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5]赵年秀:《<普通高中语文标准>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关于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写作的目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者很大的比重,这说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想要将读与写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首先就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能够形成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开来,认为二者在教学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杜甫诗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学习阅读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1]。而大量的`写作练习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更能够明白作者意图,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二者虽然在教学中虽然分为两部分,但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将读写结合策略运用到教学中来。
二、以阅读教学渗透写作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对与写作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经典句子、用词、例子等有利于写作知识技巧进行学习。教材或阅读读物中的文章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无论是在词汇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上,还是在行文思路、表现手法上都是十分考究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布局、细节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理解文章整体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针对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优点。比如在白居易《琵琶行》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重点找出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刀枪鸣”“银瓶乍破”等句子或词,讲解其在对琵琶声音描写上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化用到自己创作的文章中。其次,还可以对阅读作品中的一些句子或词汇进行积累,为之后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并作为名句在写作时进行使用。
三、以写作教学锻炼阅读能力
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内容外,读写结合还需要通过写作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阅读文章或素材,并鼓励学生进行运用。其次,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找出写作过程中把握不好的地方,之后主动学习一些有些文章中的经验,形成以写促读的效果。比如学生对于修辞用法的掌握较弱,就可以仔细阅读、分析课文《素芭》中的“词格套用”方法,以此来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起到提升阅读水平的效果[2]。最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审视,并将自己的文章思路、情感表达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阅读作品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思想。
四、以课外活动为形式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不仅要运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体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是十分依赖实践的,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的读写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文学创作小组”等,鼓励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吗,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同时,也可以在同学间交流写作经验、阅读感受,或互相推荐优秀书籍,通过日常的积累来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
总的来说,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在教学中注重策略,就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勇.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14-15.
[2]洪祖臻.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3):228-229.
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017
导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下面是我分享的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陈燕兰.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及探索[J].时代教育,2015,(24):214,228.
[2]曾卫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校园英语,2012,(5):71-72.
[3]江菲菲.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读与写(下旬),2012,09(4):98-99.
[4]雷佼.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丁敏.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和探索[J].才智,2013,(22):108-108.
[6]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368-369.
[7]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11-12.
[8]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9]潘志强.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10]宋菲,段文敬.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
[11]石志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4,15(1):59.
[12]陈儒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4,26(17):169.
[13]谭莉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才智,2014,8(21):192.
[14]张晓娟.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5.34
[15]吕晓宏.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王冬冬.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中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17]刘天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
[1]张秋英.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3,4.
[2]杨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7.
[3]周华梅.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4]王红英.浅谈初中英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6.
[5]刘亚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11-112.
[6]王传奎.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8):59.
[7]王新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10):63~66.
[8]李浩然.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11):20~24.
[9]王华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预习障碍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0]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11]刘阳.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2]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4.
[13]杨德林.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89-90.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5]游毓平.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16]贾景全.论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7):56~58.
[17]周彦波.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5,(24):190-190.
[18]宋斌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9]孙琼.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0]陈黎明.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探索高职大学英语口语特大班额的教学新路径[J].海外英语.2016(12)
[21]阳兰梅.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03)
[1]李晓娜. 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积极性[D].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2010. [2]罗佳. 如何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3]范艳梅. 如何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J]. 企业家天地,2008,(1). [4]周明霞.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5]孙旭,熊静中,刘香进.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校英语定级考试初探[J]. 石油教育,1996,(1). [6]庞晖.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2005. [7]吴微.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力研究[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3). [8]朱琳. 激活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高中英语为例谈课堂调动[J]. 德州学院学报,2011,(S1). [9]徐敏,胡海涛. 如何调动中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 [10]巢娟娟. 如何激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J]. 成功(教育),2011,(9). [11]田运平. 论激发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J]. 价值工程,2010,(33). [12]陈瑞芳. 略谈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J]. 海外英语,2011,(1). [13]吴边,郭熙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4]李海涛,周立学.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提高[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 [15]郭军强.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探析[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 [16]万红. 浅谈高职学生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积极性[J]. 海外英语,2011,(4). [17]司国林. 有效设计课堂活动 调动学生英语复习积极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18]刘静. 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1,(9). [19]方青卫. 大学英语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策略[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20]杨楠. 如何增强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 [21]刘利萃.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 现代农村科技,2010,(9). [22]宋磊. 浅析高职英语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3]杨丹,刘伟荣,曲景秀. 对调动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探索性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10,(2). [24]伍碧鸽. 成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行动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5]罗晗,何木英.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 [26]赵星星. 论如何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7]管弦. 运用PowerPoint辅助口头陈述以提高成人英语学习积极性[J]. 海外英语,2010,(2). [28]曹南乐. 影响大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分析——期望价值理论的启示[J]. 现代交际,2010,(6). [29]黄泽香. 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30]冯建瑞. 浅析英语课堂中制约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 [31]孟琳. 成人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10). [32]蔡文靖. 试论如何提高职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3]黄国芬. 师生关系与英语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29). [34]杨国英.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5]何泺. 浅谈如何提高职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6]马皓. 以语句意义唤醒英语学习积极性[J]. 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37]李纪文. 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 [38]李东利.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1). [39]汪达志. 如何调动职高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 [40]欧阳小飞. 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41]屈春芳. 如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才智,2009,(15). [42]赵秀芬. 教师如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沧桑,2009,(4). [43]肖琪. 浅析电大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44]唐玥. 课后作业评价与学习英语积极性的相关探究[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5]陈特丽. 如何调动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才智,2009,(21). [46]贾增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47]孙卫斌.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J]. 内江科技,2009,(10). [48]红艳. 新课标下调动高中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初探[J]. 成功(教育),2009,(10). [49]李艳. 论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调动[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6). [50]张兴群. 充分调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6).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
或许有编辑部的分部在北京
buzhidao
请到图书馆查询相关问题
《中学教学参考》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广西教育学院主管,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的优秀学术期刊。旬刊,国际刊号:ISSN:1674-6058,国内刊号:CN:45-1372/G4,邮发代号:48-12。本刊自创刊之日起,一直坚持锐意进取、兼容并收、实事求是的办刊理念,搜众行中学教学参考由于其态度严谨、积极创新、观点新颖等创刊特点,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在国内刊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杂志收录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特色鲜明,已被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
1、杂志名:《中学英语园地》。主编:李梦海。简介:《 中学英语园地》创刊于 1985年 ,由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与河南大学出版社结合主办,是一份面向全国中学师生发行的外语教学辅导类期刊。 2、杂志名:《英语学习》。主编:侯毅凌。简介:《英语学习》是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侯毅凌。本书包罗政治、文化、商业、科技、文学、娱乐、旅游、职场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潮流讯息。 3、杂志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斌华。简介:《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又名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期刊经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为主办单位。期刊出版地在上海市,语种是中文,开本是16开。 4、杂志名:《中学生英语读写》。主编:马王胜。简介:遵循大纲辅导,突出读写训练,点拨学习技巧,提高交际水平。 5、杂志名:《中小学外语教学》。主编:赵群。简介:创刊于1978年,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以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教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刊物。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九种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其他的不属于核心期刊。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爱国主义在初中美术课堂论文参考文献如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欣赏课和技法课,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