面粗糙度为:Ra>1.25~2.5μm。普通外圆磨床磨削外圆,尺寸的加工经济精度为:IT5~IT6 级,加工经济表面粗糙度Ra>0.16~0.32μm.各种的加工方法到达的加工经济精度和加工经济表面粗糙度都可以查阅各种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手册。 机械零件都是一些简单的几何表面如外圆、孔、平面等组合而成的,因此的零件的工艺路线的就是这些表面加工路线的恰当的组合。表3-2-1、表3-2-2是外圆柱、孔的典型加工路线。 可以通过对我们这次加工的轴的分析和上表的参考,来选择我们我们零件的加工路线。由前面对轴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分析,知道这根轴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都不是很高,最高的表面粗糙度值也是Ra1.6,如果是我们所使用的数控车精度比较高的话,精车也就可以达到了。 ⑴外圆加工方法:粗车—半精车—精车。它能达到的公差等级为IT7~IT8,表面粗糙度也能达到Ra0.8~1.6μm。完全复合零件的加工要求。 ⑵内孔的加工方法:钻—粗车—半精车,它能达到的公差等级是IT10~IT8,粗糙度 Ra1.6 ~6.3μm,而我们此次加工的零件的内孔的表面粗糙度的值Ra 3.2,内圆的公差最小的也有0.05mm,所以这样的的加工方法也能到达我们的要求。 ⑶端面的加工方法:粗车。端面一边是用来做基准的,因此在端面没有作具体的要求的时候我们一般只是采用粗车的方法来加工。在这里我们只采用粗车的原因主要是,我们通过粗车端面作为我们打B型中心孔的基准,然后再以B型的中心孔作为精基准来加工其他的表面。2.2.3加工方案设计的原则 本次零件加工的原则是,以达到图纸规定的要求为基础,一步步来 确保零件尺寸和图纸规定的相符。2.3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 2.3.1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工序顺序 在轴的数控加工中,分为粗车加工和精车加工二次切削进行,起工序如下:粗车加工Ⅰ:使用外圆车刀车削加工零件右端各部外圆与所在端面。工件各部位均留精车余量。粗车加工Ⅱ:零件调头重新安装装夹定位后,先用φ8、φ25的钻头手动加工φ24的孔,再使用外圆车刀、内孔精镗刀。车削加工端各部内型型面与所在端面达到要求零件左端各部内、外圆型面与所在的端面,零件各部均留精车余量。精车加工Ⅰ:使用内孔镗刀精车加工零件右。精车加工Ⅱ:使用外圆精车车刀、切槽车刀,精车加工左端各部外圆型面与所在端面达到要求。零件调头重新安装装夹定位后,使用外圆精车车刀、切槽刀、螺纹刀车削加工零件右端各部外圆型面与所在端面达到精车的要求。 2.3.2按零件装夹定位方式划分工序 三抓卡盘夹住左端,先粗加工右端外圆,然后精加工右端外圆及螺纹 三抓卡盘夹住右端,先粗加工左端外形面,然后换精加工,达到图纸要求。 换镗刀,镗孔右端内形。2.3.3数控车削工序的各工步顺序数控加工工序卡1 机械加工工序卡 产品型号 零件图号 1 共1页 产品名称 零件名称 复合轴 第1页 车间 工序号 工序名称 材料牌号 1 车、钻 毛坯种类 毛坯外形尺寸 每毛坯可制件数 每台件数 45号钢 Φ60×150 1 1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GSK980TD 设备编号 同时加工数 数控车床 GSK980TD 1工步号 工步内容 工艺设备 主轴转速/(r/min) 切削速度/(m/min) 进给量/(mm/r) 背吃刀量/mm 进给次数1 车右端面 T1 600 120 1 2 左、右两端钻B形中心孔 φ2.5钻头 600 120 设计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10.3.27 2 机械加工工序卡 产品型号 零件图号 2 共1页 产品名称 零件名称 复合轴 第1页 车间 工序号 工序名称 材料牌号 2 车 45 毛坯种类 毛坯外形尺寸 每毛坯可制件数 每台件数 45号钢 Φ60×150 1 1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设备编号 同时加工数 数控车床 GSK980TD 1工步号 工步内容 工艺设备 主轴转速/(r/min) 切削速度/(m/min
183 浏览 2 回答
100 浏览 2 回答
356 浏览 2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273 浏览 2 回答
263 浏览 2 回答
135 浏览 2 回答
124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4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2 回答
205 浏览 2 回答
181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