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
正如《庄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
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 *** 。
”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
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
(《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
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
其无袖无衿无扣,穿后敞胸。
穿在里面的大襟衣,右边的绣花栏干均外露。
著多截百褶国长裙,上端约一半为青色,其余一半依次为白、黑、灰色,裙脚为白色。
前束一张挑花裙围,头掺假发盘于顶上,发外以大绺红毛线束紧,脚以白布裹紧,男人多穿汉装。
第二种描述见吴仕忠等编著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第38页:少女绾髻于头顶,用红头绳挽头一圈扎紧,包青布头帕,帕尾上翘。
上穿对襟无扣长衣,两袖缀彩色布和刺绣图案。
外套挑花披肩缀有蜡画,系蜡染丝绣长围腰,围腰边缘绣有花纹图案,数条重叠,露出围腰花纹,系白麻布腰带,包白色绑腿,便装为右衽衣,襟边。
衣袖饰有挑花,刺绣花边。
男人汉服装扮。
(三)2000年后的服饰
据笔者现场调查:妇女盘发于头顶,无髻,外用挑花带裹饰,外缘垂珠串及彩线流梳,脑后用铝条花布珠串等做成的两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翘起,后脑帽沿下缝上一块青色刺绣花帕遮于后面,直达颈部。
上衣低领右衽,是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衣肩围有一块半圆形的绣片贻饰,周边垂缨络,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绣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
下装为蜡染的白褶裙,裙长膝盖头,从裙头到裙脚,依次交叉以蜡染,织锦装饰,形成若干花包饰段。
前系一与裙同长的挑花围腰,两端上各系有挑花飘带,绕腰一周系于身后。
飘带末端以缨穗装饰。
绑腿一种是百麻布裹腿,一种是长方形挑花巾,缠裹时花纹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样式。
内装海绵,套于腿上时,用按扣或拉链。
脚穿现代皮鞋。
服饰所用布料多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丝织品。
男装以现代汉服为主,但为展现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在节日、演出和结婚仪式上,近期推出男装新款式。
上衣是对襟大领,短小紧身。
颈部有一圆形绣花图案,从后围到前胸缀于衣上,胸前有两行平行对称的刺绣图案,接上端绣花图案直达底端,胸部有拉链或按扣。
两衣袖也缀有花饰,颜色比女装浅。
腰带约长五六尺,也是挑花刺绣,裤子用现代布料,裤裆宽大,裤腿挑花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