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翻译论文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翻译论文研究现状

1、文学翻译学学科地位得以明显提升。2、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数量惊人,截止2022年12月5日每年发表各类论文成果1.2万篇以上。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at present 一般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科技论文翻译研究现状

研究课题申报中“目前的研究状况”是指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有些什么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成果的观点综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

1、文中反映最新研究成果。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2、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

写研究状况方法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2、目的意义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研究方向;子课题(数目和标题);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

5、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important.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salesman.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weigh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produc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produc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letter."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ssociated.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values.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enovo.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ajority.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translation.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flexibl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ord.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blindness.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function.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consum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on.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翻译原则研究现状论文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important.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salesman.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weigh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produc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produc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letter."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ssociated.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values.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enovo.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ajority.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translation.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flexibl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ord.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blindness.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function.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consum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on. 阿拉伯文到英语朝鲜语到英语德语到法语德语到英语俄语到英语法语到德语法语到英语荷兰语到英语葡萄牙语到英语日语到英语西班牙语到英语希腊语到英语意大利语到英语英语到阿拉伯文英语到朝鲜语英语到德语英语到俄语英语到法语英语到荷兰语英语到葡萄牙语英语到日语英语到西班牙语英语到希腊语英语到意大利语英语到中文(繁体)英语到中文(简体)中文到英语中文(繁体到简体)中文(简体到繁体)

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该学科的发展,比如: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不符合原则等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使语言学领域的各学者对术语翻译和使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提升术语翻译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提出术语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术语翻译;规范化;翻译原则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基础的理论知识、概念和专业化术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理论基础、相关定义和专业化的术语体现出两种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深层关系。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术语表现出两个特性,即:单一性和理论性。也有少部分的学科术语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性。但是现阶段,对该学科相关术语的翻译呈现出极大的问题,例如:术语翻译的不规范,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化术语呈现出多种翻译的方法,而这也导致专业术语的使用非常不标准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够提升该学科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会导致语言学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且对该学科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1]。

一、专业术语翻译所遵循的基础原则

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专业术语的翻译保持高度重视,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所有翻译工作的入手点和落脚点都是专业术语的翻译。如果一篇英语文章或者是英语著作中的专业术语翻译中出现错误,那么对整部翻译作品的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纵观我国近年来英语翻译工作和翻译学的发展历程,有关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还存在极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译者对术语翻译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低。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所属的学科门类较为广泛,所以难以明确专业术语翻译的统一标准与规范。第二,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包括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国外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引进将会逐步增强,所以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将会更加显著。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翻译领域来讲,我国对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能够提升对术语翻译的认知,从而加快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翻译学领域的学者在著作中提到,术语翻译对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步使我们的本族语言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阻碍我们本族语言的发展,由于术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术语翻译没有统一化的标准,所以语言翻译领域内的学术风气被破坏。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专业化而且极其重要的词汇,往往会由于翻译不当引发各种连锁反应,从而对我国的专业学术用语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使我们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准确性和规范性,就必须制定统一化的原则和标准。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翻译学者对术语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原则的总结非常多样化,但是大致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即:准确性、透明性以及简洁性。

(一)术语翻译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

专业化的术语,往往包含着一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定义,其自身往往就只有一个解释,而且对该名词的定义非常的准确。所以准确性原则是术语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最基础原则。为了保证翻译的精确性,要求译者首先能够深入了解专业术语在特定语境背景下的本意,切记将专业术语的日常解释用于译著中,将该术语在其他学科的解释用于该学科也是不正确的做法[2]。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统一术语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所以就有学者将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译法运用到另外一门学科类,有些时候这种做法并不会对原意造成较大的改变,但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当前的语境。

(二)术语翻译必须遵循透明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的判断标准就是读者能够根据译著,最大程度的还原作品。而且在该原则下,翻译出来的著作具有极其强烈的原文色彩,所以很多读者难以接受这种译著。比如:专业的英语名词“non-interface position”往往被翻译成无接口观点,在这个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就遵循该原则。但是读者在理解该术语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该英语词汇所传达的词义是外显知识与潜在知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且不能够以直接的途径进行转变,也可以被说为两者之间缺少连接点。但是术语翻译所遵循的透明性原则具有极强的相对性,也就是在实际的术语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为了保证翻译的透明性,从而忽视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准确性原则,避免出现术语翻译的错误或者是翻译之后的词义与原意偏离。比如,应用语言学科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调研,其英语表示为“field work”,也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各种调查方法,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而如果不考虑准确性原则,那么该词汇将会被翻译为野外工作,这显然与原句中的含义不符。

(三)术语翻译必须遵循简洁性原则

术语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当一种语言被转变为的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虽然需要保持原有的词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会出现多余的词汇,所以需要尽可能的精简所翻译的著作,但是需要保证译著的精炼和准确,而且简洁必须有度[3]。

二、结束语

基于应用语言学,探究术语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们对术语翻译的原则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但是语言特有的性质也会使术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变得极其复杂,而这是由于人们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而且术语翻译往往会出现多种译著,这是难以长时间共存的。

参考文献

[1]胡叶,魏向清.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新探--兼谈术语翻译的系统经济律[J].中国翻译,2014,35(04):16-20.

[2]陈智淦,王育烽.中国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文学术语翻译研究的缺失[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59-67.

[3]郑述谱.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2012,(05):102-105.

翻译论文国内研究现状

交际翻译理论在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交际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纷纷投入到了相关的研究中。首先,交际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过程的研究,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及交际翻译的规律性;二是翻译策略的研究,研究者们探索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三是翻译评估的研究,研究者们探索翻译评估的标准,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评估。此外,交际翻译理论的研究还发展到了一些更深入的领域,比如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语言学习等。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总之,交际翻译理论在国内研究现状良好,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深入地探索交际翻译理论,以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国外菜谱翻译研究现状论文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at present 一般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