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字可能是一个有完整意义的单音词,也可能是一个复音词的一个词素(或称语素),还可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的一个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音节。汉字远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开始是用绘画来表示语义,后来由图画发展为象形字。以后,又以简单的象形字为基础向表意和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方向发展,而以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形式为主。但始终没有走上纯粹用拼音符号来记录语音的道路,从古到今汉字一直守着方块的形式没有变,在世界文字中有自己的特点。对汉字进行研究,是了解汉语的重要阶梯。文字学的名称是近代才有的, 古人称之为“小学”。“小学”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班固(公元32~92)的《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末刘歆(?~公元23)的《七略》,把幼童识字用的字书和解释字义的书附在经学《 六艺略 》之后,统称之为 “小学”。后代也就以此来称语言文字之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部小学类又把语言文字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三者各有所侧重。训诂之属侧重解释字义;字书之属侧重辨别字形,兼及音义;韵书之属侧重辨别字音,兼释字义。前人也曾称小学为字学,到近代才称为文字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前人所说的小学的内容,应当照顾到形、音、义三方面。因为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不能全然脱离音义孤立地去研究文字。不过,由于近代音韵学和训诂学都各自独立为一门学科,所以有人主张文字学就以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为主。主要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文字的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简化以及文字改革等问题,自成一个系统。然而自从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以来,大家对于汉字早期的面貌,形体的结构和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认识;同时西周以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又大量出土,更加强了学者对古文字研究的兴趣;因而古文字学在文字学的领域中蔚为大国,成为专门之学。如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形体进行研究,就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先秦古文字研究;②秦汉篆隶文字研究;③魏晋以后的行书、楷书研究;④六朝唐宋以来的俗字、简体字研究;⑤近代方言字的研究。这里单就先秦古文字来说,又可按不同的资料分为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货布、陶器等文字以及相传的秦以前的“古文”,品类繁多,各成项目。学者除了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辨认的工作以外,还要进一步探讨文字发展史上的理论问题和当前使用汉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汉字发展的规律,汉字与汉语发展之间的关系,汉字的教学法和正字法等等都需要探讨。最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历史上汉字怎样表现汉语,为记录汉语服务的;一个是现在怎样使汉字在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上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