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咸宁学院学报属于什么期刊

发布时间:

咸宁学院学报属于什么期刊

咸宁学院是一所具有72年建校历史和32年本科教育、14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办学经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华桂花之乡”——咸宁市,位处“‘1+8’武汉城市圈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战略要地。 学校由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2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咸宁医学院创建于1965年,其前身是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1977年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生,1993年与湖北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1995年以来,学校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组建后的咸宁学院于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以学为本,求实求精”的办学理念,牢记“弘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医师核”品牌,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以医学、教师教育为立足点,以“核”学科为凸显点,文、理、工、管、史、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现代综合大学。 校园占地面积1837亩,校舍建筑面积62.31万平方米,总资产4.2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82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111台(件);图书馆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01.84万册,数字资源量22482.5gb;校园千兆以太网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办学层次。开设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30个,涵盖了医学、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高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品牌专业8个、精品课程63门,实验教学中心6个,专业实验室35个。 学校设有教学院(部)18个,专任教师9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2人,博士、硕士52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3人。特聘院士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4人,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2人,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8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5名。此外,学校还聘请了28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拥有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梯队。 近五年,申请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0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5项;发表论文3837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66篇;出版专著41部、教材124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7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2项,发明专利6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0余人次,主办或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7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270余场次。 学校公开发行《咸宁学院学报》(综合版)、《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和《咸宁学院报》等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目前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6429人,近五年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全省高校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奖,其中2005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乙组奖,捧回了“高教社杯”;2006年在《青春中国——青少年艺术展评》全国总决赛上,摘取了美声唱法组第一名的桂冠;2007年暑期生存挑战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十余家媒体的高度关注。2005--2009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578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培养的近4万名本专科生、联合培养的110余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咸宁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及教育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咸宁市乃至湖北省的基础医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靠质量求生存,靠人才求发展,靠学科显特色,靠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立足鄂南,融入武汉城市圈,服务基层,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延伸产学研发展平台,同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度韦洛尔大学、维纳雅卡大学等5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曾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政府授予的“省级文明单位”,省普法办授予的“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诚信单位”,省统计局授予的“湖北省美誉高校”和咸宁市委授予的“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请不要以偏概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出刊会越来越快的。医学版的今年出刊会很快~但是要求会更加严格。谢谢。

学报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原名《荆门大学学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体育科技(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优秀期刊 ) [(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建筑科学、体育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理工科教学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理工卷、农学卷、医学卷](全国本科优秀学报) 咸宁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综合学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社科学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全国优秀专科学报) 等。也可以安排普通的期刊。在线投稿QQ910278216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咸宁学院学报月刊

教学月刊(中学版)上海中学数学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等数学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实验与装备中学生物学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研究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中学语文教学你看这些是否可以。是中学教育类的数学期刊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药学、核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教育学 校级重点学科 学科 院系 药学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 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院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院 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教育学 教育学院 理论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物理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护理学 护理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中国史 人文与传媒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精品课程 8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名称批准部门批准年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部2009年临床药学教育部2008年地理科学教育部2010年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 专业名称批准部门批准年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省教育厅2007年临床药学省教育厅2004年小学教育省教育厅2010年地理科学省教育厅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负责人批准年限外科学白育庭2009中国地理刘成武2006诊断学李伟民2005药理学吴基良2005病理学赵红刚2005有机化学吴鸣虎2003药物化学黄胜堂2011解剖学丁继固2011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负责人批准年限药理学教学团队吴基良2008地理科学教学团队刘成武2010校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负责人立项时间药理学教学团队吴基良2007年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团队白育庭2007年地理科学教学团队刘成武2007年眼-耳鼻喉头颈外科手术学教学团队李岱2007年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12月20日,图书馆馆藏书总量为256.5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104.7万余册)。主要收藏与本校学科专业相关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书刊文献资料,有卷帙浩大、集我国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丰富的古代图书精粹;有《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型图书和《晨报》、《民国丛书》等珍贵的现代文献资料;有《中国知网》、《Springer全文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国道外文特色专题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电子图书》电子文献出版物。 学术期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刊物原名《教学参考》,1982年更名为《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1983年更名为《咸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又更名为《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12年10月,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科技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荣誉:1999年质量进步奖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南昌教育的 好些

咸宁学院学报官网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咸宁学院学报、邢台学院学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辽宁师专学报 (社科)等。

咸宁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1982年更名为《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1983年更名为《咸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又更名为《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0月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所获荣誉

《咸宁学院学报》已被10余家著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栏目设置

《咸宁学院学报》辟有“博士论坛”、“向阳湖研究”、“政治·经济与法律”、“文史研究”“语言研究”、“教育·教学与管理”、“艺术研究”、“出版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地理与财会”、“中教园地”等栏目,其中“向阳湖研究”为湖北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专业水准

《咸宁学院学报》编委会由省、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咸宁学院副院长吴基良担任学报主编,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为从全局的高度解决好学报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学报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艺术、出版、图书情报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方面有可靠的学科依托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全国已形成越来越广泛的信息网。

由于学报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用稿原则,对学术性强、具有开拓性、创新价值的论文倍加青睐,不分老少,无论远近,一视同仁。学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咸宁学院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采用国际通用标准16开,共160页。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1006-5342,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17/C 。

《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25日出刊。

咸宁学院是一所具有72年建校历史和32年本科教育、14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办学经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华桂花之乡”——咸宁市,位处“‘1+8’武汉城市圈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战略要地。 学校由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2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咸宁医学院创建于1965年,其前身是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1977年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生,1993年与湖北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1995年以来,学校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组建后的咸宁学院于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以学为本,求实求精”的办学理念,牢记“弘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医师核”品牌,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以医学、教师教育为立足点,以“核”学科为凸显点,文、理、工、管、史、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现代综合大学。 校园占地面积1837亩,校舍建筑面积62.31万平方米,总资产4.2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82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111台(件);图书馆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01.84万册,数字资源量22482.5gb;校园千兆以太网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办学层次。开设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30个,涵盖了医学、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高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品牌专业8个、精品课程63门,实验教学中心6个,专业实验室35个。 学校设有教学院(部)18个,专任教师9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2人,博士、硕士52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3人。特聘院士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4人,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2人,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8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5名。此外,学校还聘请了28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拥有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梯队。 近五年,申请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0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5项;发表论文3837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66篇;出版专著41部、教材124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7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2项,发明专利6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0余人次,主办或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7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270余场次。 学校公开发行《咸宁学院学报》(综合版)、《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和《咸宁学院报》等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目前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6429人,近五年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全省高校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奖,其中2005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乙组奖,捧回了“高教社杯”;2006年在《青春中国——青少年艺术展评》全国总决赛上,摘取了美声唱法组第一名的桂冠;2007年暑期生存挑战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十余家媒体的高度关注。2005--2009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578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培养的近4万名本专科生、联合培养的110余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咸宁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及教育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咸宁市乃至湖北省的基础医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靠质量求生存,靠人才求发展,靠学科显特色,靠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立足鄂南,融入武汉城市圈,服务基层,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延伸产学研发展平台,同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度韦洛尔大学、维纳雅卡大学等5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曾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政府授予的“省级文明单位”,省普法办授予的“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诚信单位”,省统计局授予的“湖北省美誉高校”和咸宁市委授予的“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基本上都是要版面费的

咸宁学院学报投稿

心电与循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浙江医学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电生理学杂志中国微循环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卫生经济研究医院院长论坛长治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滨州医学院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健康研究内科泸州医学院学报神经药理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医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赣南医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求医问药药物评价研究北方药学基础医学教育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广东医学院学报中药与临床中外医学研究骨科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外妇儿健康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肿瘤药学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北医学教育国际眼科杂志英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兵团医学药品评价西北药学杂志天津药学上海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今日药学海峡药学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实用手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抗感染药学局解手术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医学检验与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护理实用疼痛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上海医学影像蛇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杂志当代护士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四川解剖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江苏卫生保健安全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中医文献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新疆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甘肃医药中医儿科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针灸杂志高原医学杂志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江西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河南中医国医论坛广西中医药西部中医药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病伤浙江预防医学医学动物防制现代医院现代医用影像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上海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口岸卫生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工企医刊浙江实用医学云南医药右江医学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信息医学新知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现代实用医学现代临床医学西南军医西藏医药微创医学首都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青海医药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齐鲁药事农垦医学宁夏医学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江西医药交通医学吉林医学淮海医药华夏医学解放军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黑龙江医药黑龙江医学河南医学研究河北医学哈尔滨医药贵州医药广州医药广西医学食品与药品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山东医药基层医学论坛全科护理临床医药实践山西中医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实用医技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医外治杂志福建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东方食疗与保健按摩与康复医学河南预防医学杂志应用预防医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安徽预防医学杂志首都公共卫生疾病监测与控制包头医学安徽医学中国医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广东牙病防治北京口腔医学口腔生物医学肝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教学月刊(中学版)上海中学数学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等数学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实验与装备中学生物学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研究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中学语文教学你看这些是否可以。是中学教育类的数学期刊

《咸宁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等等,找我。

可以发表在《新乡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河南工业大学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一般的期刊可以发表《数学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论坛》等。我空间里有对这些期刊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些这些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属于什么期刊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3/02 我国政府介入医疗保险的政策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4/11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安庆医学 2007/02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 福建金融 1993/03 破解我国医疗保险难题 党政干部学刊 2009/01 以人为本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思考 人口与经济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管理经验及借鉴 中国卫生资源 2009/01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福建金融 1993/08 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分担 新东方 2008/01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之完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1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5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思考与探讨 现代商业 2008/03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02 试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 医学与社会 2008/02 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中国药业 2008/04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不同支付模式下的保险欺诈行为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8/02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问题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研究生论文)医疗保险改革与医疗改革共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3

(本文原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六期。)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的解释是:“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可见,仁爱的“仁”字本身就表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对于“仁”的最基本内涵,孔子在总结前人及同时代思想家关于“仁”的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以“爱人”释“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所讲的爱人,不仅指爱自己的亲人,而且指爱所有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说明了孔子“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因此,郭沫若把孔子的“仁道”称为“人的发现”[1]孟子把孔子的“仁爱”的范围作了进一步扩展,突破了人类的范围而达至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字在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异也,又从持禾禾,兼持二禾。”一只手持两棵谷子,引申为总、全、兼顾之意。“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墨家明确主张:“兼爱天下之人。”(《墨子·天志中》)“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一、自律与他律的人性基础 (一)自律的人性基础 孔孟儒家的“仁爱”说及“仁爱”之自律性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的。孔子没有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学而》)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具有可塑性,关键看后天的习染。但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民众受到礼仪教育、道德感化后,可能具备廉耻之心和自我约束、自觉行仁的能力,而外在的刑政约束只能使人暂时地免予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人为什么在德政、礼教之后具有廉耻之心?在孔子看来,因为人之本性中有乐于接受德政、礼教的善根,隐含着自觉行仁、为善的种子,人性是趋善的,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未明言的人性趋善论被孟子发展为明确的人性善论。《孟子》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虽然孟子认为人性当中有人之喜怒哀乐之自然情感、饮食男女之自然欲望(这在孟子看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性),但他更强调人性是人之异于禽兽、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即道德属性、仁。张岱年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2]孟子宣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把恻隐之心即仁之端说成是人先天皆有的共同本性、本能、良知、良能,是人的本质规定,认为人先天的、内在于心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人性基础,有了这一人性基础,仁爱就不是强制的、功利的和伪善的,而是道德主体出于本性、发自肺腑的道德自律、自觉、自为的爱,旨在成就道德自我之完善,并由此实现社会至善。 (二)他律的人性基础 尽管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性”或“人性”的概念和系统理论,但从墨家的伦理学说和政治主张中仍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有关人性的观点,正如徐复观所说:“墨家无人性论,但并不是没有此一问题。”[3]因此墨家的“兼爱”说及“兼爱”之他律性是有其人性基础的。《墨子》曰:“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墨子·节葬下》)“人情也,则曰男女”,(《墨子·辞过》)“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子之所以养也”,甚至说:“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对人的本能欲望、衣食之需予以高度肯定。墨家认为,人具有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这一自然本性本身无所谓善恶,恰如素丝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墨子·所染》)但这种“欲”的自然人性易受环境的浸染与引诱而膨胀,可能导致恶的行为后果,“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墨子·七患》)因此需要利用理性的“知”的力量对自然的“欲”加以合理的节制。《经上》曰:“为,穷知而悬于欲也。”(《墨子·经上》)意思是说“穷”于“知”而受“欲”的宰制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墨家似乎认为应该以‘知’制‘欲’,有‘性恶论’的倾向,但它并没有否定‘欲’,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肯定‘欲’的价值,因为制‘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欲’的完全落空。墨家认为,人的本性虽是‘欲利’(或称为‘爱利’)而‘恶害’的,但是,如果听任人的‘欲利’本性的无节制扩张必然会出现‘人对人象狼’的情景(‘若禽兽然’)。”[4]墨家认为,要使得人的合理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不受损害,就应该人人“交相利”,在情感上就应该“兼相爱”。(《墨子·兼爱上》)但“兼相爱”如何从“应该”变成“事实”,在墨家看来,人类按其欲利本性不能实行“兼相爱”,人不具有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因此需要外在的他律作用,古代民始生未有刑政他律时,天下欲利、争利且不得节制而乱“若禽兽然”(《墨子·尚同上》)就是明证。从人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出发,墨家对人的理性的信任仅限于工具理性,对儒家所推崇和信仰的道德理性的力量是极端怀疑的,认为人不可能出于道德理性而兼爱他人,只会从工具理性出发,在外在的威逼利诱的情况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即,兼爱的实现只能靠外在的他律。 二、“仁爱”的自律性与“兼爱”的他律性 (一)“仁爱”的自律性 从人性善或人性趋善出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仁爱”是道德主体出于本性、发自肺腑的道德自律、自觉、自为的爱,是道德主体人格完善的内在需求,而非出于外在的功利的考量和推动,也非宗教、政治法律的强迫。因此将施爱的动力和约束力归于人自己,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肯定人具有被道德感化、道德自律和自省能力。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坚信“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见孺子将入于井自然而然产生的怵惕恻隐之心及由此引发的救孺子的道德行为没有掺入丝毫的个人利害的考量,是道德自律的结果,在道德动机上是纯善的。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仁义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源、动力,而不是外在目的。《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强调君子在任何时候,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约束的情况下也应该谨慎地自我反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通过道德自律最终成就“仁”。可见,儒家施行“仁爱”靠的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克己和内心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使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成就道德自我。尽管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认为“礼”是成全“仁”的外在性、他律性道德规范;也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指出当政者的道德权威对于其他人居仁由义的他律作用。但孔孟儒家强调,人之所以能“仁爱”在于内在的人性趋善,人之所以要“仁爱”在于张扬人性,成就道德自我,“仁爱”的施行在于人具有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在孔孟儒家看来,外在的“礼”的规范和道德权威只是达至、成全“仁爱”与“仁政”的必要手段,仅靠外在的他律约束而施行“仁爱”是缺乏生命力的。因而孔孟儒家“仁爱”的自律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 (二)“兼爱”的他律性 与儒家不同,墨家从人欲利恶害、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兼爱”并非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而是能使人更有效地满足物质欲求的权宜之计,是人出于外在的功利的考量或宗教、政治法律的强迫的结果。尽管墨子曾多次告诫墨家弟子“反之身”,要求加强道德自省、自律,墨子及众弟子在施行“兼爱”的过程中也确能经常自省、自律,但可以说墨子的“反之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墨子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墨子·修身》)显而易见,墨子所谓的“反之身”并非像儒家那样是出于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有名利考量的。如果说儒家依靠人心中的道德法庭作为“仁爱”保证的话,那么,墨家用什么作为兼爱保证呢?墨家认为,兼爱的施行主要依靠外在的威逼利诱,需要他律即上天所欲、上者所命、名利诱惑。出于利己的动机,在外在的威逼利诱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以获得利己的效果。墨家对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墨者之法”等上者所命的权威性和他律之有效性是肯定的,认为它们能够通过赏善罚恶为“兼爱”的施行提供有效的外在支撑。但是墨家认为,这一外在支撑的力度尚显不足,特别是对上层统治阶级力不能及,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尤其是罚恶不够,因而不能确保他们施行“兼爱”,墨家于是将“兼爱”的终极保证诉诸于天。墨家宣称统治阶级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墨者之法”权威性之根源在于天,应“法天”(《墨子·法仪》)“上同于天”(《墨子·尚同上》)。并声称“兼爱”是天之所欲,“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墨子·法仪》)“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天博爱无私,天欲人“兼爱”,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墨家借助于上天来增强“兼爱”意志的权威性和强迫性实在是其无奈之举,体现了小生产者地位和思想的阶级、时代局限性。墨家除了借助于上天的权威,还借助于鬼神的力量来推行“兼爱”,宣称鬼神是赏善罚暴的,并且不分亲疏贵贱,“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墨子·明鬼下》)墨子借助天志和鬼神的权威诱使墨者及普通民众施行兼爱,更为了约束统治阶级,迫使他们“兼爱”大众。当然,“墨子可能实际上完全不相信‘天’、‘鬼’,他的‘天志’、‘明鬼’学说,只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手段。”[5]这一靠他律诱迫人实行“兼爱”之手段、策略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社会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必将对封建等级制构成严重威胁,因而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遭到他们的排斥。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十批判书[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4.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75. [4]杨建兵.墨家人性论略[A].任守景,等编.墨子研究论丛:九[C].济南:齐鲁书社,2010:657-658. [5]童书业.先秦七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