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笔者认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引“生活之水”——唤醒符号意识1.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符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比如商店的招牌,医院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可以说,符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前,早已感知到生活中的符号,已经具有一定的......(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