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0年日更的第 6篇文章
1983年,在卡耐基梅隆博士新生面试上,院长对李开复说:什么是做博士的目的?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做研究,毕业时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到你的名字。
你从学校带走的不是一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当你某一天不再研究这个领域时,你依然能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做到最好。
4年半以后,李开复的博士研究课题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语言识别率高达96%,《纽约时报》用科技版首页报道了对李开复的专访,《商业周刊》把李开复的发明评选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此时他完成了博士的前半部分目的。
因为成绩斐然,李开复被学校破格录取为研究员。他得以继续在安静的校园里做学术。
1/ 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2年后在即将升为终身教授的前夕,苹果像李开复伸出橄榄枝,当时苹果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李开复说: 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这句话深深cue到李开复,他当下决定加入苹果。
初进苹果,他加入到Mac III项目的研发,半年以后苹果公司面临财务危机。Mac III项目被砍掉,但李开复主导研究的语音识别技术被保留,他升为ATG研发集团语音小组的经理。
1992年3月,李开复和当时的苹果CEO一起受邀参加《早安美国》,直播间李开复小组研发的小精灵自发调戏主持人琼恩:你什么时候要和我约会?电视上机器人这么“调皮”一下,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1992年到1996年对于苹果来说是非常灰暗的几年,乔布斯离开,公司业绩持续下滑,频繁裁员,没有叫座的新产品推出,CEO经常和高层换帅。
1995年,年仅33岁的李开复被任命为互动多媒体副总裁,是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他的升职和当时苹果动荡的局面有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是他个人能力的证明。
1995年,原ATG副总裁离职时,李开复提出ATG队伍庞大,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如果把ATG部门转换成产品部门,可以激发部门激情。公司决定李开复可以去做产品,但要自己组建团队。
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也意味着这里的工作比较…安逸,而新部门意味着不确定,为此李开复特地组织动员大会。动员的效果是比较成功的,原部门90%的员工决定加入,这个新部门后来开发了QuickTime、iTunes等热门产品。乔布斯回归后,新部门员工成了他的得力干将,而原来的ATG部门遭到全体裁员,因为“我们公司无法负担一个研究院”。
1996年SGI邀请李开复加入,开出的条件是“你可以告诉我们想做什么,然后我们针对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李开复心动了,加入SGI。李开复来到SGI在互联网产品部门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还负责互动电视项目。到1998年,SGI资金链紧张,新总裁瑞克·贝鲁佐一上任就决定砍掉李开复所在的部门,李开复的SGI生涯自此结束。李开复自责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部门100多名员工失业,一度回台湾接受心理治疗。
2/ 微软中国研究院
一天他接到英特尔的电话:我们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机构,你有没有兴趣考虑一下?李开复心动了。不久,他和卡耐基梅隆的博士后黄学东聊起自己的去向,黄说:既然你愿意回到中国,如果比尔有类似的想法,你愿不愿意来到微软工作?
李开复卡耐基梅隆的老师里克·雷斯特当时负责微软的研究院,他热情欢迎李开复:微软研究院就是用卡耐基梅隆的模式打造的,你来这里没错。
于是,李开复加入微软,来到中国。
当时40岁以下的华人研究员占比大约有20%,但当李开复为回中国招人时,却处处碰壁。“我已经习惯美国的生活了”、“我赚得不少不需要回国冒险”、“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研究院太难了”。
李开复到处宣讲四处找人,终于邀请到软件测试经理陈宏刚和资深软件工程师凌小宁加入,回国后,又先后邀请张亚勤、黄昌宁、沈向洋、张宏江、王坚、李世鹏、李劲几位科学家加入,确定了六个研究方向。
虽然人和研究方向都有了,但李开复自己也意识到和美国一流研究院比较的话,自己搭建的这个新的机构,软硬实力都有较大差距。为此他制定了两个策略:①研究有用的研究院(李开复在苹果、在SGI学到很重要的一课是产品能不能成功不仅看技术,更看用户需求)②兵团研究院(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的研究成果一定可以赢过个人)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改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是对李开复这个首任院长最大的肯定。
2000年7月,李开复升为微软副总裁,调回西雅图总部,张亚勤接棒微软中国研究院。
回到总部的5年,他先后参与.NET和Windows Vista项目的研发,都不温不火。.NET项目由于当时Windows负责人极力反对,成立不久就夭折了;而Vista项目因为一开始目标设立过于宏大,开始2年半之后决定易主从头开发。
3/ 谷歌中国
2005年5月,李开复在新闻上看到谷歌买了Google.cn域名,而且准备在上海开设办公室,心中开拓之火又熊熊燃起,主动给谷歌CEO艾瑞克·施密特发了邮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希望去中国工作。
谷歌非常热情地欢迎他的加入,但微软的CEO斯蒂芬·鲍尔默不干了:如果你去谷歌,我们只有采取法律行动。同时好言挽留:留下来吧,你可以任意挑选工作。
李开复去心已决,于是微软将李开复告上法庭,理由是违反竞业协议。一时间,李开复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经过60天的艰难准备,微软选择庭外和解,李开复顺利加入谷歌,搭建谷歌中国团队。
2006年一整年,李开复团队忍住做各种花哨产品的诱惑、忍住搜索广告赚快钱的捷径、忍住外界对谷歌中国没有产品的质疑,安心做搜索。因为改善搜索引擎是最平淡、最不能带给市场惊喜的,但长期来看是一切竞争的根本。他们定下四个维度的衡量指标:搜索相关度、网页索引大小、即时更新能力和对垃圾网站的识别。经过1年的努力,四项指标都已胜出!
一系列好用的产品也开始开发:谷歌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音乐搜索。。。谷歌中国搜索的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1%提高到2009年的31%。
2009年,在谷歌的四年期满,李开复回硅谷述职,顺便递交了辞呈。自此,他创办了创新工厂,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我看李开复的第一身份是创业者,而不是管理者、学者,虽然他的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业务进入稳定期,都是他离开的时候。从谷歌离开后,他更多作为人生导师,激励后辈以及给有热情的年轻人提供机会。
中国是他的成就之地,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是他个人简历中最辉煌的两笔,这和他的华人身份有关,和他父亲的家庭影响有关,也和他的个人追求有关。能看到这么优秀的前辈的故事,非常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