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地表覆盖的是一层很厚的细沙状的沙子(有去过海边吗?和沙滩是一样的.只不过形成的原因不同,一个是水的长期作用,而另一个是风的长期作用.)沙漠是一片幽静的土地,沙漠的地表是会自己变化和移动的,当然是在风的作用下。
因为沙会随着风跑.沙丘就会向前层层推移,变化成不同的形态. 沙漠地区温差大,平均年温差可达30-50℃,日温差更大,夏天午间地面温度可达60℃以上,若在沙滩里埋一个鸡蛋,不久便烧熟了。夜间的温度又降到10℃以下。
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贮存糖分,所以沙漠绿洲中的瓜果都特别甜。 沙漠地区风沙大、风力强。
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大的风力卷起大供矗垛匪艹睹讹色番姬量浮沙,形成凶猛的 风沙流,不断吹蚀地面,使地貌发生急剧变化。
值行人们警惕的是,有些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如美国1908-1938年间 由于滥伐森林9亿多亩,大片草原被破坏,结果使大片绿地变成了沙漠。
苏联在1954-1963年的垦荒运动中,使中亚草原遭到严重破坏,非但没有得到耕地,却带来了沙漠灾害。 撒哈拉沙漠给人类带来很大危害,它吞没农田、村庄,埋没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
据史书记载,我国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被沙漠吞没的。现在,人类正在千方百计地防沙治沙,如植树造林、植草固沙、设置沙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人迷失了方向。他翻遍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只泛青的苹果。
他攥着那只苹果,在大漠里走了三天三夜,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中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就又有了力量。
3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他手中那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此时已干得不成样子,他却还当宝贝似的久久地凝视着它。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请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请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
朋友们,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它将帮助我们克服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伴我们一直向前走,走进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沙漠星空
1.手捧黄沙,灵魂的站立,我弹一曲悲壮。归去来兮,这大漠雄浑空旷的夜,狼的韧性闪发光芒。比火焰更热烈的眼神,像一把精钢锻成的刀,斩断懦弱的呼吸。奔跑,猎食。生存必须充满野性。那星月的柔情堆成的沙丘,随时会将生命覆灭。那赤寒的气流随时会像一阵旋风,把单薄的身躯卷上西天,像卷一根草一样,轻而易举。不能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垂手可得的食物能让你安稳的独享,没有现成的草窝能让你摊开四肢,高枕而卧。
一匹狼,一匹在黑夜仍然警醒的狼。一群狼,一群在星空下依然傲首挺立的狼。气魄,比海深沉,比山广阔。智慧,胸有成竹。精力,连绵不绝。
2.同样的星空,不一样的经历。我问:“我何时能磨砺成狼,面对这繁杂的人生?”一滴水流逝,一棵树成长。春华秋实,岁月的钢钎早在我们的身后挖好了坟墓。距离很近,我一直前行,它一直跟随。逃不脱于是我开始奔跑。跑进星空下的燎原,跑进黑夜里的浩大,跑成白昼里的阳光。没有逃路,无须逃路。星空很美,黑夜很瘦,阳光很灿烂,我能感受到比星空灿烂的幸福。
记忆,不曾随心浪迹。漂泊的思想,安于故乡的沉静。希冀于母亲为我点燃寒灯的童年不曾流逝,祖母慈祥的呼唤声依然可以听到:“孩子,起床念书了。”
每当我坐在城市的案头,心绪总是百转千回。总觉没有泥土味的诗歌,像一团败絮。丑陋而险毒,容不下一丝月光和几点星火的灿烂。那就回故乡吧,心回故乡。在春风中耕耘那深情的土地,播撒一些阳光的种子,种下几垄嫩绿的菜苗。有汗湿衣裳,那是愉悦的轻抚呵,我又怎会抗拒。我心中欢乐的把它们采集起来,打算在今夜洁白的星光下晒干,然后装进记忆的瓶子,一个透明通风的瓶子。藏在青瓦土墙的居室里,每日供以微笑和舒畅。待到秋天收割时,我必然会领悟到那是一种幸福。这幸福比月光明亮,比星空皎洁,因为它多了一份温暖。母亲的疼爱,父亲的关怀。举头三尺有亲情,所以才会有星空。一个人的世界,收割不了沉重的的稻穗,所以黎明前的等待才会那样漫长。
午夜星空
窄小的空间,像一个瓮,四周都是燃烧的火,焦灼着瓮中之鳖。伸缩着脖子,打探有无出路,这可爱的无奈的鳖,陷入自设的烦恼。白昼下班,黑夜值守。仅留一扇窄小的窗,窗外是一堵冷抒情冷幽默的墙,灰头土脸的守口如瓶,不吐只言片语。孤立的鳖,深感失望,这是一个火热但却冷漠的世界,没有水没有表情的天堂。但或许适合喂养哲思,培育沉默。可以与时间对立,可以被潮流遗忘。这也许却是人们久觅未得的桃源呵!思绪翻转,寻不着岁月的根。痴痴地笑,这呆头呆脑的鳖。本想收获一点星空,却那得半点踪迹。无妨,不如安下心来,继续乱想,打一纸草稿,评半壁江山,做一回自我的狂人。
有道是:“十年苦禅,不如一朝顿悟。”如此想来,便心如秋水,于静中灵动,笑颜绽开,意欲入眠。口念:“本无人赶我进瓮,我又何须自封瓮口。明日可及不可及,皆随缘去。”
西部风光
我国的西南部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湿润,气温稳定,温差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冬梅雨季节特点,地形二高原夹一盆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有丰富的有色矿产资源,拥有我国最丰富的水利资源,有我国最丰富的地热资源,我国少数民族最大的集中地。
西北部,干旱的非季风区,气候比较干燥,因此自然风光以沙漠、草原景观为主,山地高大雄伟,这一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小的沙漠—毛乌素沙漠,拥有世界第二靠城市近的移动冰川—七一冰川,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最多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也是我国的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有全国产量最多的棉花、瓜果、玫瑰和啤酒花,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集中地,民族多以伊斯兰教为主。
提供素材,仅供参考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上,这是我们的世界,这是我们的家园。这个世界需要很多东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可我认为,这个世界需要绿。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外出旅游。在回来的路上,我们驱车路过了著名的腾戈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那里的沙漠风光美得让人着迷。我看到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有的像一只小狗在吃骨头;有的像小乌龟探出头来;还有的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正张开双臂扑向妈妈的怀抱……我还看到,绵延的沙土丘一望无际,那种辽阔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当我仔细再看时,却发现蓝天下 *** 着金黄色的沙漠,放眼望去,没有边际。这种美,虽然震撼,却又让人感到一丝恐慌。沙漠虽然美丽,可沙漠美得沧桑,美得有点凄凉。它不适合人居住,那里干旱、缺水。那儿附近的地名都很独特:喊叫水、下流水、沙漠绿洲……喊叫水由于缺水,人们都喊叫着要水;下流水的人希望有更多的水往下流;沙漠绿洲里全是沙漠,可人们又渴望绿洲,所以起名为沙漠绿洲。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绿洲的渴望,我又仿佛看到了死寂的沙漠,感觉沙漠好像在对我们板着脸,向我们呈现的永远是单调的黄色,灼热的黄色。
翻过了一座沙丘,沙漠有了一点变化,开始长出了稀疏的小草,偶尔突兀出一棵孤零零的小树,偶尔有一点绿色。这里的人们也十分渴望绿,所以在沙漠里种了一些绿色植物,他们希望沙漠能变成一片绿洲。这里不知多少人在与沙漠做斗争,留下了做斗争时的历史痕迹。
再翻过一座沙丘,我发现沙漠有了更大的变化。沙漠变成了沙地,上面种了西瓜。虽然还不是一望无际,但也能供养人们生活,这里有了绿,这里的绿是甘甜的。
我们的车子就是这样在大漠边缘不断地行进。走着走着,我惊讶的发现,沙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麦田,远远望去,麦田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像是金色的波浪。玉米地是金黄色的,绿色庄稼地像是铺上了绿地毯,无边无际。这里蓝天白云下,映照着一大片丰收的美好。那景色真是美丽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的绿生机勃勃,是希望,是生命。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远处有一座小村庄。被庄稼包围的小村庄里的人一定会衣食无忧、快乐逍遥,因为这里的绿色真的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幸福。
绿是希望,绿是幸福,绿是生命,人们心中渴望绿,这个世界需要绿。
需要自己发挥:
巴图湾生态旅游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之间。上游萨拉乌素河曾是3500年前著名的"河套人"生存繁衍之地。库区水域面积40余平方公里,水深几十米,由于水源大部分来自于沙漠泉水,所以这里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域之一。库区左岸为雄浑苍凉的黄土高原,右岸则为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草原,景观新奇、卓异;风情绚丽、多姿,构成了以美丽的湖波映衬下的多彩世界。旅游区内有10景,可供观赏,并有大型画舫游船和星级宾馆可供娱乐、休闲、渡假。欢迎八方游客前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对黄河沿岸文明的探索和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毛乌素沙地,虽然僻处一隅,并非物宝天华、钟灵毓秀,但口一要你的眼球聚到此处,就会发现它的历史的悠长、天地人事的变幻及这一方土地数千年来的风云扰攘问题和中原地区的山河震荡息息相关。本书首次集成了毛鸟素沙地70余所古城的相关信息,并以《水经注》记载的河流水道、战国秦长城、秦直道为空间坐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结合上,考证了毛鸟素沙地诸多古城的时代和归属。通过梳理和整合不同时期指标获取的信息,尝试综合反演其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将人和大自然的这一对不能相离的矛盾范畴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从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异)、民族历史(民族关系的演化、经济)农牧经济的发展一等方面勾勒了毛乌素沙地这一特定历史地域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作者认为,毛乌素沙地的历史过程,是人、地矛盾的过程。人、地是构成一切社会历史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人、地矛盾处于一个体中,时而和谐、时而相悖,这个矛盾永无完结,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一对矛盾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表现形式。
1959年以来,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当代的毛乌素治理,有官民两种力量。民间自发治沙,企业投入治沙的事例比比皆是; *** 方面则由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各自规划,国家林业部三北局审批并作指导。从上世代60年代开始至今,半个世纪的治沙努力,在剥除玄虚、损耗之外,实实在在做在地面的成绩依然非常可观。
21世纪初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历史上饱受风沙侵害的陕北榆林市,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静静的榆溪河流过繁华的市区,两岸杨柳葱郁;浩淼的红碱淖碧波荡漾,湖畔鸥鸟飞翔。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截止2005年仍有荒漠化土地4480余万亩。特别是地处陕北的榆林、延安两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榆林市长期遭受北来风沙侵害,市区榆阳历史上曾3次被迫“南拓”。如今,榆林市176万亩基干林带、150万亩农田林网和230万亩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
陕西省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8.8%提高到31%。陕西省林业厅2005年6月份公布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1999年相比,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89万亩,沙化土地减少30万亩,极重度、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952万余亩。
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 横跨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几乎是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产生植树英雄最多的:宝日勒岱、乌云斯庆、殷玉珍、王果香、盛万忠、王有德、白春兰、牛玉琴、石光银……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栽下去,活下来的树是实实在在立在那里的,他们最终留在这片沙地上的成绩足以让人们改变对“毛乌素沙漠”的恐怖印象。
比如榆林定边的石光银,他用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长的沙漠边缘种下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这个“人进沙退”的速度,相当于清末同治年间流沙侵蚀榆林城墙速度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