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视节目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之后,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局面。称之为多元化,是因为今天的电视传媒承载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角色,媒介的价值趋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更深地影响着接受者和社会的发展。电视节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节目的形式上来看,都朝着多样化的趋势迈进,现在观众面临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而此时电视节目视角的转化更为电视的传播价值取向增添了新的元素。电视节目从简单发展到复杂,从单一发展为多元,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电视节目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发挥着作用。(一)电视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是促成节目向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原因。电视的传播是从最浅俗的内容和借用(或仅仅是转播)其他表演形式的方式开始的;而且这并不源于它对自身本质的先天认识,更明确的原因倒是由于它初创时期对自己的不了解,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说早期的电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因此其传播内容远远游离开了它作为一种崭新传播媒介的实质。这一点,其实电影早就做出了摹本,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火车头开过来的画面就能够使观众们异常兴奋。电视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据日本有关专家藤竹晓研究表明,电视的发展过程在世界各国有其共同现象,往往选择从娱乐的满足开始,在内容上接近于一种舞台的转换。只有在电视日常化后,人们才对电视传播有更广泛和复杂的要求。电视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从电视开始触及讨论与评析为主要标志的。电视逐渐侧重于让人们听取到意见,从而承担起在环境中联结社会群体的作用。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新闻节目的深化。由新闻所带来的真实感,使电视找到了自身的本质和优势:现场感。基于这样一个本质,电视节目的形态可以产生出千万种变化。娱乐节目、谈话节目、益智节目,这三种先后引领潮流的节目都体现出了电视的场性本质。而实际上,电视所经历的成长过程也正是电视认识自身本质和价值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利用电视手段将处于不同时空,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场信息传递给观众,我们也可以为观众建立起他们希望看到的虚构出来的场。而场本身所携带的多元信息,比如视觉场信息、听觉场信息等等,都将促进电视节目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下去。(二)“后电视”时代与受众细分趋势是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外在条件。被称为“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乔治·吉尔德尔称电脑为“后电视时代”的个人媒介,它将与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作对。网络的出现对原有大众传媒形成了冲击。传统媒介中的电视和网络都是可以同时诉诸视听的媒介手段,网络受众与电视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接收和电视接收成为了受众非此即彼的选择。在网络用户飞速增长的同时,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一定投资能力和商业决策能力的观众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要想在网络格局下与其他媒介展开竞争,必须在节目形态、传播理念、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在做出变革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就是“小众化”传播方式。随着通信技术进步,信息日益成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个人能够轻易地占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这样,个性受到鼓励和推崇,个人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合理化。数量庞大的收视群将必然被小团体乃至个体所取代。而他们的收视需求、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具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以致于传统的群体化传播可能找不到传播对象。频道由综合向专业化的转变,正是小众化传播的必然之路。没有需求就谈不上满足,小众化的传播环境自然会随之产生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和方式。面对不同层次人群对信息的接受正在趋向相对稳定,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深化、细化已经成为电视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