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腐烂后,只将腐烂部分挖去,即可食用吗?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正确。据测定,在距离腐烂部分1厘米处的正常果肉中,仍可检出毒素。 实际检测证明,只要水果发生霉变腐烂,各种微生物特别是各种真菌都会在腐烂水果中不断加快繁殖,并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又不断从腐烂部分,通过水果汁液向未腐烂部分渗透、扩散,导致未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微生物的代谢物。人吃了烂水果中的真菌毒素,可能会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等,严重的还会发生抽风、昏迷,危及生命。其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毒物质是展青霉菌的毒素。吃入后除了会对神经、呼吸、泌尿等系统造成伤害外,还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此外,水果腐烂后其所含的硝酸盐,还会变成有毒的亚硝酸盐。 因此,为了健康,吃水果要选择表皮色泽光亮、肉质鲜嫩、有香味、新鲜的水果。如略有小斑或少量虫蛀,应用刀挖去腐烂虫蛀处及其周围超过1厘米处的好果部分;如霉变腐烂或虫蛀面积达到或超过水果的1/3,应果断弃之,以防后患。 最多的是酵母菌,其次是真菌(霉菌)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蒙形。菌落形态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芽殖和裂殖两种。解脂假丝酵母等当环境条件适宜而生长繁殖迅速时,出芽形成的子细胞尚未与母细胞分开,又长了新芽 ,形成成串的细胞,犹如假丝状,故称假丝酵母。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酵母菌分布很广,在含糖较多的蔬菜、水果表面分布较多,在空气土壤中较少。酵母菌(Saccharomyces)是真菌生物,分类上比较混乱,主要是因其形态不一所致。按J·Lodder的酵母分类学,能形成子囊孢子的属子囊菌纲的酵母菌科(Saccha romycetaceae),也称真酵母如德巴利酵母(S·Debaryomyces)。还有些酵母不形成孢子,属于不完全菌纲、苁梗孢目,隐球酵母科(Cryptococcaceae),如假丝酵母(Candidaspp)。酵母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枯草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近年来,发现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枯草杆菌粘液变种(Bac.subtilus var.mucoides)和蜡状芽孢杆菌粘液变种(Bac.cereus var.mucoide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的托氏假单孢菌(P.tolassii)和荧光假单孢菌(P.fluorescens)等。在分类上属原核界、裂殖菌门,裂殖菌纲。细菌的个体形态有杆状、球状或弧状。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呈杆状或圆柱状,大小为1~5微米×0.2~1.2微米,当做成水装片时,经特殊染色,可观察到鞭毛。当环境不良时,能在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芽孢。芽孢外被厚壁,抗逆性强,尤其是对高温有非常强的忍耐力,一般在100℃下,3小时仍不丧失其生活力,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反应。假单孢属的细菌,细胞形状差异很大,通常呈杆状或球形,大小为0.4~0.5微米×1.0~1.7微米,典型的细胞在一端或两端具有1条或多条鞭毛,形成白色菌落,有的种能产生荧光色素或其它色素,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图11-6)。黄色单孢菌仅具一根端生鞭毛,菌落黄色粘质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