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中的那些函数,我这里稍加解释一下。”
int WSAStartup(WORD wVersionRequested, LPWSADATA lpWSAData);
功能是初始化Windows Socket Dll,在Windows下必须使用它。
参数:
“wVersionRequested”表示版本,可以是1.1、2.2等;
“lpWSAData”指向WSADATA数据结构的指针。
int socket(int family, int type, int protocol);
功能是建立Socket,返回以后会用到的Socket值。如果错误,返回-1。
参数:
“int family”参数指定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取以下几个值:AF_UNIX(Unix内部协议)、AF_INET(Internet协议)、AF_NS Xerox(NS协议)、AF_IMPLINK(IMP连接层),在Windows下只能把“AF”设为“AF_INET”;
“int type”参数指定套接字的类型,取以下几个值:SOCK_STREAM(流套接字)、SOCK_DGRAM (数据报套接字)、SOCK_RAW(未加工套接字)、SOCK_SEQPACKET(顺序包套接字);
“int protocol”参数通常设置为0。
int bind(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int addrlen);
功能是把套接字和机器上一定的端口关联起来。
参数:
“sockfd”是调用socket()返回的套接字值;
“my_addr”是指向数据结构struct sockaddr的指针,它保存你的地址,即端口和IP地址信息;
“addrlen”设置为sizeof(struct sockaddr)。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功能是服务端监听一个端口,直到accept()。在发生错误时返回-1。
参数:
“sockfd”是调用socket()返回的套接字值;
“backlog”是允许的连接数目。大多数系统的允许数目是20,也可以设置为5到10。
int connec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int addrlen);
功能是客户端连接服务端监听的端口。
参数:
“sockfd”是调用socket()返回的套接字值;
“serv_addr”保存着目的地端口和IP 地址的数据结构struct sockaddr;
“addrlen”设置为sizeof(struct sockaddr)。
int accept(int sockfd, void *addr, int *addrlen);
功能是服务端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以后服务端的数据传输就使用这个新的套接字。如果有错误,返回-1。
参数:
“sockfd”是和listen()中一样的套接字值;
“addr”是个指向局部的数据结构sockaddr_in的指针;
“addrlen”设置为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in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msg, int len, int flags);
in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 in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功能是用于流式套接字或数据报套接字的通讯,我们数据的真正传输就由它们完成。
参数:
“sockfd”是发/收数据的套接字值;
“msg”指向你想发送的数据的指针;
“buf”是指向接收数据存放的地址;
“len”是数据的长度;
“flags”设置为 0。
int sendto(int sockfd, const void *msg, int len, unsigned int flags,const struct sockaddr *to, int tolen);
int recvfrom(int sockfd, void *buf, in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from, int *fromlen);
功能和send、recv类似,不过是用于无连接数据报套接字的传输。
int closesocket(int sockfd)
功能是关闭套接字。
参数“sockfd”为要关闭的套接字值。
程序:
“这里的目的是让大家对Socket编程有个整体了解。不用怕,程序我会详细解释的,首先是服务端的程序。其流程是:
socket()→bind()→listen→accept()→recv()/send()→closesocket()
具体代码如下:”
★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2_32")
#define MYPORT 830 /*定义用户连接端口*/
#define BACKLOG 10 /*多少等待连接控制*/
int main()
{
int sockfd, new_fd; /*定义套接字*/
struct sockaddr_in my_addr; /*本地地址信息 */
struct sockaddr_in their_addr; /*连接者地址信息*/
int sin_size;
WSADATA ws;
WSAStartup(MAKEWORD(2,2),&ws); //初始化Windows Socket Dll
//建立socket
if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1)
{
//如果建立socket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socket error\n");
exit(1);
}
//bind本机的MYPORT端口
my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协议类型是INET */
my_addr.sin_port = htons(MYPORT); /* 绑定MYPORT端口*/
my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 本机IP*/
if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sizeof(struct sockaddr))== -1)
{
//bind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bind error\n");
closesocket(sockfd);
exit(1);
}
//listen,监听端口
if (listen(sockfd, BACKLOG) == -1)
{
//listen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listen error\n");
closesocket(sockfd);
exit(1);
}
printf("listen...");
//等待客户端连接
sin_size = 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if ((new_fd = accept(sockfd, (struct sockaddr *)&their_addr, &sin_size)) == -1)
{
printf("accept error\n");
closesocket(sockfd);
exit(1);
}
printf("\naccept!\n");
//有连接,发送ww0830字符串过去
if (send(new_fd, "ww0830\n", 14, 0) == -1)
{
printf("send error");
closesocket(sockfd);
closesocket(new_fd);
exit(1);
}
printf("send ok!\n");
//成功,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et(sockfd);
closesocket(new_fd);
return 0;
}
对服务端程序的流程概括:
先是初始化Windows Socket Dll: WSAStartup(MAKEWORD(2,2),&ws);
然后建立Socke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再bind本机的MYPORT端口:
my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协议类型是INET */
my_addr.sin_port = htons(MYPORT); /* 绑定MYPORT端口 */
my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 本机IP */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sizeof(struct sockaddr))
接下来监听端口: listen(sockfd, BACKLOG)
如果有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接收它: new_fd = accept(sockfd, (struct sockaddr *)&their_addr, &sin_size)
最后发送ww0830字符串过去: send(new_fd, "ww0830\n", 14, 0)
收尾工作,关闭socket: closesocket(sockfd); closesocket(new_fd); ”
编译、执行,就会一直监听830端口
客户端程序了。其流程是:
socket()→connect()→send()/recv()→closesocket()
比服务端更简单吧!其实现代码如下:”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2_32")
#define PORT 830 /* 客户机连接远程主机的端口 */
#define MAXDATASIZE 100 /* 每次可以接收的最大字节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ockfd, numbytes;
char buf[MAXDATASIZE];
struct sockaddr_in their_addr; /* 对方的地址端口信息 */
if (argc != 2)
{
//需要有服务端ip参数
fprintf(stderr,"usage: client hostname\n");
exit(1);
}
WSADATA ws;
WSAStartup(MAKEWORD(2,2),&ws); //初始化Windows Socket Dll
if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1)
{
//如果建立socket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socket error\n");
exit(1);
}
//连接对方
thei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协议类型是INET */
thei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 连接对方PORT端口 */
their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 连接对方的IP */
if (connect(sockfd, (struct sockaddr *)&their_addr,sizeof(struct sockaddr)) == -1)
{
//如果连接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connet error\n");
closesocket(sockfd);
exit(1);
}
//接收数据,并打印出来
if ((numbytes=recv(sockfd, buf, MAXDATASIZE, 0)) == -1)
{
//接收数据失败,退出程序
printf("recv error\n");
closesocket(sockfd);
exit(1);
}
buf[numbytes] = '\0';
printf("Received: %s",buf);
closesocket(sockfd);
return 0;
}
对客户端程序的流程概括:
首先是初始化Windows Socket Dll: WSAStartup(MAKEWORD(2,2),&ws);
然后建立Socke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接着连接服务器方:
thei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协议类型是INET */
thei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 连接对方PORT端口 */
their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 连接对方的IP */
connect(sockfd, (struct sockaddr *)&their_addr,sizeof(struct sockaddr))
连接成功就接收数据: recv(sockfd, buf, MAXDATASIZE, 0)
最后把收到的数据打印出来并关闭套接字:
printf("Received: %s",buf); closesocket(sockfd);
编译结束后,运行服务端,然后。客户端 服务端IP 回车
你会看到服务端发来得数据。
那么基本的点对点通信就没问题了。只要两台机器同时包含服务端和客户端,就可以互相通信了。
当然,你也可以将服务端和客户端分开做,专门一个服务器负责用户登录和转发消息。
流程如下:
A客户端发登录消息-----》服务器
服务器验证发送用户消息----》客户端
A客户端想发消息给B客户端----》先发给服务端
服务器得到消息查询B客户端IP并转发消息。(或者B客户端循环发消息询问服务器有无消息)
通信结束。
这个兄弟,你直接找有点不厚道了吧?我现在也是为了毕业设计回不了家呢,唉!
要毕业了啊?
5000字计算机毕业论文篇3 浅议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使用,人们或企业通过数据库存放的信息越来越多。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与否则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等利益各方。 文章 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和特征的梳理,在明确数据库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设定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并制定了数据库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模式 八九十年代至此,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个人和企业都倾向于用网络来处理个人的事情,并将很多资料和信息存放在网络上以便使用。而计算机数据库就是对这一活动进行技术支撑。 人们一般将个人资料等存放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以方便和安全之用。这些个人资料往往包含有个人隐私并且非常重要,只有具有相关权限的人才能够查看相关资料。同样,现代企业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各种业务数据。通过特定的数据库访问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全区域全侯段数据的查询和应用方便,提高 企业管理 效率。企业数据库对企业很是重要。但是如果数据库受到人为或病毒的攻击,个人隐私或企业重要信息就面临被窃取或流失的危险,进而对个人或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失。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和特征的梳理,设定数据库管理之目标、分析数据库管理问题进而提出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模式。 一、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及其安全管理特征 (一)计算机数据库概念 计算机数据库(Database)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将数据组织起来并存储在计算机内数据(记录、文件等)的集合。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按照计算机存储和操作数据的方式,从数据库发展形态和模型特点角度,将数据库划分为: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按照数据库应用领域和范围,将数据库划分为:统计数据库系统、海河流域数据库系统、地质数据库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库系统、地方志数据库系统等。 总体而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并其安全性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加强。 (二)数据库安全管理特征 数据库安全管理往往包含数据安全、数据完整、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等四个方面: 1.数据安全 数据的安全是保障数据使用的前提。数据安全涉及数据本身的安全以及数据防护安全两个方面。通常需要注意防止数据在录入、处理、统计或打印中造成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以及因人为、程序、病毒或黑客等造成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通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也即将需保护信息和其他信息分开;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控制不同的用户对不同数据的访问;对数据进行审计和加密。 2.数据完整性 数据的完整是保证接收信息的全面性,包括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数据完整性通常包括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等四个方面。数据完整与否通常涉及到数据录入等方面。数据由于输入等种种原因,会发生输入无效或错误信息等问题。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通常采用包括外键、约束、规则和触发器等 方法 。系统很好地处理了这四者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相互交叉使用,相补缺点。 3.并发控制 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资源可以说是一个“信息池”,对数据的取用不仅要满足一个用户的使用,还要允许多用户同时对数据的取用。为了保证用户取用数据一致性就涉及到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指的是当多个用户同时更新运行时,用于保护数据库完整性的各种技术。并发机制不正确可能导致脏读、幻读和不可重复读等此类问题。并发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一个用户的工作不会对另一个用户的工作产生不合理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措施保证了当用户和其他用户一起操作时,所得的结果和她单独操作时的结果是一样的。在另一些情况下,这表示用户的工作按预定的方式受其他用户的影响。 4.故障恢复 目前,保护数据库系统免受破坏的措施有很多,它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以及并发事务能够正确执行,但是计算机的硬件故障、操作人员的事务这些是不能够进行避免的。而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甚至有时会使得数据库受到破坏,导致数据库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的丢失。故障恢复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数据库从错误状态向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方向进行恢复。 二、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 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使用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对具有使用权限的用户实现全区域或全侯段数据信息共享能够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满足企业或个人动态办公的需求。同时数据共享必须保障共享数据的一致性和对数据的统一管理。 数据访问简化。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进行简化,使得在更为逻辑的层次上实现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访问。数据访问简化一方面提高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了个人或企业使用数据的方便性,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有效。数据有效性一方面指数据库中的数据需是可以使用的,不能存在过多的冗杂数据;另一方面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得到保证。 数据独立性保障。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加上数据的存取又由DBMS负责,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保障数据的独立性,减少程序对数据和数据结构的依赖。 数据安全性保障。是保障在数据库共享情况下维护数据所有者利益。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能够保证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的具体目标就是提供充分的服务,并且保证关键信息不被泄露。 三、数据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从数据库系统安全性角度来讲,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包括操作方面问题、系统管理问题和数据库自身问题等三个方面。 操作方面。操作方面往往涉及到病毒、后门、数据库系统以及 操作系统 等方面的关联性。病毒方面,部分病毒可以依附于操作系统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危害;操作系统后门在方便特征参数设置等的同时,也给黑客等留了后门使其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等。 管理方面。对数据库安全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对数据库等的管理往往提留在设置访问权限等方面。数据库安全管控措施较少或不到位,未能定期检测和发现数据库存在的漏洞以及面临的安全威胁。 数据库自身问题。虽然关系数据库系统应用时间较长,特性较强大,产品也较成熟,但是实际中并没有在操作系统和现在普遍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体现出其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尤其是那些较为重要的安全特性,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成熟度还是不够。 四、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 (一)用户标识与鉴别 用户识别和鉴别是数据库系统的最外层安全保护措施。数据库系统可使用多种识别方法,提高系统的安全级别。其中用户名输入识别、口令识别、身份随即识别等作为常用的安全防范方法。 (二)安全模式 通过安全模式来判断安全重要方面与系统行为关系,并满足关键数据安全的需求。安全模式通常包括多级安全模式和多边安全模型。多级安全模式首先在军用安全保密系统中使用,包括秘密级、机密级和绝密级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每一级人员的访问权限。多边安全模式则能防范横向信息泄露。 (三)访问控制 按用户身份及其所归属的某项定义组来限制用户对某些信息项的访问,或限制对某些控制功能的使用。访问控制通常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服务器、目录、文件等网络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保证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的正常访问,是通过主体访问设置保护网络资源。访问控制的功能主要有以下:防止非法的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允许合法用户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防止合法的用户对受保护的网络资源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访问控制实现的策略: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限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等。 (四)安全审计 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有关活动或行为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并作出相应评价。安全审计涉及四个基本要素:控制目标、安全漏洞、控制措施和控制测试。其中,控制目标是指企业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的安全控制要求。 五、结束语 数据安全问题是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的常见和最为重要的问题。数据库的安全围绕着防范和减轻风险的角度展开。数据库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在保障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保障数据的安全,确保安全风险不为用户带来风险等。文章在指出数据库系统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从用户识别、设置安全模式、进行访问控制等角度提出了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婷,杨新荣.数据库安全技术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2]朱良根,雷振甲,张玉清.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9. [3]隽军利,李天燕,王小龙.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刘启原,刘怡.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000字计算机毕业论文篇4 浅谈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 摘要:互连网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这给计算机黑客、病毒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犯罪活动创造了机会,同时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我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总会感染各种各样的网页病毒,在收发电子邮件、使用QQ进行即时聊天过程中,也会导致密码被盗等情况。同时,由于安全问题,有些网站的数据被破坏,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损失。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技术 互联网以其高效率和快捷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用其来处理各种事物,比如电子邮件的发送、网上购物、信息的处理、网上炒股和网上办公。所有这些都与互连网的开放性及匿名性有关。也正因为这些特征使互联网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网络不安全导致人们对网络望而生畏,以上问题也使人们在应用网络与计算机的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我在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方面做如下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一)计算机本身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弱项是面对威胁与攻击时容易被破坏甚至导致瘫痪。因为它自身的防御能力较差,被新病毒攻击时束手无策,在建立网络协议时,有些安全问题没有被安排在内,虽然又新加了许多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但是黑客的攻击还是让计算机本身防不胜防,让一些安全措施显得无力,所以在互联网中的安全问题表现的更加严重。 (二)软件中存在的漏洞 所有的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有了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入侵以后才进行漏洞的修补,所以在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中还存在缺陷和漏洞,这给我们的计算机带来了很大的危险,计算机被接入网络受到的攻击也会更多。 (三)计算机安全配置不正确 进行安全配置时,因为配置不正确导致了安全漏洞的存在。比如,没有对防火墙进行配置,那么本身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这种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中,启动过程中,很多安全缺口也会随之打开,可以与这一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随之启用。只有在用户禁止此程序的运行,或者对它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时,才可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四)使用对象的安全意识差 当用户口令设置较简单,有时还把自己的账号借给他人用或者与他人共用,这些给网络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随着应用的广泛,病毒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破坏性不断增强,病毒的产生与蔓延使信息系统不再可靠,不再安全,计算机受到的威胁是巨大的,同时也给各个单位造成了很多损失,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手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数据的欺 非法入侵到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修改,甚至借机对假数据进行输入。 (二)特洛伊木马 在计算机内通过不正确的手段装入秘密指令或者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它通过合法的身份隐藏于其他的程序中,某时刻会发作,这时会产生威胁,当本机在完成任务时,它会实施非授权功能。比如复制一段超过系统授权的程序等。 (三)截收信息 黑客或者病毒在进行攻击时,有可能会利用搭线或者是电磁辐射的范围内进行截收,对重要信息进行截获或者借助于信息流以及自身的流向、通信频度及长度等参数加以分析,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判断及保留。 (四)对程序的攻击 这种病毒的攻击性较强,活动较频繁,它深深地隐藏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借助于木马对用户进行技术性的欺,对用户进行激活。甚至借助于逻辑炸弹来发作,对系统进行攻击并产生较大的危害性活动。 (五) 其它 网络攻击方式 黑客或者病毒破坏网络系统,使其不可用,导致合法用户对网络资源不能进行访问,拒绝各种服务,有的还会严重破坏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使系统信息不再完整,有些还有可能假装主机对合法用户进行非法入侵,使系统资源遭受破坏等。 三、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一)操作系统内核的安全性防护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主要是通过传统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分析,借助于操作系统这一层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假设,对系统内核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在内核中除掉,进一步对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强调,在技术上不断加强。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措施主要有:利用安全系数较高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借助于安全扫描系统对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检查等。美国国防部技术标准将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成D1、C1、C2、B1、B2、B3、A几个等级,它的安全等级主要是从低到高。当前大多数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都达到了C2级,它的特征包括:一是利用用户注册名和口令使系统加以识别;二是系统通过用户的注册名对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进行裁定;三是通过系统对所有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件进行审核与记录;四对其他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进行创建。 (二)网络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借助于网络环境对系统进行破坏,它的破坏力非常强,它产生的威胁与破坏力是不可估计的,比如CIH病毒及爱虫病毒就充分说明了,如果不对病毒进行提前预防,它所造成损失更大,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强病毒的预防。网络防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的频繁破坏,频繁扫描与频繁监测,主要通过工作站对防病毒的芯片、网络目录以及各种文件加强了访问权限的设置等。预防病毒主要借助于网络这一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与防范意识,经常对全网的客户机进行扫描,对病毒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在线报警技术,使网络上的每一台机器发生故障、被病毒入侵时,网管人员能够检测到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被攻击的损失达到最小化。 (三)对 网络技术 的加密 对网络进行加密技术的提高是保障网络安全的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做了加密的网络可以防止非法窃听,还可以防止恶意软件的入侵等,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主要是对网内的数据进行保护,对网内的文件、口令及控制信息实施保护,对网上传输的数据加以保护。这种对网络实施的加密主要是通过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及节点加密几种方式来实现。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为了对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对各个端点进行加密的目的是完成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所做的加密保护;对节点进行加密主要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进行加密保护。各用户针对网络情况对上述三种加密方式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收发双方的密钥的异同进行分类,对这些加密算法可以分为常规密码算法与公匙密码算法。通过对其应用这一过程,人们主要是把常规密码与公钥密码有机结合。比如:使用DES或者IDEA完成对信息的加密,而使用RSA对会话密钥进行传递。假如根据多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的算法与分组密码的算法,而序列密码的算法在每次计算时只加密一个比特。 (四)加强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主要是对被保护的网络和外界所设置的屏障,它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组合形成了相对安全的网关,对内部网络进行保护,使其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通过对它的鉴别、限制与更改,使其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提供保障,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强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技术主要是用户通过系统显示自己身份证明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份认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证明。通过这两个过程对通信双方真实身份进行判定与验证,借助于这两项工作完成身份的验证。计算机的安全机制主要是对发出请求的用户做出身份验证,对它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如果判定为合法用户,对该用户进行审核,判断其是否对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可以进行访问。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任务,它主要涉及到技术、管理以及使用的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还包括物理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相应措施。所以,一定要通过多种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比较保密的政策及明晰的安全策略,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逐步加强,给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月波.网络信息安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钟乐海,王朝斌,李艳梅.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张千里.网络安全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吴金龙,蔡灿辉,王晋隆.网络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1.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评语 2. 有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4.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我记得CSDN有人做过类似的程序,你可以拿来参考下
90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2 回答
97 浏览 5 回答
86 浏览 2 回答
129 浏览 4 回答
112 浏览 2 回答
86 浏览 5 回答
100 浏览 2 回答
132 浏览 7 回答
113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9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30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