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群众文化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群众文化论文2000字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群众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群众文化话动有着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活动的群体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遍及人群的各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首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其次,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发现各个社区的优势,有利于发现社区各类人才的长处,进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健康发展,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之一。我们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会关注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增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有较高艺术天赋的艺术人才,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培养专业人才不应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但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得以扩大影响的基础。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长期忽视了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把群众文化看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群众文化仅仅理解为涂涂画画、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等等,对一般人而言可有可无。其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群众的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知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思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体现。第四,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部门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文化部门应积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完善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群众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能够增强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是能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之增强。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虽然能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普遍存在着群众参与性较低、兴趣度逐年下降等问题。群众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以自我娱乐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过对群众舞蹈及其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阐述了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群众舞蹈的传播推广。

关键词 :群众舞蹈;群众文化;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主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舞蹈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取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广泛的推广能够使得群众舞蹈能够在视觉体验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契合群众的需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现代、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产品相比,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较少,因而其具有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能够成为群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可以说,群众舞蹈对群众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舞蹈的概述

群众舞蹈是以非职业舞者的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目的而编排并表演的舞蹈形式。群众舞蹈的“群体”性特点,使其大多以群体舞的形式呈现,且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群众舞蹈,主要源自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群众舞蹈的面向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具有构图层次简单,抽象理念少等优点,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群众舞蹈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源于生活的动态性。人们在观看群众舞蹈作品时,往往都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舞蹈的元素来自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如《担鲜藕》表现了农家少女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动作莫过于少女担筐迈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态,《踩咸菜》中则以扭摆踩挤的姿态最为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源于生活的动态性是群众舞蹈的基准点,它使得群众舞蹈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往往体现在舞蹈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为模式。群众舞蹈是一种舞姿动作和作品构成十分单纯的舞蹈类型,这种单纯的形态特点既能够反馈出群众的心理状态,也使得群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纵观各个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双腿行进过程中,将舞蹈所要表现出的主题动机重复三次,再进行稍做变化的动态,如《担鲜藕》中就是连续三次担筐迈步强化“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这一主题,再通过一次上步掖腿进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的生动。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并非群众舞蹈所独有,而是继承自民族民间舞蹈,如维吾尔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摆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动态展开原则。

第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群众舞蹈的.表达重点并非情节而是情绪,因此群众舞蹈不需要特别关注情节发展,而是要通过情绪的递推来顺次完成主题的叙述。群众舞蹈在视觉上存在着线形流动的特点,无论是龙摆舞带来的川流不息的视觉体验,还是“安代舞”中表现出或柔和强的线条之美,都印证了群众舞蹈的视觉效果与主题情绪具备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生动的舞蹈形式对于舞蹈主题的叙述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但凡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时期,群众艺术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舞蹈需求,因此,群众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展示生命韵律、提升生活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众舞蹈表现出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群众舞蹈本质上是娱乐性质的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群众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阶段性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或者是西方社会的交谊舞、迪斯科等本质上均属于群众舞蹈,不同群众舞蹈的兴起往往能够揭示当前的时代环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热爱集体舞和交谊舞,这种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精神文明生活,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际。这种舞蹈的流行展现出人们当时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下,很多人希望通过舞蹈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内心愿望。而千禧年前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更具动感的舞蹈类型涌入,这种自我娱乐价值更强的舞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二)群众舞蹈作品具备群众性特点

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袭自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如渔篮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灯等群众舞蹈艺术将舞蹈和歌唱相结合,加上对道具的使用使得群众舞蹈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价值。群众舞蹈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表现出群众作为劳动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情感内核,这种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表现群众所思所想、符合群众审美偏好的舞蹈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追捧,体现出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2]

(三)校园群众舞蹈文化繁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交谊舞、集体舞等群众舞蹈,很多大学纷纷成立学生舞蹈组织,开始编排并表演学生们的群众舞蹈。很多学生都会在结束繁忙的学习生活后,通过自发组织的舞会进行放松。而在当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团组织的存在,也承担起了推广群众舞蹈的责任。

三、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性需求

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还转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偏好。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愈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会通过舞蹈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同样会选择倾向于能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质能够轻易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拥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体验感,这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大的兴趣参与群众舞蹈。通过群众舞蹈来陶冶情操、填补精神空虚,进而达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于“三农”热点的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邻里之间互动性强的乡村文化气息却在逐渐的流逝和消亡,“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在社区、广场、街道等各类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集体舞、秧歌等各类舞蹈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群众舞蹈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很多中老年人都热衷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融入各类舞蹈活动中,这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们有节奏的用肢体做出美化后的动作,并完成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艺术形式。舞蹈融合了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焕发精神,获得新的生命体验。舞蹈本身不受年龄、性别、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明显低于同类型活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技术动作简单的群众舞蹈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动作。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饮食条件的提升使得人们摄入能量远高于消耗能量水平,亚健康、肥胖症、心脏病等健康隐患或者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跳舞实际上是比无氧运动的学习成本更低、比有氧运动更具有娱乐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跳舞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问题。对于患病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舞蹈一方面帮助中老年人群体保持年轻的心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帮助老年人加强锻炼,追求健康、养生最佳生理状态。

(四)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剧院、协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舞蹈专业等主体所掌握,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距离,群众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艺术。而群众舞蹈在广场、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中进行,由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具备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普通群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很低,且面向广大群众,使得舞蹈艺术打破了雅俗的隔阂,让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当中,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的动态性和沿袭自民俗民间舞蹈的三步加行为模式,使得群众舞蹈在主题叙述上具有单纯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群众舞蹈能够表现出了当前的时代风貌,各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还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延伸。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能够通过强化邻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居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并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徐琴.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中国群众舞蹈变迁的深层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5(04):36-40.

[2]吕行.回到广场:新世纪以来群众舞蹈发展的空间迁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2):40-44.

[3]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3-154.

cn期刊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中级职称是馆员。

一般准备2篇就行了

申报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特殊情况1:北京市评职称不需要发表论文,只需完成相应数量的论文,参加论文答辩即可。

特殊情况2:湖南省申报中级职称不需要论文,申报高级职称只需要发表1篇论文。

扩展资料

中级职称申报条件

1、博士研究生毕业,经考核合格,可评为中级职称。

2、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4、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

5、其他符合评定条件人员。

(具体时间以地方所在地人事局网站信息为准,如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即可。)

申报中级破格条件

1、获国家科技进步、星火计划四等奖或省、部级科技进步、星火计划三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获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获省部优质产品或优质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2、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三篇以上或专著。

3、直接主持中型项目或中型骨干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且连续二年以上取得了明显效益者。

4、担任助理级期间,成绩显著且获地(市)级优秀企业家或先进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级职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称论文

这个一般来说肯定是需要你自己专业的论文的。期刊的话~有要求就必须得发专业的~如果没有要求,只要求省级或者国家级的话,也可以发综合类期刊。只要是正规的,网站能查到的就可以。不过这个具体还是看你所评的当地人事局的要求的。发表的话你可以去找人民论文网的胡老师,如果还是不了解的话,你可以咨询她。或者追问我也行。祝发表成功O(∩_∩)O~

群众文化理论论文

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群众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能够增强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是能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之增强。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虽然能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普遍存在着群众参与性较低、兴趣度逐年下降等问题。群众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以自我娱乐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过对群众舞蹈及其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阐述了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群众舞蹈的传播推广。

关键词 :群众舞蹈;群众文化;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主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舞蹈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取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广泛的推广能够使得群众舞蹈能够在视觉体验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契合群众的需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现代、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产品相比,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较少,因而其具有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能够成为群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可以说,群众舞蹈对群众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舞蹈的概述

群众舞蹈是以非职业舞者的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目的而编排并表演的舞蹈形式。群众舞蹈的“群体”性特点,使其大多以群体舞的形式呈现,且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群众舞蹈,主要源自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群众舞蹈的面向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具有构图层次简单,抽象理念少等优点,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群众舞蹈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源于生活的动态性。人们在观看群众舞蹈作品时,往往都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舞蹈的元素来自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如《担鲜藕》表现了农家少女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动作莫过于少女担筐迈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态,《踩咸菜》中则以扭摆踩挤的姿态最为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源于生活的动态性是群众舞蹈的基准点,它使得群众舞蹈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往往体现在舞蹈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为模式。群众舞蹈是一种舞姿动作和作品构成十分单纯的舞蹈类型,这种单纯的形态特点既能够反馈出群众的心理状态,也使得群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纵观各个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双腿行进过程中,将舞蹈所要表现出的主题动机重复三次,再进行稍做变化的动态,如《担鲜藕》中就是连续三次担筐迈步强化“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这一主题,再通过一次上步掖腿进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的生动。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并非群众舞蹈所独有,而是继承自民族民间舞蹈,如维吾尔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摆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动态展开原则。

第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群众舞蹈的.表达重点并非情节而是情绪,因此群众舞蹈不需要特别关注情节发展,而是要通过情绪的递推来顺次完成主题的叙述。群众舞蹈在视觉上存在着线形流动的特点,无论是龙摆舞带来的川流不息的视觉体验,还是“安代舞”中表现出或柔和强的线条之美,都印证了群众舞蹈的视觉效果与主题情绪具备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生动的舞蹈形式对于舞蹈主题的叙述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但凡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时期,群众艺术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舞蹈需求,因此,群众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展示生命韵律、提升生活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众舞蹈表现出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群众舞蹈本质上是娱乐性质的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群众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阶段性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或者是西方社会的交谊舞、迪斯科等本质上均属于群众舞蹈,不同群众舞蹈的兴起往往能够揭示当前的时代环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热爱集体舞和交谊舞,这种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精神文明生活,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际。这种舞蹈的流行展现出人们当时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下,很多人希望通过舞蹈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内心愿望。而千禧年前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更具动感的舞蹈类型涌入,这种自我娱乐价值更强的舞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二)群众舞蹈作品具备群众性特点

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袭自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如渔篮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灯等群众舞蹈艺术将舞蹈和歌唱相结合,加上对道具的使用使得群众舞蹈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价值。群众舞蹈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表现出群众作为劳动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情感内核,这种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表现群众所思所想、符合群众审美偏好的舞蹈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追捧,体现出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2]

(三)校园群众舞蹈文化繁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交谊舞、集体舞等群众舞蹈,很多大学纷纷成立学生舞蹈组织,开始编排并表演学生们的群众舞蹈。很多学生都会在结束繁忙的学习生活后,通过自发组织的舞会进行放松。而在当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团组织的存在,也承担起了推广群众舞蹈的责任。

三、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性需求

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还转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偏好。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愈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会通过舞蹈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同样会选择倾向于能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质能够轻易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拥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体验感,这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大的兴趣参与群众舞蹈。通过群众舞蹈来陶冶情操、填补精神空虚,进而达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于“三农”热点的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邻里之间互动性强的乡村文化气息却在逐渐的流逝和消亡,“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在社区、广场、街道等各类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集体舞、秧歌等各类舞蹈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群众舞蹈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很多中老年人都热衷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融入各类舞蹈活动中,这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们有节奏的用肢体做出美化后的动作,并完成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艺术形式。舞蹈融合了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焕发精神,获得新的生命体验。舞蹈本身不受年龄、性别、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明显低于同类型活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技术动作简单的群众舞蹈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动作。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饮食条件的提升使得人们摄入能量远高于消耗能量水平,亚健康、肥胖症、心脏病等健康隐患或者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跳舞实际上是比无氧运动的学习成本更低、比有氧运动更具有娱乐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跳舞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问题。对于患病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舞蹈一方面帮助中老年人群体保持年轻的心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帮助老年人加强锻炼,追求健康、养生最佳生理状态。

(四)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剧院、协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舞蹈专业等主体所掌握,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距离,群众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艺术。而群众舞蹈在广场、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中进行,由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具备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普通群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很低,且面向广大群众,使得舞蹈艺术打破了雅俗的隔阂,让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当中,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的动态性和沿袭自民俗民间舞蹈的三步加行为模式,使得群众舞蹈在主题叙述上具有单纯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群众舞蹈能够表现出了当前的时代风貌,各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还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延伸。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能够通过强化邻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居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并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徐琴.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中国群众舞蹈变迁的深层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5(04):36-40.

[2]吕行.回到广场:新世纪以来群众舞蹈发展的空间迁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2):40-44.

[3]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3-154.

大学生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群众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群众文化话动有着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活动的群体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遍及人群的各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首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其次,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发现各个社区的优势,有利于发现社区各类人才的长处,进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健康发展,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之一。我们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会关注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增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有较高艺术天赋的艺术人才,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培养专业人才不应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但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得以扩大影响的基础。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长期忽视了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把群众文化看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群众文化仅仅理解为涂涂画画、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等等,对一般人而言可有可无。其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群众的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知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思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体现。第四,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部门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文化部门应积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完善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群众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能够增强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是能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之增强。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虽然能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普遍存在着群众参与性较低、兴趣度逐年下降等问题。群众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以自我娱乐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过对群众舞蹈及其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阐述了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群众舞蹈的传播推广。

关键词 :群众舞蹈;群众文化;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主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舞蹈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取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广泛的推广能够使得群众舞蹈能够在视觉体验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契合群众的需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现代、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产品相比,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较少,因而其具有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能够成为群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可以说,群众舞蹈对群众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舞蹈的概述

群众舞蹈是以非职业舞者的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目的而编排并表演的舞蹈形式。群众舞蹈的“群体”性特点,使其大多以群体舞的形式呈现,且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群众舞蹈,主要源自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群众舞蹈的面向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具有构图层次简单,抽象理念少等优点,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群众舞蹈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源于生活的动态性。人们在观看群众舞蹈作品时,往往都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舞蹈的元素来自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如《担鲜藕》表现了农家少女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动作莫过于少女担筐迈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态,《踩咸菜》中则以扭摆踩挤的姿态最为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源于生活的动态性是群众舞蹈的基准点,它使得群众舞蹈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往往体现在舞蹈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为模式。群众舞蹈是一种舞姿动作和作品构成十分单纯的舞蹈类型,这种单纯的形态特点既能够反馈出群众的心理状态,也使得群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纵观各个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双腿行进过程中,将舞蹈所要表现出的主题动机重复三次,再进行稍做变化的动态,如《担鲜藕》中就是连续三次担筐迈步强化“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这一主题,再通过一次上步掖腿进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的生动。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并非群众舞蹈所独有,而是继承自民族民间舞蹈,如维吾尔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摆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动态展开原则。

第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群众舞蹈的.表达重点并非情节而是情绪,因此群众舞蹈不需要特别关注情节发展,而是要通过情绪的递推来顺次完成主题的叙述。群众舞蹈在视觉上存在着线形流动的特点,无论是龙摆舞带来的川流不息的视觉体验,还是“安代舞”中表现出或柔和强的线条之美,都印证了群众舞蹈的视觉效果与主题情绪具备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生动的舞蹈形式对于舞蹈主题的叙述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但凡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时期,群众艺术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舞蹈需求,因此,群众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展示生命韵律、提升生活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众舞蹈表现出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群众舞蹈本质上是娱乐性质的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群众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阶段性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或者是西方社会的交谊舞、迪斯科等本质上均属于群众舞蹈,不同群众舞蹈的兴起往往能够揭示当前的时代环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热爱集体舞和交谊舞,这种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精神文明生活,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际。这种舞蹈的流行展现出人们当时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下,很多人希望通过舞蹈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内心愿望。而千禧年前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更具动感的舞蹈类型涌入,这种自我娱乐价值更强的舞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二)群众舞蹈作品具备群众性特点

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袭自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如渔篮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灯等群众舞蹈艺术将舞蹈和歌唱相结合,加上对道具的使用使得群众舞蹈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价值。群众舞蹈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表现出群众作为劳动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情感内核,这种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表现群众所思所想、符合群众审美偏好的舞蹈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追捧,体现出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2]

(三)校园群众舞蹈文化繁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交谊舞、集体舞等群众舞蹈,很多大学纷纷成立学生舞蹈组织,开始编排并表演学生们的群众舞蹈。很多学生都会在结束繁忙的学习生活后,通过自发组织的舞会进行放松。而在当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团组织的存在,也承担起了推广群众舞蹈的责任。

三、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性需求

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还转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偏好。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愈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会通过舞蹈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同样会选择倾向于能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质能够轻易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拥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体验感,这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大的兴趣参与群众舞蹈。通过群众舞蹈来陶冶情操、填补精神空虚,进而达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于“三农”热点的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邻里之间互动性强的乡村文化气息却在逐渐的流逝和消亡,“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在社区、广场、街道等各类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集体舞、秧歌等各类舞蹈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群众舞蹈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很多中老年人都热衷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融入各类舞蹈活动中,这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们有节奏的用肢体做出美化后的动作,并完成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艺术形式。舞蹈融合了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焕发精神,获得新的生命体验。舞蹈本身不受年龄、性别、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明显低于同类型活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技术动作简单的群众舞蹈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动作。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饮食条件的提升使得人们摄入能量远高于消耗能量水平,亚健康、肥胖症、心脏病等健康隐患或者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跳舞实际上是比无氧运动的学习成本更低、比有氧运动更具有娱乐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跳舞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问题。对于患病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舞蹈一方面帮助中老年人群体保持年轻的心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帮助老年人加强锻炼,追求健康、养生最佳生理状态。

(四)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剧院、协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舞蹈专业等主体所掌握,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距离,群众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艺术。而群众舞蹈在广场、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中进行,由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具备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普通群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很低,且面向广大群众,使得舞蹈艺术打破了雅俗的隔阂,让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当中,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的动态性和沿袭自民俗民间舞蹈的三步加行为模式,使得群众舞蹈在主题叙述上具有单纯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群众舞蹈能够表现出了当前的时代风貌,各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还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延伸。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能够通过强化邻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居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并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徐琴.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中国群众舞蹈变迁的深层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5(04):36-40.

[2]吕行.回到广场:新世纪以来群众舞蹈发展的空间迁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2):40-44.

[3]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3-154.

关于群众文化的文章

群众文化活动总结范文参考

篇一: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总结

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总结

按照《首届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暨20xx年“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系列文化活动总体实施方案》部署,我区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艺术传递幸福,文化改变生活”为主题,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局立足本土,科学谋划,本着“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研究制定了《南堡经济开发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板报、橱窗、展牌、标语等宣传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目的及活动内容,突出“艺术传递幸福,文化改变生活”这一主题,营造浓厚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突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喜迎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革命电影进农村,入社区。为营造“喜迎建党90周年” 的浓厚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我区精选40部革命电影在全区各村及社区巡回展播,播放电影20场次。“电影下农村、进社区”作为文化惠民工程,既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使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有效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

2.南堡职工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摄影展。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颂扬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面向全区各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征集书画摄影作品。精心挑选出作品160余幅作品参加“南堡职工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摄影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三次, 6月5日—12日,南堡开发区内展出;6月14日—19日,在唐山市博物馆展出;6月20日—25日,应邀到丰南区黑沿子镇展出。参展作品集中体现了全区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书画摄影爱好者的艺术水平,代表了我区书画摄影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南堡发展的新业绩,得到了参观者的充分肯定。

3.师生红色经典诵读暨红歌演唱会。各校(园)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及革命歌曲演唱活动,形成了“校园有活动、班班有歌声、人人唱红歌、师生共参与”的热烈局面,“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氛围浓厚。为展示各校(园)活动成果,我局组织举办了“师生红色经典诵读暨红歌演唱会”,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革命诗歌、革命歌曲,表达了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争做文明少年,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包含四大项:一是师生书法、美术大赛,二是课间活动综合评比,三是庆“六〃一”系列活动,四是“唱红歌,跟党走,颂祖国”师生歌咏大赛。活动从四月份开始,六月份结束,历时两个月,师生参与率达100%。

5.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南堡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与来自各个岗位的干部职工近千人共聚一堂,欢庆党的九十华诞。演出通过舞蹈、歌唱、诗朗诵等形式,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抒发对党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祝福。

(二)基层群众文体活动。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老年人秧歌大赛。我局于7月份组织了“夕阳无限好”老年人秧歌大赛,来自全区的15个参赛队500余名老年人参加了比赛,展现了老年人健康快乐的时代风采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带动了周围群众的健身热情,有效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九九重阳节老年综艺演出。金秋十月,我们举办了“重阳节老年综艺演出”,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健身舞、交谊舞、磐鼓、腰鼓、太极拳、秧歌、歌伴舞、戏曲等节目形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区老年朋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歌颂祖国,热爱家乡,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绚丽多姿的夕阳风采。

3.军营、敬老院慰问演出。一是八一建军节前夕,到驻区武警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军民鱼水情深”,受到武警官兵的热烈欢迎,二是中秋节前夕,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进行文艺演出,演出结束后,志愿者还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和老人谈心,营造了“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经验,巩固文体工作良好局面

南堡开发区首届群众艺术节,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目标。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南堡开发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是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有序开展的,从方案的制定到实施,管委会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成立组委会,下设综合协调组、艺术指导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五个工作组,并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各部门、各工作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坚决贯彻执行,确保了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二)集思广益,精心策划。 为把本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办好,管委会领导就文化艺术节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我局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几易其稿,出台方案,并就主题活动、亮点展示、宣传造势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策划。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更好的宣传南堡、推介南堡,本届文化艺术节充分调动区内宣传媒体,全方位发布文化艺术节有关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和形成了办好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强大共识。

(四)周密安排,确保安全 。群众文化艺术节能否取得圆满成功,安全工作至关重要。每次活动,都要周密安排,多方协调、

注重细节,做到了点、线、面控制,实现了整个安保工作各个环节无缝对接,确保了文化艺术节期间的“零安全事故”目标。

我们将以成功举办南堡开发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在今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力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区群众文化事业。

篇二: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工作总结

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工作总结

为了创建平安、 和谐社区, 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居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社区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参加各 类文艺活动,有效地改善了辖区文化环境,丰富了群众的业 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我社区的文化层次。现对我社区群众文 化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高度重视。 社区党组织高度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 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专题会议 2 次以上,研 究部署我社区的文化工作。另外,文化工作日常经费和专项 经费列入财务预算,实行专项管理。 二、文体设施配套齐全。 文体设施配套齐全。 社区按照 “三有一化”建设标准,采取多方筹资的方 式,投资 38 了万元建成 330 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社区党支 部建立了社区活动室、图书室,配备了电教器材、乒乓球桌, 供居民免费活动;添置书籍 2000 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 社区还有文化广场 1 个,面积为 5000 平方米,可以容纳 1 万余人,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教育活 动,为我社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我 社区总体文化设施完备,文化设施发挥功能作用良好。 三、强大的文体队伍。 强大的文体

队伍。 社区积极挖掘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充分发动本地 青年、妇女和外来员工,积极投身文艺建设事业。社区工作 人员多方寻找文艺骨干,通过努力,现共组建了秧歌队、合 唱队、广场舞蹈队等三支队伍,在每名队长的带领下,每天 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每 个公众假期、节日,我们都会为本社区广大群众安排丰富的 文娱活动,如 :九九重阳节,组织社区老人在永安广场进 行文艺表演。在永安广场,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组织辖 区居民开展各种舞会,包括集体舞、交谊舞、广场舞等,群 众积极参与,场面恢宏壮观。 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把社区的 群众文化活动做细、做好、做实,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 时,提升社区基层文化素养,将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 谐的`新社区! 解放社区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九日

篇三:20xx年群众文化工作总结

20xx 年灵山县群众文化工作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主席马飚同志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在基层”的指示精神和区文化厅《关于开展“和谐文化服务行”群众文化建设年的通知》精神,深入学习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我馆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艺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我县已建立农村(社区)业余文艺队42支,文艺骨干达1100多人。

一、配合上级部门的中心要求,积极开展群文工作

今年来,我馆遵照自治区文化厅关于“文化建设年”的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布暑,组织、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及展览、交流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达53场(次),极大地丰富了我县群众文化生活。

1、组织策划重大节日文化活动。元旦期间,组织了县城社区群众综合文艺晚会、元旦曲艺文艺晚会;春节期间,组织了灵山县贺新春社区文艺演出、灵山县社区曲艺演唱会、迎春灯迷等活动;八、九月份精心策划了两台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九月中旬承办了住建局“扩城促商,魅力灵山”文艺晚会;国庆期间,组织了庆祝国庆广场文艺晚会等。

2、利用“快乐周末”演出平台,继续做好全县群众文艺团队的调演工作。全年组织“快乐周末”演出晚会共42场,使各镇的文艺队伍都有机会到县城演出。

二、积极开展各项文艺辅导工作

1、为了落实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的精神,我馆举办了20xx年灵山县文化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开设了舞蹈班和戏曲班,共分两期,每期20天,培训人数达到150人,学员来自全县各个业余文艺团体的骨干。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强化训练,能使学员们在短时间内得到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的提升,让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文艺队伍中来,使我县的文艺队伍成为一支支青春亮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队伍,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这对满足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塑造我县文化形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办文艺培训班。全年共开办了六期培训班,其中开办了两期暑假少儿舞蹈班、两期周末少儿舞蹈培训班和两期暑假少儿美术班。

3、开展文艺辅导工作。一方面是辅导人员分清责任、分类负责,辅导人员坚持到社区,乡镇辅导,超出了辅导人员下乡辅导60天的规定;另一面是利用文化馆场所长期辅导老年大学的舞蹈班、美术班等。

4、继续巩固文化馆业余合唱团的培训,坚持每周三晚集中训练,并多次创造机会让合唱团参与广场演出,以增加合唱团的舞台经验。

三、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辅导职能,引导各文艺团队开展活动。

1、“千团万场”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一年来,在我馆的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全县42支文艺团体,共开展了4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的频繁开展,真正呈现了“月月

比”、“周周演”、“季季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文艺样式同在群众舞台上闪烁其辉,繁荣了灵山县群众文化,营造出了欢乐、喜庆的热烈氛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2、通过实行评先评优工作,促进基层文艺队的活动积极性。在20xx年度,根据各文艺团队演出的场次的多少和演出的水平,全县共评出10队优秀文艺团队。

在20xx年里,我馆被自治区授予了“全区公共文化馆先进集体”,馆长也被评为了“全区公共文化馆先进个人”;协助文联组排灵山民间“鹤舞”参加了山西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得了银奖。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及文体局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再创作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文化灵山,为丰富我县群众文化活动而努力。

灵山县文化馆

20xx年12月23日

篇四:群众文化活动总结定稿

多层并进,大力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委宣传部

撤市设区以来,吴中区全面步入城市化建设快车道,大量农民告别土地,成为“新市民”。为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今年以来,吴中区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以文化亲民、文化育民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以城区广场为龙头,城乡联动层层推进。 广场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震撼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我区新建了人民大会堂、吴中公园、社区游园、郭巷镇文体服务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广场,这些广场大多处于我区城乡的商业、居住中心,是广大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几乎每天广场上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评弹小唱、健身操、秧歌舞、腰鼓队、木兰拳、扇子舞等文艺表演,吸引了附近居民积极参与。为在城乡各地全面推广这种自娱娱人、自育育人的文化活动,区文明委因势利导,以活跃城乡假日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借助庆祝国庆以及“十一”旅游黄金周契机,率先在城区广场组织举办了吴中区庆国庆文艺晚会、“秘境之旅”中国歌舞团演出以及露天电影放映三大专场。在城区广场的示范带动下,城乡各地结合旅游、招商,接连组织了以弘扬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太湖之春”旅游月、用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木渎江

南园林旅游节、东山民俗风情旅游节等共12个专场文艺演出。通过城乡联动,层层推进,掀起了全区广场活动的新高潮,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同时,通过展示东山抬阁、用直水乡服饰、打莲湘等吴中特色文化精品,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文化,发展了特色文化,繁荣了群众文化,凸现了吴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城市魅力。

二、以社区团队为基础,巡回展演贴近群众。 社区文化因贴近群众、与群众“零距离”而深受社区居民喜爱。为确保社区文化活动能长期开展,今年以来,我们加大力度,组建成立了完全由社区居民参与的城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社区艺术团。社区艺术团依靠居民特别是离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文艺骨干分子,紧密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防治“非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重大事件,创作了一批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曲目,如小品《一个不漏》、歌曲《风雨使我们更加坚强》、歌曲《飞天圆舞曲》等。通过举办纳凉晚会、慰问演出、送戏下乡等,每周一次到各社区巡回展演,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苏苑社区艺术团来说,今年共演出35场次,观众达24000人。艺术团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谈起团长彭淑贞老师,苏苑街道19个社区的居民无人不晓、无人不夸、无人不敬。同时,木渎百花园艺术团、用直水乡服饰艺术团等古镇特色文化团队也积极开展活动,

他们利用农闲和节假日,走村入户把发生在农村的新人新事编成节目巡回演出,大力讴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的感人故事,促进了一方社会风气的好转。另外,我区还积极培育、扶持那些常年活跃在社区基层的老年合唱团、秧歌队、腰鼓队、健美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今年9月,区文明委选送龙西街道老年合唱团参加了苏州市第二届社区艺术节演出,演出中,他们所表演的曲目《祝福你祖国》荣获表演奖,不久,合唱团还将代表我区参加苏州市新春音乐会合唱演出。

三、以交流演出为媒介,突破区域相互促进。 以交流演出为媒介,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招商的结合,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吴中城市品位,这是今年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之举。工作中,我们既积极地采用“走出去”战略,也真诚地实施“引进来”。通过开展木渎古镇文艺进金阊演出,不仅在苏州市民面前充分展示了木渎镇“秀绝冠江南”、“吴中第一镇”的古韵风貌,而且还全面展示了吴中区的文化品位和吴中市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为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我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以歌会友,组织举办了“木渎古镇杯”友好城市(区)歌会,邀请了江浙沪16个市、区的19名歌手放歌吴中,共同歌唱美好生活,共同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另外,区内的文化交流坚持做到互动互通。“三下乡”常下乡、“四进社区”月月进,实实在在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文体活动、

良好道德风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送到群众身边,受到了群众普遍赞誉。

总结经验,我们感到,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小打小闹,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放大亮点,做大做强。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宣传部、文明办必须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优势。就以城区国庆广场文艺晚会为例,整台节目虽然以群众自编自演节目为主,但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人头济济,但现场秩序井然。主要还是宣传部、文明办组织协调到位。活动中,我们一方面争取领导重视、关心、支持,确保领导到位;另一方面,十分注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分工、落实专人,确保经费到位、职责到位、后勤到位,为活动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必须坚持多元化、多形式。群众性文化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政府筹办,而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举办,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我们在举办“木渎古镇杯”友好城市歌会时,就引入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以企业冠名的方式筹措资金,通过文艺演出,既打响了企业的品牌,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又促进了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了企业经济利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样,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是多形式的,凡是群众欢迎的、群众拥护的,我们就要正确地去引导,努力地去扶持,积极培育使其发展壮大,从而不断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三是必须寓教于乐。我们的文化活动之所以广

受群众欢迎,原因在于坚持把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使群众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自我熏陶、自我提高,从而使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篇五:特色文化活动总结

和谐***彩练当空舞

——记极具**水岸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20xx年,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授予***湖滨小区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选送的女声组合“社区的笑容”获全国社区文化展演银奖(全省唯一),这是***在构建和谐***过程中积极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取得的众多佳绩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的文化活动始终立足于社区和群众,各社区也始终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以雅俗共赏的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贴近群众抓创作。几年来,***根据社区建设的实践,以在社区发生的一些里弄故事为素材,组织创作和排练了大量的声乐、舞蹈、小品等,深受居民欢迎。也因为其内容贴近群众、艺术表现力强在中央、省、市频频获奖。继“社区的笑容”在中央获奖后,男声小组唱《鄱湖放歌》获得江西省首届“三个一”工程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是**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节目,在全国“蒲公英”推出新人少儿舞蹈大赛中,少儿舞蹈《欢乐节奏》、《春天话语》、《九歌山鬼》获金奖、《放飞希望》、《同一首歌》获银奖。20xx年至20xx年,***共有35个节目获省级以上的群众文化工作奖项。

组织队伍抓特色。各社区充分发挥和利用居民的特长和爱好,组建了许多业余文艺团体,包括:金鸡坡龙灯队、“夕阳红”老年舞蹈队、腰鼓队、秧歌队、书画联谊会、中老年健身队、女子健身队、木兰扇队、戏剧爱好者同盟等。目前,全区各类演出队伍有100余支,

业余演出人员2000余人,内容涵盖歌舞、戏曲、小品、评书、快板等。他们经常活跃在浔城的街头巷尾,广场公园,相约晨雾、沐浴阳光、星月为伴,深受市民喜爱。

地域文化显特点。***剪纸艺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以农俗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瑰宝与***特色水文化相结合,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批剪纸作者成长起来,创作的作品,即有民族特色,也有时代特征。在20xx年12月份开展的庆祝红军长征70周年剪纸展活动中,展出了作品300余幅。市民50000余人次观看了这些剪纸,为精湛工艺叫好,也为剪纸作品中体现出***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共鸣。5年来,共举办10次大型的剪纸艺术展,***的剪纸艺术已经成为江西省最显特色、最具活力的民族文化之一。

分别对象搞活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和季节特点,想方设法变换活动内容,针对老年人和儿童占了很大比例这样的现实,各社区积极主动适应这些人群的要求,以老年人为骨干的演出队伍表演的打腰鼓、扭秧歌、木兰扇、唱戏等精彩演出在社区演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少年儿童也能通过参加社区夏令营、读书、故事会、健身、演出等活动在社区中找到课外活动场所。各社区积极唱响社区文化“四季歌”:春有“绿色之旅”,组织社区年轻人上山植树,绿化家乡,造福后人;夏有“野外釆风”,带领社区里的中小学生去附近景点开展夏令营,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秋有“银坛夜话”,组织社区里的老人座谈、聊天、叙旧、赏月;冬有“春宵同庆”,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写好春联、走访慰问下岗职工、特困户,共同欢度节日。

大型演出作样板。为集中展示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从20xx年7月1日开始,至20xx年1月底,用历时半年的时间举办了***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20xx年7月1日上午,在**市白水湖公园,隆重举行了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17个社区表演了他们各自精心排练的文艺节目,来自全区6个街道60多个社区的近万名居民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艺术节。整个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坚持"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的要求,组织了28场大型文艺演出。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文艺演出100余场,演职人员5000余人次,观众10余万人次。在闭幕式上,国家一级演员吕继宏同台献艺,将***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向了高潮。同时***的文化工作者坚持送节目下部队、进社区、到学校,仅仅送节目下部队活动,十三年来,演出小分队就走遍了**周遭的各个部队,演出累计150余场,密切了军民鱼水情谊,成为和谐四方的文化之桥。

兼职顾问上品位。各街道、各社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站、室,配齐了专兼职的文化工作者,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按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标准聘请了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活跃在**市的声乐、创作、舞蹈界的专家学者作兼职社区文化顾问,教授和培训器乐(钢琴、小提琴、杨琴、二胡、古筝等)、声乐、舞蹈、健美、武术等专业技能的业余文化学校20余所,业余在校生600余人,近几年受训1000余人次。

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自本期起,《文艺评论》专刊将陆续刊发一组共三篇“群众文化论”系列文章,深入探讨群众文化的属性、特征以及与专业文化的关系等,旨在为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理论的启发和支持。

敬请读者朋友留意。

人民群众是缔造历史的英雄。

他们创造丰饶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卓绝的首创精神与坚实的主体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的主人。

我们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在文化的创作生产上并没有真正占据主体地位。

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被认为是主流文化。

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与创造因为其原始和粗糙总的被称之为“下里巴人”,被文化精英们抛之于文化视野之外。

这与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创造热情不断高涨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

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转到群众文化上来,已成当务之急。

(一)确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厘清群众文化的定位与内涵,使之回归到主流文化上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一次新飞跃。

大力发展繁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是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是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群众呼唤的科学抉择。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在其中抒 *** 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

它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价值取向,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包含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等元素,是最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

流光溢彩的文化发展史证明,群众文化承载和弘扬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群众文化中得到全面解放和充分展现。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群众文化从原始社会的蒙昧自发中走来,历经阶级社会的自在阶段,到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更高的社会形态中,进入自觉自为的自由状态,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证和加强。

“群众化”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原则,即使在社会分工出现职业化的专业文化之后,群众文化依然鲜活不衰、丰富多姿,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并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衷与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满足日常精神生活的文化支点。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文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群众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根本特征是,由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文化,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蓬勃兴起,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深刻挖掘和总结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内涵、特征、形式、趋势等等,把文化发展的立足点转到群众文化建设上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然而,客观地看,当下的群众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由于一些文化管理部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专业文化工作者思想上存在偏见,没有赋予群众文化作为本体文化应有的地位与礼遇,把群众文化视为精英文化、高雅艺术之下的草根狂欢,是不入流的粗鄙庸俗文化。

每每提及群众文化,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是妇孺老者在茶余饭后于街头巷尾唱唱歌跳跳舞,即便是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也大都是水平低、格调俗的民间活动,市井之乐、“泥腿子”的快意、“下里巴人”的欢愉,与那些专业文化相比微不足道,难登大雅之堂。

这种“重专轻群”的错误认识必须端正。

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基与源头活水。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是被文化发展证明了的一个基本规律。

专业文化是根植于群众文化的大地之花,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担当着普及提高的文化使命。

脱离了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势必曲高和寡、干涸枯竭,没有前途。

群众文化通俗而绝不低俗,蕴藉着专业文化的精髓。

不应该把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正本清源、源流共进,从而实现大俗与大雅的交融转换。

还有一个问题是,随意地将群众文化等同于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模式,是包括群众文化工作(含方针、政策、管理)、群众文化事业(含机构、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在内的一个巨大的文化谱系,有其自身物质基础、价值规范和运行机理,今天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

而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其一种具体的载体与呈现方式,是整个群众文化系统的一个子要素。

把群众文化简单地等同于群众文化活动,认为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就是多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自娱自乐就可以,这是从根本上偷换了概念,本末倒置,把涵养万千、滋生文化的根本——群众文化降低到浅表层面,无视群众文化的母体意义,成为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观念屏障。

至于将群众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更是混淆视听。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

群众文化是我们的主体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自我创造、自我享有,主体地位突出。

而大众文化又称市场文化,抑或可称之为消费文化,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的文化现象。

它是工业化时代的特殊产物,有极强的商业目的和系统的内部调控机制,文化产品可以大量复制并进入人们的消费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讲,人民群众只能是文化的消费主体与被动接受者,创造文化、掌握文化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三)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必须始终认清并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并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维护和坚守我们的文化之根。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又在文化满足中催生创造物质财富的内驱动力。

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枚文字、第一曲旋律、第一首诗、第一个舞蹈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情动于中、形之于外的精神物化所得,亦为后来的专业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直接或通过他们的文化代言人——文学艺术家们间接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与时俱进地破旧立新,构建着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的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

专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到民间采风,对群众文化进行再创造,才会赢得群众的喜爱,进而实现普及与提高的文化担当。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主体。

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理所当然地享有文化的所有权与裁决权,谁都没有资格和能力剥夺,文化理所当然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人民群众有权力对各种文化现象及文化发展的质量好坏、是非良莠、有无价值作出裁决,标准就是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必须予以满足,文化权益必须予以保障。

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是对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的确证与尊重,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理念的精髓与灵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了人类文艺发展规律和方向,是文化实践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

今日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党审时度势、顺应民意,破解落后的文化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的必然抉择。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表现主体。

我国的先进文化,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热情讴歌亿万民众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表现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光辉成就,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这是文化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文化殿堂上,应当多一些下功夫表现当前现实生活、普通百姓、复兴大业的文化产品,少渲染那些帝王将相、暴力杀戮、 *** 艳俗的落后腐朽文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角。

唯此,我们的文化作品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在其中反观自身,做到好听、好看、好学、好参与,博得掌声、笑声与呼声,经民心向背和市场检验,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进而达到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高远目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