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本侵略扩张必然结果说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是蓄谋已久的,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是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用突袭珍珠港作为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突破口,从而达到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南进、称霸东方的目的。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王键在其《偷袭珍珠港的前因后果》一文中,所持的观点是:东条英机的上台是决定开战的标志。他说,(东条英机)上任伊始,就宣称:“完成中国之事变,确定大东亚共荣圈,为帝国之既定国策。”(东条英机)11月2日凌晨作出了《帝国国策要领》的决定,其中规定:⑴“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确保自存自卫,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现决心对美、英、荷作战”;⑵“发动武装进攻的时间定为12月初,陆海军应完成作战准备”;⑶“如在12月1日上午零时以前对美谈判取得成功,即终止发动武装进攻”。日本陆海军统帅部已于10月完成了具体的作战计划的最后的修订工作。其作战方案总的来说,是陆海军紧密配合,发动突然袭击,出动飞机轰炸美英航空基地已取得制空权。一方面在南阳地区,由登陆马来半岛和空袭菲律宾开始战争;另一方面以联合舰队精锐组成机动舰队,由北方航线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一举摧毁美国海军主力舰队。○23王书君在《太平洋海空战》还指出,1939年9月1日,也就是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出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第二天,欧洲战火突起,法西斯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面对骤变的局势一向反对贸然对英、美开战的山本,此刻已经预感到:在太平洋上,日本与美国动刀动枪,以为时不远,此后,山本在“长门”号战舰上日夜冥思苦想,企图构思一个能出奇制胜的对美作战的方案。○24张继平说:珍珠港事件之所以爆发,是日本侵略者侵略行径的必然产物,也是经过他们周密筹划的一项预谋结果。事件发生的全部责任,应由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分子承担。○25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在《太平洋战争与侵华战争》中提出:“按日本的企图,是要求美国也向苏联那样作出让步,从而以谈判的手段达成侵略扩张的目标。而赫尔的上述备忘录拒绝了日本的企望,东条等强硬派认为这是一份不能接受的‘对日最后通牒’,是‘对日宣战书’。美国的立场直接妨碍了日军的根本性的战略利益,日本终于决定实施既定的对美、英等国的战争冒险政策。……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正式由日本发动,日本当局将这一场遍及整个东半球的战争命名为‘大东亚战争’。” ○26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跃斌在《“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中指出:“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日本政府就决定把对英美的战争(包括对中国的战争)命名为‘大东亚战争’,意为要把亚洲从西方殖民主义手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亚洲的独立。”从中可以明确,日本突袭珍珠港也正是出于“大东亚共荣圈计划”。○27北京大学教授任清玉在《在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及日军先胜后衰的原因》一文中,开篇即指出:“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与美、英、荷之间长期酝酿的太平洋战争终于爆发。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者把侵略战争从中国大陆扩大到东南亚与太平洋广大地区。”○28另外美国历史学家、日本历史学家曾于1962年举行过一次珍珠港事件的学术研讨会。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珍珠港事件发生的责任,在于日本帝国主义方 面。○29五、 严重失职说王书君在《太平洋海空战》一文中说:“1941年11—12月,罗斯福总统并没有随着太平洋形势的急剧变化而迅速加强珍珠港的戒备,军方的一些首脑也对临战前的各种准备掉以轻心,对许多异常现象,麻木不仁。战前美国曾截获大量日本情报,又发现日本派到瓦胡岛上的间谍,但都未引起重视。特别是战争威胁已迫在眉睫,但夏威夷地区防御薄弱,珍珠港戒备松懈,星期日官兵照例在岸上度假,舰船难以即刻起锚,高炮不能迅速射击,通信联络完全失灵,调度指挥混乱不堪,处于束手无策待毙的境况,只是日本偷袭得逞。”○30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历史学家约翰•E•布拉特泽尔和小莱斯利•B•鲁特的《珍珠港徽型照片和J•埃德加•胡佛》一文中写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通过德国和英国双重间谍达科斯•波波夫,确实获得一份有关日本侦察珍珠港的微型照片调查表。调查表中有1/3涉及瓦胡岛的军事基地和机场以及珍珠港的防务等特殊问题。可是经过布拉特泽尔和香特教授的多方调查核实证明,这份调查表除联邦调查局前局长埃德加•胡佛和他的助手之外,美国总统及官员们均未见到调查表的原文。其原因:一是虽然1941年9月3日,胡佛给白宫总统秘书陆军准将埃德温•M•沃森递交了一封信,但信中强调的是联邦调查局侦破微型照片方面的成功,作为显示他们多么有能力的证明,向罗斯福表功,而没有分析调查表中的信息实质,并报告白宫要警惕可能发生的袭击。二是因为胡佛对波波夫的调查表进行了选编。选编后约占原来内容的1/4,难以令人置信的是这1/4的内容中竟没有涉及夏威夷的材料。当时胡佛只是把调查表中无关紧要的部分送给了总统,这一点从联邦调查局以及海德公园罗斯福图书馆馆藏文献也证实了。三是胡佛没有把波波夫的调查表送给陆军和海军情报机关。如果联邦调查局把调查表提供给其他情报机关,必然会有某种传送的记录。然而,布拉特泽尔教授和普特教授写信询问国家档案馆旧的陆军和海军分馆、海军部海军厉史中心和国家档案馆现代军事分馆,他们的回答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波波夫警告的记录,也没有发现有关调查表的记录。同时,在海军历史中心和国家档案馆的军事档案部,连9月3日的信以及被胡佛选编的调查表都没有找到。 布拉特泽尔教授和鲁特教授认为:胡佛不把调查表的全文送给罗斯福总统及其他情报机关的原因,是胡佛为了要控制情报而进行赌注式的斗争。胡佛想讨好总统,并力图战胜自己的对手,即其他美国国内外情报机关。更重要的是胡佛缺乏判断力,没有从这个双重间谍的调查表中判断出,德国对夏威夷及其防务有非同寻常兴趣和调查表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间题,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也没有断定这是来源日本人的。所以胡佛既没有向总统或陆军和海军情报机关提供调查表原文,也没有完全表达原文中反复了解有关珍珠港的资料、有关珍珠港和夏威夷的特殊设施“确切”位置略图的实质和影响,没有指出日本人当时正在深入刺探有关夏威夷的陆军和海军的设施。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那些负责搜集和分析美国国防情报的各级情报机关还在相互竞争,造成这样一份极其重要的调查表,纯粹是按日常事务进行处理了。结果使波波夫调查表的全文放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里40多年以后才被其他人发现。可以推断,如果罗斯福总统看见了调查表的全文,调查表的内容应该引起总统的注意。但是由于胡佛在分析和处理波波夫的调查表的问题上严重失职,使日本成功地偷袭了珍珠港。○31注释: ①赫伯特•罗梅斯汀:《维诺纳的秘密》,哈珀•科林斯出版社。②⑤⑥李安年:《珍珠港事件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11月号.第6-7页。③张继平:《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载《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第5页。④○24○30王书君:《太平洋海空战》,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⑦⑧○13○16邓蜀生:《罗斯福》第262, 263-26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⑨○31美国历史学会:《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2年12月号。⑩○20○25○29张继平:《谁负珍珠港事件的贵任》,载《世界现代史论文集》第344-345,346-348,347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11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第90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12西春彦:《珍珠港事件前夕的“谜”》,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7月,第32页。○14邓蜀生:《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载《世界现代史论文集》第340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14○17○18○19邓蜀生,《珍珠港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的吗?》载《世界史研究动态71981年11月号,第5页。○21(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册,第449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2龚淑林:《珍珠港灾难为何发生该由谁负责》,载《宜春师专学报》1987年第6期,第62-64页。○23王键:《偷袭珍珠港的前因后果》,载于《太平洋战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82页。○26徐勇:《太平洋战争与侵华战争》,载于《太平洋战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27张跃斌:《“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载于《太平洋战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28任清玉:《在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及日军先胜后衰的原因》,载于《太平洋战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参考文献: 龚淑林、李浩《珍珠港事件发生原因综述》,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月,第1期,79-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