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印制电路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印制电路的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电工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维护、制造和应用,电力生产和电气制造、维修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电工技术论文例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谈电子设备的维护

摘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电子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和要求,以及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安全用电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设备;维护

中图分类号: V4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子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认真做好电子仪器的维护,对延长设备寿命、减小设备故障,确保安全运行以及保证仪器设备精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仪器保管的环境条件一般为:环境温度: 0~40 ℃;相对湿度: 50%~80%(温度 20 ℃±5 ℃);室内清洁无尘,无腐蚀性气体。电子设备的维护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项。

1 防热与排热

因为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抗电强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而电路元器件的参数也会受温度的影响(例如,碳质电阻和电解电容器等往往由于过热而变质、损坏),特别是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例如,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和集电极穿透电流,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这些情况将导致电子仪器工作的不稳定,甚至发生各种故障。因此,对于电子仪器的“温升”都有一定的限制,通常规定不得超过 40 ℃;而仪器的最高工作温度不应超过 65 ℃,即以不烫手为限。通常室内温度以保持在 20~25 ℃最为合适。电子仪器设备说明书中会对使用环境温度作出规定。如果室温超过 35 ℃,应采取通风排热等人工降温措施,也可以缩短仪器连续工作的时间,必要时,应取下机壳盖板,以利散热。但应特别指出: 要禁止在存放电子仪器的室内,用洒水或放置冰块来降温,以免水气侵蚀仪器而受潮。对于内部装有小型排气风扇的仪器设备,应注意其运转情况,必要时应予以定期维护、加油、擦洗等。要防止电子仪器设备受阳光暴晒,以免影响仪器设备寿命。

许多电子仪器,特别是消耗电功率较大的仪器设备,大多在内部装置有小型的排气电风扇,以辅助通风冷却。对于这类仪器,应定期检查电风扇的运转情况。如果运转缓慢或干涩停转,将会导致仪器温升过高而损坏。此外,还要防止电子仪器长时间受阳光暴晒,以免使仪器机壳的漆层受热变黄、开裂甚至翘起,特别是仪器的度盘或指示电表,往往因久晒受热,而导致刻度漆面开裂或翘起,造成显示不准确甚至无法使用。所以,放置或使用电子仪器的场所如有东、西向的窗户,应装置窗帘,特别是在炎热的季节,应注意挂窗帘。

2 防振与防松

小型电子仪器设备的机壳底板上,一般装有防振用弹性垫脚,如果发现这些垫脚变形或脱落,应及时更新。对于大型电子设备,在安装时应采取防振措施。因长期使用运行或环境条件变化引起振动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防振措施,予以消除。在搬运或移动仪器时应轻拿轻放,严禁剧烈振动或者碰撞,以免损坏仪器的插件和表头等元件。

对于仪器设备内部接插式器件和印制电路板,通常都装有弹簧压片、电子管屏蔽罩、弹簧垫圈等紧固用的零件,在检修仪器设备时切不可漏装。在搬运笨重电子仪器设备之前,应检查把手是否牢靠,对于塑料或人造革的把手,应防止手柄断裂而摔坏仪器设备,最好用手托住底部搬运。

3 防腐蚀

电子仪器应避免靠近酸性或碱性气体(诸如蓄电池、石灰桶等)。仪器内部如装有电池,应定期检查以免发生漏液或腐烂。如果长期不用,应取出电池另行存放。对于附有标准电池的电子仪器(如数字式直流电压表、补偿式电压表等) ,在搬运时应防止倒置,装箱搬运时,应取出电池另行运送,以免标准电池失效。电子仪器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的包装存放,应使用凡士林或黄油涂擦仪器面板的镀层部件(如钮子开关、面板螺钉、把手、插口、接线柱等) 和金属的附配件等,并用油纸或蜡纸包封,以免受到腐蚀,使用时,可用干布把涂料抹擦干净。在沿海地区,要经常注意盐雾气体对仪器设备的侵蚀。

4 防尘与防灰

要保证电子仪器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首先应保证其外表的整洁。因此,防尘与防灰是一项最基本的维护措施。

由于灰尘有吸湿性,故当电子仪器设备内部有尘埃时,会使设备的绝缘性能变坏,活动部件和接插部件磨损增加,导致电击穿等,以致仪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大部分的电子仪器都备有专用的防尘罩,仪器使用完毕后应注意加罩,无罩设备应自制防尘罩。防尘罩最好采用质地细密的编织物,它既可防尘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塑料罩具有良好的防尘作用,在使用塑料罩的情况下,最好要等待温度下降后再加罩,以免水汽不易散发出去,从而使仪器设备内部金属元件锈蚀,绝缘程度降低。若没有专门的仪器罩,应设法盖好,或将仪器放进柜厨内。玻璃纤维的罩布,对使用者健康有危害,玻璃纤维进入仪器内也不易清除,甚至会引起元器件的接触不良和干涩等问题,因此严禁使用。

5 防潮与驱潮

湿度如同温度一样,对元器件的性能将产生影响,湿度越大对绝缘性能和介电参数影响越大。防潮措施可采取密封、涂覆或浸渍防潮涂料、灌封等,使零部件与潮湿环境隔离,起到防潮作用。电子设备内部的电源变压器和其他线绕元件(如线绕电阻器、电位器、电感线圈、表头动圈等) 的绝缘强度,经常会由于受潮而下降,从而发生漏电、击穿、霉烂、断线等问题,使电子设备出现故障。因此,对于电子仪器,必须采取有效地防潮与驱潮措施。首先,电子设备的存放地点,最好选择比较干燥的房间,室内门窗应利于阳光照射、通风良好。在仪器内部,或者存放仪器的柜厨里,应放置“硅胶袋”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应定期检查硅胶是否干燥(正常应呈白色半透明颗粒状) ,如果发现硅胶结块变黄,表明它的吸水功能已经下降,应调换新的硅胶袋,或者把结块的硅胶加热烘干,使它恢复颗粒状继续使用。在新购仪器的木箱内,经常附有存放硅胶的塑料袋应扯开取出改装布袋后使用。

6 防漏电

由于电子仪器大都使用市交流电来供电,因此,防止漏电是一项关系到使用安全的重要维护措施,特别是对于采用双芯电源插头,而仪器的机壳又没有接地的情况。如果仪器内部电源变压器的一次绕组对机壳之间严重漏电,则仪器机壳与地面之间就可能有相当大的交流电压(100 ~ 200 V),这样,人手碰触仪器外壳时,就会感到麻电,甚至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对于各种电子仪器必须定期检查其漏电程度,即在仪器不插市交流电源的情况下,把仪器的电源开关扳置于“通”的部位,然后用绝缘电阻表(习惯上称兆欧表) 检查仪器电源插头对机壳之间的绝缘是否符合要求。

7 定性测试

电子仪器使用之前,应进行定性测试,即粗略地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检查或校正。定性测试的项目不要过多,测试方法也应简便可靠,只要能确定仪器设备的主要功能以及各种开关、旋钮、度盘、表头、示波器等表面元器件的作用情况是否正常即可。例如,对于电子电压表的定性测试,要求各电压档级的“零位”调节正常和电压“校正”准确即可;如果无“校正”电压装置,可将量程开关扳置在“3 V”档级,并用手指碰触电子电压表的输入端,如果表头有指示,即表明仪器仪表电压功能正常;又如,对电子示波器的定性测试,要求示波管的“辉度”、“聚焦”、“位移”等调节正常,以及利用本机的“试验电压”或“比较信号”能观测相应的波形即可;再如,对信号发生器,要求各波段均有输出指示即可。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子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正确、合理地选择相关的维护措施,使电子设备能够正常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毛端海,戚堂有,李忠义. 常用电子仪器维修[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陈梓诚. 电子设备维修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电子电工技术论文例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频电子线路作者:李福勤,杨建平主编ISBN:10位[7301123868]13位[978730112386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定价:¥20.00元内容简介本书是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高频电路基础知识、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锁相环路与频率合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应用。本书在选材和论述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第3章~第8章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高频电子线路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每个章节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目录第1章绪论1.1信息技术1.2通信系统1.2.1通信的含义1.2.2无线电的传播途径1.2.3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1.3小结1.4习题第2章高频电路基础知识2.1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2.1.1高频电路中的无源器件2.1.2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2.2天线2.2.1天线的作用及分类2.2.2对称天线和单极天线2.2.3抛物面天线和微带天线2.3放大电路内部噪声的来源和特点2.3.1电阻的热噪声2.3.2晶体三极管的噪声2.3.3场效应管的噪声2.4噪声系数2.4.1噪声系数的定义2.4.2噪声系数的表示2.5小结2.6习题第3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3.1概述3.2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功能3.2.1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分类3.2.2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3分析小信号放大器的有关知识3.3.1串并联谐振回路的特性3.3.2双口网络的Y参数3.4小信号谐振放大器3.4.1单级单调谐放大器3.4.2多级单调谐放大器3.4.3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3.4.4集中选频放大器3.4.5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3.5小结3.6实训: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仿真3.7习题第4章高频功率放夫器4.1概述4.1.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功能4.1.2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技术指标4.1.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4.2高频功率放大器4.2.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4.2.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4.2.3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4.2.4非谐振功率放大器宽频带功率合成4.3倍频器4.3.1丙类倍频器4.3.2参量倍频器4.4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印制电路板(PCB)设计4.5功放管的工作特性4.6小结4.7实训: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仿真4.8习题第5章正弦波振荡器5.1概述5.2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5.2.1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5.2.2稳定条件5.2.3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5.3LC正弦波振荡器5.3.1三点式振荡电路5.3.2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5.4石英晶体振荡器5.4.1石英谐振器及其特性5.4.2石英晶体振荡电路5.5小结5.6实训:正弦波振荡器的仿真5.7习题第6章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6.1概述6.1.1振幅调制电路6.1.2振幅解调电路6.1.3混频电路6.2幅度调制电路6.2.1普通调幅分析6.2.2双边带调幅分析6.2.3单边带调幅分析及实现模型6.3幅度解调电路6.3.1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6.3.2同步检波电路6.4混频器6.4.1混频电路6.4.2混频干扰6.5自动增益控制6.5.1AGC电路的功能6.5.2AGC电压产生与实现AGC的方法6.6小结6.7实训: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仿真6.8习题第7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7.1概述7.2角度调制7.2.1调频信号的数学分析7.2.2调相信号的数学分析7.2.3调角信号的频谱和频谱宽度7.3调频电路7.3.1直接调频电路7.3.2间接调频电路7.4调角波的解调7.4.1相位检波电路7.4.2频率检波电路7.5自动频率控制7.5.1AFC电路的功能7.5.2AFC的应用7.6小结7.7实训:三管调频发射机的制作7.8习题第8章锁相环路与频率合成技术8.1锁相环路8.1.1锁相环路的构成和基本原理8.1.2锁相环路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方程8.1.3锁相环路的锁定、捕捉和跟踪特性8.1.4集成锁相环路8.2锁相鉴频和锁相调频8.2.1锁相鉴频电路8.2.2锁相调频电路8.3频率合成技术8.3.1直接频率合成8.3.2间接频率合成8.3.3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8.4锁相环应用举例8.5小结8.6实训:频率合成器的制作8.7习题第9章高频电子电路应用9.1发射机电路工作原理9.2接收机电路工作原理9.3制作49.67MHz窄带调频发射器举例9.4制作49.67MHz窄带调频接收器举例9.5常用射频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9.5.1常用射频发射模块应用举例9.5.2常用射频接收模块应用举例 普高教材 高频电子线路 书号: 20744 ISBN: 978-7-111-20744-3 作者: 杨霓清 印次: 1-2 责编: 王保家 开本: 16 字数: 定价: ¥29.00 所属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装订: 平 出版日期: 2008-04-01 内容简介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的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选频网络与阻抗变换、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搬移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反馈控制电路与频率合成技术、高频功率放大器、干扰与噪声等。在内容的编排上,尽量做到思路清晰、由简到繁,便于自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路紧密围绕通信系统中的接收、发送设备,以接收、发送设备为背景,从信号传输与电路实现的角度,将各功能电路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建立起整机的概念。本教材可以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电大、职大的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目录前言本书常用符号表绪论第1章 选频网络与阻抗变换第2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第3章正弦波振荡器第4章 频谱搬移电路第5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第6章 反馈控制电路与频率合成技术第7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第8章 噪声与干扰 机械工业出版社高频电子线路作者:江力主编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5-1开本:16开I S B N:9787111329350定 价: 22.00元层 次: 高职高专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内容简介本教材的编写本着“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讲清的基础上,在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实际的技能训练,并在附录中安排了收音机的安装实习。全书以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为引导,侧重介绍各单元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及其技术应用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在内容安排上,先基础知识,后系统介绍,并有效利用了计算机在高频电子技术教学的应用,利用电子技术仿真(EWB)软件对每章内容中的主要单元电路进行仿真实验,能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转化成生动直观的仿真调试。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掌握。本教材主要内容有: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幅、检波与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锁相环路。每章后面都设有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实训和仿真。本教材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编写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适用于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或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参考。目录前言第1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1.1 概述1.2 谐振回路的特性1.2.1 并联谐振回路1.2.2 串联谐振回路1.2.3 耦合谐振回路1.2.4 阻抗变换1.3 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电路模型1.4谐振放大器1.5 集中选频滤波器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1实训1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仿真实验1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第2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2.1 概述2.1.1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2.1.2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特点2.2谐振功率放大器2.2.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2.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分析2.2.3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2实训2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仿真实验2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第3章正弦波振荡器3.1反馈式振荡器3.1.1 组成与分类3.1.2 平衡条件和起振条件3.1.3 主要性能指标3.2 LC正弦波振荡器3.2.1 变压器反馈式正弦波振荡器3.2.2 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3.2.3 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3.3石英晶体振荡器3.3.1 石英谐振器及其特性3.3.2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3.4 RC正弦波振荡器3.4.1 RC串并联选频网络3.4.2 文氏电桥振荡器3.4.3 RC桥式振荡器的应用举例3.5 负阻正弦波振荡器3.5.1 负阻器件3.5.2 负阻振荡原理3.5.3 负阻正弦波振荡器电路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3实训3 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仿真实验3正弦波振荡器第4章 调幅、检波与混频4.1 调幅波的基本性质4.1.1普通调幅波4.1.2双边带调制4.1.3单边带调制4.1.4 残留单边带调制4.2调幅电路4.2.1 高电平调幅电路4.2.2 低电平调幅电路4.3 检波器4.3.1 检波器的基本原理4.3.2 大信号峰值包络检波器……第5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第6章锁相环路 高频电子线路层 次:高职高专配 套:电子课件作者:郭根芳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1-3-1ISBN: 9787111334019开本: 16开定价: 24.00 元内容简介郭根芳主编的这本《高频电子线路》主要解决无线电广播、电视和通信中发射与接收设备中高频电子线路的有关技术问题,力求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高频电子线路》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第3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第4章正弦波振荡器,第5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第6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及第7章反馈控制电路;实践操作部分是第8章实验与实训。本书以应用为目的,用工程的观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电路的分析;在内容取舍上,尽量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每章编有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文字符号及说明。本书在安排实验、实训内容时,力求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并注意到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通信类、无线电技术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目录第1章绪论1.1通信与通信系统1.1.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1.1.2无线电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1.1.3无线电波段的划分和无线电波的传播1.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2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2.1谐振回路2.1.1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2.1.2阻抗变换电路2.2小信号谐振放大器2.2.1单谐振回路谐振放大器2.2.2多级单谐振回路谐振放大器2.3集中选频放大器2.3.1滤波器2.3.2集中选频放大器应用举例2.4故障诊断2.4.1放大电路的故障诊断2.4.2谐振回路与滤波器的故障诊断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3章高频功率放大器3.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3.1.1基本工作原理3.1.2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3.1.3输出功率与效率3.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性分析3.2.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3.2.2Vcc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3.2.3Uim与VBB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3.3谐振功率放大器与倍频器电路3.3.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直流馈电电路3.3.2滤波匹配网络3.3.3谐振功率放大器应用电路3.3.4丙类倍频器应用电路3.4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3.4.1传输线变压器3.4.2功率合成技术3.4.3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4章正弦波振荡器4.1振荡器的工作原理4.1.1产生振荡的基本原理4.1.2振荡器的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4.2LC正弦波振荡器4.2.1三点式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4.2.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4.2.3电容三点式振荡器4.2.4两种三点式振荡器的特点比较4.2.5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4.2.6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和振幅稳定4.3石英晶体振荡器4.3.1石英晶体及其特性4.3.2并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4.3.3串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4.4故障诊断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5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5.1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基本原理5.1.1乘法器及其频率变换作用5.1.2振幅调制的基本原理5.1.3振幅解调的基本原理5.1.4混频的基本原理5.2振幅调制电路5.2.1低电平振幅调制电路5.2.2高电平振幅调制电路5.3振幅检波电路5.3.1包络检波器的质量指标5.3.2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5.3.3同步检波电路5.4混频电路5.4.1晶体管混频电路5.4.2集成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5.4.3混频干扰5.5故障诊断5.5.1振幅调制电路的故障诊断5.5.2振幅检波电路的故障诊断5.5.3混频电路的故障诊断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6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6.1角度调制信号的基本特性6.1.1瞬时频率与瞬时相位的概念6.1.2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6.1.3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与带宽6.2调频电路6.2.1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6.2.2间接调频电路6.2.3扩展最大频偏的方法6.3鉴频电路6.3.1鉴频特性及鉴频的实现方法6.3.2斜率鉴频器6.3.3相位鉴频器6.3.4脉冲计数式鉴频器6.3.5限幅器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7章反馈控制电路7.1自动增益控制电路7.1.1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作用7.1.2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应用举例7.2自动频率控制电路7.2.1工作原理7.2.2自动频率控制电路应用举例7.3锁相环路与频率合成7.3.1锁相环路的基本原理7.3.2频率合成的基本原理7.3.3锁相环路的应用举例重要知识点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8章实验与实训8.1高频小信号选频(谐振)放大器8.2高频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8.3LC电容三点式振荡器8.4石英晶体振荡器8.5振幅调制器8.6振幅检波器8.7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振荡器8.8相位鉴频器8.9混频器8.10锁相调频与鉴频器8.11调幅广播超外差式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8.12调频收音机/对讲机的组装与调试8.13集成电路调频/调幅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部分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附录文字符号及说明

请参考文献:《印制电子综述》概念:“印制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是指利用各种印制技术,形成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电子产品。也有称为“可印制电子”(Printable Electronics),或称为“全印制电子”(All Printed Electronics)。这是从加工工艺的角度称谓。“印制电子”产品和技术是近几年新兴的,类同的电子产品和技术在不同文献报道中有不同名称出现。特点:1)印制技术的导入简化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任何电子设备必定有相关元器件和零件组成,通常是由印制板(PCB)承担了元器件的支撑和连接作用。印制电子产品兼有PCB作用,可代替PCB。印制电子制造是采用直接印制图形的方法,与PCB及PCBA(装配)制造相比基本流程如下图1-2,显然印制电子比前者工序简化约一半。2)把电子电路与元器件集合在一起,连接可靠 通常的PCB仅是PWB(印制线路板), 成为电路功能的元件是后装上去的,即由PCBA完成。而印制电子是在基材上既有线路又有元件,都由印制完成,成为真正的电子电路。而且印制电子产品的元件与线路是完整一体,连接可靠性高。3)产品轻薄、可挠曲,减少体积与重量,适合各种形状要求 印制电子产品基材以有机薄膜为主, 具有可挠曲、轻薄的特点,其印制形成的元件是厚膜型的,相比PCB上安装的元件要轻薄。因此印制电子具有挠性印制板(FPC)的优点,又胜过FPC。4)省料省工,减少成本 印制电子用有机薄膜和各种油墨材料的成本,低于PCB用覆铜箔板和各种化工材料;印制电子加工过程也少于PCB和PCBA,而且印制电子又可以成卷加工(R2R);由于加工过程简单,印制电子用生产设备投资也没有PCB和PCBA复杂;因此印制电子适合低成本要求。5)绿色生产,有利环境保护印制电子生产废弃物极少,不需化学蚀刻和电镀工序,几何没有废水,是项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印制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洪,于勒科.PCB设计实用指南[G],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8-35[2].曹丙霞,赵艳华.Protel99SE原理图与PCB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1-40[3].曾峰,侯亚宁,曾凡雨.印刷电路板(PCB)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6-25[4].王健石.印制电路板技术标准手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0-40[5].赵广林.Protel99 SE电路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20-32[6].张锡鹤,盛鸿宇.印刷电路板电路设计实训教材[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12-23

满足用户的需求。印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电子产品的功能,将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转换为可操作的电子产品。印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论文参考文献

印度的种姓制度真正叫做瓦尔那制度。是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它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通俗说就是原先的当地原住民。印度后来也被穆斯林征服,信奉穆斯林教,因此印度穆斯林就没有种姓了。

印度的种姓制度到底是什么?现在的印度还有种姓制度么?

印度种姓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印度以前也有王朝,而且是莫卧儿专制王朝,所有印度人都有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种姓不是阶级

阶级的定义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人群的集团,其中最主要的划分依据就是权力和财富。比如贵族阶级,平民阶级,富人阶级,中产阶级等等。可是在印度,出身婆罗门的人也有许多穷困潦倒,出身首陀罗的人也有不少家财万贯。婆罗门中没受过教育的人也比比皆是,首陀罗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并不罕见。这些特征在现代印度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将种姓定义成是社会阶级并不正确。

种姓不是肤色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雅利安人肤色较白,而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肤色较黑。作为统治阶层的雅利安人位居最上层的种姓,而作为被统治的达罗毗荼人位居最下层的种姓。因此在种姓制度创立之初,光看肤色就能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种姓等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肤色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因此以肤色作为依据就完全不可靠了。一个皮肤白皙的婆罗门,并不比一个皮肤黝黑的婆罗门有更高地位。同样,一个肤色较黑的首陀罗与肤色较白的首陀罗也没什么区别。不过,下层种姓出身,但肤白貌美的女子还是有很大机会可以嫁给上层种姓男子,从而提高整个家族的地位。反之,上层种姓女子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允许嫁给下层种姓男子。

种姓不是职业

根据印度古代文献《梨俱吠陀》中的记载,创造之神梵天创造了原人普鲁沙,并用原人的身体创造出了四种不同等级的人类。原人的嘴产生了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他们负责掌管宗教文化和祭祀,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原人的胳膊产生了第二等级的“刹帝利”,他们负责军事、战争以及管理国家;原人的大腿产生了第三等级的“吠舍”,他们是普通的平民,从事农、牧、工、商等职业;原人的双足产生了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至于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贱民“达利特”,则被视为是“不可接触者”。因此按照《梨俱吠陀》中的说法,种姓制度似乎与职业密不可分。

可事实上,早在上千年前,种姓与职业间的鸿沟就已经填平。到了现代社会,种姓与职业已没什么明显关联。婆罗门出身的在经商,吠舍出身的在从军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至于印度的政府部门中更是充斥着各个不同种姓,高种姓成为低种姓下属的情况早已被大家所接受。现代社会新出现的诸多职业也远远超过了古人对职业的定义,更无法用种姓来甄别。此外,印度不同地区对种姓与职业的定义又不一样,比如农业在南印度属低种姓,而在北印度则一般属于高种姓。

种姓究竟是什么?

综上所述,种姓不是阶级,不是肤色,不是职业,那么种姓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哪怕询问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恐怕也难以回答上来。印度德里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家斯利尼瓦斯教授对种姓做了这样的定义:“种姓是一个世袭的、内婚制的、通常又是地方性的集团,这些集团同世袭的职业相联系,在地方种姓等级体制中占据特定的地位。”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印制电路信息期刊

1.3 等级 基于行业和最终使用要求,此规范规定了两个等级要求T和H,反应实用的性能要求和测试严酷度。

CPCA编辑出版的印制电路的信息。这是由官方所认证的出版社所出版的关于印制电路的信息,为广大印制电路工作者表达了感情。一报一刊已经成为了全国印制的电路工作者的内容,也成为了广大部分印制电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特别连接了这些工作者们桥梁和纽带。

我国古代铜镜的几种常见缺陷、缺损,以及古人的部分补救措施。在这缺陷缺损中,组织疏松是由金属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既不能消除,也不能减少,只能使之移动位置;稍有疏忽,它便会一磨即现,虽细如针尖,却密密麻麻,乌乌蒙蒙。刮削、研磨道纹应可消除,但由于古代的刮削研磨条件较差,实际上它又是不可避免、不可以消除的。从传统工艺调查来看,一些小型工厂即许利用了现代机械加工手段,加工道纹依然是经常可见;古时更是这样。所以,组织疏松和刮磨道痕实际上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镜中,正常生产之镜也不得例外。气泡、砂眼、发气残痕、夹杂也应当是可以避免的,但因受多种复杂工艺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也很难完全消除;夹杂和发气残痕在古镜表面上都经常可见。为了消除或减少这些缺陷和缺损对铜镜映照效果的影响,人们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上述部分缺陷和缺损的修整处理仅仅是第一步,之后皆需进行一道表面镀锡。组织疏松、细小夹杂、轻微发气,一般不作上述第一步修整。我们曾对一些带有气泡、砂眼、断裂遗痕的试样进行过许多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该处的表面颜色和光泽,与同一枚镜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致的;其表面成份,则与颜色相当的同一枚镜,或不同的镜,都是基本一致的。如鄂州半圆方枚神兽镜E30,我们在试样断口附近的正面作过多处取样分析,其中一处的成份为:铜7.713%、锡51.857%、铅12.513%、铁5.571%、硅6.410、铝3.385%、磷2.414%、银4.493%(灰绿而泛白处)。另一处的成份为:铜12.906、锡61.164%、铅11.423%、铁6.149%、硅4.954%、硅2.133%,银1.268%。这两处成份大体一致,与一般的绿漆古镜表面皆属同一成份范围。鄂州直列重铭神兽镜E14各部的表面成份,不管补块部分还是非补块部分,都基本一致。其正表面成份为:铜13.39%、锡69.98%、铅6.284%、铁0.603%、硅5.681%、铝2.521%、银1.536%。这表明,缺陷处的表面处理工艺,与铜镜正常部位的表面处理工艺基本一致,都是使用粉涂锡汞齐的方式来实现表面镀锡的。一旦外镀,所有缺陷、缺损,所有不光洁的、粗糙的表面,都将被洁白光净的镀锡层掩盖,整个镜面便光洁如一起来。《淮南子·修务训》云:“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玄,即黑,玄锡即黑锡,即是以汞处理过了的、颜色灰黑之“锡”,也即是锡汞齐④。这段文字是对铜镜表面处理工艺最为确切而简明的写照。对四神镜E3、直铭重列神兽镜E14等而言,其缺陷修补步骤是:(1)用软质合金填充气孔和砂眼;(2)表面镀锡并打光。对半圆方枚神兽镜E30言,其修补工艺程序当是:(1)清理破镜的断口和镜面。(2)用某粘结剂将破镜粘合,并在镜面一侧的断裂处粘上一层强度较高的白纸。(3)整个镜面均匀镀锡。最后,破镜重圆。另外一面还有一些专利及参考资料 记住 只是一部分 更多的你得到专利网站及下面网址上查:镀锡 发明专利(33条)记录号 申请号 专利名称1 86100716 以软带包装的电子元件导线之自动镀锡设备2 88108443.3 电子元件的镀锡方法和装置3 88105472.0 铜或铜合金室温镀锡工艺4 89104464.7 一种光亮镀锡-锌合金电镀溶液5 91110903.X 锌基合金镀锡轴瓦生产工艺6 93104326.3 清洗镀锡钢板料的组合物和方法7 94102842.9 一种酸性镀锡的方法8 94103333.3 镀锡液的回收再生方法9 95111809.9 一种镀锡铜线废料和锡铝废渣的再生工艺及用装置10 95116356.6 调整镀锡丝拉伸强度的方法11 95112787.X 镀锡钢板电镀用锡粒的制备方法12 95116357.4 镀锡丝表面处理溶液及涂覆该溶液的装置13 95110442.X 铜线镀锡工艺14 96107997.5 用含水蒸汽气氛在焊接或镀锡前干软制金属表面的方法15 97109800.X 波动钎焊或镀锡的方法和机器16 97193376.6 镀锡的方法和最佳电流密度范围宽的镀锡液17 00118740.6 用合金锡焊或镀锡时封闭室内气氛的分析系统18 00107220.X 工作物热浸镀锡的加工方法19 00107221.8 冲板式组合件的板片接合缝的热浸镀锡填补方法20 00806441.5 耐蚀性好的镀锡系或镀铝系表面处理钢材21 01105413.1 从镀锡、浸锡和焊锡的金属废料回收锡的方法及其装置22 02105649.8 镀锡钢板23 02115956.4 镀锡板酸浸时滞值的电化学测定装置及方法24 00815462.7 铜或铜合金非电镀镀锡的方法25 01126771.2 镀锡拉丝模镶套的生产工艺26 02105651.X 镀锡27 01806287.3 表面处理镀锡钢板及化成处理液28 02120377.6 镀锡用组合物及镀锡方法29 03138461.7 镀锡方法30 02157959.8 无铅合金镀锡铜线31 03164817.7 镀锡的方法32 01823668.5 电解镀锡溶液和用于电镀的方法33 200410044517.7 改良镀锡方法镀锡文献280篇镀锡1 原板内应力对镀锡板耐蚀性的影响 黄兴桥 李宁... 上海金属-2005-12 酸性光亮镀锡镍合金镀液中镍的快速测定 罗序燕 材料保护-2005-13 铬酸盐钝化膜对低锡量镀锡板性能的影响 柳长福 涂元强... 材料保护-2004-124 镀锡——堵漏的重要手段 侯荣阶 宋勇... 材料保护-2004-125 镀锡铜线表面锡的回收 雷勇强 喻阳海...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4-66 2004-10月份镀锡板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表 无 中国钢铁业-2004-127 电镀锡机组软熔导电辊粘锡失效模拟研究 符寒光 上海金属-2004-68 原板酸洗失重性能对镀锡板耐蚀性的影响 黄兴桥 韩家军... 电镀与环保-2004-49 2004-9月份镀锡板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表 无 中国钢铁业-2004-1110 湿膜镀锡板的圈状渗镀问题 苑玉明 印制电路资讯-2004-511 镀锡板生产线 M.Righini M.Bianco 钢铁-2004-912 电镀锡工艺产生露铜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范德发 电线电缆-2004-513 镀锡电解液 无 电镀与精饰--7月份镀锡板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表 无 中国钢铁业--8月份镀锡板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表 无 中国钢铁业-2004-1016 镀锡板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卢笙 宝钢技术-2004-517 超声电镀锡铋合金研究 陈华茂 吴华强 表面技术--6月份镀锡板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表 无 中国钢铁业-2004-819 高速镀锡电解液中油污的形成及其防治 宋强[1] 蔡兰坤[1]... 材料保护-2004-1020 电镀锡及其合金电解液 无 电镀与精饰-2004-421 电镀锡及锡合金光亮剂的制备方法 无 电镀与精饰-2004-422 镀锡板表面黑点缺陷分析 季思凯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823 原板结晶取向对镀锡板耐蚀性的影响 黄兴桥 李宁... 材料保护-2004-924 宝钢1420电镀锡机组中央段张力控制分析及改进 李东江 黄正芳... 宝钢技术-2004-325 海字卤素法电镀锡板生产技术开发研究——200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无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226 镀锡钢板耐蚀性与恒电流阳极溶解电位-时间曲线的关系 王焜[1] 钱钢[2]... 金属学报-2004-727 电镀锡及锡-铅合金电解液 覃奇贤 电镀与精饰-2004-328 软熔条件对镀锡板合金层组织及其耐蚀性的影响 黄久贵 李宁... 上海金属-2004-329 日本试销超薄镀锡板啤酒罐反响强烈 牟发章 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230 无污染适用于焊接的HKFe—Sn铁(或铜)内电解镀锡 无 表面技术-2004-231 铈盐对电镀锡参数和性能的影响 于锦 郭春光... 表面技术-2004-232 新型光亮镀锡铅钴合金镀液中微量钴的快速测定 罗序燕 钟洪鸣 表面技术-2004-233 印制板的表面终饰工艺系列讲座——第三讲 TI-1新型印制板用置换镀锡工艺 方景礼 电镀与涂饰-2004-234 光亮硫酸盐镀锡工艺及生产实践 何祚明 曾领才... 电镀与涂饰-2004-235 高速镀锡液中油污的形成机理 宋强[1] 蔡兰坤[1]... 电镀与环保-2004-236 库仑-称重法及其测量电镀锡板镀层厚度的研究 董秀文[1] 李岩[1]... 电化学-2004-137 镀锡板无铬钝化 无 材料保护-2004-338 新型酸性光亮镀锡铜合金液中微量铜的快速测定 罗序燕 材料保护-2004-339 宝钢镀锡板翘曲原因分析与对策 何建锋 宝钢技术-2004-140 镀锡板基板结晶取向与合金层形貌及ATC值的关系 黄久贵 李宁... 上海金属-2004-241 聚乙二醇苯基辛基醚对甲磺酸镀锡层织构的影响 杜小光[1] 牛振江[2]... 电镀与精饰-2004-242 印制板的表面终饰工艺系列讲座:第二讲超薄型超高密度挠性印制板的置换镀锡工艺 方景礼 电镀与涂饰-2004-143 镀锡铜线脱锡工艺 郎庆成 再生资源研究-2004-144 浅谈提高热镀锡细铜线质量的几个问题 买利伟 电线电缆-2004-145 SMD可焊性电镀锡及锡—铅合金 陆金龙 电镀与环保-2004-146 镀锡工艺参数对合金层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 黄久贵 李宁... 电镀与环保-2004-147 智能型镀锡量测量仪的研制 董秀文[1] 李岩[1]... 材料保护-2003-548 MR—TH57电镀锡薄钢板的研制与应用 涂元强 苏维嘉... 武钢技术-2003-349 薄钢板镀锡含铬废水处理 袁安政[1] 李肖雄[2] 电镀与环保-2003-650 焦磷酸盐电镀锡—锌合金 巢发荣 电镀与环保-2003-651 镀锡板耐蚀性研究及进展 黄久贵 李宁... 电镀与环保-2003-652 怎样防治和减少酸性镀锡液的混浊现象 罗耀宗 电镀与涂饰-2003-653 镀锡层重熔处理 郑瑞庭 电镀与涂饰-2003-454 宝钢电镀锡机组2#软熔导电辊粘锡失效模拟研究 戴明山 冶金设备-2003-555 原板夹杂引起的镀锡板表面缺陷分析 季思凯 王林 物理测试-2003-556 合金层白点的产生及其对镀锡板耐蚀性的影响 黄久贵[1] 李宁[1]...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557 镀锡板的无铬钝化 柳长福 涂元强... 武钢技术-2003-558 酸性光亮镀锡铈合金工艺 屈战民 材料保护-2003-959 极限规格电镀锡板折皱分析及对策 王劲 周耀 轧钢-2003-460 具有铜基中间镀层的镀锡层 无 电镀与精饰-2003-461 镀锡方法对无汞碱锰电池用铜钉的性能影响 黎学明[1] 刘飞[1]... 电池-2003-362 工艺因素对化学镀锡层成分的影响 徐瑞东 薛方勤... 新技术新工艺-2003-663 电镀锡薄钢板的镀后处理 戴杭杰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3-164 PCB的化学镀锡应用技术 张志祥 印制电路信息-2003-465 酸性镀锡液不稳定性研究 龙有前 肖鑫... 材料保护-2003-366 甲磺酸盐光亮镀锡铅合金工艺研究 王爱荣 荆瑞俊... 表面技术-2003-367 薄镀锡板用高性能冷轧油的开发和应用 曹长娥 材料保护-2003-368 用非自耗阳极进行镀锡作业 兰若 钢铁-2003-469 一种新的镀锡量测试设备 田伟 武钢技术-2003-270 得兴技术公司开发出镀锡新技术 陆岩 轧钢-2003-271 锌合金压铸件滚镀锡—钴合金 马忠信 电镀与精饰-2003-372 高速镀锡电解液 无 电镀与精饰-2003-373 镀锡钢带镀锡量的测定 邱月梅 金属制品-2003-274 酸性镀锡中过量硫酸根的去除 罗耀宗 电镀与涂饰-2003-276 钢带镀锡前表面清洗质量的改善 范宏义 材料保护-2003-477 过氧化氢法处理镀锡含氰废水 曹学增 陈爱英 常熟高专学报-2003-278 化学镀锡层孔隙率研究 徐瑞东 郭忠诚... 电镀与精饰-2003-279 改进的热浸镀锡工件夹制具 蔡振发 表面技术-2003-180 钢管内表面镀锡工艺探讨 罗耀宗 电镀与环保-2003-181 电镀锡合金电解液 覃奇贤 电镀与精饰-2003-182 由食用镀锡罐装淡奶引起食物中毒的样品分析 董桂芬 许计...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683 装饰性和功能性的电镀锡合金(下) 无 国际表面处理-2002-184 青-在行动——记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镀锡分厂“青-安全示范岗”活动 刘燕 上海安全生产-2002-1285 胎圈钢丝化镀锡青铜工艺研究 仝奎[1] 窦光聚[2] 金属制品-2002-686 用于印刷线路板的无氟无铅酸性镀锡 刘仁志 电子电路与贴装-2002-687 化学镀锡层成分与表面形貌及结构分析 徐瑞东 郭忠诚... 表面技术-2002-688 SS系列酸性光亮镀锡添加剂的研究 刘飞[1] 迟洪训[2] 电镀与环保-2002-689 电镀锡—锌合金的水溶液 无 电镀与涂饰-2002-590 电镀锡板表面抗划伤性的研究Ⅱ.软熔工艺对电镀锡板表面抗划伤性的影响 刘小兵[1] 王徐承[2]... 电镀与精饰-2002-691 化学镀锡—银合金 王丽丽 电镀与精饰-2002-692 酸性镀锡溶液除铁杂质方法 谭奇贤 电镀与精饰-2002-693 化学镀锡工艺条件的优化 王军丽 徐瑞东... 电镀与环保-2002-594 铜基上化学镀锡工艺研究 陈春成 电镀与精饰-2002-595 电镀锡板表面抗划伤性的研究 Ⅰ.关于测试方法 刘小兵[1] 王徐承[2]... 电镀与精饰-2002-596 酸性光亮镀锡工艺的研究 欧阳双 谭强 电镀与环保-2002-497 一炼钢镀锡板连铸板坯夹杂物分布试验研究 王军文[1] 唐海波[2]... 宝钢技术-2002-498 罩式炉退火T4级上限硬度镀锡原板生产工艺优化 吴迪[1] 周正元[2]... 钢铁-2002-799 罐装食品用电镀锡板的耐蚀性及其试验方法 李岩[1] 刘晓鹏[2]... 材料保护-2002-8100 大件镀锡故障的排除 陈怀超 材料保护-2002-8101 镀锡青铜回火胎圈钢丝生产线 滕留芝 轮胎工业-2002-8102 大件镀锡故障的排除 陈怀超 电镀与精饰-2002-4103 采用催化剂的化学镀锡新工艺的研究 梅天庆[1] 冯辉[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3104 电镀锡渣制备氯化亚锡和锡酸钠 曹学增 陈爱英 应用化工-2002-3105 化镀锡青铜回火胎圈钢丝生产工艺技术 宋为 王宝玉 金属制品-2002-2106 铝铸件电镀锡的研究 邓小民 电镀与环保-2002-3107 化学镀锡层可焊性研究 徐瑞东 郭忠诚... 电子工艺技术-2002-3108 旋耐德Quantum自动化平台在武钢电镀锡线的应用 谈靖 张旭东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2-2109 离子色谱法测定电镀锡溶液中的SO4^2— 朱子平 化学分析计量-2002-2110 微电子管电镀锡、锡—铅技术 陆金龙 电镀与精饰-2002-2111 滚镀锡—钴—锌代铬工艺在小五金件的应用 胡卓明 电镀与精饰-2002-1112 印制电路故障排除手册选登电镀锡铅合金镀层工艺 源明 印制电路与贴装-2002-1113 国内镀锡板生产企业应提高竞争力 无 中小企业信息-2001-4114 世界镀锡板工业的回顾与展望 罗德先 世界有色金属-2001-9115 未来5-镀锡板供求展望 无 重庆经济信息-2001-16116 一种多功能镀锡添加剂镀液性能的研究 陈华茂 吴华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7 铝排局部刷镀锡溶液及工艺的研究 欧阳晟 夏光明 电刷镀技术-2001-4118 电镀锡合金 蔡积庆 电镀与环保-2001-5119 装饰性和功能性的电镀锡合金(上) 无 国际表面处理-2001-6120 镀锡薄板厂工业废水处理 曹益宁 有色冶金节能-2001-3121 镀锡防锈材料的改进 程喜[1] 张惠萍[2] 湖北造纸-2001-4122 新型酸性镀锡光亮剂的表征及其性能 罗序燕[1] 罗国添[2]... 材料保护-2001-10123 铜基上化学镀锡新工艺初探 徐瑞东 郭忠诚... 材料保护-2001-10124 甲磺酸电镀锡铅合金工艺研究 池建明[1] 康京冬[2] 材料保护-2001-10125 化学镀锡层结构及性能研究 徐瑞东 郭忠诚... 电镀与涂饰-2001-5126 稀土催化剂抗酸性镀锡液氧化变质的研究 肖友军 电镀与涂饰-2001-4127 铜基上化学镀锡新工艺初探 徐瑞东[1] 郭忠诚[2]... 电镀与涂饰-2001-4128 酸性光亮镀锡 赵复荣 电镀与涂饰-2001-4129 镀锡电解液的再生 覃奇贤 电镀与精饰-2001-6130 从镀锡泥渣中回收金属锡 覃奇贤 电镀与精饰-2001-4131 高稳定性酸性光亮镀锡工艺研究 肖鑫 龙有前... 腐蚀与防护-2001-9132 酸性光亮镀锡 和海燕 赵复荣 机械管理开发-2001-4133 用于PWB的高分散能力光亮酸性镀锡 刘仁志 印制电路信息-2001-11134 黑瓷封装IC外引线镀锡后连锡短路的故障处理 杨建功 吴彩霞 电镀与涂饰-2001-5135 D—T52冷轧电镀锡薄钢板的研制及应用 涂元强 苏维嘉.。。。。。。

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目前用过的跟本专业相关的软件有: Win-TC,Microsoft Visual C++ 6.0:主要是C语言等编程 Keil uVision2(还有新版本3):单片机编程 Quartus :Verilog HDL硬件语言编程和系统设计 MATLAB:强大的数学软件,本专业主要学习用matlab语言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EWB(最新版本已改名为multisim):进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混合仿真,我们用它设计过数字钟! Protel:主要用于电路设计! JDK 和NetBeans 捆绑 :Java编程 暂时就这些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与技术两项内容,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其培养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个方向,如无线通讯、图像传输与处理、信息电子技术等,有的院校则涵盖两个专业方向,如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习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原理、电磁理论,天线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单片机、信号与系统分析、ARM嵌入式系统等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我也是这个专业毕业的 以前在大学主要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EDA、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电路分析、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智能仪器、计算机通信网等 上面的每一门都很重要,学精通了一门就够你爽的,当然大部分人都学的一般。 搞这行的关键看的是实际动手能力,我建议你多动手。 加油吧。学好系里的每一门课程都重要。千万不要觉得有得是选修课无所谓。

电路基础必须学好啊,模电数电,最好自己参加个比赛,然后你就成长啦

首先要符合公务员招考公告中列出的条件,基本就是年龄、政治面貌、学历(可能会有籍贯)等比较笼统的。第二,要符合职位表中各个职位的具体要求,诸如学历学位、专业、工作经验等。 你可以在专业这里筛选,工科、理工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类、不限,都可以,再符合其他条件就可以报名。如果不确定,拨打招考单位电话咨询。

这个专业所学很宽泛,可考研的方向不少,可以是通信方向,也可以微电子,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等等方向,你可以多了解下。因为各个学校考研要求的专业课是基本不一样的,哪怕科目一样,侧重也有所不同。有考数电模电的,有考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有考通信原理的,也有考电磁场的。多做了解吧,看你中意哪个学校了

10003 清华大学 1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 10013 北京邮电大学 3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 10286 东南大学 5 10004 北方交通大学 6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7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8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1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12 10335 浙江大学 13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4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5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7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18 10732 兰州铁道学院 19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20 10183 吉林大学 21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2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专业实验: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核心期刊有208种,如下: 移动信息 (2009-04-01) 数码摄影 (2009-04-01) 卫星与网络 (2009-04-01) 中国雷达 (2009-04-01) 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 (2009-04-01) 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 (2009-04-01) 中兴通讯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数字电视 (2009-04-01) 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2009-04-01) 数字世界 (2009-04-01) 数码先锋 (2009-04-01) 科普研究 (2009-04-01) 家庭影院技术 (2009-04-01) 集成电路应用 (2009-04-01) 电子制作 (2009-04-01) 电子设计技术 (2009-04-01) 电子测试 (2009-04-01) 电子测量技术 (2009-04-01) 大众数码 (2009-04-01) 中国邮政 (2009-04-01) 半导体信息 (2009-04-01) 半导体行业 (2009-04-01) 半导体杂志 (2009-04-01)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01) 变频器世界 (2009-04-01)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0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9-04-01) 当代通信 (2009-04-01) 电力电子 (2009-04-01)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04-01) 电声技术 (2009-04-01) 电视工程 (2009-04-01)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 (2009-04-01)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04-01) 电信技术 (2009-04-01) 电信建设 (2009-04-01) 电信快报 (2009-04-01) 电信网技术 (2009-04-01) 电讯技术 (2009-04-01)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04-01)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9-04-01) 电子产品世界 (2009-04-01) 电子对抗 (2009-04-01) 电子工程师 (2009-04-01)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9-04-01) 电子工艺技术 (2009-04-01) 电子机械工程 (2009-04-01) 电子技术 (2009-04-01) 电子科技 (2009-04-01) 电子科技文摘 (2009-04-01) 电子器件 (2009-04-01) 电子设计应用 (2009-04-01) 电子世界 (2009-04-01) 电子显微学报 (2009-04-01) 电子与封装 (2009-04-01) 电子与自动化 (2009-04-01)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9-04-01) 电子质量 (2009-04-01) 烽火科技报 (2009-04-01) 覆铜板资讯 (2009-04-01) 光电技术应用 (2009-04-01) 光电子技术 (2009-04-01)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9-04-01) 光机电信息 (2009-04-01)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9-04-01)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9-04-01) 光子技术 (2009-04-01) 广播电视信息 (2009-04-01) 广东通信技术 (2009-04-01) 广西通信技术 (2009-04-0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01)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9-04-01) 电子设计工程 (2009-04-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01) 航天电子对抗 (2009-04-01) 红外 (2009-04-01)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04-01) 集成电路通讯 (2009-04-01)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4-01) 江苏通信 (2009-04-01) 江西通信科技 (2009-04-01) 家庭电子 (2009-04-01) 今日电子 (2009-04-01)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04-01) 警察技术 (2009-04-01) 军事通信技术 (2009-04-01)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4-01)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09-04-01) 雷达与对抗 (2009-04-01)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04-01)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全球定位系统 (2009-04-01) 山东通信技术 (2009-04-01) 山西电子技术 (2009-04-01)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9-04-01) 实用影音技术 (2009-04-01) 世界电信 (2009-04-01)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9-04-01) 视听技术 (2009-04-01)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9-04-01) 数据通信 (2009-04-01) 数字生活 (2009-04-01) 数字通信 (2009-04-01) 数字通信世界 (2009-04-01) 天津通信技术 (2009-04-01) 通信电源技术 (2009-04-01) 通信对抗 (2009-04-01)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9-04-01) 通信世界 (2009-04-01) 通信与广播电视 (2009-04-01)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9-04-01) 通讯世界 (2009-04-01) 微电子技术 (2009-04-01) 微纳电子技术 (2009-04-01) 微细加工技术 (2009-04-01)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9-04-01) 无线电工程 (2009-04-01) 无线电技术 (2009-04-01)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9-04-01) 无线通信技术 (2009-04-01)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4-01) 西部广播电视 (2009-04-01) 现代电视技术 (2009-04-01) 现代电信科技 (2009-04-01) 现代电子技术 (2009-04-01) 现代通信 (2009-04-01) 现代显示 (2009-04-01) 现代传输 (2009-04-01)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9-04-01) 信息产业报道 (2009-04-01) 信息记录材料 (2009-04-01) 信息技术 (2009-04-01)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9-04-0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9-04-01) 信息空间 (2009-04-01) 信息通信 (2009-04-01) 信息网络 (2009-04-01) 信息网络安全 (2009-04-01)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9-04-01) 移动通信 (2009-04-01) 音响技术 (2009-04-01) 印制电路信息 (2009-04-01) 邮电设计技术 (2009-04-01) 有线电视技术 (2009-04-01) 真空电子技术 (2009-04-01) 中兴通讯技术 (2009-04-01) 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2009-04-01)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中国电子科技(英文版) (2009-04-01)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 (2009-04-01)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2009-04-01) 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2009-04-01)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01)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04-01) 中国集成电路 (2009-04-01) 中国无线电 (2009-04-01)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9-04-01) 中国新通信 (2009-04-01) 中国信息界 (2009-04-01) 中国有线电视 (2009-04-01) 艺术科技 (2009-04-01)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9-04-01)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9-04-01) 航空电子技术 (2009-04-01) 舰船电子工程 (2009-04-01) 数字与缩微影像 (2009-04-01) 仪器仪表用户 (2009-04-01) 洗净技术 (2009-04-01)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2009-04-01)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9-04-01) 红外技术 (2009-04-01)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04-01) 微波学报 (2009-04-01) 液晶与显示 (2009-04-01) 光通信技术 (2009-04-01) 通信技术 (2009-04-01) 微电子学 (2009-04-01) 光通信研究 (2009-04-01) 光电工程 (2009-04-01)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9-04-01)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04-01)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9-04-0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9-04-01) 压电与声光 (2009-04-01) 电视技术 (2009-04-01) 电波科学学报 (2009-04-01) 信号处理 (2009-04-01) 现代雷达 (2009-04-01)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09-04-01) 半导体技术 (2009-04-01) 电信科学 (2009-04-01) 激光与红外 (2009-04-01) 半导体光电 (2009-04-01) 半导体光电 (2009-03-31) 应用激光 (2009-03-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3-31) 激光技术 (2009-03-31) 激光杂志 (2009-03-31)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3-31) 光电子.激光 (2009-03-31)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03-31) 通信学报 (2009-03-31) 电子学报 (2009-03-31) 量子电子学报 (2009-03-31) 半导体学报 (2009-03-31) 通信企业管理 (2009-03-31)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安全、光电子技术科学、电信工程及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属于相近专业。主要区别是学习和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理论厚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与技术两项内容,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其培养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个方向,如无线通讯、图像传输与处理、信息电子技术等,有的院校则涵盖两个专业方向,如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关于3d打印的论文参考文献

3D快速打印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增加。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一:《试论3D打印技术》 摘 要: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增加。本文对3D打印的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3D打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3D打印;应用现状;教学领域 1 引言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被誉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以其 “制造灵活”和“节约原材料”的特点在制造业掀起了一股浪潮。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逐步成熟、精确,打印材料种类的增加,打印价格的降低,3D打印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增加,不仅在机械制造、国防军工、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走进学校、家庭、医院等大众熟悉的场所,在 教育 、生物医疗、玩具等行业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及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本文将在介绍3D打印的原理、优势、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3D打印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及应用模式。 2 3D打印概述 2.1 3D打印原理 3D打印(3D 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利用设计好的3D模型,通过3D打印机逐层增加塑料、粉末状金属等材料来制造三维产品的技术[1]。一般来说,通过3D打印获得物品需要经历建模、分割、打印、后期处理等四个环节[2],其中3D虚拟模型,可以是利用扫描设备获取物品的三维数据,并以数字化方式生成三维模型,或者是利用AutoCAD等工程或设计软件创建的3D模型,有些应用程序甚至可以使用普通的数码照片来制作3D模型,比如123D Catch[3]。 2.2 3D打印的优势 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不需事先制模,也不必铸造原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减少了产品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因开模不当可能导致的高成本风险,使得特殊和复杂结构的模型的制作也变得相对简单,产品也更能凸显个性化。另外,3D打印是增材制造,使用金属粉或其他材料,使部件从无到有制造出来,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生产上实行了结构优化。 2.3 3D打印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3D打印得到了快速发展,几乎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模具加工和机械制造领域,使用3D打印相对快速地进行模具的设计与定制,打印复杂形状的各种零件,打印具有足够强度的个性化几何造型的物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3D打印应用于外形验证、关键零部件的原型制造、直接产品制造等方面。如空客公司从打印飞机小部件开始,逐步发展,计划在2050年左右打印出整架飞机。生物医疗领域,医学工作者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的心脏模型,缺损下颌骨模型,患者外伤性脑内血肿颅脑模型等,用于辅助诊断并制定术前手术方案,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为患者带来了精准化的治疗。人工椎体和人体气管软骨的打印让人体器官的3D打印成为可能。3D打印的处方药产品SPRITAM(左乙拉西坦)片剂可用于各种癫痫疾病的治疗。建筑工程领域,3D打印建筑不需使用模板,打印的建筑物重量轻,强度大,时间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建筑粉尘少,且可以循环使用,绿色环保。3D打印在首饰、食品、玩具和日常用品的设计和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彰显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3D打印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特殊材料的制造方面的应用也有突破。 3 3D打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3D打印在教学方面的探索性活动也已经展开,并应用在数学、航空、电子、设计、机电工程、生物医学、天文等大部分学科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3D打印的快速生成能力,使得数字化模型能快速转化为立体实物,借助立体实物的生成过程及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合作、设计、创新等能力。 3.1打印三维教具学具辅助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些抽象的图像可以相对直观的显示出来,但针对的是群体,形成的是暂时的视觉感受,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也不易理解。借助3D打印,可以把数字化的图像转化成实物的教具和学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亲手感受,而且还可以亲自设计、策划,无疑对知识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数学课可以打印出几何曲面、剖面立体实物;动画设计可以打印出3D人物,动物角色模型,且可以根据实效及时修改;语文课可以把要讲解的地域打印出来,如北京的胡同,同学们可以拿着模型理解胡同的特点,体验胡同 文化 ,讲述胡同的来龙去脉;机械制造课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打印相关的零件、齿轮、连杆等。 3.2 实习实践过程中辅助创新设计 职业学校实习实践教学活动较多,钳工实习、数控机床实习、电子电工实习、动画设计、物联网设计等,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模型,并设计出一定的模型。借助于3D打印,同学们对需要设计的模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经过集体分组的讨论、设计、修改等过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且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模具设计实习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应用3D打印,学生分组设计、分组打印,学生在亲眼目睹自己的设计零件打印成型的过程及成品后,学习兴趣大增,多次讨论修改的过程也大大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在CAD课程实践环节中,使用3D打印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设计作品3D打印出来进行评比并组装,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流程,而且对如何从设计作品到具体的实物的生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日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3.3 就业创业指导 近年来,大学 毕业 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整个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自主创业的热潮。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业的热情与激情。借助于3D打印设备,创业指导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创办创意设计3D打印工作室,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相关产品并打印出来进行销售,同时也可为社会客户提供 DIY 服务,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和制作费,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合作企业提供设计和3D打印服务。通过3D打印的上述创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对设计过程的了解,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4 图书馆应用 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服务是图书馆从文献服务走向创新服务的途径。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开展3D打印服务,国内的综合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也开展3D打印服务,高校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也开展3D打印服务,并且通过举办3D打印设计大赛积极推广此项服务,通过比赛普及3D打印知识,让同学们了解3D打印前沿科技,启发学生们用 创新思维 发现问题、智慧解决问题。学校图书馆可以配备一两台3D打印机,并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费用、提交步骤、等待和筛选时间等、制定详细的3D打印制度或政策,并鼓励学生打印原创作品,以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 4 结束语 3D打印正从工业领域,走向各个应用领域。不久的将来,也会像电脑、手机、互联网一样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每个家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这项新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飞相.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 商业模式 研究[J]. 新闻传播, 2016(2): 51-53. [2] 李青,王青. 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29-35. 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二:《浅议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摘 要:近年来,3D打印市场如火如荼,在工业设计领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产品制造方面。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必将会冲击以模具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 文章 通过对比3D打印成型技术与传统模具制造技术的优缺点,客观地分析了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关键词:3D打印;模具制造;冲击 1 概述 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物的新兴制造技术。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3D打印技术综合了信息技术、数字建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是在接单后还需对接单项目进行评审,在确定了开发要求及工艺路线后,开始模具设计。加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的图纸备料。接着是粗加工,最后是试模验证。其加工流程如图1所示。采用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制造加工出一个合格的模具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生产时间也较长。 2 3D打印制造模具的优点 3D打印成型技术与传统模具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在产品成型的过程上。在传统的模具制造业中,模具制造一般需要经过开模具、铸造或锻造、切割、部件组装等过程成型。而3D打印则免去了那些复杂的过程,不用模具,一次成型。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还可以克服一些传统制造上无法达成的设计,从而制作出更复杂的结构模具。 2.1 模具生产周期缩短 3D打印模具缩短了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并成为驱动创新的源头。在以往,由于考虑到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制造新的模具,公司有时会选择推迟或放弃产品的设计更新。通过降低模具的生产准备时间,以及使现有的设计工具能够快速更新,3D打印使企业能够承受得起模具更加频繁的更换和改善。它能够使模具设计周期跟得上产品设计周期的步伐。 2.2 模具设计的改进为终端产品增加了更多的功能性 通常,金属3D打印的特殊冶金方式能够改善金属微观结构,并能产生完全致密的打印部件,与那些锻造或铸造的材料(取决于热处理和测试方向)相比,其机械和物理性能一样或更好。增材制造为工程师带来了无限的选择以改进模具的设计。此外,它能够整合复杂的产品功能,使高功能性的终端产品制造速度更快、产品的缺陷更少。3D打印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冷却通道,以确保实现随形冷却,更加优化且均匀,最终导致更高质量的零件和较低的废品率。 2.3 定制模具帮助实现最终产品的定制化 更短的生产周期、制造更为复杂几何形状、以及降低最终制造成本的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制造大量的个性化工具来支持定制部件的制造。3D打印模具非常利于定制化生产,比如医疗设备和医疗行业,它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3D打印的个性化器械,比如,外科手术导板和工具,使他们能够改善手术效果,减少手术时间。 3 3D打印成型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冲击 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一个新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没有销路,那就得不偿失。传统模具制造技术开发一套模具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而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把产品先开发出来,直接打印。使用3D打印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缩短生产的周期、节约生产成本。比如,一套手机模具,采用传统的制造技术,须经过大约12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时还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但利用3D打印技术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具有高精密度的特点,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发展中抢得先机。 3D打印的优势很明显:可免除制造刀具、夹具和模具的过程,直接进行产品加工,解决了生产工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节约材料、缩短时间。 4 3D打印成型技术短期内无法替代传统模具制造技术 3D打印诞生近三十年了,但产业化远未形成。虽然3D打印名气很大,但到今天还处于科普阶段。3D打印作为一项前沿的、先导性较强的技术,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化、复杂、高难度产品的需求,但不具有批量化、规模化的优势。 4.1 传统工业的成熟给3D打印制造门槛 传统工业大生产在过去200多年可以说非常成功,发展到今天,分工也非常细,配套非常充沛,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形成了巨大的利益攸关体,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如果要打破这种惯性,成本非常高。这些3D打印无论是颠覆或者融入,门槛都特别高。 4.2 目前3D打印不适合批量生产 3D打印目前并不适合批量生产,例如3D打印技术生产1件产品和生产1万件产品的成本单价基本接近,而且3D打印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喷头就对应生产一个产品,而且产品体积大了,成型速度几何性降低,几个小时才成型一个东西,粗糙度不满足,还要打磨,还要精加工。传统模具制造技术在我国大批量生产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在非批量、精密要求不是很高的产品制造领域,传统模具制造暂时不具备替代性。 4.3 3D打印技术的材料种类较少,而且价格较贵 尽管现在已有几百种材料能够被3D打印,但是高温塑料和一部分常用金属依旧不能被打印。尤其金属由于热处理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打印后变性的问题,现场EOS的代表提出的比如invar,就不能被打印,而这个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却是相当重要的材料。而且国内有能力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很少,特别是金属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 4.4 3D打印技术的速度、效率、质量还有待提高 3D打印本身的技术原理就决定了制造精度和制造速度存在矛盾。3D打印是一层层来制作物品。如想提高打印精度就得增加打印层数,但是自然而然地降低了打印速度。而提高速度的话就会有精度问题:因为3D打印采用的是逐层堆积制造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阶梯效应”,特别是所制造工件表面曲度较大的时候,阶梯效应就尤为明显,这会影响工件的精度。 3D打印技术和传统制造技术都存在优势和劣势,目前3D打印技术还不能替代传统制造技术。从长远来看,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打印效率不断的提高及生产成本的降低,3D技术对模具行业的影响将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刘斌.关于3D打印技术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模具工程,2015. [2]王雪莹.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3]陈兴龙.3D打印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 [4]__君.3D打印技术在塑料加工成型及模具设计课程群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科教文汇旬刊,2015. [5]厉成龙.3D打印技术在现代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5. 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论文篇三:《试谈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3D打印机的原理, 总结 了几种典型的3D打印技术,分析其市场应用和发展方向,得出3D打印技术的发展会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3D;打印机;3D打印技术 1.前言 近来,三维(3D)打印技术[1]在发达国家兴起,前不久在网上流传的3D打印手枪,引来许多网友围观。3D打印现在已不再只是概念产物,全球已有不少公司推出了个人3D打印机,它已在平常生活中开始普及。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3D打印技术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它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 2.3D打印机的原理及技术 2.1 3D打印机 3D打印机是近年来在民用市场出现的一个新词。在专业领域有另一个名称叫“快速成形技术”[2]。快速成形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全新制造技术。它集分层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数控技术、CAD、激光技术、逆向工程技术、材料科学于一体,可以直接、快速、自动、精确地将设计电子模型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而高效的实现手段。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 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原理一样,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3],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因此得名。 2.2 3D打印机的原理 3D打印机根据零件的形状,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截面,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 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整个制造过程就像一个“积分”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由3D打印系统自动完成的。不同公司3D打印使用的成形材料不同,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这种工艺可以形象地叫做“增长法”。 2.3 3D打印技术 2.3.1 SLA技术 光固化成型法(SLA)是用特定波长与强度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凝固,完成一个层面的绘图作业,然后升降台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另一个层面。这样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SLA是最早实用化的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液态光敏树脂原料。其工艺过程是,首先通过CAD设计出三维实体模型,利用离散程序将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设计扫描路径,产生的数据将精确控制激光扫描器和升降台的运动;激光光束通过数控装置控制的扫描器,按设计的扫描路径照射到液态光敏树脂表面,使表面特定区域内的一层树脂固化后,当一层加工完毕后,就生成零件的一个截面;然后升降台下降一定距离,固化层上覆盖另一层液态树脂,再进行第二层扫描,第二固化层牢固地粘结在前一固化层上,这样一层层叠加而成三维工件原型。将原型从树脂中取出后,进行最终固化,再经打光、电镀、喷漆或着色处理即得到要求的产品。 SLA技术主要用于制造多种模具、模型等;还可以在原料中通过加入 其它 成分,用SLA原型模代替熔模精密铸造中的蜡模。SLA技术成形速度较快,精度较高,但由于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收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应力或引起形变。因此开发收缩小、固化快、强度高的光敏材料是其发展趋势。 2.3.2 SLS技术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是采用激光有选择地分层烧结固体粉末,并使烧结成型的固化层,层层叠加生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其整个工艺过程包括CAD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处理、铺粉、烧结以及后处理等。 整个工艺装置由粉末缸和成型缸组成,工作时粉末缸活塞(送粉活塞)上升,由铺粉辊将粉末在成型缸活塞(工作活塞)上均匀铺上一层,计算机根据原型的切片模型控制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轨迹,有选择地烧结固体粉末材料以形成零件的一个层面。粉末完成一层后,工作活塞下降一个层厚,铺粉系统铺上新粉。控制激光束再扫描烧结新层。如此循环往复,层层叠加,直到三维零件成型。最后,将未烧结的粉末回收到粉末缸中,并取出成型件。对于金属粉末激光烧结,在烧结之前,整个工作台被加热至一定温度,可减少成型中的热变形,并利于层与层之间的结合。 与其它3D打印机技术相比,SLS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所使用的成型材料十分广泛。从理论上说,任何加热后能够形成原子间粘结的粉末材料都可以作为SLS的成型材料。目前,可成功进行SLS成型加工的材料有石蜡、高分子、金属、陶瓷粉末和它们的复合粉末材料。由于SLS成型材料品种多、用料节省、成型件性能分布广泛、适合多种用途以及SLS无需设计和制造复杂的支撑系统,所以SLS的应用广泛。 2.3.3 PDM技术 熔积成型(FDM)法,该 方法 使用丝状材料(石蜡、金属、塑料、低熔点合金丝)为原料,利用电加热方式将丝材加热至略高于熔化温度(约比熔点高1℃),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喷头作x-y平面运动,将熔融的材料涂覆在工作台上,冷却后形成工件的一层截面,一层成形后,喷头上移一层高度,进行下一层涂覆,这样逐层堆积形成三维工件。 该技术污染小,材料可以回收,用于中、小型工件的成形。成形材料:固体丝状工程塑料;制件性能相当于工程塑料或蜡模;主要用于塑料件、铸造用蜡模、样件或模型。 2.3.4 LOM技术 分层实体制造法(LOM),又称层叠法成形,它以片材(如纸片、塑料薄膜或复合材料)为原材料,其成形原理如图所示,激光切割系统按照计算机提取的横截面轮廓线数据,将背面涂有热熔胶的纸用激光切割出工件的内外轮廓。切割完一层后,送料机构将新的一层纸叠加上去,利用热粘压装置将已切割层粘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切割,这样一层层地切割、粘合,最终成为三维工件。LOM常用材料是纸、金属箔、塑料膜、陶瓷膜等,此方法除了可以制造模具、模型外,还可以直接制造结构件或功能件。 LOM技术的优点是工作可靠,模型支撑性好,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是前、后处理费时费力,且不能制造中空结构件。成形材料主要是涂敷有热敏胶的纤维纸;制件性能相当于高级木材;主要用途是快速制造新产品样件、模型或铸造用木模。 3.3D打印技术的市场应用及发展方向 3.1 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模型的传统制作方式,渐渐无法满足高端设计项目的要求。全数字还原不失真的立体展示和风洞及相关测试的标准,现如今众多设计机构的大型设施或场馆都利用3D打印技术先期构建精确建筑模型来进行效果展示与相关测试[4],3D打印技术所发挥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逼真效果为设计师所认同。 3.2 磨具制造领域 玩具制作等传统的模具制造领域[5],往往模具生产时间长,成本高。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模具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方面的应用可分为直接制模和间接制模两种,直接制模是指采用3D打印技术直接堆积制造出模具,间接制模是先制出快速成型零件,再由零件复制得到所需要的模具。 3.3 医学领域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人们对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多。以医学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器官模型,对外科手术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医院推出3D打印胎儿服务。 3.4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空气动力学地面模拟实验(即风洞实验)是设计性能先进的天地往返系统(即航天飞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该实验中所用的模型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又具有流线型特性,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CAD模型,由3D打印设备自动完成实体模型,能够很好的保证模型质量。 3.5 家电和食品领域 3D打印技术在国内的家电行业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与应用,使许多家电企业走在了国内前列。美的、华宝、小天鹅、海尔等都先后采用3D打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D打印在食品领域也有成功的应用。做成的鲜肉特别有弹性,而且烹饪后肉质松散有嚼头,丝毫不逊于真正的肉,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人们吃到“3D肉”的日子不会太远,因为美国泰尔基金会近日已投资成立了“鲜肉3D打印技术公司”,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这种利用糖、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原材料打印出的肉具有和真正的肉类相似的口感和纹理,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 4.总结 3D打印是产业界自主创新的过程,政府主要负责引导方向,要让民营企业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对一些敏感行业或者产品要加强监管。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势必成为引领未来制造业趋势的众多突破之一。这些突破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改由更加灵巧的电脑软件主宰,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标志[6]。在这种势头下,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古丽萍.蓄势待发的3D打印机及其发展[J].北京:数码印刷,2011(10):64-67. [2]丁军涛.快速成形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应用[J].陕西:科技探索,2012(8). [3]郑利文.Objet Geometries公司推出多种复合材料3D打印机[J].北京:模具工业,2008(2):73. [4]梁晨光.3D打印技术纵览“印”出来的真实世界[J].北京:微型计算机,2008(6):106-109. [5]乔益民,王家民.3D打印技术在包装容器成型中的应用[J].重庆:包装工程,2012(11):68-72. [6]丁博强.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J].上海:创意产业,2013(2). 猜你喜欢: 1. 3d打印技术论文3000字 2. 3d打印成型技术论文 3. 3d打印技术论文引言 4. 3d打印技术论文 5. 3d打印技术论文结论

现如今,3D打印机是民用市场出现的一个新词,在专业领域有另一个名称叫“快速成形技术”。我整理了3d打印技术2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3d打印技术2500字论文篇一:《试谈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3D打印机的原理, 总结 了几种典型的3D打印技术,分析其市场应用和发展方向,得出3D打印技术的发展会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3D;打印机;3D打印技术 1.前言 近来,三维(3D)打印技术[1]在发达国家兴起,前不久在网上流传的3D打印手枪,引来许多网友围观。3D打印现在已不再只是概念产物,全球已有不少公司推出了个人3D打印机,它已在平常生活中开始普及。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3D打印技术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它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 2.3D打印机的原理及技术 2.1 3D打印机 3D打印机是近年来在民用市场出现的一个新词。在专业领域有另一个名称叫“快速成形技术”[2]。快速成形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全新制造技术。它集分层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数控技术、CAD、激光技术、逆向工程技术、材料科学于一体,可以直接、快速、自动、精确地将设计电子模型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而高效的实现手段。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 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原理一样,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3],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因此得名。 2.2 3D打印机的原理 3D打印机根据零件的形状,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截面,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 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整个制造过程就像一个“积分”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由3D打印系统自动完成的。不同公司3D打印使用的成形材料不同,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这种工艺可以形象地叫做“增长法”。 2.3 3D打印技术 2.3.1 SLA技术 光固化成型法(SLA)是用特定波长与强度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凝固,完成一个层面的绘图作业,然后升降台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另一个层面。这样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SLA是最早实用化的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液态光敏树脂原料。其工艺过程是,首先通过CAD设计出三维实体模型,利用离散程序将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设计扫描路径,产生的数据将精确控制激光扫描器和升降台的运动;激光光束通过数控装置控制的扫描器,按设计的扫描路径照射到液态光敏树脂表面,使表面特定区域内的一层树脂固化后,当一层加工完毕后,就生成零件的一个截面;然后升降台下降一定距离,固化层上覆盖另一层液态树脂,再进行第二层扫描,第二固化层牢固地粘结在前一固化层上,这样一层层叠加而成三维工件原型。将原型从树脂中取出后,进行最终固化,再经打光、电镀、喷漆或着色处理即得到要求的产品。 SLA技术主要用于制造多种模具、模型等;还可以在原料中通过加入 其它 成分,用SLA原型模代替熔模精密铸造中的蜡模。SLA技术成形速度较快,精度较高,但由于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收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应力或引起形变。因此开发收缩小、固化快、强度高的光敏材料是其发展趋势。 2.3.2 SLS技术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是采用激光有选择地分层烧结固体粉末,并使烧结成型的固化层,层层叠加生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其整个工艺过程包括CAD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处理、铺粉、烧结以及后处理等。 整个工艺装置由粉末缸和成型缸组成,工作时粉末缸活塞(送粉活塞)上升,由铺粉辊将粉末在成型缸活塞(工作活塞)上均匀铺上一层,计算机根据原型的切片模型控制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轨迹,有选择地烧结固体粉末材料以形成零件的一个层面。粉末完成一层后,工作活塞下降一个层厚,铺粉系统铺上新粉。控制激光束再扫描烧结新层。如此循环往复,层层叠加,直到三维零件成型。最后,将未烧结的粉末回收到粉末缸中,并取出成型件。对于金属粉末激光烧结,在烧结之前,整个工作台被加热至一定温度,可减少成型中的热变形,并利于层与层之间的结合。 与其它3D打印机技术相比,SLS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所使用的成型材料十分广泛。从理论上说,任何加热后能够形成原子间粘结的粉末材料都可以作为SLS的成型材料。目前,可成功进行SLS成型加工的材料有石蜡、高分子、金属、陶瓷粉末和它们的复合粉末材料。由于SLS成型材料品种多、用料节省、成型件性能分布广泛、适合多种用途以及SLS无需设计和制造复杂的支撑系统,所以SLS的应用广泛。 2.3.3 PDM技术 熔积成型(FDM)法,该 方法 使用丝状材料(石蜡、金属、塑料、低熔点合金丝)为原料,利用电加热方式将丝材加热至略高于熔化温度(约比熔点高1℃),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喷头作x-y平面运动,将熔融的材料涂覆在工作台上,冷却后形成工件的一层截面,一层成形后,喷头上移一层高度,进行下一层涂覆,这样逐层堆积形成三维工件。 该技术污染小,材料可以回收,用于中、小型工件的成形。成形材料:固体丝状工程塑料;制件性能相当于工程塑料或蜡模;主要用于塑料件、铸造用蜡模、样件或模型。 2.3.4 LOM技术 分层实体制造法(LOM),又称层叠法成形,它以片材(如纸片、塑料薄膜或复合材料)为原材料,其成形原理如图所示,激光切割系统按照计算机提取的横截面轮廓线数据,将背面涂有热熔胶的纸用激光切割出工件的内外轮廓。切割完一层后,送料机构将新的一层纸叠加上去,利用热粘压装置将已切割层粘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切割,这样一层层地切割、粘合,最终成为三维工件。LOM常用材料是纸、金属箔、塑料膜、陶瓷膜等,此方法除了可以制造模具、模型外,还可以直接制造结构件或功能件。 LOM技术的优点是工作可靠,模型支撑性好,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是前、后处理费时费力,且不能制造中空结构件。成形材料主要是涂敷有热敏胶的纤维纸;制件性能相当于高级木材;主要用途是快速制造新产品样件、模型或铸造用木模。 3.3D打印技术的市场应用及发展方向 3.1 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模型的传统制作方式,渐渐无法满足高端设计项目的要求。全数字还原不失真的立体展示和风洞及相关测试的标准,现如今众多设计机构的大型设施或场馆都利用3D打印技术先期构建精确建筑模型来进行效果展示与相关测试[4],3D打印技术所发挥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逼真效果为设计师所认同。 3.2 磨具制造领域 玩具制作等传统的模具制造领域[5],往往模具生产时间长,成本高。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模具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方面的应用可分为直接制模和间接制模两种,直接制模是指采用3D打印技术直接堆积制造出模具,间接制模是先制出快速成型零件,再由零件复制得到所需要的模具。 3.3 医学领域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人们对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多。以医学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器官模型,对外科手术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医院推出3D打印胎儿服务。 3.4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空气动力学地面模拟实验(即风洞实验)是设计性能先进的天地往返系统(即航天飞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该实验中所用的模型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又具有流线型特性,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CAD模型,由3D打印设备自动完成实体模型,能够很好的保证模型质量。 3.5 家电和食品领域 3D打印技术在国内的家电行业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与应用,使许多家电企业走在了国内前列。美的、华宝、小天鹅、海尔等都先后采用3D打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D打印在食品领域也有成功的应用。做成的鲜肉特别有弹性,而且烹饪后肉质松散有嚼头,丝毫不逊于真正的肉,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人们吃到“3D肉”的日子不会太远,因为美国泰尔基金会近日已投资成立了“鲜肉3D打印技术公司”,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这种利用糖、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原材料打印出的肉具有和真正的肉类相似的口感和纹理,就连肉里的微细血管都能打印出来。 4.总结 3D打印是产业界自主创新的过程,政府主要负责引导方向,要让民营企业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对一些敏感行业或者产品要加强监管。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势必成为引领未来制造业趋势的众多突破之一。这些突破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改由更加灵巧的电脑软件主宰,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标志[6]。在这种势头下,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古丽萍.蓄势待发的3D打印机及其发展[J].北京:数码印刷,2011(10):64-67. [2]丁军涛.快速成形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应用[J].陕西:科技探索,2012(8). [3]郑利文.Objet Geometries公司推出多种复合材料3D打印机[J].北京:模具工业,2008(2):73. [4]梁晨光.3D打印技术纵览“印”出来的真实世界[J].北京:微型计算机,2008(6):106-109. [5]乔益民,王家民.3D打印技术在包装容器成型中的应用[J].重庆:包装工程,2012(11):68-72. [6]丁博强.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J].上海:创意产业,2013(2). 3d打印技术2500字论文篇二:《浅谈3D打印的误差分析》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上介绍3D打印的基本原理,并系统的分析了成型的前期数据处理、成型加工过程和后处理三个阶段各因素对成型精度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改进成型制件精度的 措施 和方法,对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快速成型;成型精度;工艺参数 0.引言 3D打印与传统的制造业去除材料加工技术不同,其遵循的是加法原则。首先设计出所需零件的三维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该模型离散为一系列有序的单元,通常在Z向将其按一定厚度进行离散(习惯称为分层),把原来的三维CAD模型变成一系列的层片;再根据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控代码;最后由成形系统成形一系列层片并自动将它们联接起来,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目前基于分层制造原理,将三维造型转化为二维轮廓信息叠加造型的快速加工方法,其成型制件的精度与很多因素有关。 1.前期数据处理误差 在成型制件建模完成之后,需要将其进行数据方面的转换,目前被应用最多的就是STL格式文件,主要是用小三角面片来近似的逼近任意曲面模型或实体模型,能够较好的简化CAD模型的数据格式,同时在之后的分层处理时,也能够较好的获取每层截面轮廓上的相对于模型实体上的点。 1.1 STL格式化引起的误差 STL格式文件的实质就是用许多细小的空间三角形面来逼近还原CAD实体模型,其主要的优势就在于表达清晰,文件中只包括相互衔接的小三角形面片的节点坐标和其外法向量。用来近似逼近的三角形数量将直接影响着实体的表面精度,数量越多,则精度越高,但是三角形数量太多即过高的精度要求,会造成文件内存过大,增加数据处理时间。所以应在精度范围内选择合理的离散三角形数量。当用建模软件输出STL格式文件时都需要确定精度,也就是模拟原模型的最大允许误差。当表面为平面时将不会产生误差,如果表面为曲面时,误差则将不可避免的存在。 目前,为了得到准确的实体截面轮廓线,应用较多的就是采用CAD直接切片法,该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由STL格式而造成的截面轮廓误差,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消除格式转换造成的精度误差。 1.2模型分层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对模型进行分层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属于原理性误差。分层处理是在STL格式转换之后,通过预先设定好成型的方向,设定好分层的厚度,就可以对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处理了。分层后会得到一组垂直于成型方向的彼此平行的平面,这些平面将STL格式文件截成等层厚的截面,截面与模型表面的交线即形成了该截面的轮廓信息,此信息可作为成型扫描过程中的数据。因为每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其破坏了模型表面的连续性,这样就可能丢失一部分的轮廓信息,造成模型的尺寸误差和表面精度。 2.成型加工误差 设备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它造成的是成型件的原始误差。设备自身误差的改善应该从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入手,提高成型设备的硬件系统,以便改进成型件精度。 2.1工作台Z方向上的运动误差 它主要在丝杠的控制下,通过上下移动完成最终的成型加工。所以工作台的运动误差将直接影响着成型件的层厚精度,从而导致成型件的Z向尺寸误差。同时,工作台的运动直线度误差也会造成成型件的位置、形状误差和较差的粗糙度。 2.2 X、Y方向同步带变形误差 X、Y扫描系统:步进电机控制并驱动同步齿形带,然后带动打印头进行每层的扫描运动,是一个二维的运动过程。在定位或者使用时间较长以后,同步齿形带可能会产生一定情况的变形,会严重影响扫描系统的定位精度,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采用位置补偿。 2.3 X-Y方向定位误差 成型机运动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系统,电机自身和其各个结构都会对系统动态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X、Y扫描系统在往复的扫描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惯性,使扫描镜头的扫描尺寸其实大于成型件的设计尺寸,造成尺寸误差,同时,由于扫描系统在扫描过程中是一个加减速的过程,边缘扫描速度会小于中间扫描速度,这样就会导致成型件边缘的固化程度高于中间部分,固化不均匀。 扫描机构在成型过程中,总是在进行连续的往复填充运动。驱动扫描机构的电机自身存在着一个固有频率,扫描不同线长的时候会出现各种频率,所以当整个机构发生谐振时,会给扫描机构带来很大的振动,严重影响成型的精度。 2.4挤料速度与扫描速度误差 在保证有足够加热功率和相同扫描速度的前提下,若挤料速度过高,在工件的表面及侧面就会出现材料溢出现象,导致表面粗糙,支撑结构与工件不易分离;若挤料速度过低,在扫描轨迹上就会出现材料缺失现象。因此,适当降低挤料速度,能提高工件的表面品质,轮廓线更清晰,支撑结构与工件易于分离。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型件的精度和质量。 3.后处理产生的误差 成型完成之后,需要将成型件取下并去除支撑,对于固化不完全的成型件,还需要进行二次固化。固化完成后还需对其进行抛光、打磨和表面处理等工序,将这些称之为后处理。后处理对成型精度的影响可分为下列三种: (1)支撑去除时,因为人为等因素有可能会刮伤成型表面或其精细的结构,严重影响成型质量。为了避免这点,在支撑设计时应该选择合理的支撑结构,既能起到支撑作用又方便去除,在允许范围内少设支撑,节省后处理时间。 (2)成型后,由于工艺和本身结构问题,零件的内部还会存在一定的残余应力,并且在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化下,成型件会产生一定的翘曲变形,造成误差。应该设法减小成型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以提高零件的成型精度。 (3)成型后的零件在尺寸和粗糙度方面可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表面存在阶梯纹、强度不够,尺寸不精确等,所以要对成型件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修补、抛光和喷丸等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成型件的尺寸和表面质量等造成破坏,产生后处理误差。 综上所述,通过减小分层厚度可以通过自适应的分层方法能很好的提高成型件的表面精度,降低因分层数量较多而引起的效率降低问题,或者通过优化成型加工方向的办法来提高成型件表面质量。其中优化成型加工方向在工艺上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成型加工方向的优化,不仅要考虑精度的因素,也要着重考虑成型效率和支撑设计等方面因素。 4.结论 自由成形件的精度是指加工后的成形件与原三维CAD模型之间的误差,主要有尺寸误差,形状误差和表面误差。因为自由成形的全过程包括前处理、自由成形和后处理三个阶段,所以每个阶段都可能存在影响成形件精度的因素。然而,成型件的精度不只与成型机本身精度有关,还与自由成形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而(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10页)且这些其他因素还更加难以控制。 [科] 【参考文献】 [1]胡庆夕,周克平,吴懋亮等.快速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机电一体化,2003,8(5). [2]朱林泉,白培康,朱江森.快速成型与快速制造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广春,赵国群.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于松章,洪军,唐一平.基于RE/RP/RT技术的产品快速开发集成制造系统.新技术新工艺,2004,8(3). [5]勾吉华,彭颖红,阮雪榆.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工艺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2(19). 3d打印技术2500字论文篇三:《试谈中小学创新 教育 中3D打印的应用》 随着3D打印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制造、医学领域、 文化 艺术等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D打印这一新兴科学技术也不断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科技促进教育这一客观规律也决定了3D打印对教育的影响是必然的,3D打印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必成为STEAM教育中对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1 3D打印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创客教育,政策先行,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五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鼓励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从政策层面将刺激3D打印教育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3D打印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然走在了前列,并逐渐步入了批量应用阶段。全国各地区都有学校加入到3D打印创客教育的潮流中来。3D打印在不少地区已经被列入普通学校教育的统筹范围内,而不仅仅是职业培训。 2 3D打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优势 传统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其理论性较强,且多数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方式,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和应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而3D打印课程可以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在3D打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看文字或图形,而是根据相应理论知识通过电脑绘制其三维模型,并用3D打印机把模型打印出来。这是学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 3D打印与各种学科的融合 3D打印与学科的融合既是对各传统学科教学的补充,又是开展STEAM教育的重要形式。 3.13D打印与语文课的结合 语文课中的 说明文 是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例如赵州桥课程中对桥梁结构的描述。而如果运用课文中描述的知识点用软件把模型绘制并打印出来,有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 3.2与数学课的结合 通过三维模型设计软件,学生可以方便地从不同方位观察模型,任意组合、改变模型形状,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 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3.3与美术、剪纸等艺术课的结合 通过三维设计软件很容易实现二维图形到三维模型的转化。艺术课中的剪纸或手绘图形便可以转化成三维模型,且应用于不同的作品中,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3.4与历史、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等其它课程的结合 辅助教具直接通过3D打印制作出来,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化,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中小学3D打印课程的开展形式 目前很多学校把3DOne作为教学软件,通过软硬件结合,推出3D打印创意设计课程解决方案,以学生动手参与为主要学习方式,旨在全面提升、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3D打印创客教育通常包括如下形式: (1)兴趣班。兴趣班是3D打印在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初期的主要形式。每个班级挑选数个学生组合成兴趣小团队,由学校老师或者校外的公司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学校开展课程。 (2)校本课程。教师通过课程的开展,总结成果及 经验 完成学校的校本课程,打造校本特色的3D打印课程。 (3)教、科研项目。教、科研项目的方式使得3D打印课程的开展更有拓展性。例如学校以船作为项目题目,学生学习船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优化船体、增加动力机构,然后自己设计船体造型、打印模型和试验航行,通过不断地试验以及改善,学生可以把课题内容掌握得非常牢固。并且学生会不断去思索、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5 结语 以3DOne软件为教学的3D打印创客课程,给了STEAM教育一种新的方式,不管是从国家的支持,还是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3D打印都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与学科结合的方式,并借助于各地的3D打印比赛,3D打印教育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3D打印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2. 3d打印技术论文3000字 3. 3d打印技术论文范文 4. 3d打印技术论文总结 5. 3d打印技术论文结论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下文是我整理了3d打印技术论文 总结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3d打印技术论文总结范文篇一:《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及其应用》 摘 要: 文章 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实现方案,并就其系统结构的运行方式做出了说明,最后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应用价值的实现进行了剖析,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系统结构;应用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核心是:建立在微喷射原理基础之上,通过喷射方式自喷嘴中喷出一定的液态微滴,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预先设置的路径逐层打印并成形。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立体印刷技术或者是叠层实体制造技术而言,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有着非常确切的优势,包括对激光系统要求较低,设备投入资金较少,运行性能可靠,维护工作量少,成本低廉等多个方面。同时,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能够在常温环境下操作,运行安全可靠,可适用的成形材料类型众多,价格均衡,有实践价值。因此,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已成为当前整个快速成形行业中最具综合发展潜力与空间的技术手段之一,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即围绕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实现及其应用要点展开分析,望引起重视。 1.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实现 从喷射材料上入手,可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实现方案进行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是建立在粘结成形基础之上的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第二是建立在直接成形基础之上的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具体分析如下: 1.1 粘结成形下的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 下图(如图1)为粘结成形下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本技术方案实施下,首先需要在工作台上均匀铺设一层粉末状材料,然后参照零件截面形态,将粘结材料有选择性的打印至粉末层上,使实体区域内的粉末材料完全粘结起来,形成截面对应的轮廓,打印完一层后将工作台向下移动,然后重复以上操作步骤,直至完成整个工件。 1.2 直接成形下的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 下图(如图2)为直接成形下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本技术方案实施下,首先需要根据待打印的零件截面形状,控制打印头在截面有实体的区域内打印光固化实体材料,同时需要在可支撑区域内对固化支撑材料进行打印,然后利用紫外灯照射技术,在光固化材料的基础之上同步进行边固化打印工作。逐层进行固化处理直至完成对整个工件的打印工作,最后将支撑材料去除掉,以得到对应的成形工件。 2.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结构 在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实现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第一步,采集粉末原料;第二步,将粉末平铺至打印区域当中;第三步,在模型横截面上对打印机喷头进行定位,同时喷涂适当的黏结剂成分;第四步,送粉活塞上升同时实体模型下降,以继续打印;第五步,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模型打印作业完成;第六步,将多余粉末去除掉,对模型进行固化。建立在该技术基础之上,整个三维打印快速成型系统运行需要完成的动作流程包括:打印喷头沿X轴向以及Y轴向的扫描运动,成型腔活塞沿Z轴向运动,储粉腔活塞沿Z轴向运动,铺粉辊筒转向运动以及平向运动等。其中,喷头X轴向运动采取的是传统喷墨打印机 操作系统 中的字车运动系统,引入光栅技术进行检测,X轴向打印精度可以达到5670dpi单位以上。同时,喷头Y轴向扫描运动能够带动打印机沿与X轴垂直的方向匀速动作,双侧驱动方式为步进电机驱动,光栅检测,闭环控制,三维打印成形中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0um级别。同时,整个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还可以通过应用步进电机的方式为涡轮减速器提供驱动作用力,以驱动丝杆螺母运动,在半闭环条件下实现对铺粉厚度的合理控制(注:铺粉电机运动仅需要控制电机的启停状态,同时配合合理设置转动速度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即应用常规直流电机就能够满足相应的工作要求)。 3.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工程领域研究中对无生物活性支架以及假体的制作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传统技术手段需要对生物活性材料进行激光加热或烧结,对材料的生物活性有不良影响。而通过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参与生命体代谢行为且可降解的组织工程材料制成内部结构具有多孔疏松特性的人工骨材料,将活性因子填充于疏松孔内,起到代替人工骨骼的目的。 3.2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当前口服药物制剂的制造 方法 主要有粉末压片以及湿法颗粒这两种类型,无论是哪种制药方法,都存在分解速度过快,难以到达血液,或短时间内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的问题,对人体有非常不良的影响。而通过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为药物释放可控性功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技术性支持,相信随着单药、多药复合释药性口服可控释放药片以及药物梯度控释给药系统等技术的成功研制与应用,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潜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与提升。 3.3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在元件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对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产品结构设计检查工作的开展提供非常好的支持,同时,依托该技术能够快速制造产品所对应的功能原型件,从而尽早的展开对产品设计性能的检测工作,缩短设计反馈周期,提高开发有效性,降低开发成本。 4.结束语 结合本文以上分析认为: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作为当前快速成形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手段之一,对比其他快速成形技术而言,有着众多的应用优势,其应用空间也是非常广阔的。特别是在当前快速成形领域学科不断发展与优化的背景之下,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也势必会逐步得到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应用。且由于此种技术手段可供选择的材料范围广阔,故而在多个行业的应用价值正逐步显现出来,值得引起重视。本文即围绕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以上引起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张曙,余灯广等.三维打印成形粉末配方的优化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25(11):1343-1346. [2]晁艳普,白政民.金属微滴三维打印成形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开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4,(8):236-239. [3]庄佩,连芩,李涤尘等.仿生多材料复合增强骨软骨支架的制造及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21):133-139. [4]刘厚才,莫健华,叶春生等.三维打印快速成形系统中的数据压缩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90-92. 3d打印技术论文总结范文篇二:《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与启示》 2013年数字南京 教育 装备工作目标:推进科技实践活动室或技能创造室的装备,全面实现每一所学校拥有一个以上主题鲜明、品质优良,与学校科技实践活动相适应、与学校科技艺体特色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全市创新推进并累计装备建成100个高水平、高品质的机器人、三模科技、农业科技 种植 园等特色实验室,成为南京科技教育的核心与引领基地。评选100个优质科技实验室[1]。 为此,江苏省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带队去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观摩三维打印技术培训,参观学校创新实验室,从而了解山东在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在创新大赛上获得佳绩和向高校输送人才的 经验 。 一、社会为什么需要创新设计和技术应用 《中国玩具制造业利润研究 报告 》显示:以玩具加工业为例,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平均价格为9.9美元,而制作这个芭比娃娃的中国企业只能拿到 0.35美元加工费。中国企业所依赖的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对外的竞争力也只是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所以只能依靠大批量生产,以薄利多销来赚取不多的加工费。我国很多行业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其中:工程机械高技术产品80%;数控机床70%;石油化工装备7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光纤制造装备100%;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60%~90%;彩电、手机和微机的CPU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1]。 历史上,中国是人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摇篮,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世界科技史上的前27项重要发明中18项来自中国。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灿若星辰,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领先于世界”“西方受惠于中国”的中国古代100项技术发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技术进步源于创新,创新设计源于服务现实,创造未来。大项目是创意,小改进也是创意,高科技是创意,简约明快也是创意。功能原理是创意,美化外观也是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创意让世界更美好。 二、创新设计在初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同志强调:“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 教学方法 。” 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的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以加强创新技术教育。 三维打印技术是专家预测的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之一,在打印过程中,打印机将根据计算机设计的模型从底部开始逐层堆积塑料、金属、合金等材料。凭借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依据数字设计文件制造出固体结构,一旦物品能够在家或办公室远程打印出来,新技术将引发一场制造业革命[2]。三维打印技术在初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1.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 创新思维 三维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软件在三视图学习中针对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基础等问题提供全新的教学手段,辅助三视图及其画法教学,快速识读技术图。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时,设计软件提供简单易学的设计手段及完整的设计资源库。直观的三维模型系统教学手段,让设计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对立体模型进行平行移动、旋转、放大、多视窗等操作[3]。 2.降低学习坡度,突破教学难点 从三维设计到二维出图,学生在三维设计软件里轻松完成,快速工程图的生成能使学生做到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完美结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3.动手动脑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创造 三维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让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让三维设计与二维设计相结合,让学生的设计和加工相结合。通过三维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性碰撞,让机械机构运动的分析更加直观清晰。 三、创新设计帮助学生放飞创新的翅膀 创新设计软件平台在教育信息化中的精确定位是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动漫社相结合。创新软件系列产品及三维打印机将掀起一场教育创新运动。通过创新软件的运用,让我们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同步学习和发展,学有度、思无界、行无疆,创新设计软件平台及三维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有三: 一是可以引导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去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抱怨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创意来源: 在高层楼房擦玻璃是很危险的,有没有既安全又方便的擦窗户方案?窗户有调节风、光的作用,如何利用窗户来改善室内的空气循环和光线照明? 设计原理:百叶窗的结构有可调节性,此类窗户也可以使用类似的结构,即将每扇窗分成若干扇小窗,每扇小窗可以绕轴旋转。这样可以实现调节风和光的作用,并且在雨天也可以开窗。尤其是高层楼房窗户玻璃的擦洗变得十分简便了。 二是可以帮助中学生固化自己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中的“小灵感”,并通过自己的设计―制作―评价,达到“创造”的教学效果。 案例2:可升降课桌椅 创意来源:学校普遍存在着课桌椅不符合学生身材的现象,总会让人觉得或高或低,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于是便想到去设计一种可以升降且更具实用性的课桌椅。 设计原理:把思路定格在齿轮的传动上。在桌腿内部各安装两个齿轮和两条齿条,中间有一根传动轴连动,再在其中一个桌腿的一侧开孔,利用一个把手转动齿轮,这样便能使桌面水平升降 。 图6 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齿轮组 三是可以让中学生高度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并立足于实践,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 案例3: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 创意来源:家里有残疾人,上下楼梯不方便,有没有可以帮助残疾人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呢? 设计原理:市面上有自动上下台阶的拖车,主要是依靠行星轮系的工作原理。如果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轮椅上,不就是可以帮助残疾人自动上下楼梯的自助轮椅车吗? 案例4:物理学科中的成像原理 创意来源:来源于初中物理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这个实验十分重要,但许多学生只知道概念而不清楚其中的原理与演示的过程。创意的意义在于把生活中的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原理:运用新颖的视觉与动画,让大家耳目一新,将传统的枯燥教学转换为全新的模式,从而调动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2013年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第二届中国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专门设立了比赛项目(9)创新未来设计[4]。参赛者参考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平台创作设计作品。要求首先完成设计 说明书 ,根据设计说明书,通过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搭建和零件装配,并制作相关功能演示动画。 作品设计的事物尺寸不超过150 mm×200 mm×200 mm,薄厚不小于2 mm。 初中组设计命题为“未来桥梁”,在保证桥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从功能、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桥所应用的情境不做约束,可充分结合自己设定的场景进行设计。 高中组设计命题为“智慧汽车”,从外形、功能等方面加以创意设计。车辆的动力源和工作环境不做约束。 提交文件包括:设计作品,ICS或EXB文件;演示动画,SWF,3GP,MPG,AVI或MOV文件;设计说明书。 作品(含设计作品、演示动画、设计说明书)总大小不超过50 MB。 五、我们的思考 从山东省的创新办学标准来看,他们已经在如下方面做了尝试:创新设计软件和探究实验室相结合(初、高中),和通用技术实验室相结合(高中),和技术教室相结合(初中),和综合实践实验室相结合(小学),和信息技术实验室相结合(通用),和动漫室相结合(通用)。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说过:我们不一味追求最新的、豪华的、最先进的设备设施,而是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用的和优质的设备设施。这对于建设创新实验室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选择科学的、适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及其承载信息,并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整合成能促进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组织相关人员调研三维打印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维克托・巴雷拉.专家预测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 包括三维打印技术[EB/OL]. 3d打印技术论文总结范文篇三:《试谈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不断进步,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李晓梅(2014)认为自3D打印机发明30余年来,经历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今最有生命力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1]。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3D打印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找出优点及不足,为3D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提供发展方向和理论参考。 一、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 (一)3D打印技术概念 江洪(2013)认为3D打印技术是一种增加制造技术,采用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方式形成三维实体的技术[2]。李小丽(2014)总结道,3D打印是包括CAD建模、测量、材料、数控等学科[3]。 (二)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应用优点 李福平(2013)认为3D打印建筑技术优势为速度快;不需要使用模板,可以大幅节约成本,并且具有低碳、绿色、环保的特点[4]。杨健江(2015)认为相较于传统建筑模式,3D打印不仅节约资源,利用废弃物进行制造[5]。丁烈云(2015)认为建筑3D打印数字建造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非线性、自由曲面等复杂建筑形式的设计建造要求,是全新的设计建造方法论的革新[6]。 本文将建筑3D打印技术的优点整理如下: 1.基于施工层面。根据图纸以及相关数据,就可制造出建筑墙体、楼板等,大大节约了建筑时间;从设计文件里获得各种指令并进行工作,要求操作业者掌握的操作技能水平要求很低,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将操作者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因素降到了最低;避免了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事故和伤亡。 2.基于经济层面。所需要的材料多可以就地取材,极大节省建造的运输成本;零部件生产一体化成型,既缩短了制造时间,节约了人力成本,又减少了采购及运输成本;仅需更换设计文件和打印材料就可生产不同的零件。 3.基于材料层面。采用增材制造方法,材料利用率高;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高成本曲线建筑;遵照计算机程序,比人工的更加准确,产品质量有保证;打印过程中依据精确的几何计算,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质量有保证;墙体是空心的相比钢筋混凝土实心墙体,3D 打印建筑的墙体要轻许多。 4.基于环保层面。原材料可以来源于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达到了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和改善环境的目标;采用干法施工可避免施工粉尘和噪声影响,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液等有害物质低,减少材料浪费和排污;打印过程几乎不产生噪声和大振动。 (三) 目前建筑3D打印技术存在的问题 3D打印技术虽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弊端。 1.精度问题。3D 打印技术由于工艺问题导致两层材料之间不能光滑过度,且只能形成样式简单且单一的条纹。影响建筑外立面的美观性。而在一定微观尺度下,如果需要制造的对象表面是圆弧形,那么这种具有一定厚度的条纹,就会造成精度上的偏差。 2.行业规范问题。3D打印建筑在行业内还没有任何相关的规范条例。使用年限和房屋产权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可。 3.材料性能问题。3D打印建筑多数为低矮建筑,相较于传统方式,在强度、刚度和加工性上均有不足。且其打印是水平逐层打印,缺少纵向钢筋。 4.设备问题。受限于工作原理,目前3D打印机打印速度较慢,且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 5.伦理安全性问题。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体器官的3D打印技术面临着伦理上引起大众质疑的困境。3D打印技术引发的安全风险也收到相应的质疑。 二、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3D打印技术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建筑业应用的优缺点、发展前景的梳理和归纳,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缺少关于适应多元材料的打印设备系统和工艺流程系统的研究,缺少交流和互相融合。 其次,国内外学者研究建筑3D打印研究的初步成果较多,但是缺乏系统、完善的方法体系。 最后,3D打印技术近期发展迅猛,但3D打印的相关专业规定及法律条文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研究。为避免矛盾与事故的发生,解决由3D打印所造成的冲突,建立公平、公正、完善的相关规定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1. 3D打印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2. 3d打印必读的10本书 3. 3d打印调研报告 4. 3d打印技术调研报告 5. 3d打印技术学习心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