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地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从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等方面阐释了资本增殖的条件,揭示了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地循环,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也就是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增殖能力的大小。资本周转研究的是资本运动速度。两大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一是周转时间,二是产业资本的结构,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与各自的周转速度。资本运动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关键是要解决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分析社会资本运行的理论前提是:在物质形态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在价值形态上,社会总产品分为C、V、M三个部分。无论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还是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规模和结构上的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数量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况且,工资的增幅远低于新价值的增幅,因而剩余价值总量不断递增。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使得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等量资本得等量利润的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分别获得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相应份额,完成对剩余价值的瓜分。(4)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