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耐盐水稻的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耐盐水稻的研究现状论文

以哪个市为主的了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种和品质与稻作行业的质量和效益直接相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稻作行业的基本情况,摸清我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现状,从而为调整我国水稻品种结构、改善我国稻米质量、提高稻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0年开展了对全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普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普查工作于2000年7月开始,到2001年2月结束,前后历时8个月。我们先后派出12个工作小组,赴全国26个省(市、区)水稻种植地区,拜访各地有关的领导、专家、技术工作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各地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情况,也了解各地与稻作相关的科研、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并落实水稻品种样品的征集工作。本次共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湾外的27个省(市、区)的水稻样品1109份,品种919个。其中早籼稻品种349个、中籼稻148个、晚籼稻120个、南方粳稻172个、北方粳稻97个、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表1)。其中当年种植面积达6667hm2(10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332个,非主栽品种587个,包含了各地种植的传统品种、特质品种、专用品种和近年审定推广的新品种。 表1征集的品种情况 类别品种数占%类别品种数占% 早籼稻34938.0北方粳稻9710.6 中籼稻14816.1籼糯稻141.5 晚籼稻12013.1粳糯稻192.1 南方粳稻17218.7合计919100 样品的理化品质指标的检测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进行,感官品质指标依据国家标准""GB/T15682-1995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进行。食用水稻品种的品质评价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进行,也参照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中相应部分的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特异种质品种的评价参照""中国优特稻种质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二、结果及分析 1、品种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的气候、生态条件差别很大,水稻品种类别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籼稻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5个省(市、区),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此外,北方地区的陕西和河南有小面积种植少数籼稻品种。而粳稻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东北、内蒙、华北、西北(除青海外)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云南等省市。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海南等9个省(区),仍是早、晚稻都种植的双季稻区;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南方省(市)经过近年种植结构的调整,已基本上由过去的双季稻区改成单季稻(中稻)区了。 目前,杂交稻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贵州等省(市)是杂交稻的主要产区。 2、优质品种评价筛选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中与品种品质相关的品质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12.6%。其中籼稻13个,占2.1%;粳稻94个,占28.6%,糯稻11个,占33.3%。各稻组评价筛选的优质品种情况见表2。 表2品种米质达国标3级以上的食用稻优质品种 项目 品种 粳稻一级 (19个) 嘉64-1、秀水11、滇系4号、99鉴72、CR99、沈农8718、上育397、宁稻216、97XW-723、津原28、1045、9618、中系8215、水晶3号、黄金晴、豫粳6号、富士光、寒优湘晴、品优湘晴 二级(53个) 皖稻54、华安2号、当选晚2号、88-146、滇杂32、越富A/南34、云陆29、楚粳香1号、珍优1号、沈农8801、辽优7号、辽137、辽371-308、辽粳294、辽粳454、宁粳16号、98XW-258、腾系747、9807、牡丹江17、龙粳8号、东农V10、合江23、中作321、中作23、1613、京稻21、中作93、中作37、寒幽湘晴、牡丹江19、合江19、垦育16、新秋光、丰优201、农大3号、晚粳9873、晚粳太子11、农大7、农大3号、圣稻301、京引119、971、8-502、9602、常优99-1、武育粳3号、沛优801、金优湘晴、996022、中优4号、沛优01、申优1号 三级(21个) 99-39、西22-2、合系22-2、沈农18、农林315、辽盐16、金引2号、吉96010、975、龙粳10、临稻6号、中作93、九稻19、九稻22、九稻20、空育131、秋光、96-50、R109、苏农86、98-110 籼稻一级(1个) 赣晚籼19号 二级(5个) 枝优香、培两优288、两优培九、98-9 三级(6个) 优I桂99、桂香占、D优527、9709、秋优1025、湘晚籼9号 粳糯优质(11个) 凉糯2号、沈农香糯1号、津糯6号、太子粳糯、丙97-48、嘉99-7、祥湖84、紫香糯2315、97-48、D26、糯22 3、特质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以《中国优特稻种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评价筛选了具有特异品质性状的水稻品种115个,占12.5%。其中高糙米率(籼稻≥83.0%,粳稻≥86.0%)品种21个,包含籼稻13个,粳稻8个;高蛋白质含量(≥13%)品种13个,全部为籼稻品种;低垩白率(≤5%)品种49个,包含籼稻335个,粳稻14个;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品种9个,全部为籼稻品种;高直链淀粉(籼≥25.0%,粳≥22.0%)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品种23个,其中籼稻21个,粳稻2个。具体品种见表3。 表3水稻特质品种 项目 品种 高糙米率品种 籼稻13个(≥83.0%) 粳稻8个(≥86.0%) 嘉育948、K88A/7044、培杂28、培杂279、香两优463、香二优781、金优315、金优80、闽科早22、金优18、金优456、协优390 沾粳7号、武粳4号、武粳5号、鲁粳12号、镇稻88、9707、镇稻5171、9632 高蛋白质含量(≥13.0%) 籼稻13个 湘早籼7号、南保早、抗优148、2757、浙9248、博优212、博优270、金优80、K优47、D优13、C优22、冈优缙恢1号、1290S/F674 低垩白率(≤5%) 籼稻35个 粳稻14个 香两优68、西光、特籼占25、海香1号、浙9248、茉莉新占、闽香早占948、舟优早1号、汕优占、莉花香粘、泰国18、西山香、桥圩香占、黄壳香、双丰占、田东香、桂华占、七桂占、新马占、莉花香、桂艮占、马隘香米、E优540、香优61、中国香稻、91315、黄梅香稻、湘晚籼9号、郴优早2号、优99、晚籼选5、益晚籼7号、Y9413-5、1504、双佳1号 滇粳优1号、滇系4号、99鉴72、双竹粘、CR99、金引二号、宁稻216、97XW-723、98XW-258、975、1613、富士光、观95、品优湘晴 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籼稻6个 粳稻2个 中丝2号、浙农8010、渝优2142、西软米84-4、优99、Y9413-5 滇粳优3号、银光 高直链淀粉含量(籼≥25,粳≥22%) 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籼稻20个 粳稻2个 汕优64、优Ⅰ晚三、金优402、金早22、中优402、优154、绵优151、博优大占、金优77、赣晚籼29号、金优207、金优64、金新优77、金优晚3、博优964、Ⅱ优128、博优64、汕优晚3、粤优016、K优507 高原粳2号、珍优2号 4、各稻组品质性状比较 除去不合格的或特殊的18个样品外,其余的1091份样品,分别统计各稻组的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见表4.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比较分析了各稻组的品质优劣;也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品质作了比较。 (1)不同季节种植的籼稻品种品质有所差异。早籼、中籼和晚籼的整精米率分别为40.9%、48.0%和53.1%;垩白度分别为11.7%、12.2%和7.6%。可见,晚籼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均优于早籼和中籼;中籼的外观品质与早籼相仿,但碾磨品质优于早籼。 (2)北粳品质较南粳为优。通常把东北、内蒙、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种植的粳稻称为北粳,其余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粳稻称南粳。南粳和北粳的垩白度分别为6.8%和2.2%,透明度分别为2.0级和1.6级,可见北粳的外观品质较南粳优;胶稠度分别为74.2mm和80.0mm,说明北粳的质地一般较南粳的粘。 (3)籼粳和粳糯分属不同的亚种(前者属籼型,后者属粳型),其品质也大不相同。从表可见,两类粳稻除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外,与蒸煮和食味品质相关的直链淀粉和碱消值两项指标也有明显的差别,籼糯的分别为3.2%和5.0级,粳糯的分别为1.2%和7.0级,表明粳糯的糯性优于籼糯。 (4)根据对495份杂交籼稻样品和271份常规籼稻样品理化品质指标的统计结果,杂交稻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常规稻的相仿,这与通常认为杂交稻出米率差的观念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杂交稻的平均垩白率(59.5%)和垩白度(13.2%)都明显大于常规稻的垩白率(37.9%)和垩白度(7.2%),可见杂交稻的外观品质不如常规稻。另外,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20.8%)高于常规稻(18.1%),而胶稠度(56.5mm)也较常规稻60.0mm)的短,说明两者适口性也有差异。 5、优质性状评价比较 以农业行业标准《优质稻米》二级标准评价品种品质各项指标,并分别统计总体和各稻区的优质性状率,其结果见表5。总体上看,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和碱消值等品质指标的优质率较高,都达90%以上;而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等3项指标优质率较低,均不足50%。其各项同品质指标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长宽比>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粒长>透明度>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分别观察各组的品质性状达标率,情况大体相似,但有以下两点明显差异:(1)南粳和北粳的整精米率的达标率比较高,分别达88.8%和90.6%;(2)籼糯的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仅14.3%。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多、乱、杂多数水稻主产区省份都有千百个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一些乡镇内应有数十个品种种植,混杂着籼、粳、糯,早、中、晚,杂交、常规等各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多数品种年种植面积在几千至几万亩之间,百万亩以上的品种很少。由于品种杂,规模小,影响了稻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发展。 2、优质品种少,专用品种不明显目前多数品种的食用品质处于中下水平,优质品种少,仅占品种总数的12%上下,尤其是籼稻品种。籼稻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是整精米率低(碎米多)、垩白大,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市场价值。此外,多数水稻品种的品质雷同,有特色的专用品种少,影响了水稻品种的开发利用,如饲用、食用原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用等。 3、缺少产业化经营从品种(种子)到稻米产品,各地区仍主要是小生产、小经营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为数极少。育、繁、推脱节,产、加、销分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农民不管品种品质混种,粮食部门不问品种品质混收,加工企业不明原粮品种品质混杂加工。其结果是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行业效益差等,产生了恶性循环。 4、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品种要优化,品质要分流,需要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以便引导选育优质品种,筛选专用品种。但目前尚缺相应的质量标准。实践证明,原农业行业标准《优质食用稻米》,已不能适应现代稻米市场对品种品质和稻米品质评价的要求;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面向流通和仓贮的稻谷,不很适合于品种品质或市场稻米品质的评价。目前,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很多水稻种子或稻米产品,都标榜自己是优质品种、优质产品,鱼目混珠、良莠混杂的现象严重;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毒谷、毒米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极坏,危害极大。 四、建议 1、加速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步子 各地区主管部门要按照食用、饲用、食品加工用和工业原料用不同角度,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尽快作出品种结构调整的规划,发展那些优质、适销品种,限制或淘汰那些品质差、市场不适销的品种。优质育种、优质引种及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应成为当地品种工作的重心,加大投资力度;并落实强化优质优价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指导品种结构的调整。力争在今后三五年内,当地的水稻品种结构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发展产业化经营 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部门及地域封锁、分离的格局,以便创造市场化的良好氛围,实现公平竞争的法则。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组建""公司+基地或农户+科技单位""的经济共同体模式,实施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创建名牌产品,实现产业最大化效益。 3、健全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要健全水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制订不同用途的水稻品种品质标准、稻米质量等级标准和各种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适应稻米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质检机构的建设,更新技术设备,加强检验测试能力;并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及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作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稻米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从农民意见建议和种植情况入手。

1、可以写水稻怎么种植,种植的注意事项,种植的季节。

2、写水稻种植的重要性,科研性以及群众对种植水稻的看法观点。

论文定义: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

耐盐杂交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袁隆平研究期间主要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和科研工作的艰辛。1953年7月袁老从合并后改建在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顺利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一所农校内任教,同年被调往更加偏远的湘西任教。而在这里袁老一共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勤勤恳恳的教育当地的农民利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培育农作物。像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的农民那样,赤着脚挽起裤腿,脸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风吹日晒在实验田里实验观察培育的秧苗。1960年7月袁老发现并便利用极为特殊的水稻作为新的实验对象,并在次年的春耕之际,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在新的田地里,而实验结果让袁老喜出望外,这就是他一直苦苦寻觅的天然的“杂交性水稻”。而袁老的研究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再找到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64年7月5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袁老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而借此袁老得到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在次年袁老又从14000多个稻穗中逐个检验,最终再次得到6株不育株,而通过袁老细心的培育一共有4株成功繁殖。可惜不幸的是,同年六月造成新中国建设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忽然爆发,这极大的冲击了袁老的研究,很快袁老被迫中断了此项研究。可是即使是这样,袁老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追求,他秘密地将已经培育成功的700多株二代育苗悄悄地转移到安江的农田里。可是仅在转移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一天夜里,这700多株饱含袁老心血的育苗被人连根拔起丢弃在荒野,而此案到现在也是一桩悬案。在苦苦寻觅四天后在一口废井边找到残存的5株育苗,袁老借助这残存的育苗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之后的几年袁老与自己的学生还有研究团队奔赴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符合“三系法”的育苗,终于在1973年找到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攻克了“三系法”配套的难关。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1979年秋季,我们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县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较完整地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从中选出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T5公斤/公顷之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汕优2号、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说明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又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得出每公顷产3了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D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与万;每公顷产9750、12000公斤的为300、345万。这说明有效穗多产量高,有效穗少产量低。197块田的资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数、最高茎莫数、分集成穗率分别与有效穗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一)秧苗案质与甚木苗19T7年进行了秧苗素质研究。设秧苗素质与本田施氮量两种处理。试验结果产量差异显若。兹将其中四个处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顷,“”.75公斤/公顷三叉秧l本,105公斤/公顷,6375.0公斤/公顷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顷,5T99.75公斤/公顷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顷,5649.75公斤/公顷单秆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种子和多l倍氮肥,每公顷仅分别增加150公斤和24.了5公斤。根据考种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数较三本秧少31.8%,而穗实粒数则多5D%。故多叉秧具有省种、省肥、大穗的增产作用。我们又分析各节位分孽穗的产量比重,三叉殃2/o、3/O两节位分集穗占总穗数的46%,产量占总产量的49%。多本秧5/0、6/0、7/。三节位分萦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2%,前者为低节位分莫,穗大、粒多;后者为中节位分孽,穗较小、粒少。莫家让“指出,多叉秧叶绿素含量较无孽秧多16.T8~41.65%,从出苗到黄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势较无粟秧高9~33%,根系也较发达,这样,多叉秧的发达恨系吸收氮素与叶绿素含量高的,光合势强的叶片光合产物合成的氨基酸输送到地上部的生长中心。初期促进分集,形成分桑优势,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壮秆大穗,形成穗粒优势。

(二)最高分藕数与分戴成旅奉19T块田的最高茎葵数为405~540万/公顷,在此范围内,最高茎孽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每公顷产IO50D斤以上的69块田的苗、株、穗比例为1,3,2,即每公顷插24、30万丛,基本苗120、180万,最高茎孽数480、540万,最后有效穗330、375万,分粟成穗率65、70%。要实现这种群体动态指标,首先要培育多叉壮秧,在这基础上按杂交稻大田分孽习性进行肥、水管理。19了8年我们观察了四优2号大田分孽习性的结果:1、第一次分孽的成穗率为98%,分布于1/0、9/0节位上。第二次分孽的成穗率为40%,分布于2/0”5/D节上。第三次分萦的成穗率为零。

2、分孽的发育受氮、碳营养影响很大。本田分桑以第7节位分粟的穗粒数最多,7/0节位分粟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顷施碳锋和过磷酸钙各131.25公斤。按当时气候条件,大约6、7天才能为稻根吸收。这说明第7/O节位分莱的成长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拔节期具有3个叶片以上的'分禁,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现于孕穗之前,这些分孽会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对地,抽穗一乳熟期群体“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发成分萦。这些都说明杂交水稻分萦的成长和消亡与碳素营养密切相关。3、据偏相关分析,节位与各节有效穗数呈显着的负相关即节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洁果可作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据。

二、每穗粒数与粒重

1979年我们调查了汕优3号与IR661的穗发育情况(表略)无i仑分化颖花数、抽穗时颖花数或穗实粒数汕优3号都多于IR661;但颖花退化率则高9.4%,结实率低9.1%。因此,生产上不仅要促花,更重要的是保花,不仅要促大穗,更重要是减少退化,提高结实率。据197块田的资料分析,产量与结实率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总粒数与结实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也说明保花和提高结实率的重要性。颖花结实率低的主要因素是:1、养分不足,分配不匀。1979年我们以四优2号和红410(对照)为材料,选择生长正常的主穗各20穗,定德定花观察不同位次颖花的生长势,结果四优2弓一的强势花占连4.9%,比红逮10减少2.05%;中势花45.0%,比对照减少2.5%;弱势花12.2%,L匕对照多5.45%。一说明杂交水稻结实率低是弱势花多造成的。不同位次的颖花结实率也不一致。19了9年我们对四优2号剪除颖花对结实率影响进行了观察。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为93.3%,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仅49%。剪除第二次枝梗颖花后,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96.3%;剪除第一次枝梗颖花后,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90%。说明第二次枝梗颖花结实率低是养分不足和分配不匀引起的。1981年的杂交稻种植期研究结果,无论早季种植或晚季种植的杂交水稻,从返青期到幼穗分化期,光合效率和干物质日增量都最大,幼穗分化至抽穗次之,抽穗至成熟最小,此结论与曹显祖报告相一致。这是杂交水稻的一种生理现象。从研究中也看出,晚季种植(6/18播,了/15插,10/15收),出苗到幼穗分化处在28℃/日均温,160小时日照和太阳辐射量25.09cal/cm“的足光下,充分发挥杂交稻光合强度大的优势(比早季高23.06%)。因此,分集块,叶面积大(大1.4倍),干物质日增重,为穗(库)发育提供大量能源。抽穗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光照弱,光合效率较早季植‘厂降快(降40.了%),单位体积干物质积累转化处于劣势,但植株营养体大,总干物质积累仍较早季植为大。因此,有效穗较早季植的增加58.95万/公顷,每穗粒数增加14.02粒,结实率提高6.88%,千粒重增加4.98克,产量增加191了.75公斤/公顷。此外,从威优2号、沮l(龙2号后期追肥试验结果看出,在侮公顷施150公斤氮素情况下,提取23%(尿素了5公斤/公顷)为孕穗期追肥,可以明显提高乳熟期的干重、活力和冠层叶叶绿素含量(0.019%),光合势和干物质日增长分别比对照提高0.D19%和lD%,从而使结实率较对照提高14.5%。以上说明,杂交水稻由于中后期光合效率下降导致养分不足,弱势颖花多,结实率低。后期追肥可以改变这个缺点,提高结实率。2、受生态条件影响。颖花受情后,谷粒灌浆的养分来源有二。其一为抽穗前贮藏于茎秆和叶鞘的碳水化合物转运到穗;其二为抽穗后冠层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1978年从分期播种试验的资料看出,二者的比例因抽穗后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可分为三种类型:(1)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约28℃,日照率75%,相对湿度7D、80%,灌浆成熟期短(31~35天);抽穗前养分占31、39%,抽稗后养分占69~61%。(2)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26、28℃,日照率47、51%,相对湿度85%以上;抽穗前养分占42~60%,抽穗后养分占邪、40%。(3)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20.87℃,日照足,相对湿度T9%以下,灌浆成熟期达51日;抽穗前后养分各占28%和了.2%。考种结果,高温、足光、适湿的稻穗灌浆成熟期虽短,但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千粒重大,产量高;低温、足光、湿度小,则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高温、多雨、寡照、湿度大,结实率和籽实饱满度都受影响。这是抽穗后气侯条件对杂交稻穗粒发育的影响。因此,调节播种、插秧期使生殖生一长处于最适的光照条件下是提高结实率的关键。19了8~19了9两年的四优2号发育期的温度处理结果看出:从枝梗分化至开花期低温(19℃)处理,结实率都降低。低温处理三天对结实的危害程度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孕德期>抽穗期。无论抽穗、开花或灌浆用35℃或40℃的高温处理3小时,结实率和千粒重都降低。抽穗开花期遇到35℃以上高温,花粉败育不受精;灌浆期高温则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而形成畸形来。开花期遮光或阴雨则结实率降低,强势花结实率从87%降至58‘4%。由于稻田中各稻穗,稻穗中各颖花的发育并非同步,抽穗开花期35℃处理3小时和40℃处理3小时后,用人工辅助授粉,其结实率分别从65.1%、5D%提高到78%、62%。

三、根系发育与叶片生长

根系发育研究结果: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根量、根粗和根系干重都比穗数型常规稻红410和矮秆大穗型品种大家伙为大(略小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三磅70箩),发根力和根系活力较强。根干重以黄熟期为最大。发根力可持续到孕穗初期,根系活力以黄熟期为高峰。杂交水稻的“浮根”发达。浮根从第11/0叶开始发生,持续至成熟期。四优2号、汕优3号的根可达5次恨,而410、大家伙仅二、三次根。倪文等〔7〕报告,浮根的吸收力比一般根高2一3倍。川田拼“J报告,高次根的发生与穗枝梗及其着生的颖花同步。因此,浮根发达与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有密切联系。杂交水稻在水层灌溉条件F根量大、根粗、干重大、浮根发达,但后期黄根、褐根、黑根多,几乎找不到白根;旱作栽培的根系和干重均小,没有浮根,但白根多;湿润灌溉的介于二者之间。此结论与Das,D.K.等’‘报告相一致。不同组合对缺水的敏感性不同,四优2号大于汕优3号。早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斯湿润的,根量、干重、根粗、浮根量都大和发达。收获后一天,o、20cm土层的根系黄褐色,20、40cm土层为黄白色,根的弹性大。因此,合理灌溉以改善土壤环境,发挥杂交水稻的根系优势,为穗多、穗大、结实率高奠定基础杂交水稻根系发育与地上部生长有密切联系。单位时间最天发根增长量出现于分集盛期,无效分孽开始死亡期的单位时间根干重增长量最大,紧接着出现最大茎伤流强度增长量。说明了杂交水稻的发根开始时生长迅速;其次是稻根加粗,内含物充实,干重增大;再次是根系活力的发挥。根系的这种发展过程可作为肥水管理的依据。剪根试验结果表明,4/0“8/。叶期剪根,即剪除1/0、5/0节位根,明显减少了分孽和有效穗数;12/0叶期剪根则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减少;14/0、16/O叶期剪根则影响结实率和粒重。综上所述,出苗—穗分化期的发根力最强,“浮根”发生;在栽培上应该浅水足肥,以促分蔡,增加穗数。穗分化—齐穗期的浮根大量发生,根系活力大,根干重增长快;应适当搁田,足肥以促大穗。齐穗,-一成熟期的根系活力旺盛,需湿润灌溉,补肥,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在叶片生长方面,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主茎叶可分为三类:(1)1/0、10/0(1l/0)节,包含叶—鞘—节—分萦(缺节间),都是营养生长期发生和生长的。(2)11/0、12/0(12/、13/0)节,包含叶—鞘(缺分孽和节间),为过渡期发生和成长的。(3)13/0~15/0(14/0~16/0)节,包括叶—鞘—节—节间(缺分集),都是生殖生长期生长的。根据主笔叶的叶形、出叶积温、生存期和功能,叶片可分为四组,(表略)1980年对杂交稻根、叶与产量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剪除主茎4/0、1。/O叶则影响1~7/0节位分孽;4/0~8/0叶期剪根(剪去1/0、5/0节根)则影响1/0、5/0节位分孽;剪去4/0~10/O叶或12/O叶期剪根(剪去9/O节根),严重降低穗粒数;剪去14/O~16/O叶或12/O期剪很严重降低结实率。水稻叶、根、穗、粒的这些关系,可作为看苗诊断和管理的参考。另外,从两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植期研究看出,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的基本营养生.长型。生育期间日均温在1T、28℃之间,每升高1℃营养生长期缩短5天,日均温27~28℃的主长期较稳定。安全齐穗温度为23℃。四尤2号全生育期所需的活动积温为3061℃,1/0、16/0叶期的活动积温为1731℃,剑JlJ?—抽穗期的为380℃。抽穗—完熟期为905℃。幼穗分化期的生育积温指数为36.0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56.45,抽德期为68.9。这些结论与浙汀农科院绍兴基点组(19了0)的报告相一致。总之,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基木营养生长型,具有分禁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三者旧互联系,培育多叉壮秧是发挥三大优势的基础。根据活动积温及生育积温指数调整播种期,使生殖生长期处于光、温、湿最适期,既使茎、鞘、叶贮藏养分顺利运转到穗,又利于穗粒发育。根据叶、孽、根、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肥、水管理,协调促桑保蔡,促花保花,实现穗足、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

结论

(一)杂交水稻具有分集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多孽壮殃是基础。它具有省种、省肥、根多、秆壮、穗大的增产作用。

(二)节位与有效穗数呈显着负偏相关。2/O、3/O二节位的分孽憾产量占总产量的49%。分菜的发生和增长与碳、氮素营养密切相关。

(三)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但结实率不高。其原因是杀分不足和花期对温、光的适应范围较窄。

(四)根多、根重、“浮根”发达。最大发根量和根干重分别出现于分孽盛期和孕穗期。最大伤流强度于黄熟期。前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的根系发达,白根多。

(五)杂交水稻可分为四个叶组:1/0、3/0为秧期叶,决定秧苗素质;4/0~9/D(10/0)为分孽期叶,决定分孽和穗数;10/0(11/0)~12/O(13/0)为拔一节期叶,影响节间干重和穗粒数;13/0(14/0)~15/0(16/0)为穗发育期叶,影响结实粒和粒重。

(六)幼穗分化期生育积温指数为36.0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56.45,抽穗期为户8.9。

(七)总粒数与产量呈显着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四优2号”和“汕优3一号”是在一定穗拉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来增加总粒数增产的。高产田的群体结构是按1,3,2的苗、株、穗比例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水稻相关研究现状论文

以哪个市为主的了

应从农民意见建议和种植情况入手。

1、可以写水稻怎么种植,种植的注意事项,种植的季节。

2、写水稻种植的重要性,科研性以及群众对种植水稻的看法观点。

论文定义: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87.4%和87.6%。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1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2.2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2.5cm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2.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2.5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2.6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2.7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深水耐压容器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横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海水水柱单位长度的电导称“海水电导率”。是电导测量海水盐度的一种方法。海水的电导率随海水温度、压力和盐度的改变而变化,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离子组成的海水的电导率仅与盐度有关,如能求出这一关系式,便可根据电导率的大小求出盐度值。为方便起见常采用“相对电导率”,即在同一温度和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某一水样的电导率与盐度精确地为35‰的海水的电导率之比海水的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通常用符号σ表示,一般在3-5欧/米。温度17℃时,标准海水的电导率为4.54-4.81欧/米,是铜的10-7倍、玻璃的1012倍。海水的电导率比一般的湖水、河水的大千倍以上。1964年Weyl建立了海水电导率σ与盐度(氯化物浓度Cl‰)及温度τ=25°-t℃(t℃为海水的摄氏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logσ=-0.42373+0.892logCl(‰)-10-4τ〔88.3+0.55τ+0.107τ2-Cl(‰)(0.145-0.002τ+0.0002τ2)〕。其中,Cl(‰)的变化范围在17‰-20‰,tC的变化范围在0-25℃,都在1大气压下。导体的电流密度j和外加电场强度E成正比,jocE,即j=σE,其中σ为比例常数,σ=j/E,即每单位电场强度的电流密度。

毕业论文中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要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扩展资料: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水稻穗部性状影响研究论文

以哪个市为主的了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种和品质与稻作行业的质量和效益直接相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稻作行业的基本情况,摸清我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现状,从而为调整我国水稻品种结构、改善我国稻米质量、提高稻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0年开展了对全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普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普查工作于2000年7月开始,到2001年2月结束,前后历时8个月。我们先后派出12个工作小组,赴全国26个省(市、区)水稻种植地区,拜访各地有关的领导、专家、技术工作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各地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情况,也了解各地与稻作相关的科研、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并落实水稻品种样品的征集工作。本次共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湾外的27个省(市、区)的水稻样品1109份,品种919个。其中早籼稻品种349个、中籼稻148个、晚籼稻120个、南方粳稻172个、北方粳稻97个、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表1)。其中当年种植面积达6667hm2(10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332个,非主栽品种587个,包含了各地种植的传统品种、特质品种、专用品种和近年审定推广的新品种。 表1征集的品种情况 类别品种数占%类别品种数占% 早籼稻34938.0北方粳稻9710.6 中籼稻14816.1籼糯稻141.5 晚籼稻12013.1粳糯稻192.1 南方粳稻17218.7合计919100 样品的理化品质指标的检测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进行,感官品质指标依据国家标准""GB/T15682-1995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进行。食用水稻品种的品质评价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进行,也参照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中相应部分的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特异种质品种的评价参照""中国优特稻种质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二、结果及分析 1、品种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的气候、生态条件差别很大,水稻品种类别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籼稻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5个省(市、区),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此外,北方地区的陕西和河南有小面积种植少数籼稻品种。而粳稻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东北、内蒙、华北、西北(除青海外)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云南等省市。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海南等9个省(区),仍是早、晚稻都种植的双季稻区;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南方省(市)经过近年种植结构的调整,已基本上由过去的双季稻区改成单季稻(中稻)区了。 目前,杂交稻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贵州等省(市)是杂交稻的主要产区。 2、优质品种评价筛选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中与品种品质相关的品质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12.6%。其中籼稻13个,占2.1%;粳稻94个,占28.6%,糯稻11个,占33.3%。各稻组评价筛选的优质品种情况见表2。 表2品种米质达国标3级以上的食用稻优质品种 项目 品种 粳稻一级 (19个) 嘉64-1、秀水11、滇系4号、99鉴72、CR99、沈农8718、上育397、宁稻216、97XW-723、津原28、1045、9618、中系8215、水晶3号、黄金晴、豫粳6号、富士光、寒优湘晴、品优湘晴 二级(53个) 皖稻54、华安2号、当选晚2号、88-146、滇杂32、越富A/南34、云陆29、楚粳香1号、珍优1号、沈农8801、辽优7号、辽137、辽371-308、辽粳294、辽粳454、宁粳16号、98XW-258、腾系747、9807、牡丹江17、龙粳8号、东农V10、合江23、中作321、中作23、1613、京稻21、中作93、中作37、寒幽湘晴、牡丹江19、合江19、垦育16、新秋光、丰优201、农大3号、晚粳9873、晚粳太子11、农大7、农大3号、圣稻301、京引119、971、8-502、9602、常优99-1、武育粳3号、沛优801、金优湘晴、996022、中优4号、沛优01、申优1号 三级(21个) 99-39、西22-2、合系22-2、沈农18、农林315、辽盐16、金引2号、吉96010、975、龙粳10、临稻6号、中作93、九稻19、九稻22、九稻20、空育131、秋光、96-50、R109、苏农86、98-110 籼稻一级(1个) 赣晚籼19号 二级(5个) 枝优香、培两优288、两优培九、98-9 三级(6个) 优I桂99、桂香占、D优527、9709、秋优1025、湘晚籼9号 粳糯优质(11个) 凉糯2号、沈农香糯1号、津糯6号、太子粳糯、丙97-48、嘉99-7、祥湖84、紫香糯2315、97-48、D26、糯22 3、特质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以《中国优特稻种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评价筛选了具有特异品质性状的水稻品种115个,占12.5%。其中高糙米率(籼稻≥83.0%,粳稻≥86.0%)品种21个,包含籼稻13个,粳稻8个;高蛋白质含量(≥13%)品种13个,全部为籼稻品种;低垩白率(≤5%)品种49个,包含籼稻335个,粳稻14个;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品种9个,全部为籼稻品种;高直链淀粉(籼≥25.0%,粳≥22.0%)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品种23个,其中籼稻21个,粳稻2个。具体品种见表3。 表3水稻特质品种 项目 品种 高糙米率品种 籼稻13个(≥83.0%) 粳稻8个(≥86.0%) 嘉育948、K88A/7044、培杂28、培杂279、香两优463、香二优781、金优315、金优80、闽科早22、金优18、金优456、协优390 沾粳7号、武粳4号、武粳5号、鲁粳12号、镇稻88、9707、镇稻5171、9632 高蛋白质含量(≥13.0%) 籼稻13个 湘早籼7号、南保早、抗优148、2757、浙9248、博优212、博优270、金优80、K优47、D优13、C优22、冈优缙恢1号、1290S/F674 低垩白率(≤5%) 籼稻35个 粳稻14个 香两优68、西光、特籼占25、海香1号、浙9248、茉莉新占、闽香早占948、舟优早1号、汕优占、莉花香粘、泰国18、西山香、桥圩香占、黄壳香、双丰占、田东香、桂华占、七桂占、新马占、莉花香、桂艮占、马隘香米、E优540、香优61、中国香稻、91315、黄梅香稻、湘晚籼9号、郴优早2号、优99、晚籼选5、益晚籼7号、Y9413-5、1504、双佳1号 滇粳优1号、滇系4号、99鉴72、双竹粘、CR99、金引二号、宁稻216、97XW-723、98XW-258、975、1613、富士光、观95、品优湘晴 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籼稻6个 粳稻2个 中丝2号、浙农8010、渝优2142、西软米84-4、优99、Y9413-5 滇粳优3号、银光 高直链淀粉含量(籼≥25,粳≥22%) 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籼稻20个 粳稻2个 汕优64、优Ⅰ晚三、金优402、金早22、中优402、优154、绵优151、博优大占、金优77、赣晚籼29号、金优207、金优64、金新优77、金优晚3、博优964、Ⅱ优128、博优64、汕优晚3、粤优016、K优507 高原粳2号、珍优2号 4、各稻组品质性状比较 除去不合格的或特殊的18个样品外,其余的1091份样品,分别统计各稻组的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见表4.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比较分析了各稻组的品质优劣;也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品质作了比较。 (1)不同季节种植的籼稻品种品质有所差异。早籼、中籼和晚籼的整精米率分别为40.9%、48.0%和53.1%;垩白度分别为11.7%、12.2%和7.6%。可见,晚籼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均优于早籼和中籼;中籼的外观品质与早籼相仿,但碾磨品质优于早籼。 (2)北粳品质较南粳为优。通常把东北、内蒙、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种植的粳稻称为北粳,其余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粳稻称南粳。南粳和北粳的垩白度分别为6.8%和2.2%,透明度分别为2.0级和1.6级,可见北粳的外观品质较南粳优;胶稠度分别为74.2mm和80.0mm,说明北粳的质地一般较南粳的粘。 (3)籼粳和粳糯分属不同的亚种(前者属籼型,后者属粳型),其品质也大不相同。从表可见,两类粳稻除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外,与蒸煮和食味品质相关的直链淀粉和碱消值两项指标也有明显的差别,籼糯的分别为3.2%和5.0级,粳糯的分别为1.2%和7.0级,表明粳糯的糯性优于籼糯。 (4)根据对495份杂交籼稻样品和271份常规籼稻样品理化品质指标的统计结果,杂交稻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常规稻的相仿,这与通常认为杂交稻出米率差的观念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杂交稻的平均垩白率(59.5%)和垩白度(13.2%)都明显大于常规稻的垩白率(37.9%)和垩白度(7.2%),可见杂交稻的外观品质不如常规稻。另外,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20.8%)高于常规稻(18.1%),而胶稠度(56.5mm)也较常规稻60.0mm)的短,说明两者适口性也有差异。 5、优质性状评价比较 以农业行业标准《优质稻米》二级标准评价品种品质各项指标,并分别统计总体和各稻区的优质性状率,其结果见表5。总体上看,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和碱消值等品质指标的优质率较高,都达90%以上;而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等3项指标优质率较低,均不足50%。其各项同品质指标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长宽比>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粒长>透明度>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分别观察各组的品质性状达标率,情况大体相似,但有以下两点明显差异:(1)南粳和北粳的整精米率的达标率比较高,分别达88.8%和90.6%;(2)籼糯的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仅14.3%。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多、乱、杂多数水稻主产区省份都有千百个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一些乡镇内应有数十个品种种植,混杂着籼、粳、糯,早、中、晚,杂交、常规等各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多数品种年种植面积在几千至几万亩之间,百万亩以上的品种很少。由于品种杂,规模小,影响了稻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发展。 2、优质品种少,专用品种不明显目前多数品种的食用品质处于中下水平,优质品种少,仅占品种总数的12%上下,尤其是籼稻品种。籼稻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是整精米率低(碎米多)、垩白大,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市场价值。此外,多数水稻品种的品质雷同,有特色的专用品种少,影响了水稻品种的开发利用,如饲用、食用原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用等。 3、缺少产业化经营从品种(种子)到稻米产品,各地区仍主要是小生产、小经营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为数极少。育、繁、推脱节,产、加、销分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农民不管品种品质混种,粮食部门不问品种品质混收,加工企业不明原粮品种品质混杂加工。其结果是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行业效益差等,产生了恶性循环。 4、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品种要优化,品质要分流,需要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以便引导选育优质品种,筛选专用品种。但目前尚缺相应的质量标准。实践证明,原农业行业标准《优质食用稻米》,已不能适应现代稻米市场对品种品质和稻米品质评价的要求;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面向流通和仓贮的稻谷,不很适合于品种品质或市场稻米品质的评价。目前,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很多水稻种子或稻米产品,都标榜自己是优质品种、优质产品,鱼目混珠、良莠混杂的现象严重;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毒谷、毒米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极坏,危害极大。 四、建议 1、加速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步子 各地区主管部门要按照食用、饲用、食品加工用和工业原料用不同角度,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尽快作出品种结构调整的规划,发展那些优质、适销品种,限制或淘汰那些品质差、市场不适销的品种。优质育种、优质引种及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应成为当地品种工作的重心,加大投资力度;并落实强化优质优价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指导品种结构的调整。力争在今后三五年内,当地的水稻品种结构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发展产业化经营 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部门及地域封锁、分离的格局,以便创造市场化的良好氛围,实现公平竞争的法则。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组建""公司+基地或农户+科技单位""的经济共同体模式,实施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创建名牌产品,实现产业最大化效益。 3、健全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要健全水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制订不同用途的水稻品种品质标准、稻米质量等级标准和各种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适应稻米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质检机构的建设,更新技术设备,加强检验测试能力;并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及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作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稻米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S.232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S.232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