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话题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行是首歌,歌中有淡淡的忧愁,浓浓的愉悦;前行是首歌,歌中有母亲的香吻,父亲的鼓励;前行是首歌,歌中有朋友的微笑,老师的眼神……
曾记否?刚入初中,我对一切都不熟悉。我也曾一度感到失望,落寞——全班七十多人,我的朋友却只有两个;原本优异的成绩,第一次小考考我最拿手的科目语文,却猛然发现落到了中间。于是我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完完全全地孤立起来。我就这样停滞不前。并没有人来帮助我,但内心的信念却战胜了坠落的想法:曾经的好学生,怎能说堕落就堕落?前行,前行!我就这样又一次拾起了手中的笔。
那段离第一次月考30天左右的日子里,我好像并没有变。依旧是一个人,早早地顶着黑夜上学,再披星戴月回家。但在我的心中,目标已经坚定,现在,前行!月考过后,我在家里心神不宁,坐立难安。表面上我看起来比谁都平静,内心里却比谁都波涛汹涌。我要证明自己,证明我在前行!这段时间,前行这首歌中,是如贝多芬聋后仍创作般的孤独的奋斗所带来的忧愁与苦寂。
我成功考进了班级前十。
中午,老师喊我谈话,他说,原本他以为我的成绩只能处在中游,但这次月考却让他跌破眼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还让我努力,不要骄傲,继续学,别让别人瞧不起自己。我不动声色,在心中默默地点头。那段期间,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曾记否?从我考进班级前十,数学老师也关注起我来。回想起来,禁不住轻笑出声。真是应了普希金的一句名话:“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那时候,数学老师简直是在折磨我这个数学底子不好的可怜家伙。每天只要极简单计算题出错,迎来的就是老师的惩罚:或是叫到办公室“开小灶”,或是耳朵被揪得生疼,或是讲台上一阵冷嘲热讽。那时我差点就对他破口大骂,然后痛哭流涕,现在再想,感到的只有可笑与感激。前行路上,老师成了我的助推器,把我往前推了好一段路。
于是,数学一向不好的我在经过老师的一段时间的“魔鬼训练”之后,每次考试的成绩几乎都是110分以上。这段时间,前行这首歌中,是如保尔·柯察金当上了战士后般的默默的喜悦所带来的坚定与幸福。
曾记否?那时我无论成绩怎样却怎么也无法在其他好学生面前抬起头。有主要的两个原因:1。我有自卑感,认为怎么也比不上别人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看着别人在被老师点起来后自信满满地回答,我低下了头。我的朋友不多,因为我的腿在六年级时被撞断了,上面的支架还没有取,怕遇到危险,又怕被别人取笑,就不敢下位找同学玩。那些在班里当“官”的同学呢,总是被同学们围绕着,谈笑风生。我默默地在书上乱画着……但是很快,有同学来找我,与我聊天,让我离开了茫茫黑夜,迎来了曙光。他们,也是我前行之路上的一股动力,鼓舞我往前冲。这段时间,前行这首歌中,是如海伦·凯勒被莎莉文老师带领着走向新生活般的好奇的心理所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
前行是一首歌,似莲心般苦涩,似清水般纯净,似蜂蜜般香甜……
【文题设计】
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这是很有道理的。请以“怀疑批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记叙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或阐述“怀疑批判”的意义和作用。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纲要】
(1)学会辩证分析。在读书学习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前人的结论或客观事物提出质疑,发表看法,这就叫做“怀疑批判”。“怀疑批判”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没有怀疑批判,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进步;没有怀疑批判,就没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我们看重怀疑,倡导批判,并非主张“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映,我们提倡的“怀疑批判”则是唯物辩证思想的体现。以“怀疑批判”为话题来写文章,就要对它的内涵、实质作理性思考,辩证分析。
(2)训练求异思维。“会想才能会写”,所以学习作文,特别是议论文,必须重视思维训练。求同思维要训练,求异思维也要训练。善于“求同”,就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善于归纳、概括,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善于“求异”,就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就要善于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拟定这样一个话题,让同学们思考、行文,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求异思维能力。中学时代培养这样一种思维能力,不仅有益于作文,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下水作文】
欲车之行远,须轮之不停
杜东贵
在人类前行的过程中,批判和怀疑起着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正所谓“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任何一种既成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顶峰,而人们对这种形态和意识的默认,就意味着发展过程的停止。反之,对这些形态和意识的怀疑和批判,则意味着发展过程的即将前进。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如果对眼前的任何事物都不敢或不会去怀疑和批判,则意味着历史的车轮凝滞不前。历史在这一时期必将陷入泥淖而无法前行。批判和怀疑是以对既成形态和意识的否定为基础的,对旧事物的否定则是尝试新事物的基础,只有对新事物作出大胆的尝试和预测,才能发现新规律,肯定新形态,建立新思想,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今天,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时,谁也知道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但是,当年哥白尼面对统治人们思想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又是进行了多么大胆的怀疑和勇敢的批判,为此他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是的,如果没有哥白尼的怀疑和批判,不知道可怜的太阳还得环绕着地球转多少年、多少代呢。任何一个领域的每一步前进,无不渗透着批判和怀疑者的汗水,无不留下批判和怀疑两个车轮的辙印。
今天,当我们读着唐宋八大家的宏文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想到,当年六朝骈文的浮靡文风把中国古代散文竟引向了艺术的死胡同,是韩愈、柳宗元大胆的怀疑,勇敢的批判,以及身体力行的实践,掀起了古文运动的狂飚,才使华夏古文艺术再次奇峰突起,青春焕发,开一代新风,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璀璨古今的艺术瑰宝。没有批判和怀疑,就不会有燧人氏、有巢氏;没有批判和怀疑,就不会有蒸汽机、发电机;没有批判和怀疑,就不会有无线电通讯、计算机网络……
推动这两个轮子吧,让历史的车跑得再快一些。
【学生范文】
论疑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着,并且将永不停息。是什么有如此神奇的伟力来推动历史的发展呢?是创造,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创造。而所谓的创造,指是又是什么呢?
创者,破也;造者,立也。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所谓不破不立,不疑不进也。可见,“破”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极其短暂与渺小的,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一切已知的认识都是探索性的;更何况宇宙也在变化和发展,今天的真理很可能是明天的谬误。所以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更新与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怀疑,去创造。人,是需要怀疑精神的。对于事物的已有认识,我们必须通过怀疑来促使自己不懈思考以否定认识中的错误方面,我们必须打破已有认识的牢笼让真理的翅膀自由飞翔。
当然,怀疑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怀疑与学问》,内容不太清楚了,只是清晰地记得,学过以后在任何一堂课上,同学们都会有许多令老师啼笑皆非的问题提出来,然后不管老师怎么回答,总会有同学加上一句“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种不问青红皂白,不作科学分析,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见,要做到正确怀疑、合理怀疑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怀疑”只是一种猜测,而对已有思想理论支撑的并被众人接受的事实,怀疑者又常常会对自己的“怀疑”产生怀疑,而此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怀疑者能否消除对自己的怀疑而去努力创新。这也就应了尼采的那句话:“当我们承担起巨大的苦难,并同时听到其发出的哀号时,千万不要被内心的苦恼和怀疑所击倒--这才是伟大。”不断地怀疑,不断地创造,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地前行。在创新的路上,要敢于正视阻力并冲破它。
世界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阻力。不要畏惧,不要回避,要敢于怀疑,敢于自信地去正视阻力,并要为冲破阻力而英勇拼搏。
【“1+1”综合评析】
杜东贵老师的“下水作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第一段在点出怀疑批判的话题之后,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宗明义,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大意是:欲历史之车行远,必须让批判、怀疑两轮不停运转);接下来,第二、三两段,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批判、怀疑的本质特征两个方面,对论点作了理性的阐发;第四、六两段,则以中外不同领域的尽人皆知的事例雄辩地论证中心论点。取例典型,毋庸置疑,极具说服力量。统观全文,立论严谨,气势雄浑,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能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明观点,解决问题。与教师的下水文相比,学生以《论疑》为题的文章风格则迥然不同。李玮之文,推理严密,论证方法与结构灵活多变。开篇,先不急于亮出话题,却道出一个当今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的命题:人类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创造。接下来,诠释“创造”的含义,并援引高尔基的名言说明:要创造,就必须有怀疑精神。文章至此(用了三个自然段),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点明题旨,提出了中心论点。再下来,举了一个反面事例,说明时时怀疑、处处怀疑之不可取。最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要做到正确怀疑、合理怀疑,就必须坚持自信,正视阻力,不断拼博,努力创新。这完全是另一模式、另一风格的说理议论。稍感不足的是,文中缺少正面事例加以佐证。总之,教师的文章写得比较正统,符合议论文“常规”;学生的文章似乎能打破议论文的定势、老套,写得更活泼自由一点。
【形式与思路的整合】
(一)“怀疑”就是提出问题,“批判”则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从而加以否定。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一篇文章很难将它们完全包容在一起。因此,行文时最好能侧重某一方面来写,使笔力集中,能酣畅尽意。
(二)以“怀疑批判”为话题来写文章,关键是要选好材料。那么,选什么材料来写才能出新出彩呢?
第一,选取文化层次较高的材料来写,会使文章立意高远。文化层次较高的材料,内蕴丰富,发人深省。选取这样的材料入文,显得高雅、醇厚。人们读了,定会有耳目一新,如饮醇酒之感。
第二,选取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来写,会使文章内容厚重。现在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科技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行文抓住这个主题,文中多有科技的内容,自然就会显得厚重有力。
第三,选取时代感较重的.材料来写,会引起多数人的共鸣。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命题负责人张伟明先生最近指出:“日常关注时事勤于思考的学生,必然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参加高考,凭着较强的综合素质,他们都会脱颖而出。”这充分说明,关注时代,思考时代,写出时代感较强的文章,就易于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我喜欢这座城市,喜欢看楼群间的万家灯火,喜欢呼着哈气的夜色里人迹稀少的落寞模样,喜欢冬季海边岩石上的雪,喜欢想到的亲人都近在身边,喜欢在这里记忆中储存的一些东西,美好的,难忘的,忧伤的,快乐的,痛苦的。——-文:篱落疏疏
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城,没有极度的繁华,或许也会少了些极度的迷惑。
倘若我要从这样的小城里找一些瞬间可以打动我心的东西,我想我会失望,我想找的,不过是一份熟悉感。
这种熟悉感会带来我所需要的慰藉,这样的寻找有时也会让我生出些许惆怅,但,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无处不在的熟悉感觉。
只是经年后,我的释然,不知是否别来无恙。
找来这首早春,他唱温存的笑意,解放了自己,一刹那的美丽,我就这么期许,一次降临,我的忧郁不定,你的羞色无声无息,青春狂乱的清醒。
闭眼,轻呼吸,与一些老歌相遇。
说不出有些音乐定在心里怎么会有破碎般的幻觉,眼前的画面也凌乱不定,有些期许,多像一幅镶在墙上的画,让人虚弱的感触,或许越来越真的懂得,会让人沉沦。于是一度开始原谅自己某种固执,而不是任性。
而今,那些旧声音里曾沉溺过的缠绕,不知是否别来无恙。
夜深的听得气息匀称的呼吸声,杯子里的水凉了,眉眼也倦了,与那两株寂静的兰安然相伴,这两天它陆续开了几朵黄色的花,透着窗帘都闻得见淡香的味道,今早挪到电脑前。又重温一个人的寂静,这,是已丢掉的依赖。
音乐在午夜将最后的音符收起,微黄的月亮倾斜,影影绰绰,是那么的凉。
我的今时明日,心的柔软如没走远,不知是否也别来无恙。
“丢失了诚实就丢失了活力”这是著名人物博维写的,是啊,丢就相当于丢失,如果没有了诚实,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啊,或者,可不可以是说,没有诚信的人就相当于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呢?丢失了诚实就没有了活力,也就没有了别人对他的信任。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内容我就不用多说了。小男孩三次撒谎,撒掉了自己的诚实,从而,也撒掉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小男孩逞一时之快,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没有诚实的人,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换来你应得的后果。要我来说,诚实是人类生命中最可贵的品质,很多美好的品质无不是建立在诚实之上的。如果丢失了诚实,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诚实也造就了“金斧头”的故事:一个樵夫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的哭起来。财神便跳入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樵夫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樵夫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一把铁斧头,樵夫说:“这才是我的斧头。”,财神很高兴,他具有诚实这个美丽的品质。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
一个贪心的家伙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这就是我的斧头。”财神讨厌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这个人最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我们可以说是“诚信造就了金斧头,也就必然人丢失金斧头”。而这个众矢之的,最终会是那个没有诚信的人。拥有诚信就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一切。脚踏实地的做人,自会有金斧头。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祖国的立业之基,兴国之本。才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诚实会造就一切,也会让人丢失一切!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跟随诚实,服从诚实!
我们要拥有这项美德,谨慎丢失!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的看世界当然比林则徐来得伟大。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所以他所开启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将外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确实在他的倡导下进步了,而且进步非常大。在实业方面并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时,中国海军在东亚是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西人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他的热情评价。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具地讲,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李鸿章自身失败了,但他的的事业并未全败,又被他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强的一点是非常有头脑,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规划,所以能最后成功。但这成功的起点当是起自曾国藩,继自李鸿章。这三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少掉谁。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起自林则徐,也可以说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说是起自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评“社会批判理论”的绝对否定观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事件加以解释时,以为与操纵物理自然过程相似,都要求积累一大批知识,甚至是一套经过整理的假说提供的知识。由于积累知识的需要,理论的概念总会被绝对化,变成了具体化的意识形态范畴,而理论的批判功能却因此与它绝缘了。传统理论的理论活动特点“不管是象在历史学和其他具体的描述性学科里那样,问题在于综合大量资料并获得普遍规律,学者特有的主动性(即理论活动)都是接受、改造实际知识,使它合理化。”[1]因而传统理论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有着修补功能,善于发现现存社会枝叶上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修改方案。而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却被作为先定的合理形式,并且被作为检验和排斥任何新产生的不谐和因素的标准。霍克海姆认为,与传统理论不同,批判理论独立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社会制度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对现存社会碃孩百绞知悸版溪保娄秩序的批判中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的东西,证实它们的不真实性,从而加以否定。他说:“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2],它不在于揭示某些社会弊病,并提出救世良方,而是把一切弊病看作现存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必然造成的,它拒绝承认现存社会结构中具有任何有用的、适宜的和富有价值的因素。批判理论从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去认识他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所遭受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批判理论拒斥对社会历史作抽象的、逻辑的探讨,要求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主体-客体统一的和运动着的总体。因此,批判理论超越一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立场和政治实践,它除了对废除社会不公正感兴趣之外,再无其它要求。也就是说,批判理论是从属于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的,是这个斗争的产物和一部分,它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对这个社会展开批判的。二、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霍克海姆认为社会批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批判理论怀疑既定的社会存在是现实的人的先决条件。霍克海姆说,尽管批判理论“产生于社会结构,但它的目的却不是帮助这个社会结构的任一要素更好地运行;不管从它的主观意图还是从其客观意义来说,都是如此。相反,当较好的、有用的、恰当的、生产性的和有价值的范畴被人们在现存社会秩序中加以理解时,它怀疑它们,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对之无能为力的非科学的先决条件。”[3]因为,“在采取了批判态度的人看来,现存社会整体的两面性是一个有意识的对立。他们认为现存经济形式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文化都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目前能够并且已经给自己提供的组织的产物。因此,他们认同于这个整体,并认为它就是意志和理性。这个整体是他们自己的世界。同时,他们也感受到,社会可以与非人的自然过程、可以与纯粹的自然作用相比拟,因为由战争和压迫支撑着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自觉的意志的创造物。这个世界不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而是资本的世界。”[4]批判理论之所以认同现存世界的整体,其目的正在于否定这个整体。因为这个整体无非是由劳动分工和阶级划分构成的社会结构,无非是由个人活动之间的盲目作用决定的,一旦批判理论使个人活动从盲目性之中摆脱出来,纳入有计划的范畴,就能够实现对这个社会结构整体的否定。其次,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不同。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在一种“确定的框架”中活动,他与既有社会是统一的。批判理论则不同,它是一种不接受既定框架的思想。批判理论的主体“‘作为’科学家,学术专家把社会现实及其产物看作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但他的目的则在于“试图消除个人目的性、主动性、合理性与那些社会建立于其上的劳动过程关系之间的对立”,“期待一种新型的劳动组织”,把知觉给予的客观实在“认作是原则上应该由人类控制的产物、或至少在将来会实际上由人类控制的产物”。[5]因此,“批判思想既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功能,也不是个人的总和的功能。相反,它的主体是处在与其他个人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的、与某个阶级相冲突的、因而是处在与社会整体和与自然的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个人。这种主体与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自我不一样,他不是一个数学点;他的活动构成了当前社会。”[6]再次,批判理论的唯一功能就是变革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于阶级利益而不受这种利益所局限。持批判态度的人“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只是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表达,而且还是促进变革的力量。”[7]批判理论不准备系统阐述某个阶级的感情和观念,它是与那些要求替无产阶级代言的理论不同的。同样,批判理论与一切资产阶级学说也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它“不会为既存的现实服务,而只能吐露那个现实的秘密。不管在任何特定环节上可能发现的荒谬和错误有多么不可辩驳,不管那种可能表明是复仇行为的错误有多么多,批判理论事业的总趋向是不接受所谓人类健全理智的制裁。”[8]批判理论并不寄希望于财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的社会合作方式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而是谋求社会性质的变革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对于持批判态度的人,“他的职业就是斗争”,通过他的斗争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由于批判理论具有超越于阶级利益和超越于现实社会的性质,所以,它彻底变革社会的功能是具有充分保障的。第四,批判理论的目标是彻底消除现存社会的非正义和追求未来社会的合理状态。霍克海姆说:“批判理论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合理状态,是由现存的苦难强加给它的。”[9]现存的苦难是批判理论的动力和源泉,因为现存的苦难能够促使人们要求建立起一个合理社会的趋向,而不至于使思想成为偶然地认识到自己的东西。同样,正是现存的苦难把追求未来合理状态的努力放置在对现在的批判之中。在批判理论看来,对现在的批判本身就是把当代社会转化为一种正义社会的活动。对于批判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它形成了永远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动态统一,它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限于对具体的历史状况的表达,而且旨在促进社会变革。所以,批判理论是一种超越现在的现实,它关于消除社会分裂和非理性状态的见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其批判中不断地得到更新。在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霍克海姆对批判理论作出的上述规定得到了证实。马尔库塞、弗洛姆,甚至哈贝马斯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方面表现非凡的人物。他们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指责,对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合法性的怀疑都体现了不屈的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批判远非是积极的,因为它把现实的社会存在与现实的人割裂开来,把批判的主体限制在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少数科学家、学术专家之列,试图超越一切阶级,用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来取代革命阶级的价值评判,所以,它走上了绝对怀疑论的道路。它不仅怀疑现实存在的合法性,而且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怀疑。在这种绝对怀疑的前提下,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也必然会在“不断超越”的要求中化为乌有。三、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早在1941年,马尔库塞在其《理性与革命》这部专门探讨黑格尔主义的著作中就以其特有的理论敏觉嗅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试图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否定的”哲学基础。1947年,霍克海姆与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出版,标志着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否定的辩证法已初具体系的雏型。1966年,阿多尔诺发表了《否定的辩证法》这部专门著作,从而使否定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在《理性与革命》中,马尔库塞极力去发现“批判的黑格尔”,他不仅在早期黑格尔那里发现了作为政治学范畴的国家整体和作为伦理范畴的文化整体的否定内涵,而且,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考察,把握客体、主体、实在、因果性等一系列范畴所标示的否定统一体;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考察,揭示制度化了的交换关系整体、法律制度整体对个体的否定,并进一步超越这种否定,从未来的意义上理解被黑格尔规定为普鲁士现实的“在共同利益之中统一起来的自由个体的联合”。马尔库塞甚至干脆把黑格尔哲学称作“否定的哲学”。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分篇考察中,马尔库塞继续探求可供社会批判理论汲取的质料。马尔库塞认为,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必然证明其自身的世界被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人在其中受制于他的劳动,以至于劳动限定了他的整个存在;另一个领域是一部分人占有和拥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由于这种拥有和占有而使其成为主人。”[10]由于这两个领域的存在,自我意识就只能从其“对立”的意识中获得自由。因为,作为客体的整体束缚了我的自由,致使自由是走出思维的领域,进入自我意识完全实现了自己的世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现实持积极的“否定态度”。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积极的“否定态度”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所正在身体力行的。“否定的辩证法”这个词是由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社会批判理论彻底反传统的标志。就如阿多尔诺在其《序言》的第一句话中所指出的:“否定辩证法是一个蔑视传统的词组。”辩证法这个概念已经蕴含着否定的含义,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马尔库塞在《理性与革命》中也已极力证明“否定性”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阿多尔诺认为仅仅去发掘辩证法的否定内涵还不够,必须在“辩证法”之前冠以“否定的”这一定语,才能更彻底地突出辩证法的否定特征,才能表明社会批判理论的绝对否定性。因为,在社会批判理论这里,否定就意味着批判、革命。既然他们从不准备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物质革命的主体,去完成物质的行动,而仅仅期望通过自己的理论批判去实现社会变革,那么在他们理论的旗帜上写上“否定的”一词,也许能起到惊世骇俗的作用。阿多尔诺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因此,辩证法只能是否定的。阿多尔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了它的思维进程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任务就是去“探求思想和事物的不相称性,在事物之中体验这种不相称性。”否定的“辩证法不必害怕被指责为不管事物的对抗性是否被平息都坚持客观的、对抗的固定观念。在未平息的总体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不平静的。”因为,“辩证法倾向于不同一的东西。”[11]阿多尔诺所理解的辩证法只有一个原则,即绝对的否定,他说:“被否定的东西直到消亡之时都是否定的”。不过,阿多尔诺一再声明,这种绝对否定的辩证法决不进行抽象的否定,而是进行现实的否定,即坚持不懈地否定它不愿意认可的现存事物,即使否定之否定也不会意味着肯定,他说:“否定之否定并不会使否定走向它的反面,而是证明这种否定是不充分的否定。”[12]如果认为否定之否定能够走向肯定和同一性的话,那只能是一种一开始就从肯定性出发的唯心主义幻想。“否定的辩证法”是“社会批判”的哲学表述。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尔诺表明了一种思想倾向,即对一切现实的和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东西的作出绝对的否定。当然,对于社会批判理论来说,一切现实的存在无非是传统的凝结,对现实的批判也就意味着与传统的彻底决裂。因为,在他们眼中,现实存在着一切,无论是观念形态还是物质形态的东西,都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人类的未来必须以现实的一切彻底毁灭的前提下。这无疑是一种激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革命一词的误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不仅人的现实存在必须不断地从传统的存在中汲取其精华,而且,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设计也需要以传统的存在为前提。所以,面对传统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否定都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环节,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而社会批判理论则把否定看成是绝对的东西,认为现实和未来之间是绝对对立的,所以它用以取代现实的所谓未来,只能是虚幻的、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乌托邦。
提问者采纳南昌,这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却蕴涵着不平凡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这22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红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园,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风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称,成就了南昌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的壮观。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当时,南昌还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条装载着我国富饶的产物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畅游邻国的船只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沧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却,可仍然隐藏不了岁月的痕迹,湮没不掉历史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抒写了南昌历史的新篇章,开创了新纪元。虽然南昌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我们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点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辉。 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袅袅余音,处处弥漫着历史的香气。屹立在广场南端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高耸入云,成为南昌革命历史的丰碑。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更增添了南昌历史的韵味。隆重得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景致。古树参天,清净幽雅的青云谱道院,真实的记录了明末清初水墨写意派大师在八大山人的隐居生活。还有岗峦叠翠,飞瀑流泉,景色清幽,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以及经历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至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的洪崖丹井。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景观陆续诞生。各种风味,不同情调的风景区,为南昌刷亮了新的历史! 纵使南昌没有北京胡同的历史绵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纵然南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热情豪迈。但是它的特点,它的历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拟的。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和鱼米之乡上,交融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情。 南昌,不仅仅是风景秀丽,古迹众多;而且还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汉的点点滴滴,真不愧为“英雄城” 深呼吸,刹那间,感受到了南昌历史的气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风俗民情。 我爱南昌,我爱这山水之都,我爱这历史名城!~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152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4 回答
284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346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7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8 回答
164 浏览 1 回答
93 浏览 3 回答
259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5 回答
29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