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回顾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回顾论文

看这篇论文

关于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称之为抛荒制。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段。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68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7100年左右),等等。

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还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火耕阶段。特别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大约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原始农业进入了时期。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辟,产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可以比较长久地在一个地方定居,村落规模逐渐扩大。而人口的增加又迫使人们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和饲养更多家畜,导致原始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农具的种类增加,石质农具通体磨光,制作得更加精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农田得到进一步整治,修整沟渠等排灌措施,对田里的庄稼加强保护管理(如铲锄杂草,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址,都属于这一阶段。考古学家不但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木、石、骨、蚌质地的农具和数量众多的粮食作物遗存以及畜禽骨骼,更为难得的是发现了农田遗址。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和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田遗址。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小块水池状的水田串联而成,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方米,互相间有水口串联,并有水井、水塘、水沟等配套设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日趋成熟。同时也表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而南方则可能已是连续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如石锄、石镢的普遍使用,石铲更为扁薄宽大,精工磨制,出现了有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石镰的制作也较以前进步,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推广,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畜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水井的开凿并被使用到生活和生产上,给定居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的人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处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二.作物的栽培

农业的产生是以粮食作物的栽培为标志。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已经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在5000年前已经种植小麦。而长江流域的先民则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粟  粟是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国北方,一直是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它是从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何时驯化,尚不清楚。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炭化粟粒、粟壳或谷灰。其中最早的为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遗址,前者距今8000年左右,后者距今7000多年。磁山遗址共发现了88个存有粮食的窖穴。腐朽的粮食均堆积在窖穴的底部,十分疏松,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粟粒基本相同。经灰象法鉴定证明是粟。有些窖穴的底部粮食堆积中发现有完整到陶盂,可能是盛取粮食的容器。有些窖穴在粮食堆积的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家畜(骨架),可能是存放粮食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放人的。新郑沙窝李遗址也发现一片面积约o.8—1.5平方米比较密集的粟的碳化颗粒。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这些粟粒有的是存放在窖穴里,厚达18厘米。有的是放在陶瓮、陶罐或陶钵中。其中有的可能是作为种子而保存的,也有的是放在坟墓里作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800多年的粟粒,体积达1立方米多。说明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后,粟也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了。

黍、稷  黍稷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黍稷本是同种作物,农学界一般将圆锥花序较密,主穗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子实黏性者称为黍;将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枝向四面散开,秆上无毛,子实不黏者称为稷。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的碳化黍粒,说明黍在中国的栽培也有近8000年,与粟一样古老。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5500年左右的黍壳。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里,还发现了堆积达1.8立方米的稷穗,是捆扎成束堆放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作为种子贮藏的,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黍稷遗存。它们和粟一样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  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较晚,目前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麦的遗存,其中最早的是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和大麦的碳化籽粒。距令5000年左右。其次为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中出土了数百粒小麦,距今4000年左右。在新疆哈密市五堡乡克孜尔确卡古墓中发现大麦的植株和穗子,距今3200年左右。看来麦子在新石器时代还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  稻是一年生的禾本科草本作物,喜温暖、潮湿,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最主要粮食作物。栽培稻是从野生稻驯化来的。驯化的时间大约在1万多年前。考古学家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物蛋白石,但已具有人工干预的痕迹,说明当时人们不但已经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而且可能已尝试人工种植。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也发现了3粒半1万年前的稻粒,其中一粒是野生稻,其余属古栽培稻。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遗址也发现了1万年前的水稻植硅石。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也发现了9000年前稻作遗存。这就证明我国栽培水稻的历史已有万年之久。到了8000年前左右,水稻的种植在长江流域中游和淮河上游都颇具规模。考古学家在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李家岗遗址都发现了大量距今8000年左右的稻壳和稻谷遗存,有的保存极好,出土时如同新鲜稻谷。在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也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经鉴定都属于古栽培稻。说明已经越过选育、驯化阶段,形成了早期稻作农业文化。大约到了7000年前,我国的稻作农业已进入发展阶段。淮河流域下游、长江中下游都已发现很多稻作文化遗址,如湖南省的临澧县胡家屋场、岳阳市坟山堡遗址,湖北省宜都城背溪、枝城北以及秭归县柳林溪遗址,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等,都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遗存。这些遗址的年代距今7300—6800年。说明这一时期,稻作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普及,并且水稻品种也得到了初步的改良,已有籼稻和粳稻两个品种。到了6000年前,我国的原始稻作开始进入发达阶段,水稻种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稻田的整治已初具规模。到了5000年前,水稻的种植已经遍布长江流域各地以及华南、闽台地区,甚至连黄河流域(如陕西、河南、山东)都已开始种植水稻了。水稻的驯化、培育成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巨大成就之一。

蔬菜瓜果  原始居民除了食用主粮之外,还要吃蔬菜瓜果。根据资料,商周时期我国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已经相当发达,推测其起始年代应有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目前考古发掘中已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葫芦、菱芡、甜瓜子、莲子、桃核、梅核、枣核、栗壳以及菜籽等实物,年代最早可达7000年前。但是大部分都是属于野生植物,看来当时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粮食作物方面,同时采集一些野生果实充饥,不可能有人工种植。不过,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曾出土过距今近7000年的油菜籽,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的一座房子遗址里发现一件小陶罐,口很小,内盛碳化了的菜籽,经鉴定是属于白菜或芥菜的种子。将菜籽装在不易取出的小陶罐里,显然不是为了食用,应该是供来年种植使用。由此可见,我国人工种植蔬菜的历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白菜、芥菜和油菜的起源地正是中国,至今仍然是民间最主要的蔬菜。

纤维作物及蚕桑  原始人最初的衣服是冬披兽皮夏穿树叶,以后逐渐学会利用野生葛、麻的纤维纺织布料制成衣服。当原始农业发展以后,人们在种植粮食的同时也尝试栽培麻、葛等作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人们也从采集野生的蚕茧进而学会养蚕缫丝纺织衣服。这个过程可能要晚于粮食作物的栽培,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才发展起来的。首先被驯化栽培的是大麻。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株结的籽粒可食用,古人曾作为粮食,被列为“五谷”之一。雄株的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原始先民可能是在采集雌麻籽粒过程中发现了雄麻纤维可做衣料,从而逐渐加以栽培种植。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出土过四五千年前的大麻籽,新疆孔雀河古墓内出土过4000年前的大麻纤维,辽宁省北票市丰下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麻布残迹,是目前最早的实物标本。另一种纤维作物苎麻是雌雄同株,大约与大麻同时被种植,浙江省吴县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一些苎麻布和苎麻绳子,距今也有4000多年。葛是野生纤维植物,但是在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过6000年前的葛纤维纺织品残片,说明当时原始先民可能已经有意识的加以保护利用,甚至也可能尝试种植它。原始先民在采集野生桑椹充饥过程中,会发现桑树上野蚕所结的茧,从而逐渐利用野蚕茧丝,继而有意识地保护、饲养,终于将它驯化成家蚕。河北省正定县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两件5400年前的陶蚕蛹,钱山漾遗址也出土了4700多年前的家蚕丝带、丝线和绢片。可见至少在5000年前,我国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这是纺织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说明黄帝“淳化……虫蛾”的传说并非毫无根据。

三.家畜的驯化

在旧石器晚期,由于狩猎工具的改进和狩猎经验的积累,人们捕捉野兽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有可能将一些暂时不吃的活的野兽或小动物放在天然地洞内或圈以栅栏养起来,以备日后捕捉不到野兽时食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洞养或圈养的野兽也越来越多。天长日久,部分野兽的性情开始渐渐温顺起来,进而驯化为家畜。这样就开始了原始的畜牧业。这一过程,大体上是与农作物的栽培同步的。从考古资料得知,至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已经开始饲养狗、猪、牛、羊、马、鸡等家禽家畜。

狗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早在狩猎时代,人们就已驯养狗作为狩猎时的助手。进入农业时代,狗会有一部分成为肉食对象。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等遗址,都出土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狗骨骼,说明至少在8000年前狗已成为家畜之一。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狗骨,头骨较小,额骨突出,肉裂齿小,下颌骨水平边缘弯曲,与华北狼有很大区别,已具备家养狗的特征。而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陶狗鬶造型生动逼真,使我们得见新石器时代家狗的形态特征。

猪  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的,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广西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家猪骨骼,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猪骨骼,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件7000年前的陶猪模型,其形态处于亚洲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属于原始家猪阶段。而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陶猪鬶,其形态则属于典型的家猪。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骼和模型中,以猪的数量最多,而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经常以猪作为随葬品,说明猪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可见猪在我国原始畜牧业中已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羊  羊是从野羊驯化而来的。羊一直是北方居民的主要肉食对象。因此北方的遗址中发现的家羊遗存较南方为多。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过一件陶羊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也出土过一件陶塑器盖把纽,呈羊头状,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过羊骨骼。在南方,最早的发现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陶羊,其形态属于家羊。看来,至少在7000年前,羊的驯化已经成功。到了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各地已普遍养羊,因此,各地的遗址发现羊骨骼也较多。

牛  作为肉食的牛,主要是黄牛。耕牛则包括不同属的黄牛和水牛,它们各有其野生的祖先。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出土过黄牛的骨骼,河姆渡遗址出土过牛的残骨和牙齿,半坡遗址也出土过牛的牙齿,江苏省邳县刘林遗址还发现30多件牛的牙床和牙齿。说明牛的驯养早在8000年前就已开始,至6000多年前,南北各地都已饲养黄牛。水牛的饲养在南方可早到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16个水牛头骨。江苏省吴江县梅堰遗址也出土了7个6000年前的水牛头骨。在北方,山东省的大汶口、王因遗址,河北省的邯郸涧沟村遗址,陕西省的长安客省庄遗址,都发现过水牛骨骼。可见至少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牛已经生活在淮河以北的一些地方了。

马  马的驯养比较晚,在我国一些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未发现马的遗存。我国家马的祖先是生活在华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蒙古野马,最早驯养马的也应该是这一地区的先民。只在半坡遗址发现2颗马齿和1节马趾骨,未能肯定是家马。在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如山东省历城市城子崖、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吉林省扶余市长岗子、甘肃省永靖县马家湾等遗址出土过马骨。

鸡  鸡是由野生的原鸡驯化而来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就发现原鸡的遗骨,西安半坡遗址也发现原鸡属的鸟类遗骨,说明原鸡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各地都有条件加以驯化。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山东省滕县北辛等遗址都有家鸡遗骨出土,说明家鸡的驯化年代可早到8000年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北地区都已饲养家鸡,成为主要的家禽。总之,古代所谓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在新石器时代都已经驯养了,除了马较晚之外,其它畜禽驯养的都早到七八千年前,远远超过传说中黄帝“淳化鸟兽虫蛾”的年代。

有了人类就有了农业的诞生

从人类播下第一粒作物种子开始,便拉开了农耕文明的序幕。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革命史,农业革命随着技术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减少而不断出现新内容。早在市场出现之前,人口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人口和技术的进步,远古先民们由刀耕火种变为固定农业,从简单的消耗变成对自然进行投入和加工,人类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并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和文化。不事生产的远古先民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的祖先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修炼”成人,脱离动物界,开始在广阔的大地上驰骋。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可不知道什么叫做农业,狩猎和采集是他们主要获取食物的来源。虽然农业和狩猎都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劳动对象,但后者属于捡现成的,用文学名词来说就是“攫取经济”;而前者就是通过双手填饱肚子的典型,也就是俗称的“生产经济”。远古先民的生存条件很恶略,自然灾害、毒虫猛兽、季节变换等时刻威胁着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先民们开始逐群而居,这就是部落的雏形。那时候的先民大部分都永远的住在自己的居住地里,他们当中只有少部分成为了游牧民族。由此而产生的“定居”行为,让大部分人的活动范围大幅度缩小。远古先民们的狩猎和采集范围可能只有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而这片几十、上百公里的活动范围就是他们当时的“家”,有山川、动物、河流、鱼虾、森林、野果还有广阔的天空。由于不事生产,只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而狩猎的工具也是用石头打磨的粗糙武器,因此这段时期就是大家学历史的时候耳熟能详的“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漫长和久远,绵延了近170万年之久。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上面我们提到,远古先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开始了逐群而居的“定居”生活,这也代表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的前夕。那么人类为什么抛弃采集和狩猎这种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填饱肚子的生活方式呢?我们这里引用几个假设学说:1、 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学说人口压力学说,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首次提出。主要内容:由于冰川时期,全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人口增长快速(毫无计划生育观念),狩猎数量下降,食物短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类开始拓展更多的食物来源,这其中就有植物的种子,人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开始学习植物的人工种植,于是出现了最初的农业雏形。2、 海登的宴享学说宴享学说,由海登(B.Hayden)首先提出,他的观点是初期的种植作物产量很小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所以,最初的种植作物仅仅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食物品种,(说白了,就是想聚餐的时候食物别太单一)种植作物只是食物中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3、“气候变迁”学说一些学者认为,在远古时候,由于古气候的改变,冰川的降临,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动物和植物果实越来越少,人们的狩猎和采摘变得越来越困难,无法满足生存需求,所以才转而学习种植,开发农业。4、“宗教”学说原始人类为了祭祀天地需要活体野生动物,捕猎又不能及时满足,那就流行圈养,这就是畜牧业开始了,同时圈养又需要饲料,那么种植业就顺应需求而出现了。(感觉好牵强,种植还没长出来,圈养的都饿死了。)5、“垃圾堆”学说(听着挺扯淡的)原始人没事瞎溜达,就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是就用聪明的人进行了深度研究,发现了种植的技巧开始进行了植物栽培,以此获取食物。其实原始农业是建立在采集和狩猎的基础上产生的,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我们的祖先用存活的大量时间,通过生活懂得了动物和植物的驯化工作,他们开始知道哪些植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知道哪些动物是温顺的可以驱赶甚至可以养殖的,这也符合了上面的某些说法。

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5)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6)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论文团队研究回顾

步骤1.设计课题贵院主要的病种集合部分在哪里?病历质量如何?这些病种的研究方向?学科主要杂志的目前刊登的情况,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在这儿,因为好多人都是,小张锕,我没有IDEA啊,这个时候有个秘诀就是直接打开贵科主要杂志的目录,对近五年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慢慢就会有一个方向,这个过程一定是你自己通过时间的积累,对国内这些病种集中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然后才能做出判断,当下,哪个还有待完善。接着初步有个想法之后,再对它进行搜索。我上一次这么干的时候,筛选了六七个IDEA,和朋友讨论以及自我搜索(还有一个否定因素就是这个医院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很多指标主观上没办法评估,所以量化标准很重要),最后得出了三个IDEA进行跟进落实。2.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时至少应该有三四个你想做统计的的方案,你预备用什么统计方法,得到一个大概怎样的结果3.随访调查(或者其他部分的补充数据的工作)4.统计数据——如果有几个人的话,统计部分的工作可以单独给别人做。前言+统计两条线一块完成。5.撰写讨论简要描述本研究的主要结果,这几年这个研究是多么热门;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的相似之处或可比性,有差异,原因在哪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或独到之处,前任研究创新之处在哪里。研究局限性,提出自己的创新。最后得出结论。作者:ENT小张医生链接: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临床回顾性分析具有以下特点:回顾性研究、横断面研究居多;原因分析、风险因素分析居多;大样本量研究居多;高发区、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研究者更容易发表论文研究思路不要局限,创新点很重要优势也很明显:综述也很适合,但是综述有个问题就是文献阅读量太大,而且见识不够,写的很容易不在那个基线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综述只要大佬写的就是因为这个,开宗明义,方向不会错。

你好朋友,请看下面回顾性论文写作经验的几点体会:一、传统技术和方法同样蕴含着创新。创新性常常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所在,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有些作者过分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并错误地认为:创新性仅体现在基础或临床研究性论文中,而临床回顾性论文则是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内容,无创新性可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若作者能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提炼,同样也是一种创新。二、灵活掌握病例累积数量和随访时间。但对于某一些临床研究而言,由于患者群体较小,加之患者流动性较大,决定了其病例数不可能像其他专业那样多,而且患者较大的流动性无疑增加了随访难度。此外,拘泥于“积累更多的病例数”或一味延长随访期,有可能使成文和发表的时间明显延迟,有时还会因此而失去研究成果的首发权。故若有可靠的相关资料作为支撑,并有3~6例临床病例和术后3~6个月的随访期,即可将这些资料进行总结,争取尽快发表。三、完整翔实的病例图片资料可使论文锦上添花。设计界素有“适时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之说,图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临床研究论文而言,附有完整翔实的典型病例照片,有如锦上添花;若无,则文章科学性与真实性将受到质疑。有时虽有图片资料佐证,但其规范性较差,属于资料不完整或有严重缺憾。有鉴于此,作者在收集及选择图片资料时,应注意几点:一是实事求是地拍摄临床试验照片,切忌通过各种手段弄虚作假;二是临床试验前后的照片在拍摄部位、范围、投照角度以及背景等方面均应尽量一致,以保证较高的对比性;三是照片资料力求完整翔实,除需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照片外,还应尽可能地收集6个月以上的远期随访照片;除收集常见的正位、侧位照片外,还应收集其他多种体位的照片,以便能客观全面地显示试验效果;四是应注意对患者肖像权的维护,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团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团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无往不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喜欢我行我素,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习惯于自我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与团队精神内涵的探讨与研究,以创业与就业为导向,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关键词:大学生、团队、团队精神、素质教育1 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定义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凝聚力强、合作程度高、成员贡献意识强,团队工作效率比一般群体高,在团队中人们的心情也比较愉快。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所有成员自觉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2 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 2.1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们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2、2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之间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2、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EDS(电子资讯系统)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John W. Egan(约翰-宜根)先生在江西先锋软件学院作的《从EDS的发展看IT服务的未来》演讲中建议大学生在学好软件的同时,必须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他说在IT这个行业,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3、如何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3、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学、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由较低的认知水平提高为较强的行为表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3、2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3、3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团队精神应该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因此,在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 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3.4 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3.5 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3.6 开展好团队的活动 3、6、1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6、2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学生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3、6、3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3、6、4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沃特杯三人篮球对抗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校园长跑及环湖长跑比赛,打字比赛、英语理事会的朗读、演讲及经典老歌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硬件装机培训、DIY攒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电脑维修服务、书画展等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的同学比赛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总之,无论各班要围绕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以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开展以适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协作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领会、理解、相互尊重、爱护、支持、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学会“双赢”等团队精神的素质内涵。

用倒叙来写 比如,在《永不忘记》一文中采用把情节的结局放在开头叙述,然后再叙述情节的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这是最典型的倒叙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她语带感情,几致哽咽”)写潘老师和王翔的父亲、妹妹到车站送王翔上大学,王翔送给潘老师一幅自画像。无限的深情都凝结在一幅画着一个卖冰糕的孩子,写着“永不忘记,谢谢老师”的铅笔画上。画有什么含义?永不忘记什么呢?这种先叙事情结局的手法既曲沂、引人入胜地点了题;又制造出悬念,引起读者急切的关注。这里又借人物对话交代画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个难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学全靠潘老师的帮助。自然地引起倒叙。 倒叙的类型: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永不忘记》;二是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修鞋姑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倒叙的作用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例如,在《不速之客》中,文章通篇围绕“不速之客”采用倒叙的方法行文。重点突出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不速之客所讲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创业的艰难和阶级友爱的深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待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的人在扫墓,然后倒述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伟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影片《辛特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小学生必看:倒叙是把文中的一段或一个句子放到最前面,然后,再进行顺叙。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陈连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这些支持和勉励,使我在自己学业根底不深且研究条件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学们希望我逐步将自己的研究归纳一下,那我就先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说起吧总括20年来,关于中华文明以及其早期发展已发了一系列文章,其要点包括:一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二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三中国的农业从起源时期起南北不同,最近10余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南北农业起源均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与世界农业起源最早的各地区大体同步四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萌芽,可追溯至距今5000余年以前,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这一个千年纪,考古学界称为古文化古国,我称之为王朝前古国这个历史时期,在考古学上大体相当龙山文化期向青铜器时代过渡;在社会发展方面,是从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过渡;在文化发展方面,是从无文字向有文字文明过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方面,是从部落联盟向国家和民族形成过渡;在中国文献记载方面,是从黄帝至尧舜的五帝向夏商周过渡因而,我所说的王朝前古国时期,是王朝前夜文明初曙国家雏型从萌芽至发展的漫长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时代五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六中华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但,中华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正因为中华文化的这些特性造就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也是中华民族结构形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因应该说,这些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和早期发展特点的认识,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就,它凝聚了多个学科数辈学者的共同心血除了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外,还有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成就大致说来,对我影响较大的前辈学者除上面已提的老师,还有顾颉刚傅斯年蒙文通和徐旭生等先生若说我自己还有些成绩的话,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在进步,而我们站在前辈学者的肩上,故比前辈看得稍微远一些;二是新中国的考古学成就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有幸看到这么丰富的地下资料,眼界和认识自然会提高一些另外,多年来,曾从事历史地理和民族史研究的经历对我的帮助也甚大历史地理的背景,使我在历史的研究中时刻关注与空间的关系,考虑空间问题时又会照顾到历史的时序;而民族史的背景,使我更关注纵横时空网络中族群关系的变化,由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探求深入到探讨中国性(Chinese-ness)诸问题我始终相信,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后人必定要超过前人,所以我的这些认识也会随时代的更替而被不断补充和发展,我自己也随时准备更新认识,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一关于中国人及其文化的来源,长期存在外来说和本土说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辩1以往由于受到当时政治背景和流行学说的局限,科学发现也不充分,因而很难得有说服力的认识如关于中华文明的种种西方起源说,就带有明显的虚构编撰和假想成分而且,从18世纪法国人约瑟夫•德•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纪)开始,止于20世纪初叶的安特生之前,所有西来说的立论都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立场之上(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说和西亚古文明中心说等)2考古学发展起来以后,有的研究也不免有种种偏见和浅见当前,中国境内古人类学的材料已相当丰富和系统,旧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万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在中华大地上已是遍地开花这些系统而又丰富的发现,文化性质明确,内涵清楚,相互关系也易于得到证明,用来与中国文献记述的远古神话传说互相印证,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由多元向一体发展的特点人类起源于何方?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古人类学界尚在不断探讨之中中国古人类学研究有近80年的历史,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从体质特征方面观察,早期智人阶段已经出现了向蒙古人种(黄种人)方向演化的萌芽;到晚期智人阶段,以柳江人(广西柳江市发现)和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为代表,蒙古人种已出现南北异型的分化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存有不同于他处的特点,北京人遗址文化堆积之厚内涵之丰富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瞩目可以说,世界上普遍承认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存在,得益于北京人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特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的遗存,其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石器的制作和加工上,大型球状石核以外,其它石器普遍较小,一般重约510克,最小仅有1克左右,但数量众多,已发现有2000多件!据其形制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锥型器等,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从这些旧石器的精细程度推测,在此以前其文化当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必然具有足以保证技术传授模仿改进和继承的语言交流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一系列腊马古猿材料将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有理由推断:人类起源当在四五百万年以前,中国处于人类起源地区的范围之内3早期智人及与之相应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分布范围已明显扩大,尤其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水流域,所发现的地点为多晚期智人已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其相对应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地点在现今行政区划的各省均有分布,仍以黄土高原较为密集从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分析,中国南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既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传统,又具有共同的特点至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部出现了不同区域类型的发展倾向综上所述,人类起源的问题还会进一步争论下去,但人类起源仅非洲一个中心之说,过去就已受到一系列新发现的质疑;最近在中国山西曲垣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则已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推翻,夏娃理论不能成立因资料的限制,基因证据的研究也远未解决人类起源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中心的问题当然,讨论人类的起源不能局限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之内,应该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视角来讨论和分析问题,实际上,中国人的起源问题正是人类起源问题的一部分另外,假若人种的划分是可行的,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还涉及到蒙古人种的起源问题虽然,目前尚难确断中国是否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但已知的材料已经证明中国是蒙古人种的故乡谁也无法否认,中华大地上的这些人类化石,从直立人一直到现代人,其体质形态的进化表现有明确的连续性将化石材料与现代中国人体质形态的基本特点相比较,也能发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连续性正如吴汝康教授所总结的那样,中国人具有四大突出特征:(1)铲形门齿,中国人为98%,白色和黑色人种相加也仅为5%;(2)印加骨,出现的比率也相当高;(3)面部扁平;(4)下凳圆枕4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其主体华夏/汉民族,从总体上来说,其远古祖先应来自那些起源于中华大地,并留居于本土继续创造历史的人们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5二对中华大地上万年以来的考古文化,许多学者都有极其精彩的归纳和总结6从这些归纳和总结中,可明显看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由多元起源而向一体汇聚的特点传统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司马迁综合春秋战国诸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表述:由于共工欢兜三苗鲧有罪,于是舜归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史观影响甚大,直至近现代也还有一些学者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过去史家总是用礼失求诸野的观点来推测区域间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把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当作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这就是本土起源说中的一元说一元说的论点已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所推倒,中华文明不是从黄河中下游单源扩散至四方,而是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

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清静无为”,到“寄情山水”、从“以景抒情”到“托物言志”。

中国文人一直把这种文化当成一种“博大精深”、“宁静致远”、“清静高贵”的文化加以吹捧,甚至发展成一种“自以为、”自欺欺人“、”虚无”“自大”的自恋情结。从中国文字到书法、从中国画的题材形式到技法、从文学到诗歌,从传统建筑带园林盆景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

扩展资料

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主题明确,一目了然,突出论文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作者署名: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包含所在单位、邮编等。

摘要:摘要内容和一般格式: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研究方法:常采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也可为独立的观察研究对象。

统计学方法:采用何种软件,哪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然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④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与中国古代文明并时兴起的古埃及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这样绵延久远,迄今不衰。这确实是极值得探索的大问题,不比“李约瑟难题”逊色。⑤谈到绵延久远,即涉及文明的起源。最近我常有机会讲,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上有五个“起源”,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即:。探讨文明起源的论作,很早就有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门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我们都熟悉的。

①我一直认为,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较方法的学术领域。②在人类近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大家知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这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等书里,所举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无论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类的历史所以绚丽多彩,正因为这样。③然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④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与中国古代文明并时兴起的古埃及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这样绵延久远,迄今不衰。这确实是极值得探索的大问题,不比“李约瑟难题”逊色。⑤谈到绵延久远,即涉及文明的起源。最近我常有机会讲,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上有五个“起源”,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即:。探讨文明起源的论作,很早就有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门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我们都熟悉的。⑥1929年9月,郭沫若先生为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序,说明:“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郭沫若先生强调:“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织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 。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要求就是要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但这必要的条件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⑦1986年,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写了一篇论文《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他引了上述郭沫若先生的自序,评论说:“这几句话所代表的观点在当时是有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中国学究孤芳自赏的传统,将中国社会史放在社会科学一般框架中去研究。……但是他只把该说的话说了一半,因为我们今天新的要求是要用中国社会的观点来观察人,而如此做必要的条件也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张光直先生提出:“我相信中国研究能在社会科学上作重大的一般性的贡献,因为它有传统的二十四史和近年来逐渐累积的史前史这一笔庞大的本钱。世界古今文明固然很多,而其中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记录的则只有中国一家。……这批代表广大地域、悠长时间的一笔史料中,一定会蕴藏着对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程序、发展规律有重大启示作用,甚至有证实价值的宝贵资料。”⑧这里应该指出,郭、张两家的论点固然有着区别,但是仍有其根本的共同点,这就是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规律,而研究中国的文明对于探求这种普遍规律是重要的。张光直先生的文明起源新说,正是由普遍规律着眼的。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还想说几句。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研究,至少在中原地带,考古文化的链环已经连接起来,从仰韶、龙山,以至夏、商、周,文明的萌生形成,直到发扬光大的历程,应该说尽在视野之中了。但是这一历程还有很多环节有待具体化,有关研究需要深入,理论水平更应当提高。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⑩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策划时便确定是“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研究途径则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结合。“十五”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预研究”,继续了这一研究途径。“预研究”将制订今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规划,相信在新世纪中,很快会出现研究探讨中国文明的新局面。

回顾性护理研究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4 浅谈人文关怀在胃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胃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首次行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满意率为 94.67%,干预组的满意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镜检查中人文关怀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消除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文关怀;胃镜检查;应用效果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直观而可靠的方法。电子胃镜是通过安装在胃镜顶端的微型电视摄像机,把观察到的图像,以电子讯号的方式通过内镜传至电视信息处理器,把信号转变成电视显像器上可看到的图 像[1]。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发展[2]。本文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由同一医生为两组患者进行胃镜操作,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4~90岁,平均年龄48.5岁。根据患者来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大部分门诊患者对电子胃镜检查的认知缺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及恶心呕吐等痛苦体验,部分患者甚至因害怕而拒绝检查,从而延误病情的诊治。护理人员通过沟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门诊患者担心自己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胃穿孔、胃出血及一些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②部分知识分子害怕在检查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③通常术前10 min含服利多卡因胶浆10 mL,使患者在做胃镜过程中能更好的配合检查及除泡,但麻醉剂不但味苦且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咽喉部肿胀、恶心、无法吞咽及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④患者担心自己在检查过程中难以呼吸,难以与医师配合检查而影响检查效果;⑤患者由于对电子胃镜检查认知缺乏而出现莫名的恐慌,害怕检查可能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医务人员的专业解释缺乏信任;⑥患者出现长期不适,害怕自己会长食道癌或胃癌。 1.2.2检查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位来检查的门诊患者有较为适当的称呼,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有无空腹。向患者介绍胃镜的优点,胃镜消毒效果的肯定,胃镜操作者的业务水平及检查过程中有恶心而无疼痛感,告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配合的要点,听从医生的指挥,进行吞咽、深呼吸、头不能移动及抬起,从而使患者熟悉检查过程,放松紧张情绪减少恐惧感。并通过上千例胃镜检查成功病例介绍,解除患者疑虑及担心,树立积极检查的心理,增强自我配合的意识。 1.2.3检查中护理 在检查之前,先帮助患者摆好左侧屈膝卧位,放松腰带,牙齿轻轻咬住牙垫,以鼻作深呼吸,边插胃镜边向患者发出吞咽、屏气、放松的口令,口水自然流出口角旁的弯盘内,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和恶心严重时,应放慢下镜的速度,动作轻柔冷静操作,方便患者配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检查时间,得到清晰检查结果。 1.2.4检查后的护理 检查结束后嘱患者休息10~15 min,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确认患者无不适后方可离去,让患者了解检查中麻醉剂使用可能出现的后续作用,让他知道咽喉肿胀麻木属于正常现象,很快会消失的;指导患者待咽喉麻醉消失后方可进食,取活检的患者2 h后方可进食一些柔软易消化无刺激的温凉食物,如有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请及时来就诊。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门诊患者焦虑恐惧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组门诊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3.1人文关怀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心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3]。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检查前的护理、检查中的护理及检查后的护理,门诊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在术前能够消除恐惧心理,术中能够积极配合,有效的缩短检查时间,减轻了痛苦,术后并发症少。 3.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的发展完善,越来越需要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护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护理工作精益求精的体现[4]。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可有效降低安全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门诊患者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在胃镜检查中人文关怀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消除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阳德.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144. [2]贾小莉,张子婧.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8):1640-1641. [3]刘洁英.人文护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07,5(21):55-57. [4]张伟秀,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0-543. [5]Leininger M. 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 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1ity[J].Nursing Science,2000,26(4):175-181.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5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老年人属于高血压疾病的高发群体,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根治性难、病程时间漫长[1],患者必须长时间,甚至终生用药,并且一定要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用药,这样才可以保证血压水平获得有效控制。针对老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是确保其能否可以持续按时、按量应用降压类药物的关键。现择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一步探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4例。干预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2.29±5.50)岁。其中,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9例。对照组女22例,男22例。年龄64~86岁,平均年龄(73.46±4.99)岁。其中,Ⅰ期20例,Ⅱ期16例,Ⅲ期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病情观察、定期检测血压水平、基础护理等干预。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针对用药情况给予特殊化护理: ①严格督导老年患者坚持服药:根据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老年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的水平,综合分析后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使用药物,争取患者和其家属的全力配合。鼓励其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在发现不适症状时,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以便患者获得来自家人的关心及心理支持,更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坚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②根据病情状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优化用药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例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而调整用药,可应用比较大的字体在药物盒上标记、注明药物的名称、用量、用药时间[2],以利于老年患者记忆。选择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应用剂型,例如缓释片、长效剂型等。既能够避免重复用药的麻烦,还能够有效的保持药物的血液浓度。尽可能选则经济实用的药品,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有助于老年患者坚持用药。 ③加强依从性护理:因为老年患者的 记忆力 逐渐减退,生理退行性改变,需强化其用药的依从性。根据老年患者的治疗进展,可适当减少药物的应用种类及用药疗程,以利于老年患者记忆。可建议患者把每天需要完成的活动与用药有效关联起来,进而防止漏服。 1.3依从性评价自拟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等情况,全部达到标准表示完全依从;部分达到标准表示一般依从;无法达到标准表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中,完全依从者32例,一般依从者9例,不依从者3例,依从率约为93.18%;对照组中,完全依从者24例,一般依从者8例,不依从者12例,依从率约为72.73%.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率约为93.18%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及对未来医学前景方向的预测,医疗事业研究的重点将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逐步转向疾病预防、控制[3].开展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的防范治疗适应了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及危害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护理服务理念,不断扩宽知识面,例如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充分掌握临床教学技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科学的健康教育,激发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防加重或诱发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这对血压水平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达成共识,建立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随时联系到护理人员。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针对不同个体差异、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只有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产生良好的医疗意向,才可以实现良好的遵医行为,其对预防、治疗知识了解的越全面,与医生及护理人员配合的程度越好,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就越高,进而促进高血压疾病预防、治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利于血压水平维持在良好的状态。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率约为93.18%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分析高血压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给予特殊化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率,以利于血压水平的控制及维持,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健,程秀莲.循证护理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5(4):136-137. [2]程秀莲,陈健.循证护理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效果观察.内科,2011,2(4):672-673. [3]范冬霞,臧萍,黄昌雪,等.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2,20(5):1323-1324. 猜你喜欢: 1. 护理毕业论文范本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有关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5.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诊疗技术飞快发展,医学护理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护理综述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护理综述护理论文 范文 篇一:《浅谈肾病综合症护理》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在14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36.5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9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3例。32例患者均符合第十二版《使用内科学》中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临床护理 2.1合理安排休息 肾病综合征患者不宜劳累,应该安排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一般至少为2至3周。此外,患者卧床期间,要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病房的舒适度,要保持温暖的室温,清新的空气,尽量减少探视和陪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现特殊情况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行动,避免其过度劳累,例如:出现严重水肿的患者,必须要等水肿和体腔积液消失后,才可以下床活动;出现感染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活动,感染控制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2.2饮食护理 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饮食,提醒并指导患者家属注意饮食中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注重饮食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减少对过甚营养的摄取。例如:对于出现水肿、高血压、尿少的患者,要严格将其的钠盐摄入量控制在3g/d以内;尿少、血钾含量高的患者,要限制其使用含钾量高的水果、蔬菜。对于血脂高的患者,要尽量减少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的食用量。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依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规定进食。对于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方面,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于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需要区别对待: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0.8-1.0g/(kg*d)之间,热能摄入量在126-147KJ之间;肾功能不正常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0.6-0.8g/(kg*d)之间;此外,对于重度水肿且尿少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每天的进水量。 2.3感染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水肿,长期服用、注射大量的含激素药品,造成其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导致各种感染并发症。因此,在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首先要将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病房隔开;其次要保持患者病房的空气清新,最好每天消毒;再次要保障患者自身的卫生清洁,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并叮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等。 2.4心理护理 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其心理上,都存在恐惧、烦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病情的治疗。对于存在负面心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 言行举止 。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然后,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结合客观实际,向患者疏导正确的思想;确保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2.5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首先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 方法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对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后,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就可以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争取到急救的宝贵时间。 2.6出院前指导 肾病综合征的基本注意事项是合理饮食、防止疲劳,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患者回家后,根据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注意合理饮食,注意防风寒,注意在不造成过度疲劳的前提下,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结果 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22例患者得到治愈、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3例患者未治愈。 4护理体会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的疾病,在临床用药中喊激素成分的药物较多,在加上此类病症的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较为低下,长期服药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心理多比较脆弱,因此,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护理是相当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坚持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出院前指导等护理相结合,尽量激发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让患者理解病理,懂得出院后的各种自治和护理方法,是减少患者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护理综述护理论文篇二:《肝癌晚期临终关怀护理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医治的350例肝癌患者,其中死亡40例,占比11.43%。40例死亡病人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5岁。 1.2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对40例临终患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高超的床边护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临终者的心理和躯体的痛苦,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安详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2结果 对40例肝癌晚期病人实施临终关怀与护理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使临终病人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能使其早日从悲伤中解脱,从而达到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3讨论 临终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是每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必须面对的过程,临终关怀是特殊的护理,会因不同的病种、不同年龄、不同的 文化 、不同的性情而有所变化。临终病人的护理一般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 3.1心理护理 3.1.1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一般分为焦虑心理,忧郁心理,极端否认心理,认可心理。对于焦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赢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运用合适的口语安慰患者,尤其是在生活上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安慰,稳定。忧郁心理的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病人遭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使其环境活跃,以便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在患者的面前提及病情加重、恶化、转移等刺激性的词汇。认可心理的病者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尤其是为临终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安慰。积极开展死亡 教育 ,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死亡的教育较为普遍,甚至还为大、中、小学生开设了死亡的课堂教育。死亡这个现象已经被他们普遍的接受,死亡作为生命循环中较为有意义的连贯性,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对于死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帮助即将临终的患者树立其正确的死亡观,降低对死亡的不安以及恐惧,一定要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从而达到使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只要能使患者清楚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那么与其现在这么的痛苦,还不如顺应自然的生理现象,这样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安心,从而消除了患者心中焦躁、恐惧、不安的心理,安心的接受“安乐死”。 3.1.2家属的心理安慰 护理人员不仅要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要为患者的家属提供一些帮助,主要是为了开导和安慰他们,稳定家属激动的情绪,如实的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护理,以便他们能在患者的最后时间好好的陪伴他。 3.2症状护理 3.2.1护理临终患者的疼痛 对与肝癌晚期的患者他们在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紊乱(呼吸、血压、心率变化),体内器官单个或者是多个的功能衰竭。通过情况下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不安、烦躁、姿势异常、面容较为痛苦;胃肠的蠕动减缓或者是停止,患者的食欲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等;呼吸功能衰竭,通常出现鼻翼、潮式、间歇呼吸等;血液循环衰竭,四肢发绀;意识较为模糊,出现知觉障碍灯;患者的肌肉张力减退,大小便出现失禁,不能自主活动等。出现的症状中,疼痛是较为明显的。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此外催眠术和皮肤按摩术也有一定效果。 3.2.2临终病人的呼吸困难扩理 护理重点应放在指导并协助病人去除或减少诱发因素,如避免痰液过于粘稠,并配合医生给予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根据需求给予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指导病人做有效呼吸及有效咳痰的锻炼。 3.3基础性的护理 随着患者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的衰竭,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发热、脱水、出虚汗淤积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松弛等病症,以至于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此时应及时的给患者更换衣物和被褥,随时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保证全身皮肤避免受到外界压力的损伤、坏死以及发生褥疮,在必要的时候在患者得骨突出处垫上海绵垫,并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也可以帮助患者按摩受到压力的部位。保证患者的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若是不能漱口的患者可采用1%的盐水棉球或者是盐水纱布擦洗腔内的牙齿、舌根、舌面;若是患者有义齿应取下义齿。便秘者,及时给予灌肠等 措施 ,必要时带上指套为其抠便,保持患者大便通畅。临终意味着死亡。护理人员对癌症晚期病人给予适当的关怀不仅可以解除患者在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缓解了癌症晚期病人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并能协助病人完成其社会义务和提高尚存的生命质量,在有限的时光体验到人生的尊严,人间的温情,使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护理综述护理论文篇三:《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中应用》 中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病护人的 经验 ,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所强调的重要一点便是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便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现代医院中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极为相似,所以,现代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中医护理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医院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病患,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50例患者组成,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最为常规的西医护理,而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护理观察: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先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务做好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为护理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在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来收集病患的病因、病情以及病位等情况,并以此来为辩证施护做好准备。其次,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寒、暑、湿、燥、火,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都是由于内脏受损、过渡疲劳或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所导致的。护理人员只有在分清楚病位及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在整个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累积经验,以实现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 (2)饮食护理:中医非常重视饮食方面的护理,其中,《内经》上面提到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1]。由此可见,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当,不仅可以达到对身体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还有助于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痊愈。但如果饮食不当,不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其他脏腑的损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对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而言,适当、科学的饮食能够起到配合治疗的积极作用。各种疾病都有寒热表里的不同,而食物也存在着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在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吻合的情况下,该食物便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辅助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反之亦然。此外,食物的四性无味各有归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所以,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切忌不可挑食。 (3)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通过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衍生而来的,其主要是指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行为、态度和气质等来影响并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烦恼和忧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2]。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不断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于失去信心的患者,医护人员则可以安排其与性格开朗的患者居住在一起,让其经常交谈,互相鼓励、互相影响。 (4)生活起居护理: 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患者自身的卫生、衣着以及生活习惯等,其二,病房的布置与管理。病房内应该保持安静和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布局合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利于其病情的康复[3]。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对照组好,P<0.05。治疗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6%,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护理理论与护理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中医的护理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 这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使患者得到了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护理治疗,它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信心、责任心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护理人员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给予患者科学、适当的中医护理,对其病情的好转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霍玉华.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98? [2] 李璐彤,毋琪渝,王艳杰,么金红.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8):6020-6023? [3] 张幕珍,刘燕玲.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17?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范文 5. 有关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6.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回顾性观察研究论文

同一个题目可以做这两个,顺序是先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在后。前瞻性研究是研究者根据选题和设计的要求而进行的研究。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周密的研究计划、合理的观察指标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通过对资料整理、归纳、分析得出某一结论。回顾性研究是从以往临床工作积累的病例资料中,选择某一使其同类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

回顾性研究论文学术型临床研究生能毕业,综述型论文不能成为硕士毕业论文。2.首先,一般综述型论文不能成为硕士的毕业论文,但是可以成为小论文。比如中国药科大学的公告中:博士小论文只能是研究性论文,综述不可以;学术硕士小论文可以综述,至少是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杂志(非增刊、专刊等),理工医药类硕士是否发核心期刊由导师决定。所以尽量不要用综述性论文。

是的,论文学术型临床研究生可以毕业。在撰写论文时,学生需要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还需要确保论文的内容完整,有逻辑性,清晰明了,没有重复,并且字数在200-500之间。最后,学生还需要确保论文的格式符合学校的要求,包括字体、字号、页边距等。只有满足所有要求,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是的,可以。回顾性研究论文学术型临床研究生可以毕业。这种研究论文是一种学术研究,它可以帮助临床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回顾性研究论文可以帮助临床研究生更好地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