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期货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期货方法论文

在优秀硕博论文库下载不就完事了,多的去了,我刚写的论文,期货方面的,也是参考别人的优秀论文框架,自己写写的。

创新 就是能够透过当前的国际原油市场和美元兑换比例分析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个市场讲求的是实战

黄金具有储藏、支付、结算等倾向的金融功能。黄金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的精神,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黄金期货具有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对黄金保值、套利及投机等方面的需求,是黄金市场有关参与者回避、降低价格风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但又波动频繁,而国内金属期货市场品种却相对单一,缺乏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品,无法满足黄金企业生产者套期保值、锁定生产成长和利润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黄金市场经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现货和远期交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参与主体结构也日益丰富,已具备了推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同时,中国期货市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懈的基础制度建设,也为黄金期货的上市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专家指出,中国开展黄金期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利用黄金期货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打击黄金变相期货交易,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与其他贵金属期货产品不同的是,黄金不同于铜、铝等贵金属产品,还具有储藏、支付、结算等倾向的金融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黄金储备往往是各国外汇储备的重要部分。因此,此前关于黄金期货究竟在上金所还是上期所推出,市场还有不同的看法。而上金所为开展基金期货交易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目前上金所推出的黄金T+D和白银T+D交易,作为递延现货品种,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黄金期货,很多投资者也在把递延现货当做黄金期货来交易。今年6月初,央行批准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展黄金白银期货业务,更使市场对上金所推出黄金期货抱以极大的希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表示,根据07年4月15日实施的《期货管理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应在批准设立的期货交易所或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交易场所进行。虽然上金所为黄金期货的推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从政策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期货监管部门,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更为顺理成章。况且与上金所相比,上期所拥有丰富的期货市场运作、管理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拥有一批期货公司会员单位,有利于在世界黄金市场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这个 作者可以百度下

论文货代研究方法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出口贸易中的单证问题论《2000年通则》中FCA术语的运用及注意问题进出口业务中佣金和折扣的作用和运用正确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处理贸易纠纷三种常用的出口收汇风险防范措施的运用及利弊分析福费廷在外贸结算中的应用试分析贸易术语变形条件与航次租船合同装卸费用分担条款的对应浅谈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的统一集装箱条件货代提单的应用试谈集装箱运输下装箱责任的认定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试析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救济方法现代物流的发展给传统货运代理业带来的影响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对我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中国纺织品出口中的品牌战略论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频遭退货问题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国家的反倾销对我国**行业的影响**国家的反倾销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纺织品贸易摩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国外反倾销的新特点及对策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现状的分析与思考论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研究国际贸易中争议的处理电子商务对信用证业务的影响中国如何运用WTO规则应对外国的反补贴指控CIF合同的特点和内容及应用日韩贸易自由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印度经济和中印贸易中俄边境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我国内地与香港(台湾)贸易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对外投资战略试分析国际多式联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汉堡规则和海牙规则的比较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对外投资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电子商务为我国(省、市)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绿色壁垒对我国(省、市)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省(**市)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省(**市)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国际物流运输合理化国际物流单证制作与风险控制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运作与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的客户服务单证风险防范与当事人责任进出口货物通关实务与管理保税区保税企业报关程序的特点和实例增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集装箱多式联运各种运输方式如何衔接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责任划分问题探讨集装箱多式联运承运人的利益风险分析集装箱多式联运下隐藏损害问题的各方责任分析试分析集装箱提单与传统海运提单的异同国际货运代理人如何向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转变国际贸易新术语(FCA,CPT,CIP)带给集装箱运输的挑战试分析联运提单与多式联运提单的异同试分析国际多式联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浅谈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的统一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形式与赔偿责任之关联试谈第三方物流与多式联运的异同试论国际货运代理人与有关各方的关系有关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责任及其责任的问题探讨浅论国际货运代理人充当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定位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对国际贸易术语的影响试举例分析航次租船合同中关于装卸时间不同计算方法对租家的影响现代物流理念在国际货运中的应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与对策网络贸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对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对外投资战略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1. 国际物流单证制作与风险控制2.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运作与管理3. 货运站业务流程与改造4.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的客户服务5. 单证风险防范与当事人责任6. 特种货物物流技术7. 货损事故处理与风险防范8. 进出口货物通关实务与管理9. 保税区保税企业报关程序的特点和实例10. 增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11.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管理12. 现代物流的发展给传统货运代理业带来的影响13. 集装箱多式联运各种运输方式如何衔接14. 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责任划分问题探讨15. 集装箱多式联运承运人的利益风险分析16. 集装箱多式联运下隐藏损害问题的各方责任分析17. 试分析集装箱提单与传统海运提单的异同18. 国际货运代理人如何向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转变19. 国际贸易新术语(FCA,CPT,CIP)带给集装箱运输的挑战20. 试分析联运提单与多式联运提单的异同21. 试分析国际多式联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2. 浅谈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的统一23. 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形式与赔偿责任之关联24. 试谈第三方物流与多式联运的异同25. 试论国际货运代理人与有关各方的关系26. 有关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责任及其责任的问题探讨27. 论NVOCC的法律地位及其提单性质28. 浅论国际货运代理人充当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定位29.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认定与性质30. 集装箱条件货代提单的应用31. 铁路如何参与集装箱多式联运32. 公路如何参加集装箱多式联运33. **************************************联运34. 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对国际贸易术语的影响35. 试从国际航运角度谈谈第三方物流的发展36. 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影响37. 试分析大小洋山深水港集疏运系统的建设38. 试分析贸易术语变形条件与航次租船合同装卸费用分担条款的对应39. 请谈谈“凭保函无单放货”与“电放”的异同40. 现代物流理念在国际货运中的应用41. 试谈谈无单放货对承运人的风险及防范42. 试谈集装箱运输下装箱责任的认定43. 浅论国际航运企业如何开展现代物流业务44. 试分析M/R与D/R的异同45. 试举例分析航次租船合同中关于装卸时间不同计算方法对租家的影响46. 请分析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与国际快递的异同47. 你是如何看待DHL等国际快递公司获得国内快递经营权的?48. 浅谈《海商法》有关托运人的规定带给船公司签发提单的影响49. 传统海运业如何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50. 谈谈海运货物收货人的提货义务51. 浅析提单的首要条款52. 浅谈提单的法律适用53. 试分析HBL, SBL ,OBL的异同54. 如何理解有关提单的初步证据,最终证据的作用55. 谈谈承运人责任期间的发展56. 试分析承运人责任形式的发展57. 浅论海运提单的运输合同的属性58. 请分析托运人对托运危险货物的义务和责任59. 试根据《海商法》谈谈FOB卖方作为托运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60. 试谈目前我国国际快递合同的法律适用61. 试论HBL,SBL,TPLO-B/L的异同1、中小货代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2、浅析无船承运人的法律地位及其管理3、浅析货代行业的专业化发展问题4、货代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可行性分析5、某某货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6、浅析货代行业的规范管理问题7、浅析国内货代企业如何应对外资货代企业的挑战8、港口货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探析9、货代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核算工作10、货代行业风险分析及保险现状11、货代业务中如何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工作12、货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调查研究PS:专业论文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根据你的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综合考虑。选题不易太大,这样写出的东西没新意太泛,别太小容易写不下去。。好运吧,就写这么多了。

呵呵,不好意思,这我没有写过

摘要: 国际货运代理是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货运代理含义及其法律地位规定的不明确,使得其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争议。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关于国际货运代理法律性质的不同观点,来探讨如何从法律上识别国际货运代理人在业务活动中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 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

一、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概念

国际货运代理人是指为了客户的利益,依据客户的指示承揽货运进行运输的人。虽然国际货运代理人本人并不是承运人,但是在海运实践当中,由于其法律地位的模糊,常常对他们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将要讨论如何判断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

二、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性质问题

根据规模大小和经营范围的不同,通常将国际货运代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托运人的代理人;另一种是多式联运经营人。由此而延伸的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代理人”说和“无船承运人”说两种。持“代理人”说的人认为,国际货运代理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货物运输,代理关系是其中的核心关系,这也与《民法通则》中关于代理的规定相似。因此有关货运代理人的责任承担问题,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无船承运人”说则认为,当下许多货运代理人一方面与托运人签订多式联运合同,另外一方面又与每个区段的`实际承运人分别订立运输合同,在以这种“无船承运人”的身份出现时,应当认定为其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

三、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判断标准

作为代理人或者是合同主体,货运代理人常常试图用代理人的身份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往往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理论与航运实践当中,主要依据以下四条标准来认定国际货运代理人或者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

(一)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即根据双方签订的运输合同以及货代在合同或者相关文件中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合同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只要承托双方在合同中对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做出了约定,就不会存在关于其法律性质、地位的争议问题。但如果货运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根据合同解释原则以及航运实务中的通常做法,一般会做出有利于托运人的解释。近年来,随着货代企业实力的增长,国内法院也倾向于做出这种解释。关于在合同中的具体描述,如果货代描述自己为“作为代理人”、“代表”或者“为”并且这样的描述是加在本人签名之后的,那么认为此时仅仅是作为代理人的身份。

(二)根据运输单证的签发

根据FLATA标准规则的有关规定,货运代理人一旦签发了自己的运输单证,则视为其已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了以承运人的身份承担责任的承诺。比如,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公布运价。NSAB标准条款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货运代理人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被认为其是以承运人的身份从事活动:以自己的名义签发运输单证……”。

(三)根据报酬的取得方式

实务中,包干费和佣金是国际货运代理人获得报酬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佣金很好理解,是货代作为中间人说合介绍业务所获得的酬金。包干费,虽然国际物流领域没有这个叫法,但为了方便交易,货运代理人收取包干费用的情况早已不在少数,并且已经形成行业惯例。包干费,是由货主一次性支付给货运代理人的一笔费用。与海运费不同,包干费用还包括报关费、港口费等路上费用。一般情况下,收取包干费用这一事实,通常被认定为货代在其中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若收取的是佣金,通常则认定为代理人。在太仓兴达制罐公司与江苏中远公司的纠纷中,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个货物运输合同,价格条款中约定的支付方式为包干费支付,但是没有明确该交易中的货代是代理人还是承运人。法院最终认定货代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履行了合同,既其并不因为包干费用而成为承运人。因为在法院看来,包干费用是代理人事先预收、事后代付的费用,他们已为此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四)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2012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首先根据书面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并结合货运代理企业取得报酬的名义和方式、开具发票的种类和收费项目、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以及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认定海上货运代理合同关系是否成立。既2012年的规定规范了货运代理合同关系的认定问题。其中可以看到,合同中关于权利义务的约定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实务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合同是通过口头的方式缔约的,这将会导致货运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难以认定。在这里,我认为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比如以货运代理人实际所参与运输的行为来认定其法律地位就变得至关重要。在现代国际运输过程中,传统货代服务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储运一体化正在向综合物流服务企业转变。因此,国际货运代理人在对货物的仓储、运输过程中或在对运输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都很有可能是其承担承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另外,货运代理企业报酬的取得方式、开具发票的类型以及双方的交易习惯这些判定标准都应当被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郭萍.国际货运代理人含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

[2]孟于群,陈震英.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及案例评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存货计价方法的研究论文

写作提纲一、绪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在大多数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处于不断购买、耗用和销售之中,因而存货数量及其价值的确认(即存货计价问题)至关重要。现行存货的计价方法分为计价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大类,实际成本法又分为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本文从比较实际成本法下不同的计价法的情况出发,探讨不同情况下各计价法的利与弊,并且找出合理的计价方法。二、本论(一)各种存货计价法的比较(二)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三)各种存货计价法的选择运用(四)对企业计价方法选择的建议三、结论通过这次论文的研究,可以知道存货的核算方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产价值、产品成本和经营成果。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则,选择合理的计价方法。合理的计价方法确定存货成本,达到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一套好的核算方法也能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维持存货的安全。

试析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摘要:本文试从存货计价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和纳税的影响、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以及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扩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会计核算一、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范围 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在实际流转过程中,他的实物流转顺序和成本流转顺序是不一致的,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的成本即可。这样,就出现了存货成本的流转假设,采用某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 个别计价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因而只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广泛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以平均数的形式对存货进行计价,它既不反映存货的原始价值也不反映存货的现行市价。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存货的管理,而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虽然计算工作量比较大,但是由于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这已不是弊端。相对来说,这两种方法比其他三种方法更合理。 二、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选择对企业财务及纳税的影响 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是必然存在的。价格持续上涨,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它造成了一种现象即账面存货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先进先出法假定先购进的存货先售出,这就意味着售出的产品成本是由期初存货和最早购买的存货构成的。这样一来,发出存货的价值就低于市场价值,产品销售成本偏低,虚增当期利润,加大所得税费用的支出。而后进先出法的假定与先进先出法相反,它假定后入库的先出库,这样,发出存货的价值就接近于现行价值,销售成本不会降低,同时减少利润,降低所得税支出。 先进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货偏高,产品销售成本偏低,税前利润、所得税、净利润偏高,现金流人量低,营运成本偏高。而后进先出法则相反。可见,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就能合理地减少所得税费用。如果企业最初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期改用后进先出法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因为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收发比较频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合理地确定其累计影响数,所以通常的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后进先出法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争创纳税大户有知名度的大企业来说,他的纳税及企业的业绩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广告牌子。所以他们不会太在意节约的所得税支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在消费者眼中的地位及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植。这样的企业一般是不会选用后进先出法的。 先进先出法恰好与后进先出法相反,它以常规顺序对存货发出进行计价,这样就不会减少所得税支出,当然不会抹杀企业的净收益,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很有利。对于小型私有企业来说,减少所得税支出是他们的目标之一。所以小企业往往不会采用这种方法而求助于后进先出法来达到减少费用支出的目的。 三、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首先,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由于计价方法不同,导致存货账户余额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的短期偿债能力及流动性比率的分析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销售额与营运资本比等。以上指标都包含受存货直接影响的项目:流动资产、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以及营运资本。所以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周转率偏低,流动比率、存货周转天数以及营业周期偏高。而在后进先出法下则相反。 其次,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获利能力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净利率、普通股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涉及到利润,所以,先进先出法会高估企业的获利能力,后进先出法则不会。 再次,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的影响。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赚取利息倍数反映企业用所获得的利润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先进先出法下,由于税前利润被高估,赚取利息倍数也会被高估,所以夸大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最后,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析指标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表明投资某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获利率,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成本高估,则产品销售成本低估,净利润偏高,市盈率就会偏低。而在后进先出法下,市盈率比较适中。 由此可见,先进先出法对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的几乎所有比率指标都有影响,尤其是高估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指标,虚夸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而在后进先出法下仅对短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有一定影响。 四、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扩展 存货计价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后进先出法是当前我国存货计价较为理想的方法。首先,通货膨胀的经济大环境为后进先出法的采用创造了客观条件。尽管为了削弱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关方面已经提出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是这一方法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次,后进先出法不但能够谨慎地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企业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长远利益,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期销售成本,与当期收入配比,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

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加权平均法。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一、合理进行存货计价的意义存货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制订企业会计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会导致不同的报告利润和存货估价,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存货在大多数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处于不断购买、耗用和销售之中,因而存货数量及其价值的确认(即存货计价问题)至关重要。《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规定: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而不少企业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或受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做了不切合企业实际的选择,从而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造成不利影响。二、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标准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是由于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和同质的存货实际取得的成本不同而产生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外购或自制的存货与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因此产生了存货成本在库存与销售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恰当反映存货流转,在确定存贷计价的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企业流动资产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存货,存货是以历史成本入账的。而事实上,存货极有可能以比该成本高许多的价格卖出去,所以通过销售存货所获得的现金数额往往比计算流动比率时所使用的数额要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通货膨胀的持续,存货的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必然会产生偏差。 (二)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 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般是“先进先出”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均按后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编表日重置成本,使资产计价较为合理。当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期本存货按较早期的单价计量,与编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较大,物价变动幅度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所产生的期末存货数偏低,使资产计价失去意义。结果,财务分析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营运成本、流动比率、投资报酬率偏低。(三)坚持谨慎性原则,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作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后进先出法在传统理论中被认为是“合理地计量销货成本,减少存货利润,从而公允地表示企业财务状次和经营成果”的较为科学有效的存货计价方法。但是,严格地讲,后进先出法所体现的只是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制的谨慎原则,而不是纯粹意义下的谨慎原则。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存货与另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在质和量上有因循沿袭的关系,即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存货在数量和金额上等同于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因此,后进先出法较之于先进先出法导致的期末存货的降低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由于期末存货与期初存货之间的内在关系,后进先出法的采用在一个会计期间降低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减少了存货利润与税金,却相应地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提高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增加了存货利润与税金。基于企业以现实状况和按既定目标不断从事生产经营的持续经营假设,从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后进先出法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因物价的波动而形成的存货利润。因此,后进先出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谨慎做法,而是体现了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制的谨慎原则的暂时做法。同时,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还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决策。三、存货核算计价方法的分析(一)存货核算的计价方法 概括的说,存货核算的计价方法包括六大类:按实际成本计价,按计划成本计价,按商品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估价法,重置成本法与可实现净值法。下面对这六大类做详细的分析。1.按实际成本计价按实际成本计价进行存货核算时,存货收入与发出均按实际成本进行计价,存货的总帐和明细账均按实际成本设置与登记。按实际成本计价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1)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又称分批实际法,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这种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因为如果营业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可以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调低利润。企业中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的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并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购入批次少、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资,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均可使用。(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也称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只需在月末计算一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同时无论在上涨还是下跌情况下,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现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3)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相反,后进先出法是根据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接近于近期市场价格,使现时成本与现时收入得到配比,从而较合理地确认了当期收益,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可以使当期出材料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延迟企业交纳所得税,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期末材料结存成本是按早期价格确定的,这样也减少了库存材料的资金占用,可以增加企业后劲,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符合稳健性原则。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造成成本虚增或虚减。并且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这种方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不相等。但是,当期销售收入能与当期销售成本相配比,能够反映出当期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尽管后进先出法有其不足,但在目前我国国情下,仍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价格昂贵且数量较少的存货。2.按计划成本计价存货核算按计划成本计价时,存货的总帐和明细帐均按计划成本进行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则作为存货的成本差异另行组织核算,并要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将期末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后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中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按计划成本法计价分为两部分实施:(1) 计划成本的制定 按计划成本进行存货核算,正确地制定各类存货的计划成本是进行存货核算的前提,存货计划成本的制定,应根据存货实际成本的组成内容,考虑供货单位,运输方式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予以制定,力求与实际成本尽可能相接近,而且应保持相对的稳定,除有特殊情况应随时调整外,在年度内一般不做变动。(2)存货成本差异的计算 存货成本的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较的差额,一般分为超支差异与节约差异两种情况。超支差异是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或称不利差异,节约差异是实际成本少于计划成本的差额,或称有利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应先计算出存货成本差异率,然后计算出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并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3.按商品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1) 经营商品批发的商品流通企业可按进价进行核算,购入的商品按商品的进货原价作为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可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毛利率法等方法进行计算,但一经先用其中一种方法后,则不得随意变动。(2) 经营商品零售的商品流通企业,一般采用售价进行核算,购入的商品按商品的售价增加库存商品,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作为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算。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平时可按商品的售价进行结转,月末时应按商品的存销比例分配商品成本的差异,将本月销售商品的售价调整为实际成本。 4.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该法是指当期末存货的计价,当成本低于市价时,就按原始成本计算,而当存货成本高于市价时,改按市价计算存货成本。这里所说的市价是指存货的重置成本。这里所说的成本指的是存货的原始成本。所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可称为重置成本法和原始成本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存货价值时,其重置成本或再生产成本下跌时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当期就应予以确认,这虽与原始成本原则相背离,但符合稳健性原则。由于考虑到示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提前处理,在市价不稳定的情况下,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的期末存货成本不低于实际成本而接近于重置价格,将来这些存货出售时,不会受价格变化太大的影响,这样能保持各个期间的正常利润幅度。成本与市价孰代低法在工作中的运用有下面三种方法:(1) 逐项比较法:即按存货的每一项目比较其成本和市价,取其较低者作为该项存货的金额。(2) 分类比较法:即按每类存货比较其成本和市价,取其较低者作为该类存货的金额。 (3) 总额比较法:即比较全部存货的总成本和总市价,取其较低者作为全部存货的金额。 一经采用上面三种方法的一种后,依据一贯性原则,不得随意变更。在比较市价与成本时,所用的市价即重置成本不得超过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价格减去合理预计的加和处置成本后的可变现净值,也不得低于可变现净值减去估计的正常毛利。5.估价法公司在编制月度财力报表时,需要在每月末计算出存货的成本。但在采用实地盘存制时,每月进行存货的清查,不公费时,而且也要付出较多的费用,因此一般每年年末盘存一次。这样,在编制月份财务报表时,就需要对期末存货成本进行估价。估价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 毛利率法 该法是用毛利率来估算本期的销货成本,并推算出期末存货的估计成本。采用毛利率法时,毛利率估计的准确程度如何,对于期末存货的成本是否准确有着直接影响,为了防止计算时使用不十分恰当的毛利率,选择的毛利率必须是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有一定代表性的,如果公司的各项存货在销售时的毛利率差别较大时,应将各种相近毛利率的存货予以归类,在计算时分别使用适合的毛利率来计算出各类存货的成本,然后加总计算期末存货的估计成本。(2)零售价格法 该法是指对经营的每种商品都标明零售价格,在商品购进的同时,按成本和零售价格分别登记购货业务,并按零售价格计算出期末存货后,从按零售价格计算出的可供销售的商品总中减去已销货额,然后根据存货的成本和零售价格计算两者的比率,以该比率乘经按零售价格计人的期末存货额,即可得出期末存货的估计成本。 6.重置成本法与可实现净值法 (1) 重置成本法 该法是指假定用现在市场价格重新购置现有的材料,商品等存货所需发生的成本。按重置成本法确定存货的价值,由于受市场涨跌的波动,存货的价值也随之波动,因此会使公司的损益发生少计或虚增的情况,不能达成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但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而言,以重置成本来反映存货的价什值,可以用存货等流动资产来正确衡量公司的知期偿债能力。 (2)可实现净值法 可实现净值也可称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正常售价扣除合理预计的加工和处置成本后的收益,采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存货的价值时,一般适用于残次,陈旧,冷背等商品或产品的计价。 (二)常用存货计价方法的综合分析1.从价值角度看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均按后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编表日重置成本,使资产计价较为合理。当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期本存货按较早期的单价计量,与编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较大,物价变动幅度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所产生的期末存货数偏低,使资产计价失去意义。结果,财务分析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营运成本、流动比率、投资报酬率偏低。从利润确定角度看,后进先出法,则以最近的进货成本可与最近的营业收入相配比,可以产生较有意义的利润数据,以恰当地解释评价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所获得的利润倘以所得税、股利等形式全部分配的话,也不会过多影响企业按原有规模持续经营。相反,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以较早期的存货成本与现时的营业收入相配比,毛利虚计。若将算得的毛利全额以所得税、股利等形式分尽的话,收回的成本因数额较低,在现时物价水平下,难以重置相同数量的存货,致使企业不能按原有规模持续经营。2.从纳税和现金流量角度看后进先出法具有压低期末存货成本、提高销货成本,减少本期应税利润,因而减少应纳税所得产生的现金流,因此使企业的净现金的流入比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平均法为多。但是,后进先出法减少应纳所得税额和增加净现金流入的效果并非绝对。从长远时期看,企业的全部存货成本,不管何时形成,正常情况下最终将转化为销货成本。若所有存货均已售出,其成本将全部转化为销货成本,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存货计价方法,几个会计期的销货成本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所得税总额、税后利润总额、现金流入总额都是一致的。3.从管理人员业绩评估角度看 某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合适与否,还与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与奖励机制有关。不少企业按利润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并根据评价结果来奖励管理人员。此时,管理人员往往乐于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这样做会高估任职期间的利润水平,从而多得眼前利益。四、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改进(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1.从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考虑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对于不能互相替换的存货项目以及为特定项目生产和存放的存货,无疑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如果存在大量可以替换的存货项目时,采用个别计价法将不胜其繁,此时,必须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作出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存货的实物管理可能是“先进先出”,因此,采用“先进先出法”比较符合存货的实际情况。2. 从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考虑存货计价方法选择需考虑的第二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进法会导致较低的期末存货、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其结果恰好相反。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不论物价如何变动,采用平均法(包括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核算的结果,总是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但是,上述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一般财务影响又会因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不同时期而产生差异。例如:周转很快、存货积压很少,则后进先出法的优势也不会充分显示。3.从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角度考虑存货计价方法选择需考虑的第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般是“先进先出”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如此,后进先出法虽然能够减少所得税,但同时会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影响以净收益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因此,从内部管理及业绩评价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先出法比采用后迸先出法更为合理。此外,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经营业绩的比较时,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也将影响业绩评价的正确性。(二)存货计价的改进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上述多方面的因素,而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难以兼顾各方面的要求。撇开采用个别计价法的情况不谈,先进先出法虽然能够较好地适应存货管理、存货估价及业绩评价的要求,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导致较高的所得税支出。后进先出法的情况与此恰好相反。加权平均法除了核算工作量相对较少外,居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移动平均法的情况与加权平均法基本相同,只是核算工作量比加权平均法要大。由于现代会计已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量已不再是制约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范围可以缩小到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如果根据客观情况及利益权衡的变化频繁地在两种方法之间不断地转换,势必与一贯性原则的要求相冲突,会给人留下“粉饰”和“调剂”的嫌疑,也难以与采用另一种方法的其他企业进行业绩的比较。 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同时报告两种存货计价方法得出的会计信息。这也就意味着税法应该允许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与计算应交税金时应当采取的存货计价方法不一致;否则,会与税收法律有冲突。我国目前税法中尚无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计算必须采用同一种存货计价方法的明确规定,故上述作法也是可行的。具体地说,由于先进先出法与存货的实物管理、存货销售价格的确定、存货估价及业绩评价相适应,且这些管理及决策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纳所得税只是定期的,故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取先迸先出法,期末时再采取后进先出法对其进行调整,以发挥后进先出法可以减少所得税支出的优势,财务报告则同时列报这两种不同存货计价方法核算的结果。

存货管理的方法研究论文

存货是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和销售需要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经济资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存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存货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库存商品进行全面的管理

《纵横中小企业ERP管理软件》始终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管,实时提供各种业务数据,全面反映货品的生产、进、销、调、存和成本、毛利,以及应收、应付等资金往来情况。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是制造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理想选择。她以业务为基础,财务为核心,整个系统一体化设计,功能流畅,操作方便,界面美观友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仓库管理、帐务系统等子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商品进行详尽、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二)帮助库存会计进行库存商品的核算

1950年,在建立国营贸易企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同时,确定批发商品核算采取永续盘存制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办法,但其具体核算 方法 ,却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商业财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商品核算,建立健全商品账的控制体系,一般实行“三级控制”(在“库存商品”总账与库存商品明细账之间,按商品类别设置类目账),有的工业品批发企业经营品种繁多,则实行“四级控制”。

(三)库存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1、计划管理材料总体计划(备料计划)项目部开工前编制材料总体需用计划,作为公司备料和项目部编制月物资采购计划的依据。根据材料总体计划量以及合同签订价或最近采购价自动生成材料的目标成本,用以控制材料的实际成本。

2、材料收发存管理

(1)材料入库时系统会提示此材料的合同签订价格,以防入库采购价格大于合同签订价。 在验收入库时能看到这个材料的计划量、已供应量以及供应余量,采购人员可实时了解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能分别体现甲供材料、采购材料和调入的材料。直出功能可以实现入库即出库,节约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您可以按自定义的签批流程对材料入库单进行签批。

(2)材料出库能提示当前库存量。出库单价的计算方法可以按剩余平均价、先入先出价格灵活设置。能分别体现工程用材料、临设用材料、办公用料、设备用料、周转摊销的材料和调出的材料。可以按领料单位来查看领料情况,对于项目来说根据此可以考核外施队的用料情 况。可以按工程部位耗料,以便按部位把实耗材料与预算材料、计划材料进行对比,过程中对材料的消耗进行控制。您可以按自定义的签批流程对材料出库单进行签批。

(3)材料收发存情况查询根据入库、出库情况,系统按材料编码自动汇总材料的收发存情况。能按材料类别对材料的收发存情况进行查询。能自定义时间查询材料收发存情况。能查看材料的明细帐,便于历史及原始数据的跟踪。同一种材料可以按平均价格,也可按不同的采购价格查看材料的收发存情况。

3、材料结算、付款及欠款管理材料入库时与供应商或合同挂钩,系统自动生成应付帐款,填入实际付款数后,欠款自动生成。

4.发票管理每一张采购发票都可以和相应的入库和出库单关联,您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发票额、发生额以及这张发票所对应的入库单和入库材料。可以按自定义的签批流程对发票进行签批。

5、材料成本管理系统自动按部位和时间把实耗材料、计划材料以及预算材料的量和价进行对比,以便过程中分析盈亏,采取控制策略。

(四)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品积压或短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任何 企业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忽视了内部控制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我国企业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存货的内部控制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从存货入库到出库。

1.记录的时间差

首先,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记录的时间差异,企业购买的存货已经入库,但财务部门没有对其进行记录,尽管在预付货款账户中表明着采购的行为发生,但二者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差异也存在着企业存货被挪用的风险。

2. 财务部门对实物没有控制权

尽管企业购买的存货在财务做了入库的处理,但财务部门对实物没有控制权,由于缺少对存货的定期盘点来核实是否实物和账 面相 符合,所以财务的记录只是对企业购买的存货进行账面的记录,存货很可能存在账实不符。账实不符还有可出现另一种情况,企业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订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没有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制定和完善存货采购计划。如果一个企业存货流动的速度较快,特别是原材料部分,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库存量和保证每天的正常生产的需要,如果是食品类生产企业还需要考虑原材料的保质期。如果企业的存货量过多,不仅占用企业的仓库和资金占用的增加,而且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如果过少不能保证每天企业的生产需要,而如果频繁采购存货发生的费用又会增加。

3. 企业缺乏对存货采购过程控制

企业缺乏对存货采购过程控制,特别是对采购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很多采购的存货都由一个人完成,那么对于采购存货的入库价格就会由采购人员自己决定,增加了采购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这样企业的采购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了。其次,存货验收入库的手续的不规范。存货的验收时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很多企业忽视存货的验收,对与一些特殊材质的存货应该严格验收,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时候企业采购和验收时是同一个人,大大的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容易忽视存货在领用的控制不完善,在领用过程中被员工私自盗用或者丢失都未能及时发现,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武汉金牛管业总公司组织对所属10多家企业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尤其在存货管理上暴露出许多问题,实际资产盘亏近40%,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反映出存货占流动资产比率过高,存货周转速度缓慢,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见缺乏对存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缺乏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

而且对于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存货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缺少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企业由于多种原因持有不同种类的存货,并且不同行业的存货种类和应用比重也不同,管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应该有很多种。现在企业常用的存货管理方法有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存货储存期控制、存货ABC分类法、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等方法。很多企业都只运用一种存货管理方法来管理多种存货,例如单独存货经济批量模式,经济批量模式是根据企业日常存货用量和相关的资金成本,运用数字模式求得企业最佳的持有量的方法,但是经济批量模型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假设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的限制,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订货费与订货批量无关和不允许缺货等,经济批量模式只是考虑存货变动性定购成个和存货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没有考虑外界 其它 的变化的因数,假如供应商位了鼓励客户大量的购买,通常给与不用程度价格的优惠,如果用经济批量模型就会使存货订购的数量受到影响。缺乏利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可能使企业因为存货量的不足而无法满足销售和生产的需要,也可能因为存货过多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三)存货管理中缺乏运用第三方物流

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流通业企业,为完成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有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存货的管理模式只是对存货预算的管理和确定最佳订货时间和订货量,存货管理“小而全,大而全”注重了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忽视了企业外部第三方物流资源的利用,企业在内部自己进行物流活动使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企业需要购买货车、建立仓库、雇佣物流人员等,接下来企业需要负责存货计划、采购、存储、领用、出库全过程的管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多数企业注重了存货实物形态的管理,忽视了存货价值形态的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方法只是针对企业的自身物资资源,大大缺乏运用第三方物流。

(四)各部门信息脱节

商品实物已经入库,财务部门没有记录。由于企业采购业务与财务信息处理脱节,财务数据不能形成对物流的监控,二者在时间的反映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仓储功能并非由本企业完全控制,虽然在预付贷款账户中反映出采购行为,却存在着企业资源被挪用的风险。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 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 理提到日程上来。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三)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 措施 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 报告 ;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业在我国也成为了一种竞争最激烈、变数最大的其中一种业态。百货零售业的发展已然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寻求发展,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高效组织百货超市的的经营运作,壮大企业的规模,也成为我国零售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存货;存货管理;风险管理;存货管理制度

一、百货零售业的存货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存货量大于实际需求量。因为市场变化的不稳定性,企业不能准确预估未来的需求量,为了避免缺货损失,企业的存货量往往会高于实际需求量。另外,企业销售部门迫于销售压力,很容易高估未来的销售量,成存货积压。

(二)存货量跟资金成本呈正比关系。存货是企业用资金购买的,只有将存货卖出,才能收回资金。因此存货数量越多,占用的资金金额也越大,导致资金成本上升,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存货的自我贬值性。存货的价值具有保质期,一旦超过期限,价值就会降低。

二、百货零售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管理缺乏经济性

1、存货采购。存货的采购缺乏周密、科学的采购计划,存货采购与否、采购多少、何时采购往往是领导者根据自己的 经验 或者感觉来决定,影响了存货采购的科学性。

2、存货储存。企业存货一般单位价值较小,但数量和规格较多。企业没有对存货按照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对所有存货都实行统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做到重点控制。

(二)存货管理制度不规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存货的成本为达到目前状态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存货的所有支出,包括采购成本、运输费用、入库前的整理费用等。在存货储存过程中没有制定库存管理责任制度, 致使权责不清,造成存货的破损、变质甚至丢失等现象。

(三)存货管理忽视风险性

百货企业在存货管理中容易忽视存货在采购、存储过程中的风险,销售过程也可能出现劣质品流通进入市场影响企业声誉等。

三、案例分析――以家乐福为例

(一)家乐福简介

家乐福于1959年在法国成立,目前即使在全世界也仅次于沃尔玛,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成功零售商,而它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优于沃尔玛。自从1995年进驻中国的零售市场后到现在在中国的26个城市开设了多达60家的商店,年收入已超300亿,员工人数甚至高达数十万。这些年来,家乐福凭借着独特的大卖场经营手段,不断的开拓新市场,除了在经营商这个圈内有显著的成绩,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拥护,成为世界备受瞩目的企业。

(二)家乐福存货管理方法

存货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零售企业的订货水平高低,事实上存货就是流动资金的占用。合理地管理存货对百货零售业相当重要,从家乐福的存货管理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

1、畅销和滞销商品的管理。

2、对商品的监控。

3、ABC分类法的运用。

4、信息系统的运用。

5、存货设备的使用。

(三)家乐福存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1、存货水平偏高。

2、存货管理责任不明确。

3、存货的品类管理不完善。

4、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四、存货管理优化对策

(一)制定有效的存货采购程序。为了合理性地组织商品的采购,百货零售企业必须视自身情况,建立起相应的采购机构;根据不同商品的经营范围与品种,形成商品自有的经营目录;并选择合理的采购 渠道 ,进行进货洽谈;妥善安排需求商品的验收活动。

(二)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

百货企业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并对有关重要资产的控制或记录的存放地安装和使用防盗、防火的报警设施等以防被盗和遭受损失,以确保其安全与完整。

(三)加强内外部沟通,完善成本控制体系。供应链中有着不同成员就必然存在着相互不同的目标冲突,然而当系统没采取协调手段时,供应链的各成员选择自身优化而采取行动,结果最优的只是局部而已,而无法达到预期的供应链整体最优。为达到全局最优的实现,供应链成的员应该要清楚认识到对整个系统什么才是最优,为调节供应链各个成员的自身行为,因而必须要做到所持信息的共享。使供应链里每个阶段都能按照顾客想要的要求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测,从而减少需求预测的变动性,最终减少其产生的牛鞭效应。

(四)实施盘点控制,保证账实相符。盘点控制是指通过对企业的资产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清查,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是否相符,进而发挥控制作用的一种控制方法。

(五)加强存货风险控制与防范。存货风险是指企业存货由于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库存物资要占用资金,场地,派人维护,形成库存成本。

五、结语

综上,良好的存货管理是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转,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存货管理制度和存货内控制度,做好存货规划和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利用先进科技确保存货核算的准确性,并通合理制定库存水平,减少积压,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的。此外,企业在努力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存货管理机制,有效地推动企业存货结构的优化,提高资金的运转率,从而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兴发.浅谈存货管理的风险成因及其财务应对[J].现代商业,2012,26:268-269.

[2]李春燕.浅谈企业存货管理的风险成因及其财务应对[J]. 财经 界(学术版),2011,09:68+70.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存货管理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淡中小企业存货管理

[摘 要] 在中小企业中,管理者认为按时交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延期有可能要支付违约金等责任,因此要如何才能保证能按时交货又能够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存货管理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存货管理 问题 途径分析

一、 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为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稳定,企业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购入、使用和销售存货。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存货的种类和数量都十分繁多,并且在流动资产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科学、高效、完善的存货管理,可以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有效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

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而缺乏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尤其在中小企业, 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来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由此造成的存货的实物管理混乱、信息不准也导致无法为资金管理提供合理依据。

2. 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准确记录

在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存货价值核算、计量不准确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相关人员素质较低,无法采用合理、科学的 方法 进行核算、计量,影响存货核算的质量,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库存不符,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大许多企业还没有实现存货的电算化管理。现代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仅靠人工操作已远远无法满足存货管理的需要,无法保证存货核算、计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三,部分企业经营者有意粉饰自身业绩,因此不真实准确体现存货的跌价损失。

所以,存货的主要构成项目,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库存商品的出入库记录等,由于人为因素较多,在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

3. 缺乏科学的采购计划,流动资金占用额高

在企业存货采购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没有按照实际生产运营的需求来提出采购申请,更谈不上制度合理、科学的采购计划。导致企业的存货采购靠的是主观 经验 和感觉的判断,采购入库价格仅以采购员口说为凭,而非基于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考虑制定的科学采购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常常出现采购频繁,不按物资需求量来提出采购申请等情况,导致企业的采购计划混乱,缺乏科学的分析,无法明确适合企业的最佳订货批量、周期。如此一来,不但采购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极大,采购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容易导致原材料的挤压或暂时性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4.储存不合理和存货积压,致使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

在存货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往往由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准导致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进而为避免因缺货而错过交货期,就会盲目采购大量存货备用,造成存货库存的大量积压;或者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减少进货量,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可能因为存货的长期积压导致贬值、毁损、失窃等情况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三、 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途径分析

1. 制定详细的存货管理岗位分工以及岗位权限规章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够重视,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都不够明确。因此首先要做好岗位分工控制,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如采购、验收与付款;保管与清查;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存货管理人员最好将各个职责区分开,领用单的填制和盘库人员分开授权,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监督和制约,也避免了同一个人可以做假账的行为。

2. 严格执行国家法规,利用现代科技确保存货核算、计量的准确性

企业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确保存货核算、计量的准确性。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存货表达的正确性及评估赋税等问题,力求准确判断材料价格走势,以保证公司获得最大赋税利益为原则,选择合理的方法,并尽可能地使存货的账面计价结果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从而使销货成本的确定更为准确。此外,人工核算、计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需求,因此,企业还应尽量实现存货电算化管理,通过相应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保证存货核算、计量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并根据自身组织构架和行业特点,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3. 加强存货的采购管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1)采购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2)要规范采购行为,增加采购的透明度。本着节约的原则,采购员要对供货单位的品质、价格、财务信誉动态监控;收集各种信息,同类产品货比多家,以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

(3)对大宗原材料、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杜绝采购黑洞。这样,既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4. 采用ABC控制法,降低存货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

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 ~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 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四、结论

要做好存货管理首先要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制度,其次是制定周密的采购计划,将库存量降低到最小,减少资金占用,有效地,推动企业存货结构的优化,提高资金的运转率,从而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企业的存货管理做好才能让企业不断运营。

参考文献:

[1]曾洁.浅谈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有效途径[J].时代经贸,2007,(9).

[2]万茹.对存货管理的几点认识[J].辽宁经济,2008(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存货管理论文

关于货币的论文研究方法有

真的很难找啊。。。怪不得没人回复。。这些东东可能对你用用。。。祝你好运!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周光友(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同时,电子货币通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必然会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效应;协整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周光友(1971,5-),男,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联系方式:地址:郑州大学升达学院国贸系 周光友(收)邮编:451191电话: 手机:(0)Email: (优先)2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周光友(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同时,电子货币通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必然会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效应;协整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支付方式,而且已经给传统的货币和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它对通货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从理论上说,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它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从许多电子货币发展较快国家的实际数据来看,自电子货币出现以来,货币流通速度也变得极其不稳定,因此可以断定电子货币必然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至于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从另一的角度解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而且对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介,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为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过程.第四部分是模型结果的分析.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一,文献综述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1]货币流通速度则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货币流通的次数.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欧洲中央银行(1988)在《电子货币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2]国际清算银行(BIS)对电子货币研究的一些报告在对各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其风险和监管研究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内容,并认为电子货币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Survey of Electronic Money(1996),[3]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BIS,1996年10月),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Activities(BCBS,1998年3月),BIS于2000年5月和2001年11月分别出版了题为Survey ofElectronic Money Developments的两份报告,之后又于2004年4月出版了Survey of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此外,国外3学者在对电子货币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也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Berentsen, Aleksander, Kyklos (1998),在论述了电子货币产品的特征,并提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对货币需求,供给及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4] Aleksander Berentsen(2002)讨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及其过程,货币流通速度,准备金需求,中央银行货币控制权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5] James A. Dorn(1996)认为,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降低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6] Susan M. Sullivan (2002)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将限制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铸币税收入减少,货币乘数发生变化等.[7]从国内来看,王鲁滨(1999),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替代了通货使通货减少,从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8]尹龙(2000)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方面的影响时认为,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的流通速度基本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即是可预测的.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中介目标的控制规模和程度.电子货币将使这一理论前提不再成立,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随机游走的,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9]董昕,周海(2001)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时认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使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如果支付数字化现金脱离银行账目,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量将减少.[10]陈雨露,边卫红(2002)将电子货币引入费雪方程式,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认为当电子货币逐步取代通货,尤其是在线电子货币的普及和发展.比特形态的电子货币以光和电作为物质载体,以接近于光速的极限在因特网上高速流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费雪交易方程式有待进一步考验.[11]杨路明,陈鸿燕(2002)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测性和可控性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正在使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日益下降.在可测性方面,货币数量的计算与测量,正受到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种层次货币之间迅捷转换,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可控制方面,来自货币供给方面的变化,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使货币量的可控性面临着挑战.[12]蒲成毅(2002)结合中国货币供应的实际,探讨了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初期(以V0为主)将随M0 趋向减少而呈下降的态势,而在后期E ,VE都将趋向增大,M1 的总量却将因其流动速度的极快以及向M0转化的总趋势,将导致其形态留存时间极短而总量趋向降低,则货币流通速度(以VE为主)将转而呈上升趋势,即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征呈V字型.[13]张红,陈洁(2003)认为电子货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非惟一因素.[14]唐平(2005)认为,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使不同货币需求动机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明显,且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不断加快.[15]此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时,虽然没有把电子货币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在这些分析却中蕴含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艾洪德,范南(2002)在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时,得出金融发达程度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之一.[16]梁大鹏,齐中英(2004)采用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创新度指标对我国1978-1998年间三个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行回归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MO和Ml的流通速度正相关,但是与M2的流通速度负相关.[17]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并认为电子货币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加大4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在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很少考虑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更没有把电子货币看作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纳入模型中,因此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然而,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论中可明显看出的是,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影响应该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至于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则主要取决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替代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机制.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电子货币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然而,从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更为明显.因此,电子货币必然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并不能解释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二者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电子货币也只是其中一个,并且电子货币还不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电子货币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一方面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有着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子货币的发展是加快还是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为了更好,更直接地揭示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程度和作用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建立起我国1978-2000年间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稳定关系,并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模型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说明(一)模型选择本文在进行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分析中采用的是协整的理论方法,它包括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误差修正模型的使用.目前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通常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Wickens-Breusch一步法.本文选择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与其变量对短期冲击的效应.因为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含有短期动态行为,即含有差分项,所以可以用它考虑短期的冲击作用.而通过Wickens-Breusch一步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相对于一阶单整时间序列而言的长期静态方程,所以用它来说明长期货币流通速度与其变量在各层面的影响关系.就这三种公式的关系而言,协整关系说明该数列组之间的变化关系,长期静态方程说明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而Engle-Granger两步法方程仅说明变量差分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前两者关系的反映更为重要.(二)数据指标选取有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数据指标和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具体选取值,本文在附表1中已经列出.从国内外数据采集的情况来看,由于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在计量模型中采用的是年度指标.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变量个数选取就不能太多,同时不能出现指标间的复共线性.本文在选取数据指标时,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不同货币层次指标,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电子货币条件下,电子货币对不同货币层次的替代作用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51,现金比率(M0/M2).1它表明现金占广义货币的比率,选择该指标的目的在于,随着电子货币的普及与应用,作为划分货币层次依据的流动性将逐渐消失,由于电子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它使M0,M1,M2之间差异趋向模糊,各货币层次之间的转换就不仅仅只在M0,M1,M2三者之间进行,亦即转换的内容和范围都扩大了,特别是向流动性小的金融资产(有价证券及其它金融投资品)转化,即沿M0,M1,M2,M3,…,Mn的脚码序号升高的方向转化.在电子货币时代,这种反向转化所需费用很少,所需时间几乎为零,因此,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货币层次形态M0,M1,M2,M3,…,Mn将存在逐渐沿脚码序号升高方向转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必然使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减少,现金与广义货币的比率下降,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它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值趋于增大,意味着代表现实流通的也即现实将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相对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M1/M2的值趋于减小,则表明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一般来说,在电子货币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如果我国的"流动性"指标的比率下降,则说明电子货币对我国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反之则反之.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该比率从1978年的81.9%下降到2000年27.6%.3,金融电子化程度.本文用(M2-M0)/M2来代替,其观点在于一国金融系统中非流通现金比重越大,该国金融电子化程度越高.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程度随着流动性的下降而减弱,因此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作用也必然大于对M2的替代.这样,M0的下降就会使(M2-M0)/M2的比率上升,金融电子化程度也就提高.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后以来,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时期.4,货币电子化程度(FA/M1).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把金融资产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金融资产两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是那些可以用于直接支付的金融资产,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根据货币层次的划分,可以近似看成狭义货币Ml.而投资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但它具有到期获得收益的特性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准货币,有价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不仅代替了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而且使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向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转化的趋势.从而电子货币会引起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的降低和投资性金融资产比重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用一国金融资产总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的比率来反映货币电子化程度,这一指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tttttMFAFATFAEML1//==其中:EM为货币电子化程度,FAT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FA为金融资产总额.指标越大说明投资性金融资产数量的比例越大,则货币电子化程度越高,越小则说明货币电子化程度越低.从我国的实际数据来看,货币电子化指标在1994年后开始快速增长,这与我国从1995年开始使用电子货币,之后电子货币得到迅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在此期间我国货币电子化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三,模型计算及其结果1 这里的"现金比率"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广义货币的比率,与通常所说的现金比率(现金与流动性负债的比率)的涵义并不相同.2 这里所说的"流动性",与经常用来作为货币代用语的"流动性"概念的内涵并不相同.6(一)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须对变量的平稳性及其滞后期数进行检验.将拟用变量取对数后,利用EVIEWS3.0经济应用软件,采用ADF方法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LV0~I(C,1,2)**,LV1~I(C,1,1)**,LV2~I(C,1,1)**,LCR~I(C,1,1)***,LL~I(C,1,1)**,LFE~I(C,1,1)*,LEM~I(C,1,1)**其中,圆括号中中间数字为单整阶数,后一个数字为最佳滞后期数.*表示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1%的水平下显著.(二)协整检验首先,我们以2LV为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关于货币tM2的流通速度tV2的对数tLV2对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进行回归,并计算残差估计值以∧t .tttttLEMLFELLLCRLV1275.08815.10386.56330.18291.02+ + =(-4.7199) (-1.2526) (8.4015) (-2.0087) (1.1435)2R=0.9470 DW=0.9480tttttLEMLFELLLCR1275.08815.10386.56330.18291.0 + +=∧2,对残差估计值以∧t 水平值进行单根检验,检验结论如下表:表1 单位根检验情况Lag ADF统计值 临界值1 -2.6161-2.6889 ***-1.9592 **-1.6246 *2 -2.4182-2.6968 ***-1.9602 **-1.6251 *3 -2.262-2.7057 ***-1.9614 **-1.6257 *4 -2.1896-2.7275 ***-1.9642 **-1.6269 *0 -2.9625 -2.6819 ***7-1.9583 **-1.6242 *其中,***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由上表可知,残差估计值∧t 序列是I(0)的,也就是说残差估计值∧t 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对数tLV2和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之间是协整的.同理,可得到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协整回归方程:tttttLEMLFELLLCRLV2039.01952.16626.31618.04955.11+ + =(4.5166) (-0.0679) (3.3378) (0.6973) (1.5979)2R=0.5382 DW=0.4286tttttLEMLFELLLCRLV4712.04378.17940.263759.414532.20+ + =(2.4423) (-5.4426) (7.6610) (-0.2632) (0.7250)2R=0.9119 DW=0.8816(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1,如前所述,如果一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那么协整回归总是能被转换为误差修正模型.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tM2的流通速度tV2的对数tLV2对现金比率对数LCR,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对数LL,金融电子化对数LFE与货币电子化对数LEM变成的平稳序列以及残差估计值1 t ,逐个删除上述方程中t统计值不显著的项,最终可得误差修正模型初步回归方程:∧+ = 124037.01780.13968.40595.0ttttLFELLLV(0.8506) (0.3212) (0.9313) (-3.2584)2R=0.6530 DW=2.1378同理我们可得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Engle-Granger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 114037.02821.02452.41110.0ttttLFELLLV(2.1098) (0.6754) (2.2637) (-2.2478)2R=0.5283 DW=2.1882∧+ += 105498.04723.313085.266037.31ttttLFELLLV(5.7981) (1.8301) (6.3852) (-2.4350)82R=0.2238 DW=0.62502,利用Wickens-Breusch一步法,最终得到如下回归方程:tttttLEMLFELLLCRLV2471.08407.21358.03417.26324.12 ++ =同理我们可得货币流通速度V1,V0的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模型.tttttLEMLFELLLCRLV1908.02415.11524.02103.07861.11 +++=tttttLEMLFELLLCRLV3174.07562.29173.08324.07452.20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货币流通速度在V2,V1和V0三个层面上与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和货币电子化程度的影响关系如表2.表2 我国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变化率系数分析现金比率CR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L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V2 -1.6330 2.3417 5.0386 4.3968 0.1358V1 -0.1618 0.2103 3.6626 4.2452 0.1524V0 -41.3759 0.8324 26.7940 26.3085 0.9173金融电子化程度FE 货币电子化程度EM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Wickens-Breusch一步法误差修正V2 -1.8815 -1.1780 -2.8407 0.1275 -0.2471V1 -1.1952 0.2821 1.2415 0.2039 -0.1908V0 -1.4378 31.4723 2.7562 0.4712 -0.3174注:该表系数均为变化率影响系数四,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一)对现金比率(M0/M2)因素的分析1,模型结论.从表2中可看出,通过模型计算,其结论表明,总体而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在V0,V1,V2层面与现金比率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较为迅速,它对通货(M0)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2,原因分析.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之所以在V0,V1,V2层面之所以与现金比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一是电子货币对M0的代替作用较为明显,它一方面使M0的数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它也加速了M0向M1和M2的转化,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必然会导致M0的减少和M1,M2的增加,使现金比率下降,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二是9虽然现有的理论分析认为,电子货币对现金的代替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从我国目前电子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尚处于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比还相对滞后,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加速效应不明显,相反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则非常明显,两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不但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因此,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并没有从整体上加快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没有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只是在我国当前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电子货币的这种替代加速作用明显小于它的替代转化作用,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蕴涵了电子货币加速货币流通速度的诱因.(二)对货币供给流动性(M1/M2)因素的分析1,模型结论.从表3中可看出,通过模型计算表明,总体而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在V0,V1,V2层面与货币供给流动性成正向变动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数据可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比率从1978年的81.9%下降到2000年27.6%.与此同时,我国在此期间V0,V1,V2的流通速度也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该模型结论与实际是完全符合的.2,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是一种本身具有高流动性的货币,它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电子货币自身具有的高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它对货币的替代就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电子货币对M1的代替,虽然能加速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的流通速度,但这并不是决定货币流通速度高低的唯一因素.我们知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除了货币的支付过程中的流通速度外,还会受到公众持币动机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他将公众的持币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而前两种持币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电子货币的存在均会对这三种持币动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它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另一个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分析电子货币对公众持币动机的影响时,应从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持币时间来看,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它的存在会使传统的货币层次模糊,从而使不同层次的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更为容易.因此,人们之所以持有电子货币主要是因为它能满足流动性偏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也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已经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此外,由于人们持有电子货币还可以给持有者带来各种便利,如支付便利,储藏便利和投机便利等,并且这种持币成本明显低于持有传统的货币,因此,人们会选择更多的持有电子货币.这样,从总体上看就会增加人们的持币时间,使货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时间增加,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从持币结构来看,由于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及各货币层次之间相互转化极为容易的特点,人们要追求持有货币的高流动性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持有自身流动性很高的货币,持有自身流动性较弱但容易转化为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也同样能满足高流动性的要求,而电子货币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持币需求.另外,由于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往往能给持有者带来较高的收益,当持有高收益金融资产也不会影响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时,人们没有理由不做出两全其美的选择.而这种持币动机必然会使人们减少对高流动性的货币M1的持有量,同时也会将高流动性的货币转化为收益率较高的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总量中高流动性的货币减少而流动性较低的货币量增加,亦即M1向M2转化.因此,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从持币时间和持币结构两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持币动机,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10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它对现金和活期存款(M1)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电子货币对M1的替代作用要明显强于M2,因此,电子货币对M1替代必然会直接减少M1的总

我帮你完成,什么时候需要?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研究的论文,这个简单的很,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差别化分析摘要: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课题结合海南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对历年来货币政策调整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予以分析,并对比全国水平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海南所体现的差别性,提出货币政策应关注区域差异,在制定和执行上更为客观、全面、有效。关键词:货币政策 执行效果 差别一、关于区域性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体现对区域差异的关注。货币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而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应适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这一因素。二、区域经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异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最终反映在物价与产出上。在分析过程中,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考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信贷传导途径、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N省的具体情况,分析本省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途径,并分析货币政策传导对投资、消费、进出口、居民收入与储蓄、产业结构、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考虑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本部分分析的目的,是要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对本地物价与产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利率调整的影响,再贴现率与再贴现额度调整的影响,再贷款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本文着重对1998-2004年的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层面的传导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对政策工具调整较为频繁的1998-2000年进行重点剖析。(一)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货币政策工具选样:1998年以来,我们主要运用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考虑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量化,因而,我们货币政策工具选样忽略了信贷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样本区间从1998年1月至 2000年12月,共36个样本。贷款利率样本区间从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共33个样本,最大滞后时段为36个月。再贷款率、再贷款额、再贴现率、再贴现额的本区间从1998年10月至 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中介目标选样:我们选取贷款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贷款总量数据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以及往后第1,2,…,33个月的贷款余额。最终目标选样:我们选取GDP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最终目标,GDP选样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物价指数选样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计算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指标与中介目标(当期贷款余额或若干个月后的贷款余额),以及中介目标(贷款余额)与当期的GD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来评价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注:Pearson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相关系数前面的符号表征相关关系的方向,其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大,则相关性越强。Significance(2-tailed):双侧显著性检验概率。)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A(包括1、一年期贷款率,2、一年期再贷款率,3、一年期再贴现率,4、法定准备金率)单向量变动对贷款总量B的影响以及贷款总量B对最终目标向量C( GDP)与向量D(物价)指标水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二)研究假设根据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假设:假设1: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理论上讲,贷款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资,拉动消费,进而增加企业贷款意愿。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越低,银行贷款总量将会越多。假设2:再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贷款利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贷款的意愿,因而再贷款总额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供给总量,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意愿。假设3:再贴现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贴现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意愿,因而再贴现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增加贴现意愿,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总量。假设4: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增大货币乘数,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假设5:贷款总量与GDP正相关。贷款总量增加直接刺激投资增长和支出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快速扩张。假设6:贷款总量与物价指数正相关。贷款总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收入也将随之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三)实证检验检验显示1、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0.846,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0.942 ,在第二十四个月回落到-0.823。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0.01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1。对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56.097x+1284.465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贷款利率。2、再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0.839,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0.930,在第二十三个月回落到-0.843。结果表明:再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0.01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2。对再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28.363x+1063.999,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再贷款利率。3、对再贷款额,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作相关分析 :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1年2月共38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32个月的贷款余额。经分析发现再贷款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19个月(0.417)。对再贷款额与第19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14.136x+917.589再贴现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强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30个月(0.815)。对再贴现额与第30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163.826x+921.252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124,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147。都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4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090,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536。前者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后者具有强负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共36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513,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0.684,都为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样本区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再贷款额,再贴现额这两个变量与贷款额这期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4、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0.734。其中在第十三个月达到最高:-0.848,在第二十九个月回落到-0.728。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额在0.01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4。对存款准备金率与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2275.577x+1077.086,y表示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存款准备金率。5、GDP—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GDP样本为对应的当季GDP值。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当季为0.784,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强正相关,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5。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GDP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0.212-60.548,y表示当季度的GDP,x表示贷款余额。答案补充 6、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样本为对应的当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系数为0.447,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进而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6。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 y=0.008x+91.960,y表示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x表示贷款余额。三、主要结论(一)主要结论1、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目标在0.01的水平下具有强的负相关性,而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和中介目标没有相关性;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GDP在0.01的水平下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对物价指数在0.05的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据此我们认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中,由于利率尚未市场化,因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总量在分析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对票据市场比较落后的N省来看,作用不大。答案补充 2、在考虑单变量自我影响的前提下,存款准备金率在当期就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3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并持续16个月后效用开始减小;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在当期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7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持续期分别为24个月;中介目标与最终政策目标GDP的强相关则出现在当季,对物价指数显著相关也出现在当季。毫无疑问,我国货币政策在N省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3、在不考虑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在向中间目标传导的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滞最短(13个月),比全国(8个月)滞后4个月,贷款利率(17个月),比全国分别)滞后3个月;从持续期看则相反,贷款利率为24个月,与全国相比持续期短4个月,法定准备金率为29个月,与全国一样(29个月)。为什么N省货币政策工具与全国相比会出现滞后期长,持续期短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N省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资本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造成的。答案补充 4、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在N省实施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N省的货币化程度低,特别是票据市场相对落后,导致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两大政策工具失灵。因而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地区差别明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适当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进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二)政策建议第一,建议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地区性差异性。实行全国分层次的货币政策,或差别货币政策,或区域性货币政策。 第二,建议利用分层次货币政策去调节资金、项目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第三,建议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增强两市场间的互动性,对提高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传导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文秘杂烩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