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是细胞器,人体消化道无法直接吸收,必须用消化液把叶绿体消化掉然后作为营养吸收掉,
也就是说叶绿体会进入人体,但是是被弄碎以后.人把叶绿体吸收以后并不能重新组装成叶绿体。
【拓展资料】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其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 内有片层膜, 含叶绿素, 故名为叶绿体。
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揭示了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重要信号传递途径。该研究揭示了一些植物蛋白如何与细胞膜相关联,并在感知病原体存在时,它们如何从细胞膜转移至叶绿体内部,“警告”叶绿体有威胁存在。叶绿体通过“逆行信号传递”过程,将这些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从而调节抗病基因表达,激活防御以对抗入侵者。
叶绿体在植物细胞内的发现通常归功于“植物生理学之父”萨克斯J.Sachs(Julius von Sachs,1832-1897)。 1837年,Hugo von Mohl将叶绿体(Chlorophyllkörnen,即“叶绿素颗粒”)作为绿色植物细胞内的离散体首次给出了明确的描述。1883年,A.F.W.Schimper将这些体命名为“chloroplastids" (Chloroplastiden)”。1884年,Eduard Strasburger采用了术语“chloroplasts”(Chloropla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